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之高,环顾全球,无出其右者。2016年,德国环保部门做过一次详细的环保问卷调查,其中一项是:环保与驾驶汽车,哪个是你的最爱?调查结果显示,91%的德国人认为自己应该为环境保护负责!而为了使环境变得更好,他们愿意放弃驾驶自己最喜欢的汽车。

“高档的奔驰、宝马、保时捷,即便德国工艺再好,面对环保话题时,德国人也愿意忍痛割爱。”对此,《华盛顿邮报》发表评论指出,“德国的环境治理得好,天蓝、云白、太阳明,城市整洁,这让不少经济发达体羡慕不已,也令自以为是的美国人感到汗颜。”

去过德国的人,无不为德国清新的空气、翠绿的山林、湛蓝的天空和清澈的河流啧啧称叹。在德国居住久了,慢慢认识到,德国优美的环境,源自于他们的环保意识。那么,德国人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保护环境,德国政府有哪些高招呢?

从生活细节里可窥见一斑

自然对于人类非常公平,人们为自然付出什么,就会从自然那里得到什么样的回报。

德国有许多天然湖泊,这些湖泊里禁止机动船行驶,更没有游人往水中丢弃废物,因此湖水常年碧波荡漾。据媒体报道,德国南部的贝希特斯加登的国王湖,尽管每一天游人如织,但国王湖里的湖水竟达到了饮用水的标准!“美丽的国王湖拥有碧绿的湖水,和两岸茂密的树林,醉人的景色让每一位游客流连忘返。”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可以从他们的生活细节里略见一斑。在学校,老师会教育学生自觉养成节能和环保的良好习惯。德国学校的教室很大,教室右前方有洗手池和杂物橱,还有4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分别存放金属、废纸、塑料和食物。分类丢弃垃圾的习惯,孩子们早在幼儿园已养成。孩子们喝茶进餐用的杯碗都是玻璃、金属或是瓷器制作的,没有塑料和纸制品,这些都可以重复使用。

德国小学生也轮流值日,值勤内容是负责能源节约——只有在光线不足时才开灯,且先打开远离窗口一边的灯,然后才用临近窗口的灯,并尽可能地利用自然光照明。冬天供暖时,教室气窗不打开,因为热空气浮在上面;下面的大窗只在课间开启5分钟左右,达到通风换气目的;当教室里够热时,就要关闭暖气。

在德国,尽管每个家庭平均拥有两辆汽车,但顺路的邻居合开一辆车上班早已成为习惯,此举不仅不被认为是吝啬,而且还被贴上了 “绿色时尚”的标签。孩子们上学不用家长驾车接送,而搭乘大型校车,以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总量。在德国人看来,上班上学的最好方式,是骑马、骑车、溜旱冰以及步行。德国政府还提倡人们在家开店,不是因为能赚钱,而是可以免去每天驾车上下班,减少交通阻塞。

德国人的环保意识令人肃然起敬。然而,德国人的环保意识却不是一蹴而就的。众所周知,德国科技发达,早在二战的时候,德国就拥有众多先进武器和装备,比如V2导弹、STG44突击步枪、夜视仪、迷彩服、喷气式战斗机……据说,现在的先进武器装备很多都有当年纳粹德国的影子。二战结束后,美英法苏肢解了德国,分为四区管理德国。而鲜为人知的是,当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苏联人拆卸并运走了德国的工业设备,与此同行,深具“战略眼光”的美国人在第一时间派出了他们的特种部队,按照拟定的名单大肆搜捕德国科学家,后又“鼓励”其加入美国国籍,为美国政府服务。

战败后的德国,满目疮痍,经济凋敝,整个德国处于无政府状态,居民缺乏必须的生活来源和电力供应。然而,在没有政府管理,大批专家离去的情况下,在极度贫困和寒冷中,没有一个德国人去山上砍伐树木用来取暖。有人说:“直到今天,德国空气的优良,就赖于当年没被砍伐的森林!”

有意识的引导和严格的约束

在保护环境,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维护方面,德国政府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德国,人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广告:“请您用布口袋,而不用纸或塑料口袋购物!”“请您直接去面包房买面包,而不买包装袋里的面包!”“当您感冒了,请用手绢而不用纸巾擦鼻涕。”

德国人具有很强的环保意识,德国汉高公司生产的最新洗涤用品,连包装袋也是产品的一部分,可溶化后使用。

为了促进人与自然相和谐,实现绿色发展,使有限的资源变得可持续,德国政府的相关机构有意识地进行引导和约束人们的行为。在德国居民家里,提倡配备可利用洗澡水冲洗厕所的新设备。每一个人要尽量少写信,如果确实需要写信,最好改用E-mail,因为节约纸张,意味着少砍树木。即便年轻人写情书,也应该双面书写,这样不仅浪漫,而且节约。节日里,如果朋友之间赠送礼品,不必讲究外包装,以便节约包装原料。三五人如果外出野炊,应该拒绝烧烤,以免浓烟污染环境。在德国开车,车里坐的人越多,交的过桥过路费越少。乘火车也是一样,5个人一组的周末票,比一个人的直达票要便宜得多。

众所周知,德国是汽车工业大国,家家有私车,周末全家开车去度假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但在德国逗留时,我经常发现,在一些风景宜人的小城边上,都开辟有很大的停车场,停车场周围竖有这样的标语:“为了保护环境,请您在此停车,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进城游览。” 世人皆知,德国人的赛车实力很强,这一部分是源于他们强大的汽车工业基础,一部分源于德国拥有大批的赛车爱好者。不过,出于保护环境考虑,德国政府规定,喜好赛车的人,每年至少种植树木30棵,以“将功补过”。原因是:赛车排放的废气比一般汽车多。

显而易见,在环境保护方面,仅有引导是不够的,如果没有严格的法律法规和具体的措施做保证,那些广告性的“标语”和“口号”,只能成为摆设。法律法规是环境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

加强引导是培养公民环保意识的一个方面,在着力引导的同时,德国政府还运用行政,甚至法律手段来增进人们的法律意识。早前,媒体报道了一则消息:一户人家院子里的树,因虫蛀摇摇欲坠,于是主人拿了锯子、斧头,欲砍掉这颗病树。他的邻居在窗口看到后,马上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5分钟内执法人员赶来了,果断制止了树主的行为。随后,执法者找来植物研究人员进行勘查,以确定该树能否砍伐。当确定该树可以砍伐,在给树主开出砍伐单据,树主缴纳砍伐、运输、卫生以及处理等相关费用后,由有关部门砍伐,最后运走。据媒体报道,如若树主确需砍伐此树,而没有向部门报告,树主除了一分不少地缴纳相关费用外,还要缴纳巨额罚款,以及因违法而受到的行政,甚至刑事处罚!

一般来说,德国人具有自觉的环境保护意识。除了个人意愿,政府的相关部门还进行有意识的引导,用法律法规进行严格的约束和管理。

每个人都参与其中

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德国人是吃了苦头的,他们同样走过了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德国人的环保意识经历了从被动到自觉的过程。

上世纪50-60年代,德国急于改变战后的落后面貌,积极发展经济,却忽视了环境保护。以莱茵河为例。莱茵河沿岸企业把工业废水直接排入河中,导致莱茵河一度成为欧洲最大的下水道。有媒体形象地比喻,“把照片底版扔到莱茵河里都能显影。”柏林技术大学环保专家曲希勒教授谈到,那时,在德国工业重地鲁尔区,人们看不到蔚蓝的天空,早晨穿的白汗衫到晚上就脏了。

上世纪70年代初,德国发生了一连串环境污染事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幅增加,造成约160公里范围内多数鱼类死亡,约480公里范围内的井水受到污染影响不能饮用,民众深受其害。环境灾难使民众认识到,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湖泊和河流不可能无限度地向人类提供资源。因此,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活质量,而不是生活水平。此时,环境保护成了最紧迫的问题。当时流行的一句话就是:我们为环境付出代价的时候到了。

当德国政府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毫不犹豫加大了环境治理力度。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当时的西德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垃圾处理法》是德国的第一部环境保护法。90年代初,德国议会将保护环境的内容写入修改后的《基本法》。在《基本法》20A款中这样写道:“国家应该本着对后代负责的精神保护自然的生存基础条件。”这一条款对德国整个政治领域产生了很大影响。

1972年通过的第一部环保法至今,全德国联邦和各州的环境法律、法规有8000部,除此之外,还实施欧盟约400个相关法规。目前,德国已拥有世界上最完备、最详细的环境保护法。在这个特殊时期德国涌现了上千个环保组织,为宣传环保贡献着自己的力量。德国政府、16个州和各个县政府都设有官方的环保机构,另外,德国还有很多跨地区的环保研究机构。在出台这些法律,实施这些法规,建立各类环保组织和机构的过程中,当时有很多人提出了批评意见,如今看来,这些人也许对了一时,但错了“一世”。

如今,环保已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并且融入了德国人的日常生活。在德国,不仅政府重视环保工作,而且环境保护,人人有责。

一次,跟一个德国朋友出去,路过郊区的一条小河,看到一个小孩在钓鱼,旁边却放着两根钓竿。

德国朋友不高兴地走过去,问道:“怎么有两根钓竿?”在德国,环保部门规定,钓鱼一个人只能用一根钓竿。

小孩回答说:“跟同学一起来的,他上洗手间了。”果然,不大会,上洗手间的孩子回来了。

看到这个小孩没有说谎,朋友点了点头,继续问道:“有执照吗?”

在德国钓鱼,有两个必备工具——钓鱼执照和水域票。什么?钓鱼要考证?是的,没错。德国管理部门规定,一个人要想钓鱼,先要办理钓鱼执照。钓鱼执照考试的组织者和发证机关是各个城市渔业办公室。报名流程很简单,填表,然后缴费费用大概几十欧元不等。考试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笔试口试。拿到钓鱼证后,钓鱼协会或者渔具店购买水域票。然后,就可以愉快地去钓鱼了!

听了朋友的问话,两个小孩赶紧掏出执照:“有呢,你看。”

    “带尺子了吗?”德国朋友又问道。按照规定,钓鱼者要随身带一把尺子,钓上来的鱼不到规定的尺寸,要放回河流。

“带了!带了!”两个孩又连忙掏出尺子来。

“哦。”于是,朋友不再问话,回头走了。

一旁的我很奇怪,不知道朋友为什么要管那么多:“那两个小男孩,是你家亲戚的孩子?”

“不是。”

“你朋友的孩子?”

“也不是。我不认识他们。”

“什么?不认识?怎么可能呢?那人家干嘛要听你管教?”

“呵。要知道,教育是整个社会的责任。孩子是德国的未来,我们每个德国人都有责任,随时随地进行教育。”德国朋友淡淡地说。

听了朋友的话,我思索良久。环境保护不仅需要人人行动,自觉参与,而且每一个人还负有监督、教育他人的责任。唯有如此,环保意识才能真正在全社会普及,保护环境才能真正成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无论你是一个拥有跨国企业的大富翁,还是一个过着普通生活的老百姓,谁都离不开环境,环境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朋友的话在我耳畔久久回荡。这也许是德国人积极参与到环保行动中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垃圾处理,不辞劳苦

在德国,垃圾分类最能体现人们的环保意识。德国8000万人口,每年制造3000万吨垃圾。用德国人的话来形容:把这些垃圾装在一列火车上,火车头在德国,车尾已到中部非洲。那么,德国是如何处理这些垃圾的呢?

显而易见,仅仅依靠垃圾清运工是远远不够的。这项庞大的工作量,要求每个人都参与进来。居民家庭每天都在产生垃圾对于这些源源不断的垃圾,德国人是这么做的:首先,每个家庭必须把每天的生活垃圾进行分类。为此,家里至少要准备4-5个垃圾桶,这些垃圾桶分别装生态垃圾,包括蔬菜叶子、水果皮等;化学垃圾,例如废电池等;可回收垃圾,包括玻璃瓶、废旧纸张等;普通垃圾,包括可燃与不可燃两类。

在家里分类之后,居民把这些垃圾送到了公共垃圾桶旁,除了把这些垃圾分门别类地装进不同颜色的垃圾桶,还要进一步把不同颜色的玻璃瓶扔进相应的玻璃瓶专用桶,以方便回收和再利用。如果违反规定,要承担更多的垃圾处理费用,这一点会由垃圾处理公司和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监管和通知。在德国街头,常常可以看到,无论男女,甚至步履蹒跚的老人,都会佝偻着身躯,认真地把不同颜色的一兜瓶子,一个一个敲碎,然后扔进玻璃专用桶。

如此看来,光是每天倒垃圾,德国人生活得就够累了。然而,由垃圾分类而省下来的垃圾费,多得让人无法想象!以前有人算了一笔账,数据表明,不分类的5个垃圾桶,每年的垃圾费是20万马克;分类后,垃圾处理费不到5万马克,省下来的这笔钱不光是装到了居民的口袋里,同时也节约了政府一大笔开支。所以,在德国,垃圾分类是最基本的环保意识,不仅人人积极参与,而且不辞劳苦。

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要真正落地,不仅要求人人参与,而且还有加强监管。联邦环保部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85%的人把环保问题视为仅次于就业的国内第二大问题,75%的人希望德国应该在环境政策上继续维持在欧盟的领先地位。“有了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些法律规则只能是摆设,是中看不中用的花瓶!”面对媒体,德国最大的环保非政府组织“自然保护联盟”主席契普克尖锐地指出。

为了使环保法律得到切实贯彻,德国设立了环保警察。德国环保警察隶属联邦内政部,每名环保警察都要经过一年半的专业训练。环保警察的任务是:发现环境污染时,立即采取补救行动。从化学毒素外泄到不卫生食品的销售,都在他们的管辖范围之内。环保警察行动迅速,他们通过巡逻和使用遥测工具检查环境的污染情况,一旦发现环境污染的现象,立即采取有效的手段,把污染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任何一条小溪泛起泡沫,环保警察都会前往取样;凡是已经立法的环保事项,警察在其辖区内一概严格执法,比如鱼类死亡、垃圾箱冒烟、废油渗漏或废气聚集成雾等,都属于禁令之列。

今年年初,为期3个月的德国之行,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从德国人工作中不苟言笑,到德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Allesin Ordnung秩序还好吧?”;从德国地铁里没有防止人们逃票的闸机和玻璃门,再到德国正在实施的工业4.0,所有这些,在我的脑海里久久盘旋,挥之不去。然而,在德国逗留的日子里,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德国的优美环境和他们的环保意识。从德国北部到南部,从工矿到乡村,所经之处景色迷人,空气清新。连绵不断的森林,开阔的草地,无污染的风力发电大风车以及清澈流淌的河流,无不体现着由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祥和与恬静。所有这一切,让来访者,看在眼里,也享受其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垃圾分类|德国人做得让人敬畏
德国雾霾为何神奇消失?
小城镇环境保护:问题与对策
环保设施开放彰显自信与诚意
生活垃圾处理的德国经验
奥地利萨尔茨堡市的垃圾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