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悬壶济世育桃李 杏林春暖绽芳华——界首儒医崔震东
崔震东(1913-1995),太和县旧县集(镇)后崔庄人,界首中医副主任医师。幼年入读旧县名师李老贡门下启蒙,20岁弃儒从医,转入倪邱集名医张良臣门下,出师后返乡开“南永兴堂”,翌年悬壶于旧县集。1944年参加沙河警备司令部中医统考,获官方认证。1947年定居界首。
崔震东行医一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两袖清风,医德高尚,是界首中医药界的代表人物,热心办学的他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继承鞠尽瘁,培育了大批人才,在界首乃至全省及周边地区都很高的医疗威望。

悬壶济世育桃李 杏林春暖绽芳华

——儒医崔震东

文、柴进

一、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民国十年(1921)年春,安徽省太和县旧县集,年方8岁的少年崔震东在父亲的带领下,走进了当地一家名声甚佳的私塾,拜在了秀才李老贡的门下。
初入学堂,先学识字。塾师用方寸纸片制作识字卡片,每片一字,少年日学五至七个字,百日后,开始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进而学习四书五经,及《春秋》《左传》等史书。李秀才执教极严,早晨背书、教生书;上午安排习字(描红、临帖)、回讲、教生书、作文,下午读书。老人家常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于好学的学生,李秀才悉心解疑释惑,但是书背不会,是要挨鞭子的。
在当地,崔家是贫寒的农民家庭,能拿出束脩供孩子上学委实不易,懂事的少年刻苦修习,寒窗十载,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执行蒋介石“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整个东北三省1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军占领,日本对东北三省的大规模侵略强烈地震动了中国社会。已经毕业在家务农的崔震东在田地里劳作之余,依然诵经读文,年轻的心却始终无法安静。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即下令废除了科举制度,对18岁的崔震东来说,传统的进学之路早已堵住了。到太和县城上新学?他的年龄又偏大了一些。
步入20岁的那一天,他带着自家田地出产的东西作为礼品,去拜见授业恩师,倾诉心中的苦闷。李秀才看着自己的得意弟子,问他有什么想法。崔震东说,我欲学范文正公,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先生赞好。他为这个志向远大的心爱弟子赐表字为中华,又修书一封,推荐他到倪邱集拜名医张良臣为师。
张良臣(1879—1959),太和县倪邱人。祖、父皆为地方名医,尝行医颍上、鹿邑、沈丘、界首等地,声名远播数县,时人尊称张老良。张老良医路宽,验方多,尤长于温病,太和县境北部多视为神医。当地有谚语说:“张老良,瞧一瞧,人死也能活;张老良,看一看,死了也无怨”。张老良虽是中医世家出身,却并不保守,接到老友来信之后,欣然收下了这个优秀的弟子。
面目清癯、和蔼可亲的名医张老良,却有着一副怪脾气。他交游不分贵贱,看病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尝有一贫者请他看病,他只看了下眼、舌,便去抓药,患者恳求他再仔细看看,他随口说:“官请官大夫,民请民大夫。治不好你的病,我叫你亲姐夫。”果然药到病除。达官贵人请他,他不理不睬,要是穷汉子得病,他听说了就自个儿去找病人上门诊治。熟悉他的人都知道,要请张老良,得轻松愉快地骂上几句,他便和人家对骂着,笑嘻嘻拄起手杖送医上门。崔震东在跟随张先生学医的六年间,随时出诊,风雨无阻,“骂几句”没学会,有着扎实古文基础的他在实践中医术进步飞快,更收获了爱情,拜先生做了泰山。
有一天,年近六旬的张老良带着徒弟崔震东去双浮看一个胆黄病人(即现在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正值初夏,满地星星点点的野花在风中摇摆,几株开着淡紫色小花的植物显眼地耸立于众草之中。师徒正在花中行走,先生突然停住脚步,指着那开淡紫色花的植物说:“你认得这是啥药?”

“马鞭草,也叫透骨草。”震东小心地回答。
“药性?”
“性微寒,味苦。”
“功能?”
“活血散瘀,清热解毒,截疟,杀虫,消积,通淋利尿。”
“就这些?”张先生目光严厉起来。
“药书就是这么写着。”震东知道先生对自己的回答不满意,喃喃地说。
“书是死的,人是活的。”张先生拎着手杖,一边向前走着,一边说:“我这几个月来被胆黄病缠苦了,得病人多,药又贵,贫苦人家买不起药,我安能等闲视之?得想个让穷哥儿们少花钱治大病的方子。”他随手拔起一棵马鞭草,撕一片嫩叶放在嘴里吮着,又说:“祖先没有用马鞭草治过肝病,可它能入肝、脾二经,看来对肝病可能有效。咱试试。”
先生的教诲深深烙印在崔震东的心里。他为自己定下了一个目标,“纸上得来终觉浅”,我虽然跟着先生攻读医书,但更要像先生一样,多了解、多使用家乡出产的药草,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只可惜,先生的夙愿尚未实现,病魔就夺去了他的生命。“出师未身先死”,多少人为这位善良的老人洒下了思念的泪水。
二、悬壶济世,百姓为本
1936年春,太和县旧县集后崔庄,欢快热闹的鞭炮声吸引着四邻八乡的人们,循着声响看热闹,便看到庄里老崔家门头上高悬着李老贡题写的“南永兴堂”的牌匾,是张老良的亲传弟子崔震东出师了,今天正式挂牌行医。
虽是利用家里老宅开业,有些简陋,当门堂屋里却是收拾得干净利索,迎面权做柜台的方桌上,摆着几本医书。紧贴后墙的药柜,每个小抽屉上都贴着药名,左首的条几上摆放着制药取药的工具和针灸用针。年轻的崔震东带着温和的笑容,拱手致意,对前来贺喜的乡亲们表示感谢。
有些身体不适的乡亲就此坐下,请崔震东给看看,也就是抱着个试试的态度,毕竟看他还年轻嘛。这一试,都是非常惊喜。不愧是张老良的弟子,崔震东行医,大有乃师之风,对待前来求医的穷乡亲如同亲人,用药上也是不求最贵,但求实用有效。日长天久,前来求医的人日益见多。
手里有了些资本,也是觉得家里的空间已经不能适应行医需求,崔震东就跟妻子张桂兰打好商量,在父亲的支持下,翌年将南永兴堂迁到了旧县集街上,继续行医。
在丰富的医疗实践中,崔震东的医术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但是到了1938年6月6日,蒋介石为了阻滞日军侵攻步伐,下令炸开了黄河花园口,一时之间,中原大地黄水泛滥,民不聊生。太和一带地处黄泛区,偏安一隅,街面上的难民也越来越多,苛捐杂税却不见少,南永兴堂也只能是勉强支撑而已。
崔震东关心时事。从患者口中,他知道太和管辖的界首镇眼下已与沈丘管辖的皂庙镇、临泉管辖的刘兴镇合称界首三镇,商旅云集,热闹非凡,医卜星相来此谋生,大街小巷悬额挂匾自行开业的中医比比皆是,且庸医很多,并多受“黄金有价医无价”的思想影响,病人不堪重负。要不要将医馆迁移到界首镇呢?他有些心动。
1943年,崔震东被推选为太和县中医药公会代表。

民国三十三年界首三镇形势图

1944年,他的好友刘品正医生从界首镇回来,告诉他一个消息:鉴于当前行医者中鱼目混珠的庸医极多,界首沙河警备司令部决定举办中医考试,邀请名医郭安若、唐杏庵、李福保等人为主考,对界首三镇医师进行考核,不合格者,不得挂牌行医。这是一次官方检验认证的机会,崔震东立即与好友敲定了同去界首镇的时间。
崔震东不是第一次来到界首。但到了界首,眼前的繁华景象令他吃惊,界首镇原有的寨墙已经拆除,新建的街道比比皆是,恩伯街和柱国街(今解放一大街、二大街)的二层小楼整齐如一,商品琳琅满目,夜晚灯火亮如白昼。崔震东和刘品正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小旅馆住下,一打听,才知道两省三县附近的中医纷纷前来,应试者竟然多达200余人,无怪乎旅馆都是爆满的。

刘品正(19151996
这次考试是界首三镇中医界的盛事,考场设在界首镇中心小学,纪律严格,刷下了绝大部分浑水摸鱼者,最后仅有25人被沙河警备司令部授予中医合格证书,准予挂牌开业,崔振东和刘品正都在其中。嗣后,以界首镇为基地建立了中医公会,郭安若先生为会长,崔震东也加入其中成为会员,中医公会并研究制订了中医药收费标准,报请司令部批准执行,公会会员常聚在一起切磋医技,研究疑难病症,提高了中医医学水平。良好的学习交流氛围对崔震东有着莫大的吸引力,他也开始思索,如何进一步拓展中医的影响力,为更多的穷苦百姓服务。

为振兴中医,继承、发扬和发掘祖国医学遗产,一九四六年,崔震东向国民党太和县教育局提出申请,获批成立了太和县第一个中医班。他邀请挚友刘品正合作,招收旧县集及其近郊的中医、中药子弟20人,以私塾形式教学,学制为3年,系统地传授中医临床和中药学知识。后因兵匪为患和难以负荷的苛捐杂税,崔震东迫于形势,于1947年被迫迁移界首,在界首城新华街与齐贺廷开设《永兴堂》药店,坐诊行医。这期中医班虽中途辍学,但崔震东以他渊博的文学知识和扎实的中医、中药理论基础,极治学严谨、律于背诵的教学方法,为这批热衷于中医、中药事业的有为子弟继续深造奠定了基础,现在旧县区、乡卫生院工作有成就者,不乏其人。
1947年10月1日,华野六纵十六师第三次界首解放,成立了界首市人民民主政府,首任市长乔道三,界首局面基本稳定下来。由于崔震东为人谦和,医道精良,思想进步,经当时界首市政府批准,被推选为界首市中医药业理事会理事长,主持界首市中医药管理业务。乔道三经常到中医药诊所访问谈心,给界首中医药人员留下深刻印象。崔震东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爱之情,心情更加激动,他想为新生的人民民主政权出一份力,尽一份心。
1949年,崔震东出席了皖北行署卫生工作会议,是阜阳地区唯一的中医代表。
1950年春,担任界首市中医、药业公会理事长的崔震东,再次邀请好友旧县刘品正来到界首,在南信义街租赁民房数间,筹办了界首市第一所私立中医学校(后迁至油坊街),招收豫皖三镇及其乡间青少年80人,学制为3年,生活自理,学费由学员分午、秋两季交粮数斗,毕业后学员自谋职业,学员来去流动性很大。崔震东任校长,兼任中医基础课和中药学,刘品正带教“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名著,有时为群众诊治疾病。1951年,崔震东先生联合界首城著名中医范清修、饶培玖、张敬三等10余人,组织了安徽省第一家民办集体界首市中医诊疗院,地址在至公街中段路南24号,租用饶培玖住房一处十余间,崔震东任院长,实行自筹资金,自负盈亏,民主管理,得到皖北行署卫生处和阜阳专署医院的赞赏,在解放初期国家疗机构尚末建立的形势下,此举为阜阳地区售价集体联合医疗单位,影响深远,为以后全方位的组织联合诊所树立了榜样。同年,在界首市卫生院的直接领导下,崔震东先生多方奔走,积极筹备主持召开了界首市第一届医务工作者代表大会,成立了界首市医务工作者协会,市长乔道三亲自到会祝贺,崔震东当选为医协会常务副主任,主持医协会日常工作,协助参与全市中医药人员管理,动员社会医务人员参加防病治病工作。

三、热心办学,硕果累累

1953年9月,界首撤市建县。1955年,私立中医校由县卫协接管,并改为界首县民办中医学校。当时崔震东任界首县卫生协会常务副主任,领导管理教务。至1956年,刘品正因故离校后,由界首县卫生工作者协会、卫生委派范清修、张雨三协助崔震东继续办学、送走最后一批36名学员止,先后共收三期,培养学员近百人。这些学员现多在豫皖两省区、乡卫生院工作,多晋升为主治中医师、主管中药师和中医、药师,成为各单位的业务,有的还被任用为区、乡卫生院的领导干部。

崔震东深感时代在前进,必须加强学习,方能适应新社会医疗事业发展,更好的服务于民众。为此,他于1951年至1958年先后在省中医进修学校(芜湖),省中医师资班(合肥医专)脱产学习,有幸与安徽省中医界名人陈粹吾、王任之(省卫生厅副厅长),査少农(中医学院教授)等交流中医学术,受益非浅,使他由一位传统中医继承者成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医务工作者。其后一个时期,专攻痘诊科及中医内科杂症,尤长于妇科,井对中草药有较深的研究。
1958年,崔震东在安徽省中医师资班学习结束后,被调到界首卫生学校中医班任教。1959年在界首卫校班的基础上,改为阜阳地区华佗中医学校界首班,任命崔震东为教务主任。先后聘请范清修,张雨三、杨洪干等任教。

1960年,崔震东被调到阜阳地区中医专科学校任教。时值国家困难时期,虽其家庭负担沉重,但他仍毅然赴任。当时中医专科学校尚无统一教材,又鉴于新学员没有古文底子,从头重学《黄帝内经》等医学经典不太现实的情形,崔震东依己之多年临床经验,参阅了大量资料,青灯黄卷,殚精竭虑,充分地发挥了他的文学、中药学的知识和组织才干,自编中药学教材,执笔撰稿《中药学三字经》3万余字,当年被定为专科学校教材,受到上级领导和中医界的好评.《中药学三字经》系统地深入浅出地把中医临床常用的360余味中药的药性、药理和临床使用的方法、汤头传授给学员,读起来朗朗上口,易学易记,受到学员和教师的好评,至今受教于此三字经的学员依然记亿犹新。
1961年,因界首中医教学需要,界首县卫生科要求将其调回,任命为县卫校教务主任,执教于阜阳地区华佗中医学校界首班,这班学员为46人,系1958年界首卫校招收的中医班,学制为4年,传授中医士教材,1962年毕业后由地区行署卫生科统一分配,其中有17人分在本县工作,其余被分配到阜阳、阜南、太和等县。这17名学员于1982年全部晋升为中医、药师,成为各医疗卫生单位的骨干力量。在这个班教学期间,崔震东又编写了2万余字的《中医妇科学三字经》。

1963年阜阳专区华佗中医学校界首班毕业留影

1962年,华佗班毕业分配后,鉴于省、地卫生主管部门及各县、市对前两届中医学校教学质量评价很高,7月,在县卫生科的直接组织和领导下,崔震东先生主持开办了第三届界首县民办中医学校。并被任命为校长,后经省卫生厅批准为界首县中医学校。由国家统一分配。学校任用原卫校教员郭云露、杨洪干授课,利用原卫校校舍和教具,培养对象主要为界首县城乡医、药界同仁的亲属,并具有初中文化程度者,通过文化考试和有关人员介绍,择优录取50人,后阜阳市亦有青年学生慕名前来志愿就学者,学员逐渐增至64人,学制拟定为4年,按中级中医士教材授课。1966年学生期满后由卓阳地区卫生科在全区统筹安排。在界首工作的这期毕业生,1982年均晋升为中医、药师。
1978年10月30日,县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向阜阳地区行署卫生局上报的《关于界首县中医情况的汇报》一文中说:“……目前,全县中医药技术人员为307人,来源有三方面:一、私立中医学校、阜阳地区华佗中医学校界首班和界首民办中医学校的学员;二、四清运动以前经县卫生科批准的中医学徒;三、省,地各中医院校分配来的毕业生。从年龄上分:一、60岁的中医仅有10人了;二、50至60的中医师只有60来人;三、其余200人左右是40岁左右的,主要是中医学徒和私立中医学校、阜阳地区华佗中医学校界首班及民办中医学校培养的学员,他们年富力强且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是全县各医疗单位中的中医药骨干技术力量。”七八十年代各级医疗单位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医药人员,都是该汇报中当时40岁上下的中医药人员。如阜阳市中医院副院长,中医副主任医师尚经武、贾国良、阜阳市保健院中医副主任医师张俊兰、界首市医院副主任医师姜家仁、曾任河南省南阳地区卫生局长李子亮、淮北市中医院副院长副主任医师胡子升等。对这部分科技人员的培养和造就,崔震东付出了相当的心血,理应标榜青史,垂名后世。
1964年,组织上调崔震东到界首中医院工作。
四、潜心钻研,贡献非凡
崔震东一直把岳父张老良的教诲记在心里,行医期间,他注重搜集本土中草药资料,并在行医中运用。1954年冬季,水灾之后,麻疹在全县流行,几乎遍及所有村庄,尤其沿泉河一带病情严重,甚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传染麻疹,有的儿童反复发病。上海派出医疗队支援,界首各地中医积极下乡查治,不畏辛苦。崔震东用甘草和漏芦、范清修用紫草根预防麻疹,收到很好疗效,两位老中医的验方在全省和部分省市推广。由于天气严寒,当时冻疮普遍发生,崔震东在砖集查治冻疮,采用活血化瘀的桑寄生、地榆、露桑叶、毛根草等煎水洗患处,疗效甚佳,此方在全县推广,使大批冻疮病人恢复健康。

1965年,时任中医学校校长的崔震东路过县医院,遇到一位需要住院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二百块的住院费让患者和家属苦不堪言,想要回去。崔震东俯身安慰病人先住院,钱的事,以后再说。病人家属用恳求的目光看着崔震东说:“你是医生,应该给俺情人想个少花钱治大病的方子,多为俺社员想想吧。”
这个恳求让他想起了岳父张老良的话,能用马鞭草尝试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吗?
那些年,界首城郊、乡村总有那个略胖的身形在火辣辣的太阳下采集马鞭草;翻遍《本草纲目》《中国药学大典》,也没有找到马鞭草治疗肝病的记载,只有在实践中摸索经验。崔震东用自己采集的马鞭草,随时给前来就诊的急性黄疸型肝炎服用。有一次,光武公社的一位患者服药已经两周,疗效怎么样,不得而知。崔震东决定自己骑自行车前去查访。医院的同志们劝他:“年岁不饶人,路途又远,要个电话吧。”崔震东怕电话里说不清,终于还是去了,获得了第一手资料。这一往返就是七十多里地,年过花甲的老人登门走访,让患者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1973年,为了贯彻落实周恩来总理关于加强气管炎防治工作的指示,界首县卫生局成立“界首县气管炎防治所”。崔震东奉命主持界首气管炎防治工作。年过花甲的崔震与李凤鸣、李忠仁、胡冠军等老中医无论严冬酷暑,坚持下农村调查,采集中草药标本,取得第一手资料。条件虽然艰苦,但是为人民服务之心矢志不渝。乐观通达的崔震东常常与同志们开开玩笑,活跃气氛。一次他们采集中草药回来,卫生局高井昌同志用他们采集的中草药名开玩笑说:“崔震东一身都是宝,头上长着菟儿丝,身上挂满马鞭草。”崔震东当即用中药名以“高老棱、棱着高”回之,引起哄堂大笑。
在此期间,崔震东研制出治疗气管炎有效方剂“三叶丸”,疗效达86.3%,同时又编写出集界首中草药之大成的《中草药三字经》,包括当地中草药250余味,8000多字,制成30块中草药标本图版,在城乡巡回展出,对于推动合作医疗勤俭办医起到了积极作用,可惜这些珍贵的图版资料今已不存。

文革期间,在中医学校任教的崔震东被人陷害,戴上了“国民党员”和“漏划地主”的帽子,好在他的学生极力保护,没有被拉去游街,但是也被送到了沙河南岸的颍南马铃薯仓库参加毛泽东思想学习培训班。因为有“海外关系”也被赶来参加学习的小护士陈杏远回忆,学习期间,大家排演了一部名为《不忘阶级苦》的小戏,崔震东有些胖,分到了黄世仁的脚色。戏演完之后,崔震东诙谐地对大家说,哈哈,我这一辈子最恨地主欺压百姓,现在却在舞台上成了“地主”!他那一切看透了的笑容,深深感染了大家。
后来,崔震东被“发配”到远离县城的光武公社卫生院,住在一间六平方米的小屋里,忍受着蚊子的骚扰。他白天上班诊病,晚上还要被人安排打墙、种菜。就这样,崔震东还是挤出饭后的有限时间,把采集到的马鞭草送到病人家里。按照崔震东的方子,鲜马鞭草半斤(干减半)红糖少许,共煎滤净内服,日二次,七天一疗程,治好一个病人只花一元钱。若住院治疗,一般都在一百元以上。于是这个单方不胫而走,越县跨省,在群众中传播开来。
1974年,崔震东调至界首市医院主持中医门诊工作,曾用龙葵(天茄棵)治愈了不少子宫颈癌,并有明确医案,在全省科技大会交流。用中草药治疗白血病取得明显疗效。他的验方“马鞭草”治疗急性黄胆型肝炎,在农村受到群众称赞,受到有关部门的注意。《阜阳医药》(内刊)1974年第2期发表了用马鞭草治疗黄疸型肝炎的验方。中国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收到他寄去的马鞭草带花全草,经研究所分析化验认定为有价值的发现和科研成果。

1984年6月,界首县成立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向全县老中医征集资料。他们惊奇地发现,年逾古稀的老中医崔震东,就是一个行走的宝库啊。崔老花了十多年的精力,调查我县家种、野生中药材238种,附药76味。为充分利用崔老献出的这一珍贵资料,中药资源普查领导小组按科属进行整理,填补了界首县中药73个品种的空白。为此,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避免了普查重复劳动。另外,崔震东还提供了验方137个,最后成书的《中药普查资源汇编》刊载了其中的内科验方32个,外科验方8个,妇科验方23个,小儿科验方20个。
崔老先生十分重视中医学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倾心收集,临床验证。1981年至1986年,70岁高龄的崔震东写出《痛后验方集》、《产后集锦》、《医案选》、《肝炎治疗新法》、《癌症治疗中草药单验方集》等,为中医教学和临床应用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界首县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全体同志留影。

崔震东致力于传播中医文化,他把许多中草药编成曲折动人的故事,让群众在欣赏故事的同时了解药材疗效。他的《女贞子和桑寄生》、《白苏子和红鲤鱼》、《人言和乌虫》、《刘慎巧戏守财奴》等故事,都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名篇佳作,在市级报刊《清颍》、《阜阳日报》陆续发表。省文艺出版社《飞来的仙鹤)、界首《王莽赶刘秀》、《民间故事集成》、《中草药的传说》等收入了他不少作品。他撰写的医药对联被收录入《界首中医中药志》。
崔震东先生行医一生,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两袖清风,医德高尚,他是界首中医药界的代表人物,为中医事业的发展继承鞠尽瘁,在界首乃至全省及周边地区都很高的医疗威望。人们永远怀念这位德高望重的中医名人。党和人民始终关怀崔震东先生,他多次被评为省、地、县先进工作者,曾任县一至三届人大代表、三届委员、政协一至三届委员、常委。出席省、地、县科技先进工作者代表大会,1986年晋升中医副主任医师。
崔家与医道有缘,他的结发妻子张桂兰出身于中医门第,自解放以后从事助产保健工作50余年,在界首城乡妇孺皆知。长子崔涛毕业于安徽医学院,在涡阳县医院任副主任医师。儿媳刘素英也是镇医院的医生。次子崔澄北京医学院毕业,在河南省周口地区防疫站工作。杏林有后人,满门皆忠良,可慰先生在天之灵。
本文参考资料:
界首市人民医院院志(原副院长张秀喜提供)
界首史话第四辑(界首市政协编)
中药资源普查汇编(原医药公司经理秦中一提供)
界首县医药志(原医药公司经理秦中一提供)
界首市医疗卫生资料汇编第三辑(中医专辑)
界首中医中药志(主编钱宇地老师及好友徐志勇提供)
太和县志(黄山书社94版)
界首人物(黄山书社)
界首县民间故事选(界首文联编1986)(原医药公司经理秦中一提供)
王莽赶刘秀(界首文联编,黄山书社出版) 
界首县卫生志(王东军、韩士民提供)
中草药的传说(界首文联编)
感谢秦士元、陈杏远等老同志提供回忆资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通经散瘀的常用药:马鞭草
从民间中草药验方中发现治疗泌尿系结石的良方
说说阜阳市的来历
全国绝无仅有, 高铁为一个县拐弯
女子被假警察恐吓写下“保证书”,险丢27万!
中医古籍:1958年《大茘县中医验方采风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