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戴晴轩丨关于建国小学(今回民小学)的回忆
关于建国小学的回忆
戴晴轩

我于19519月,由建民小学调到建国小学当教师。

建国小学位于玉皇街路东。这所学校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觉得虽说也是民办小学,但比当时界首城其他的民办小学气派多了。校舍是原来的郭家祠堂,一院坐北朝南的青砖大瓦房。院内有北大殿,东西两座偏殿,前大殿,都作了教室。前殿中间朝南有个大门,门楣上方有“郭氏宗祠”四个砖雕大字,看来这就是原来祠堂的大门。大门左前10米处,还有一高大的青石牌坊,上方刻着“流芳百世”四个大字,是表彰郭氏宗族中一位贞节贤良女士的。前殿右边是校门,校门前有一根大旗杆,五星红旗在空中迎风飘扬。

建国小学是1950年秋由第一任校长陶廷襄创业。和其他当时的民办学校一样,都是在街道干部和群众的支持下办起来的。建国小学校董会就是这样的组织。我到校的当天晚上,见到了校董会的郭敏斋。他是校董会主要成员,对学校的事很操心,是学校的有力支柱。

我到建国小学时,陶于半年前就已离开那里。继任的田洪凯校长也已调离,当时校长是郭汝藩,教导主任柴峻岭。全校有一、二、三、四年级4个班,近200名学生。晚上还有3个班农民夜校,分高级班、中级班和初级班。教职人员,校长郭汝藩和教导主任柴峻岭之外,还有孙昨非、朱宝玉、高玉岳、张应蕊、王保祥,连我6位教师。我教一年级的国语课、二年级的算术课、三年级常识课,还有每周两小时音乐课,晚上教夜校初级班的文化课。当时学校条件简陋,学生课桌多是从自己家中抬来的,教师办公桌和住室里的床是从群众家借来的。教师没有工资,各在自家吃饭。由于我家住沙河南岸,回家吃饭不便,学校安排在附近一家小饭铺搭伙,每月伙食费5,只能饱腹,连青菜也吃不到。1952年春节刚过,高宜民调建国小学来当教师。我俩同住一间屋,只有一张床,晚上只好同在一张床上睡觉。对这些我们都不在意,总觉得我们是新社会有志青年,为了办好学校,生活艰苦些怕什么!两人常于晚饭后,坐在操场的滑梯上,互相鼓励努力工作,学习文化,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群众知道学习文化的重要,送孩子上学的积极性高。有的孩子年龄大了,家长还叫他们入学读书。三、四年级的学生中,有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大姑娘,有缠过脚结了婚的年轻妇女。还有几位女青年,本已是街道上的干部,也到学校插班上二年级。学生普遍学习用功。大龄学生尤其刻苦努力,进步快,成绩好,在学校各项活动中能发挥骨干作用,也是学校创办中的一支力量。

1952年上半年,建国小学人学儿童又增多,学校又增设了一、二年级各1班。这学期已有6个班,280多名学生。教职人员增加到11位。在校董会的支持下,在玉皇街临街处,找了3所草房作教室。老师和大龄学生都去打扫房子,平整地面,给一年级教室垒泥巴课桌。并动员二年级新班学生从家抬课桌来。为开展体育活动,在操场挖沙坑,设双杠、滑梯、篮球架。这些活动,全校师生都动手,三、四年级的大龄学生尤起作用。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老师与学生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高宜民老师教的班里一位姓徐的学生,住在农村,家中困难,家长要叫他辍学。高老师对他家访10多次,并为他垫付书本费,使他继续学业。后来这个学生,以优异成绩升中学、大学,成为新一代有用人才。这样爱护学生的事很多。

年轻的戴晴轩

1952年下半年,我又调到第三小学工作。就在这学期,建国小学转为公办小学,由国家发教师工资,拨给办学经费,改名为界首市第五小学,马怡秋调来当校长。这时第五小学有7个班,300多学生。马校长是位女同志,不仅领导能力强,还多才多艺,学校办得更活跃。1953年“六·一”儿童节,马校长和张应蕊老师教学生排练的大型舞蹈(反对细菌战》,在中原广场参加各小学舞蹈比赛,轰动整个会场,被评为第一名。

1983年改为回民小学。现校内矗立着教学大楼,教学设备日益现代化,拥有22个班,2000多名学生,83位教师,附设1个幼儿园。

柴进注:

1、玉皇街,因街中段有玉皇庙(玉帝庙)而得名,即今天的前进街,此街旧时又称坊子街,那时粮坊生意多集中于此街。
2、高宜民,又名高义民。
3、资料来源:《界首市的诞生》,照片资料为戴晴轩先生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忆养正中小学
开封市回民中学
香港小学教育概况
外国人在宁波办学简介
毓英创校简史
有一种传奇,叫镇江中华路小学!这座小学来头不得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