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河南】孙利芳丨用文字守望渐行渐远的乡村童趣儿

 
 
用文字守望渐行渐远的乡村童趣儿
 
文/孙利芳
 
 
有幸获得郭进栓老师的《童趣儿》一书,打开书卷,一股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淳朴中透着家乡的泥土清香,仿佛久旱的土地迎来春雨般丝丝缕缕浸润我的心灵。品读这些文字,就像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我们那一代人童心满满心无旁骛物质生活相对贫乏但精神上绝对快乐的童年时代。
在《难忘家乡的露天剧场》一文中,他写道,到了冬天农闲时节,劳累了一年的老百姓就盼望着能演一场大戏作为精神食粮,戏台是临时搭建的,虽然简陋,但图的就是乐呵热闹喜庆。听说村里要演出,孩子们饭都顾不上吃,早早地搬了凳子占据有利位置。一开场,都看得如痴如醉,津津有味,笑声掌声喝彩声此起彼伏,大冬天的,脚趾头冻得发麻,四肢僵硬浑身发抖也不舍得离开,自然界的“冷”和露天剧场的“热”形成鲜明的对比,乡村大舞台带给老百姓的欢乐简直能和现在的春晚比美了。恍惚中,我仿佛看到儿时的自己也正骑在父亲的脖子上,如痴如醉享受着露天剧场带给我的快乐。
郭老师笔下的童趣,除了精神食粮看大戏外,还有游戏性质的荡秋千、打面包、打瞎驴、推桶箍、踢毽子、翻跟斗、叨鸡儿、甩泥凹、跳绳、打碟溜、打弹弓、丢手绢、过家家、雪趣、放风筝等等,亦有与美食和野菜有关的剜小蒜、拾蘑菇、野菊花、地曲莲、烧黄豆、烤红薯、荠荠菜、黄黄苗、槐花香等;还有的就是和家乡的民俗有关系的点灯盏等。看着一篇篇文章,一个个儿时曾经玩过的游戏像过电影一样萦绕在脑海,这全是我们这一代人曾经磨灭不掉的回忆啊!
记得小时候,荡秋千是每年元宵节村里最看重的游乐节目之一。村里早早就会在村头架起两座大秋千,不管大人小孩一个个摩拳擦掌,都要登上秋千荡一荡。胆小的坐着让别人送着荡,胆大的站着自己蹬。技术高胆子大的能一直蹬,越荡越高,简直要跟高高的梁平了,下边的人喝彩声不断,胆小的吓的捂住眼睛不敢看,胆大的吆喝着:“打个过梁秋!打个过梁秋!”过梁秋就是把秋前荡的超过上面的那根梁。我的胆子小,从来没敢荡那么高,可是那种上下翻飞,衣裙随着风儿飞扬,头发辫子也仿佛长了翅膀,自己的心儿也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那种轻飘飘的简直要飞上天的感觉真的妙极了,难怪李清照能写出“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的千古绝唱呢!
点灯盏是家乡元宵节最具民俗特点的童趣儿了。在我们家乡,每到正月十七,娘家人要都给当年出嫁尚未生宝宝的闺女家“送灯盏儿”,也叫“添仓”,寓意给女儿送去节日的关心和祝福。同时,因“灯”与“丁”谐音,又有了另一层祝福和含义即添仓“添人丁”,早生贵子,家丁兴旺的祝愿。每到那时,家家满院生辉,灯盏的火花噼里啪啦随着微风一明一暗,灯花飞舞,烛影婆娑,一股淡淡的面香油香扑鼻而来,香味缭绕,点点灯花和天空中的明月星辰遥相辉映,漂亮极了。正月十五送灯盏儿,送的不仅仅是祝福和吉祥,也是长辈对女儿的关心和呵护,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更是中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挖野菜虽然是当时物质生活不富裕所致,但依然带给我们无尽的乐趣,乃至直到现在挖野菜依然不过时,成为人们追求自然乡情的新时尚了。那春在溪头迎风而立的荠菜花,那“香死老汉的九月小蒜”,那雨后树林里“咯吱咯吱”生长的野蘑菇,那“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野菊花,那晶莹剔透娇嫩无比的地曲莲,那承载着儿时梦想放飞一把把小伞的蒲公英,那一串串淡雅洁白玲珑如玉的槐花......哦!读着一篇篇文章,我仿佛已经闻到野菜的芬芳,我仿佛变成了扎着羊角辫挎着小竹篮,在雨后的山林里采蘑菇的小姑娘,那简单又质朴的快乐一下子充盈了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
放风筝也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那时的风筝都是自己动手做的,用高粱秆做骨架,用红纸做身子,有时因为不平衡也许会失败很多次,但我们决不气馁,一次次地坠落,一次次地改进,直到风筝飞上了湛蓝的天空,自己的心也像风筝一样自由自在翱翔在梦想的天空,无忧无虑,天马行空,多么自由自在!
就像郭老师说的那样,我们的孩子们现在再也不玩我们以前玩过的这种游戏了,他们再也不会去玩泥巴,不会在田野里疯跑着放风筝,也不会去打面包、推桶箍了。他们习惯了在钢筋水泥的干净地面上行走,不习惯在沾满泥土的田野里走路,就连在雪地上的脚步都是软的,他们怕弄脏了名牌的衣服和鞋子,他们不愿呼吸凛冽寒冷但清新雪野上的空气,不再眺望晴空上婀娜多姿自己动手做的纸鸳鸯,他们喜欢的也许只是足不出户的坐在电脑前玩那些电脑中虚拟的游戏,看那些缠绵的韩剧,吃那些油炸高热量的垃圾食品。他们也许离自然和质朴越来越遥远了,离阳光和土地越来越遥远了,离春风和天空越来越遥远了,离雪花和河水越来越遥远了,但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
时代把很多儿时的游戏,儿时的童趣,儿时的欢乐,儿时的自然,儿时的质朴都掩埋了,某种意义上这是不是另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悲哀呢?
    郭进栓老师是我最敬佩的老师之一,他一生痴爱文学,发扬坚持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恒心和毅力,从一个放羊娃到一个专业文化干部,从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到一级作家,60岁的郭老师从1974年第一次投稿到现在,已经写出了50多部文学专著。他说:“只有沐浴在文学的阳光下,才觉得生存的充实幸福和美好。只要有捞面条吃,不饿死,就要坚守文学这个阵地,绝不投降。”
《童趣儿》是郭老师对遥远儿时生活的缅怀和守望。我想,郭老师之所以用自己的笔把儿时的童趣写下来,一定是想让我们的子孙后代,有朝一日知道他们的长辈们如何玩自己的游戏,也算是留给子女们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吧。当他们也老了的时候,还能从中找到父母的回忆和童趣。同时,把我们这一代人儿时的梦想和欢乐用文字留下来,让我们儿时的梦不再飘摇,以后读到这些文字的人们,在捡起这些童趣的时候,是否也能够仰望家乡的方向,是否在捡起它后也会呵护收藏,是否在这童趣中不要把浓浓的乡愁遗忘?是否在童趣中还记得遥远的乡村那个生我养我的故乡?
祝郭老师人老心不老,童心未泯,文学之路长青!
 
 

作者介绍:

 孙利芳,笔名清风明月,女,河南省汝州市人,1975年11月出生,1992年7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入党,本科学历,系中国国土资源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汝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汝州市第二届青年科技专家、汝州市第六批优秀人才,现在汝州市地矿局工作。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上)

【总第1174期】“智泉流韵”杯全国“战疫”征文各奖项揭晓(下)

【总第1123期】【名家大咖】【北京】金思宇丨“战疫”诗书作品之一

【总第1123期】【北京】叶建华丨“战役”诗书之十三

【总第1088期】“战疫”征文【河南】郭进拴|首发文——大爱满人间

【总第1093期】【名家大咖】【北京】叶建华丨“战疫”诗书选之一

【总第1092期】【特邀作家】【辽宁】蓝 歌丨底 气

【总第1000期】热烈祝贺《智泉流韵》微信文学平台上线3周年出刊1000期

【总第1033期】纸刊《文艺界》免费发稿通知

【总第1033期】《智泉流韵》文学平台免费发稿及稿酬规则通知

【总第1087期】《文艺界》“抗击新型肺炎”文学作品征稿启事  

【总第1075期】《文艺界》总第四期发布,电子杂志同期推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渐渐远离的乡村童趣
优美散文欣赏—— 飘逝的彩云
我和我的家乡:致敬平凡的你、我、他
家乡野菜香
《童趣》改编 《试趣》
白河居士 难忘儿时家乡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