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进拴|菱湖镇美韵

郭进拴|菱湖镇美韵

菱湖镇,隶属于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介于东经120°03'58"~120°14'22",北纬30°39'56"~30°47'18"之间,地处南浔区西南部,东邻石淙镇、千金镇,南与德清县钟管镇、吴兴区东林镇相连,西与吴兴区东林镇、道场乡接壤,北、东北毗连和孚镇,镇人民政府距南浔城区26.7千米, 行政区域面积110.44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菱湖镇户籍人口为73194人。

唐代,属乌程县;2003年1月10日,属南浔区。 截至2020年6月,菱湖镇辖6个社区、28个行政村, 镇人民政府驻东栅社区东栅路8号。

截至2019年末,菱湖镇有工业企业391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有10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9个。菱湖镇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原是被用来种菱的大湖。每年秋季"丛丛菱叶随波起,朵朵菱花背日开",盛产菱,因名"菱湖"江南水乡菱湖镇,早在唐朝的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湖州刺史崔元亮修建凌波圹,建造秀溪桥,就形成了集市。菱湖"尤多水产,商贾四集,号为水市"。逐步形成集镇。因"其地宜菱,以旁菱湖而名。"于是,凌波,秀溪,龙湖则成了镇上的别名。

菱湖以菱而名,以丝而丰,以渔而盛。早在4700多年前,菱湖先民就织出丝带和绸绢织物。

战国时,菱湖就已人工畜鱼,汉末开始掘地成荡,人工养鱼,唐朝时菱湖就有繁华的"水市",明清时遂成江南人工养鱼中心。6万亩桑地和11万亩鱼荡,相连相依,蔚为壮观,是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和国际地球物理基金会赞赏的我国保留完整的传统生态农业-桑基鱼荡。秦汉时,就称桑树"有地即栽,无一旷土"。菱湖建制,始建于唐,盛于明,称湖州府东南雄镇。唐朝时,菱湖丝织品已列为贡品。宋朝时,"茧破山立,缫车之声,连甍相闻"。明清时期,菱湖蚕丝产量、质量,均湖州府第一,为"甲天下"的湖丝之冠,是明清时期江南丝市三大市场之一。菱湖蚕丝产量占湖州市的24%、浙江省的10%。菱湖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年产淡水鱼4.3万吨,占湖州市的60%。

北宋时,罢镇将,设巡检寨,属归安县。南宋时兴市立,建桥修路,设务关掌茶酒税务,设四栅,初具市镇规模,明朝洪武15年(公元1382年)设菱湖镇,置税库局务官,设预备仓;成华年间设湖秀巡检署,后设思溪河泊所。

至明朝嘉隆万年间(1522--1620年)经济繁荣,蚕丝发达,池塘人工养鱼遍布,成为"东南巨都","归安雄镇"清朝乾隆年间以后,归安县主薄署移驻菱湖,设厘税局,而基本上进入相当繁荣时期,"第宅云连,蔚为冠盖"。清朝光绪2年(1876年)人口达6656人,成为湖州府第一大镇。菱湖镇位于南浔区西南部,古名“秀溪”,又名“凌波塘”,为浙江省省级中心镇,镇域面积108平方公里,户籍人口近8万,下辖26个行政村、6个社区。曾为吴兴县委、菱湖区委所在地,2003年,根据撤小区建大区要求,撤销菱湖区委,行政区划划入南浔区。菱湖享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淡水渔都”“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和“中国淡水渔文化第一镇”的美誉,又有“百桥之乡、百弄之镇”之称,为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渔业产业是菱湖镇的支柱产业,现有水产养殖面积7.5万亩,渔民2.4万人,渔业年产量8.9万吨,总产值20.54亿元, 打造了一条集“苗种+养殖+加工+休闲”的渔业全产业链。菱湖镇是全国三大淡水鱼商品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淡水渔都”,桑基鱼塘更是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近年来,菱湖不断推动渔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积极探索渔光互补、物联网智慧养鱼、稻虾综合种养、跑道鱼等新技术的推广运用,加快了传统渔业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产品热销上海、杭州等长三角多个城市。山水吟唱,两岸风光

物华天宝,诗路履痕自宋代以来,菱湖就有“人文蔚起 秀爱之士 前后相望”的评语古代科举时期菱湖域内涌现了进士256名,其中状元8名、榜眼6名、探花3名;举人523名;秀才1483名。“三步一拱,五步一桥。”菱湖七十二爿桥数量庞大,每座桥又都有历史典故,形态上也各不相同。菱湖构建镇村全域旅游共建共享新格局,打造观光旅游引爆点,实现乡村发展“含绿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

竹墩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自开展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以来,通过加强对竹墩原貌保存、古建筑修缮、环境整治等,进一步美化了村庄环境,提升了村庄品味。据了解,自2018年浙江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试点申报工作开展以来,区住建局加大申报力度,对标对表,确保我区“申报成功”。截至目前,我区美丽宜居示范村总量达到14个,其中和孚镇荻港村于2016年入选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名单,项目总投资已达1亿余元。

自美丽项目建设以来,我区按照省、市相关工作部署和要求,结合水乡平原的地貌实际,扎实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作。不仅将规划水平和建设标准作为重中之重,还强化资源整合,将美丽宜居示范村工作与“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专项行动相结合,保质保量地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接下来,将在前期创建的基础上,以点带面,超前谋划美丽宜居示范带建设,用品牌化建设打造农村品质生活。菱湖镇竹墩村,是初唐时期名门沈氏的祖居地,是沈尹默、沈迈士等文人墨客的故乡。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竹墩沈氏曾因“私造楠木百桌厅”和组建军队而被朝廷追查的传说。

漫步在竹墩村,就像行走在时间的刻度上,淡淡的韵味随着步伐流淌。桑叶墨绿,阡陌相连;鱼塘遍布,水光潋滟,竹墩村美丽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历史底蕴交相辉映。沈珍珠,祖籍竹墩,其祖父移居东迁。唐玄宗开元末(741年),以良家女入选东宫,赐广平王李豫为太子妃,安史之乱(742-756年)后下落不明。其子李适即位德宗,历经三代帝王寻访50年未果,封睿真皇后,演绎了可歌可泣的千古母子情。竹墩村中心名人公园建汉白玉大型塑像以纪念。宋绍兴十八年(1148),宋代文学家、通问副使直秘阁朱弁“赐田五顷”来竹墩定居,开设学馆,教习族中子弟和邻里,并吸引金国贵族子弟求学。宋淳熙九年(1182),理学大儒朱熹闻其从祖朱弁在竹墩开馆延课,便二次讲学,并题写“长春书院”额匾。并在清乾隆时,长春书院享全国三分之一的徽国公待遇。耕读传家、孝悌承世更成竹墩村风。菱湖是江南水乡典型的"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江南水乡,主要指长江以南、太湖流域、苏南、浙北一带地区。江南水乡自古即有"苏(州)湖(州)熟,天下足"之美称。南宋以来,江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形成众多充满人文气息的古镇。菱湖镇"九墩十三浜",依河而存,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粉墙黛瓦,小河、小桥、酒肆茶楼,构成了浓郁的江南水镇的美妙画卷。震远同"茶食三珍"是菱湖镇乃至湖州市的传统特产之一。震远同的"茶食三珍"包括玫瑰酥糖、椒盐桃片和牛皮糖,为上等茶点,蜚声遐迩。

酥糖品种较多,有玫瑰酥糖、芝麻酥糖、椒盐酥糖、荤油酥糖等。玫瑰酥糖制作精细,由酥屑、馅心、饴糖三部分组成,屑用面粉、糖、熟芝麻、玫瑰酱、食色合制,馅心由绵白糖、饴糖用糯米或麦芽酿制。经过十八道工序精制,香气扑鼻,入口细腻,甜而不厌,松而不酥。椒桃片,素以薄松、脆、清香爽口驰名于世。

椒桃片是由上等芝麻,元炒米粉、食油、精盐、砂糖等多种原料精制而成,甜中带咸、松脆上口。

牛皮糖是由砂糖、淀粉,并辅以桂花、橙皮、芝麻熬煮而成。初嚼之时,觉得此糖软而富有弹性,但不粘牙,丝丝甜味入口,非常舒心。咀嚼时,顿觉芝麻芳香四溢,香甜沁人心脾;再嚼之,更觉松子、橙皮醇香。

相传在清咸丰七年(1857年),湖州菱湖镇沈震远开了一家茶食店,自产自销的茶食美味可口。后由其徒方幼时继承店业,迁址到湖州闹市区骆驼桥下。为谢恩师,把店名改为"震远同",意为继承师业,奋发图强"同"者,师徒一脉相承也。

"震远同"成为湖州老字号,在江浙久享盛誉,生产的"震远同"茶食三珍,以其独特的风格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产品远销日本、香港、台湾等东亚和东南亚各国及地区。菱角,一名菱角,通称菱角、水栗。属菱科,为一年生浮叶水生草本植物。湖州郊区太湖南岸一带,菱的种植历史悠久,据对钱山漾遗址发掘出来的炭化菱所作的放射性碳素断代测定,距今已有四千七百多年。郊区菱湖就是以"种菱满湖"而得名。据《菱湖志》载:唐宝历年间(公元825-827年),湖州"刺史崔元亮察土,宜知郡城南上肥泽,水势平缓,多淤泥,独宜菱。因深种备荒,咸赖足食。今沿其业,如法以种,盈池遍泽,无不成熟。菱称果中洁品,惟此乡最佳且多,故曰菱湖。"

在我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画过一幅《采菱图》,落款题诗曰:"吴兴众山如青螺,山下树比牛毛多。采菱复采菱,隔舟闻笑歌。王孙老去伤迟暮,画出玉湖湖上的路。两手纤纤曲有情,我思红袖斜阳渡。"

湖州郊区菱的品种很多,据《湖州府志》载:"菱有两种,一四角,一两角。今乡土种此成荡不止两种。两角都有果菱,差小有湖跌菱,色红又大有青菱,色青角曲而利四角者谓之野菱,最小角极,有泰少峻"。"近又有无角者谓之馄饨,青者谓之翘角,沉于水者谓之乌菱。"水红菱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味道甘美,宜于生吃。主要产于湖州城郊,有的和藕间作。有民歌唱道:"桃花红来杨柳青,清水塘里栽红菱。姐栽红菱郎栽藕,红菱牵到藕丝根。"两角菱;即青菱、翘角菱:乌菱,主要产于菱湖地区。《宝前两溪志略》载:"射村(今下昂乡)之北产菱最佳,并有三角者。"《湖录》载:"菱与芰不同,武陵记四角、三角曰芰;两角曰菱。今菱湖水中多种两角。"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出湖州菱的品种繁多:从来源分,有野生菱和栽培菱;从角的数目分,有四角菱、三角菱、两角菱,无角菱;从颜色分,有白菱、青菱、红菱、乌菱。

菱一身是宝。每百克菱肉含蛋白质3.6克,脂肪O.5克,钙O.9克,磷O.49克,铁O.027克,胡萝卜素O.01克,硫胺素O.23克,,核黄素O.05克,尼克酸O.19。克,维生素0.6克,热量115千卡。菱角鲜嫩时味甘美,可作水果生食;老菱带壳煮熟,性糯清香微甜,号称"水栗";老菱可制淀粉,菱粉身质细洁爽滑,为淀粉中佳品,最宜于制雪糕、冰淇淋和细糕点。《红楼梦》中也提到,"方才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给姑娘们吃的"。菱还可以代粮食,李时珍说:菱"为饭为粥,为糕为果,皆可代粮。"《菱湖志》载:"菱湖居人采菱焙干,以备凶年,号曰菱米。"菱角焙干一般有三法:一是晒菱,三是栈菱,三是风菱,一般存贮两月不变质。特别是风菱经年不坏,且风味甜美,品质极佳,清代曾列为贡品。

菱的药用和食疗价值也很高。《本草纲目》载:"菱性甘平,能解暑气积食,消渴。"《中药大辞典》说,菱肉可治"一切腰腿筋骨疼痛,周身四肢不仁,风湿人窍之症"和"醒脾,解酒,缓中"。《齐民要术》载:菱"上品药。食之,安中补藏,养神强志,除百病,益精气。耳目聪明,经身耐老。多蒸曝,蜜和饵之,长生神仙。…'日本医学家中山恒明有一个方子:菱角、薏米、紫藤、诃子各20克,每日一剂煮服,治胃癌和食道癌,连服一至两月,有很好的效果。日本《信使刊》1978年9月29日报道,菱实对癌细胞抑制率为28.8%。我国《中草药通讯》1979年2月报道,菱实于体内体外筛选试验,均具抗癌作用。白扁豆,俗称羊眼豆,为豆科一年生攀缘茎草本植物。原产印度和印尼。《湖州府志》载:"白扁豆又名羊眼豆,有赤白二色。俗呼沿篱豆,亦名蛾眉豆。"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20年)湖州已有种植的历史记载了。湖州菱湖现已成为浙江省著名特产白扁豆的主要产区。

白扁豆,营养价值较高,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比大部分根茎菜和瓜菜都高,味亦鲜嫩可口。据中国科学院卫生研究所编的《食物成分表》:每百克白扁豆含蛋白质2.8克,脂肪O.2克,糖5.4克,热量35千卡,粗纤维1.4克,钙116毫克,铁1.5毫克,胡萝卜素O.32毫克,硫胺酸O.05毫克,核黄酸O.07毫克,尼克酸O.7毫克,抗坏血酸13毫克。白扁豆既是滋补佳品,夏暑作清凉饮料,又是一味良药。关于白扁豆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南朝齐梁间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明李时珍著的《本草纲目》说:"取硬壳白扁豆,连皮炒熟,人药","硬壳白扁豆,其子充实,白而微黄,其气腥香,其性温平,得乎中和,之谷也。人太阴气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浊,故专治中宫之病,消暑除湿而解毒也。其软壳及黑鹊色者,其性微凉,但可供食,亦调脾胃。"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的《中国药典》也说:白扁豆"健脾胃,清暑湿。用于脾胃虚弱、暑湿泄泻、白带"。总之,白扁豆一身是宝,它的果实(白扁豆)、果皮(扁豆衣)、花、叶均可入药。其性味甘微湿,入脾胃二经,有补脾胃,和中化湿,消暑解毒的功效,主治脾胃虚弱、泄泻、呕吐、暑湿内蕴、脘腹胀痛、赤白带下等病,又能解酒毒。

菱湖白扁豆历史上产量较高。据中国经济统计研究所1939年编的《吴兴农村经济》载,1933年吴兴羊眼豆(白扁豆)产量为二万担。白扁豆作湖州著名特产不仅国内需量大,而且还畅销港、澳、东南亚地区,甚至远销东欧诸国。"八月澄波分外寒,女郎踏月上安澜。晶宫不受妲娥妒,水色开光总一般。"这是清朝一位诗人咏安澜桥的诗。诗描写了中秋安澜桥的秀色,表达了女郎对桥的眷恋。熏豆茶是南太湖地区的传统土特产品,农家待客素有自制和饮用此茶的习俗。历史源远流长,为太湖传统风味之一绝。我市许多地区还保持着这一待客习俗。许多农家还用锅粢茶、熏豆茶和绿茶作为招待"毛脚女婿"首次登门的礼仪。换句话说,也就是"毛脚女婿"喝了甜蜜的锅粢茶、咸味的熏豆茶和清淡的绿茶这三杯茶,就算过了丈母家的"第一关"。湖州东郊农村几乎家家户户爱将熏豆茶作为正月招待亲友及婚礼宴席的首选饮品。

其实,熏豆茶中只有少量嫩绿的茶叶,更多的是称之为"茶里果"的佐料,其种类繁多,一饭有以下几种:第一种叫熏豆,又名熏青豆。采摘嫩绿的优良品种的黄豆,本地人叫"毛豆",经剥、煮、淘、烘等多种工序加工而成,后再放人干燥器中贮藏备用。它具有馨香扑鼻、咸淡相宜、和胃益中等特点;第二种是芝麻,一般选用颗粒饱满的白芝麻炒至芳香即可;第三种,民间叫"卜子",其学名为"紫苏"。熏豆茶中所用的紫苏以野生为上。只可惜野生者渐少,多以人工培育者代之。紫苏经炒制以后,不但芳香浓烈,还具有理气开窍、消食和胃的药理作用;第四种为橙皮,是一种产于太湖流域的酸橙之皮。也可用蜜饯中的"九制陈皮"代之,但更多的却由民间自制。他们用桔子皮经煮、刮、切、腌、晒等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具有理气健胃之功效;第五种,名为丁香萝卜干,即胡萝卜干。胡萝卜洗净切丝后有两种制法:一以适量的盐生腌后晒干即成;另一种煮熟后腌制,晾干。后者更适宜牙齿不便的老年人食用。以上五种,是熏豆茶中必备的"茶里果"。一般在冲泡前应以适量的比例调合,装入储存罐中;备用。此外,不少好客的湖州人还根据各自的喜好和条件,在、''茶里果"中加入扁尖笋干、香豆腐干、咸桂花、腌姜片等多种佐料。但其中有个原则务必遵循,那就是所放的佐料既不能是腥膻油腻之物,也不能造成茶汤的浑浊。此外,在佐料的搭配上应根据客人的爱好,做到恰如其分,如果嫌淡,还可酌加食盐和味精。待所有的."茶里果"投放完毕以后,再放上几片嫩绿的茶叶,以沸水冲泡,一碗兼有"色香味形"特点的熏豆茶就可品尝了。

安澜桥,位于菱湖镇北栅,是镇区重要建筑物之一。该桥为三洞环形石桥。长58.5公尺,宽4.55 公尺,上下踏步各33级。该桥未建前,湖西墩与菱湖镇来往交通,靠南、北两渡船解决,由于湖面较宽,有时风浪很大,来往人员时受风波之险。清康熙三十年(1696),当时百姓要求建桥的呼声很高,但因资金难筹,愿望未能实现。康熙四十三年(1704),菱湖镇祗园寺有位叫松岩的僧人,自愿任劳募化建桥,接着就开始动工建桥。康熙四十六年(1707)松岩去世,其徒弟继承师志,继续边募化边建桥,由于连年饥荒,筹募甚为困难,故未全部竣工,但石桥已初步建成,长虹初展,百姓称便,取名"安澜"。从此,湖西墩因桥之利,市集逐渐兴旺。隔了七十年,即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里人协力捐资下,改建成环形石桥。民国8年至10年(1919~1921),共花3年时间进行重修,由郑姓石铺承包,化白银二万四千两,建成气势雄伟的三拱环石桥,巍然屹立,雄姿英发。

安澜桥畔,有许多菱湖人民留下的可歌可泣的事迹。1861年5月,在菱湖人民支持下,太平军李秀成部与清军赵景贤部血战于安澜桥畔,击毙清军南乡目吴以著。抗日战争期间,1939年3月,日寇沿龙溪自南向北窜扰,途经菱湖,就在安澜桥畔遭到抗日爱国将士的迎头痛击,打得日寇晕头转向,死伤极大,大长了我国民族志气。新中国成立后,该桥随着镇、乡、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已形成菱湖镇压西北郊水陆路的交通重要通道。桥的两岸旧邈变新颜,桥西有:菱湖医院、造船厂、自来水厂、石油仓库;桥西北有龙溪港,溪西乡五家墩村,以及荻港、和孚镇;桥北有:菱湖化学厂、菱湖丝厂等企业,该桥在沟通镇、乡、村交通、繁荣镇、乡、村市场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安澜桥,环如半月,长若垂红,从建桥已有280多年历史了。站在桥上,著名"水市"菱湖镇的景色可一收眼底;清晨、傍晚,彩霞、波光、灯火伴送着来往舟楫,构成了一幅别具风采的画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湖州古镇汇(五)——菱湖
正宗的16道湖州年味,你都吃过吗?
高店跟老街:十里行人问沈师
南浔区(浙江·湖州5)
南浔深藏3个小众古镇,免费且静谧,每一个都比南浔古镇历史悠久
菱湖,有一种痛深入骨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