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进拴|秋游妙水寺

秋游妙水寺

郭进拴

      潆潆雨里行,路洁树山青。古刹旁西麓,池泉妙水泠。古寺山环翠,涓涓碧水流。村翁谈佛事,坐爱故园秋。这是汝州籍著名书画家、诗人张绍文先生初游妙水寺时,有感而发,留下的脍炙人口的诗句。
       如今,诗人虽已驾鹤西去,但重读这些优美动人的佳句,更激起了我对故乡妙水寺的向往。金秋时节,我重返故里,漫游了妙水寺,真乃是:“饱餐山色畅饮泉,古刹登临翩然仙。老妻不识白发变,笑问谁家美少年。”妙水寺的秋意一天天浓起来了。寺旁石桥下的水声,越来越显得清壮了。妙水寺中学退休老教师王礼宾先生是一位”妙水通”,他热情地向我介绍道:妙水寺是河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妙水寺位于汝州市西临汝镇北的白云山脚下。它“南襟汝水,雾露之所涌濡。北负邙陵,斗牛之所磅礴。东望汝城,百雉艳罗。西瞻伊阙,千峰屏列”。“松竹外环,泉流内涌。”史称“洛南之胜景。”与今洛界公路、焦枝铁路贯通,洛界高速公路也已修成通车。这里矿产资源丰富,工农业生产发达,人民“乐福无疆”。白云山为石灰岩山体,由嵩山延伸而来,在山中形成了百里大溶洞,故而形成了涌泉。公元前206年,汉中王刘邦消灭了楚霸王项羽,建立汉朝。定都洛阳。阳春三月初三,春暖花开。汉高祖刘邦携新贵妃薄姬一行,扬鞭策马,离洛阳出龙门奔霸陵山春游。中午时分,刘邦等人热渴难耐,令随从寻得白云山脚下涌泉之水,刘邦饮之,顿觉甘美爽口,燥气尽消,脱口赞曰:“真乃妙水也,妙水也!”于是该泉后来便称为妙水。公元25年,刘秀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定都洛阳。今临汝镇一代,没有行政设置,辟为“南囿”,“犹廓七十里”。春暖花开之季,皇家乘舟捕鱼于广成泽中;秋高气爽之时,他们则“皋牢陵山”,尽渔猎之乐。公园58年,汉明帝继位。汉明帝梦佛求经,佛教由西域传人中原,建立第一古刹白马寺。白马寺不依山傍水,只能作藏经之所,非游玩之处。于是便在“南囿”依山傍水的妙水涌泉之上建了一座寺院,以作皇家临时歇脚之用。该寺出土的残碑云:“盖闻妙水寺其来远矢,肇自汉明帝。”“肇自大汉。”由此看来,妙水寺是中国第二古刹无疑。一千多年来,妙水寺几经废兴,遗留文物甚多,九十年代至今,我在妙水中学任教历史课以来,经过初步收集,认为如下文物颇有价值:明正德十五年《创建玄帝庙记》云:“太宗文皇帝屡因有辅翊之功,即倾内府之资,铸金殿于山之大顶,以彰其报功之意。”由此可知,唐太宗曾在白云山顶建造祖师殿。唐高宗年间,“文林郎知直隶永平府昌黎县事七十四岁翁龙塘闫凤”撰文《创建大醮坛记》,记载着上元年间二月,全国性宗教会议在“妙水寺”召开,会期七天,“五台山、武当山等住持”光临,目的是“赒贫施药,弭灾昌胤”。东道主“河南道汝州”的官员们非常重视。唐朝后期,妙水寺东侧建有白云庵,尼姑众多,一皇家少女出家于此。她死后,其父”河南府司录”在玉阳山下南面的坡上择一穴地埋葬,当时的”三朝国师三藏大法师释不空奉诏译”《陀罗尼经碑》(八棱碑)立于墓前。
       北宋著名哲学家”二程”曾应邀来妙水寺讲学,古碑文中有”程子讲座不背佛”的记载。元代青花瓷盘。1992年5月4日,在妙水寺大佛殿前掏井时,发掘出元代青花瓷残盘,书有蒙古文字,代表了当时高超精绝的陶瓷工艺水平。元代拌棉种石槽。当时棉花开始传人该地,棉种稀少,寺僧特制种槽,供百姓拌棉种之用。石槽一外侧刻有棉叶、棉桃、棉朵,粗犷而逼真。一头刻有“至治三年”(1323年)字样。明代正德十五年《创建玄帝庙记》,嘉靖元年《创建天王殿碑记》,成化九年南京兵马指挥使来妙水寺进香碑、汝州八景碑,《妙水春耕》列八景之一。清代康熙十五年《重修妙水寺碑记》,道光二年《创建东西陪殿碑记》,宣统三年《重修妙水寺碑记》。妙水寺内现存的木雕艺术有《荷叶》为该寺的寺标,体现了出污泥而不染的佛教精神。大佛殿前檐的14个龙头,由56个龙头组成,“势异形奇”,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腾飞的宏伟气势。砖雕艺术有《天下太平》图、《诚心有感》图、《乐福无疆》图,体现了历代人民的良好愿望。石雕艺术有《佛祖修行》图、《子狮斗母》图、《猿恋》图,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境。绘画艺术有《妙水十三圣》,大佛殿前檐拱壁间画有13位佛祖的肖像,如来佛居中,线条简洁,神韵十足,举世无双。中佛殿壁画《全家乐图》等,色彩鲜艳,栩栩如生。妙水寺内的历代碑刻、楹联等,不仅有厚重内涵,而且体现了我国不断发展的书法艺术,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妙水寺鼎盛时期,有田产数百亩,佃户十多家,骡马成群,石碾、石磨,各种工具一应俱全。房舍数百间,塔林二十余亩,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寺庙庄园。每年三月十五古刹大会,大戏三台,附近十几县的群众前来朝圣,盛况空前。新中国成立以后,妙水寺屡次遭到人为的破坏。在土地改革运动中,妙水寺的田产被邻村瓜分。在破除封建迷信运动中,寺内的塑像被横扫一空。在1958年三面红旗运动中,大佛殿成为人民公社党委办公室,中佛殿成为供销合作社,天王殿成为电话总机室。碑林被毁,塔林被毁,塔砖运去砌铁炉。钟鼓楼被毁,9999斤重的大钟回炉。东侧的闫王殿、祖师殿两院成为水泥厂。在1966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中,妙水寺成为破四旧的主战场,成为大批判的主阵地。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妙水寺变成妙水中学,佛殿成为教室、宿舍、伙房。
       1990年以来,学校陆续向寺南门外原先的广场上搬迁,现已搬迁完毕。到目前为止,妙水寺仅存古建筑不足40间,它们是:大佛殿五间、文殊殿三间、普贤殿三间、中佛殿三间、三官殿三间、客堂三间、方丈室三间、天王殿三间、禅房五间、闫王殿三间、祖师殿三间。妙水寺最后一次重修是宣统三年,于今已近百年。千年古刹已是风烛残年,弱不经风,千疮百孔,摇摇欲坠,棵落檩弯,椽朽不支,基陷墙塌,瓦落为砾。殿内晴可见日,雨可涉水。照此下去,勿需数载,则不堪收拾。中华大地风华正茂,千年古刹危在旦夕,正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身为炎黄子孙,作为当地百姓,我辈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千年古刹留传于今,岂能毁于我朝?若果如此,那才是历史性的罪过,我辈将无颜以对列祖列宗。为抢救千年古刹计,我辈自1990年以来,成立了以冯石磙为主任的寺管会,四处奔走呼号,捐资助力,维护不止。然则,杯水车薪,无济大事。为此,我辈恳求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尽心尽力,使千年古刹得以传留后世,造福千秋。惟此为盼。听了王礼宾先生的讲述,我深为妙水寺的前途和未来而担忧!漫步妙水寺,一些老树上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这里一片黄,那里一片赤……不像过去那样,到处都只见到青青绿绿的。
       真是“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啊!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悲秋”,是我国古诗歌传统上一个最常用的名词。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自然,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让古代那些别有怀抱的伤心人,去对叶子叹息或掉泪吧!
       我坚信: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勤劳、智慧的故乡人民,一定能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用自己的双手,让妙水寺以更娇更美的容颜,笑迎四海宾朋!妙水寺的明天一定会更辉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南】 郭进拴 | 命运(小说连载)
【马寺印象】
豫:汝州风穴寺和汝阳法行寺塔
情系风穴寺
千年古刹——海宝塔寺
【原创】汝州妙水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