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岛第100期活动纪要:我们和书的故事

世界读书日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又称“世界图书日”。

1995年11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定,每年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

读书,使人进步

使

“我和书的故事”阅读分享会

文澜读书岛2022年第5期

(总第100期)活动纪要

(根据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分享嘉宾:胡其伟、林捷、郑炜炜

陈慈林、寿葛平、陈靖、李相彤

分享时间:2022年4月9日下午

分享地点:浙江图书馆一楼展厅

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视频直播

录音整理、文字编辑:劳月

劳月:各位书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文澜读书岛!文澜读书岛是由浙江图书馆主办、钱报读书会协办的一档阅读沙龙活动。欢迎大家的关注和参与!

今天是文澜读书岛第100期阅读分享会。2017年8月5日,文澜读书岛在浙江图书馆文澜演讲厅举办了第一期阅读分享会。56个月过去,文澜读书岛终于办满了百期。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大日子。按照计划,文澜读书岛第100期应该是去年12月31日的跨年朗读晚会。当时我们已经做好详细策划,准备用朗读来迎接新年,迎接文澜读书岛的新开始。但是,因为疫情不断袭来,这个计划一变再变,终于拖到今天。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好饭不怕晚”。我们错过了跨年,但我们迎来了全民阅读月。每年4月是全民阅读月,是爱书人的节日。在全民阅读月里迎来文澜读书岛的第100期阅读分享会,不是更有意义吗?所以,我们把今天这期阅读分享会命名为“我和书的故事”阅读分享会。今天我们不再分享一本具体的书,而来说说我们和书的有趣故事,说说阅读改变人生的经历。

去年11月,在文澜读书岛第91期阅读分享会上,浙江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陈谊博士说了一句话,“跟书有关系的人,都是天底下最亲的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读者。我们都是读书人。”我非常赞同他的这句话。4年多来,文澜读书岛让这个城市里的爱书人、读书人走到了一起,阅读,分享,讨论,学习新知识,发现新世界。在文澜读书岛,我们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和欣喜。今天要发言的7位书友就是其中的代表。

为了纪念文澜读书岛创办百期,浙江图书馆专门拨出经费,精心策划举办了一个回顾文澜读书岛四年多历程的“阅读、碰撞、分享的百种探索”展览。从这些展板中,我们可以系统地回顾我们一起读过的那些好书,看到许许多多分享嘉宾和书友的熟悉面孔。从这些面孔上,我们感受到阅读和分享带来的快乐,看到了书籍和知识带来的改变。

今天,我们就在举办这个展览的展厅里举办文澜读书岛第100期“我和书的故事”阅读分享会。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我们只邀请了发言的书友来到现场,同时通过文澜读书岛钉钉群进行视频直播。欢迎大家收看!“阅读、碰撞、分享的百种探索”展览今天开展,4月27日闭展。欢迎大家参观!

我的开场白就到这里,在分享开始之前,我先宣读一下浙江图书馆表彰文澜读书岛阅读之星、阅读达人和优秀志愿者的名单。


感谢这些阅读之星、阅读达人和优秀志愿者!没有你们的支持,文澜读书岛不会有今天。56个月,100期的路程,是所有书友和我们一起走过来的,感谢大家的支持和帮助!谢谢大家!

下面进入正题。今天的分享从两位外地书友开始,新朋友胡其伟和老朋友林捷。本来我是邀请他们来杭州参加读书岛百期活动的,但因为疫情,他们无法来杭,只好改为视频连线方式来分享。

首先掌声欢迎来自湖北恩施的新朋友胡其伟发言!


胡其伟:很荣幸受到文澜读书岛劳月老师的邀请,分享我读书的故事,有种受宠若惊的感觉,平时不善言谈,性格内向,硬着头皮上吧。我叫胡其伟,来自湖北省恩施州。因为我姓胡,朋友们都叫我胡子,所以微信名叫胡子不瘦,就是胡胖子的意思。有说的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

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可能是受家人的影响。我爷爷也喜欢看书,忙完一天农活以后,最惬意的事就是看书。小时候有一个画面我印象非常深刻:爷爷一手举着自制的煤油灯,一手举着书,在忽闪忽闪的火光下,聚精会神地看着书,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一天的疲劳一扫而光。

煤油灯昏暗,需要离得近才能看清楚。爷爷看完书以后,两个鼻孔被煤油灯的烟熏得黑黑的,至今忘不了。爷爷还会给我们讲书中的故事。那时候没有电视,听爷爷讲故事成为我童年最大的乐趣,于是对书本也充满了好奇。

爷爷还会将书中读到的好句子抄录下来。仍记得写在老家墙上的一首题为《读书》的诗:“读书乃是胜大丘,不需耕种自然收。在家有酒在家醉,到处逢人到处留。日里不怕人来借,晚间不怕贼来偷。虫蝗水旱无伤损,快活风流到白头。”

小时候也听奶奶讲,因为家里穷,只读过几天书。买不起本子,便在一些纸的空白处写字学习。所以,看见一张空白纸便如获至宝。奶奶看见地上有纸就会捡起来,特别是带字的纸,不会随意丢掉,常问我们是否有用,没用的才放到灶里烧掉。可能这是一种对文字崇敬和对知识尊重的本能态度吧!

我爸爸更是喜欢看书。他比较有仪式感。看书之前要把手洗干净,把书摆得整整齐齐,旁边放一部大字典、本子和笔,然后再端端正正地坐在桌子前认真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词,就查字典,并将这些字词句抄一遍,加深记忆。他看过的书干干净净,和新的一样。他最不能容忍自己的书页被折叠。这些对我影响非常大。他买了不少书,还专门给我订了《小朋友》杂志。后来识字多了,读的都是爸爸买的那些书。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还有许多名人传记,如《毛泽东传》《周恩来传》《邓小平传》,还有《当代》杂志。就是这样,我从小受到熏陶和影响,从阅读中找到很多乐趣,平时只要有空余时间就会去看书。

2013年,微信开始在我们这个偏远小县城普及。我买了智能手机,接触到微信公众号,走进了飞芒书房公众号,从中认识了全国各地的微信书友,参加了很多读书活动,至今记忆尤深的就是图书漂流活动。

我们一般6个人为一个漂流组,共读一本书。第一位书友读完之后,快递给下一位书友。每个人收到书之后,阅读一个星期时间,然后写一些简短的读后感,再将读后感和书一起寄到下一位书友手里。就这样,我参加了很多次图书漂流活动,觉得非常有意义。

有一次,我们漂流阅读的书叫《小词大雅》。第一位书友收到书以后,用牛皮纸把书包得好好的。我收到后,觉得包书的牛皮纸上空着,就想画点什么来点缀一下。我先画了一个地图,将各位参加漂流活动书友的城市标出来,然后按照漂流顺序连线,让人很直观地看到图书漂流的经过。因为书里讲到了历史上第一本词集《花间集》,我就在书皮的封底上又画了一朵花,写了“花间集”几个字。

当时,这个图书漂流活动非常火爆,受到一些媒体关注。天津卫视、《北京日报》、人民网、《扬子晚报》等都报道了这件事,我画的书皮封面也被他们选用。可惜的是,这张图上标注着“湖北恩施书友”,却没有写上我的名字,不然我也跟着火一把。

林捷:感谢劳月的邀请,感谢读书岛的小伙伴们,在这样的疫情之下,让我有这样一个机会,和爱书的朋友一起分享我的阅读故事。疫情以来,我特别体会到,阅读是一座能够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当你什么事情也做不了的时候,幸好我们还有阅读。当你什么朋友也没法见的时候,幸好我们还有一群热爱阅读的朋友,可以通过线上的聚会方式,来表达,来倾诉。

我和读书岛还是很有渊源的。从2018年开始,我每年都会在读书岛分享我阅读过的一本书,《寂静的春天》(2018),《怎样观察一棵树》(2019)、《四千年农夫》(2020)、《植物学通信》2021)。在分享的过程中,让我对阅读过的书籍进行了重新复盘,也收获了很多。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对自己阅读过的书,都遵循“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原则,要写一个阅读笔记来进行复盘。以前并不觉得这件事情怎么样,后来发现日积月累以后,回过头来再看看自己的这些阅读笔记,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这些年来,我把这些阅读笔记发在公众号上,结识了不少有共同阅读方向的小伙伴们。因为每年分享这样的阅读目录,也成为大家每一年互相提供阅读书目的借鉴。最后变成了一批人共读一本书,有了共同的方向,形成比较集中的阅读书目。

2017年5月,浙江大学首届植物达人训练营在经过7周强化训练以后,落下了帷幕。训练营的小伙伴们带着十分的恋恋与不舍,各奔东西,回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岗位上。虽然仍旧在延续以前的生活,但是大家纷纷表示,需要有一个更强烈的纽带把大家联系在一起。训练营可以结束,但是我们之间的联系不能就这么淡化。读书就是把我们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最好的纽带,在达人训练营的最后一节课上,老师给大家推荐了很多自然书籍,于是我们就成立了壹木自然学院读书会。读书会以微信群的形式,进一步贯彻爱生活,爱自然,懂植物,善分享的主旨。

这个线上读书会主要由我来管理。我们走过了一段探索的道路。活动的开展,也吸引了一大批达人训练营以外的爱好自然的小伙伴,积累了一大批具有各类特长的自然达人,有博物绘画、压花插花、诗歌朗诵、植物分类、自然教育等等。大家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汇聚在一起。我们一开始是每周四和周五两个晚上在群内进行语音分享。现在是每周三晚上进行线上语音分享。到现在已经做了243期。每一期分享,我们都把语音和文字整理成公众号对外发布。

经过5年的发展,我们的读书会已经拥有了将近500位热爱自然、热爱阅读的小伙伴。我们一起在线上阅读自然博物书籍,一起在线下阅读大自然这本无字之书。然后,把我们的收获倾诉给彼此。当然人数应该是大大超过500人的。现在要求加入的人依然有不少,但是我们设置了入群门槛。入群需要交作业,需要晒书架,需要自我介绍,需要晒你的自然作品,而且最好是有公众号。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吸收了一大批有质量、愿意付出、愿意来做分享的爱好自然、爱好阅读的朋友。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志愿者团队。通过阅读自然博物作品,汇聚了一大批志趣相投的朋友。当然,我们读书会的成员中也有不少人曾经在读书岛做过分享。

2020年,我们开始了一些阅读后的输出工作,编写了一本《可以玩一年的自然游戏》。里面包括我们日常在玩的50个自然游戏,涵盖春夏秋冬四季。这本书通过群内公益申领的形式发行。去年我们又编辑了《可以玩一年的自然游戏》第二辑。今年的申领数量已经达到了将近5000册。另外,我们也开展了一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自然活动。比如今年我们依托《怎样观察一棵树》,开展了“观察一棵树”活动。通过一年时间,观察你身边一棵树的春夏秋冬,感受四季的变化和自然的美好。目前已经有180多位小伙伴参加了这个活动。我们要求每周都要交各种作业,还有各种线上分享,各种学习与交流。目前虽然只走过了一个季节,但参加的朋友纷纷表示,一边阅读有字之书,一边阅读大自然这一本无字之书,收获非常大。

另外,我们群里还有线上图书漂流活动,每月图书推荐,观察蕨妙街区等活动。我们开展的所有活动,也遵循“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原则,把所有活动的情况都整理成公众号文章发布,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我们的快乐。当然,我们还会有一些线下的观花活动,但因为疫情已经很久没有做了。我相信在不久以后,我们就会恢复线下活动,让我们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我们感受到来自大自然的联结和阅读的力量

劳月:非常感谢两位外地朋友精彩的发言!现在我们回到浙江图书馆展厅,请杭州的书友发言。先请郑炜炜书友发言,因为她一会儿还有事。接下来依次发言的是陈慈林、寿葛平、陈靖、李相彤。


郑炜炜:读书让我能逃离现在大数据算法的坑,离开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海洋,起码在读书的那段时间,我是沉醉在其中的,而且不会被碎片化的信息所蹂躏。 

因为工作的关系,我被逼得无时无刻不用微信、钉钉、企业微信,不得不连续刷手机。即便面对面,也要用手机交流。看微信的时候,我的注意力很容易被“标题党”推送文章吸引,一篇接一篇,简直欲罢不能,简直永远也停不下来。手机越是智能,人就越是依赖。手机已经成为人身体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了,这很恐怖。手机app恼人的算法,根据我的兴趣推荐信息,这样的后果就是不断引发我的兴趣,让我欲罢不能。我没有意识到,我的大脑已经被重新编排了。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说:“由于互联网的普及,资讯的收集越发方便、快捷。一切知识看起来似乎唾手可得,但反而让很多人失去了独立思考的机会。那种突破自我、不断创新的社会精神也将渐渐消失。” 我们已经成为被信息垃圾淹没的新人类。

为了从信息垃圾中逃离出来,我尝试过各种各样的办法,无所不用其极,最后唯一成功可以抵挡诱惑的方法是看书。

因缘巧合来到浙江图书馆,看到满房间的书籍,拿出一本特别喜欢的书,发现自己才真正离开了垃圾信息的世界。书中的世界,比信息垃圾所堆成的世界,精彩多了。就像平常只喝可乐,有一天喝到茶,虽然有点苦涩,但回味无穷。它让我放弃了可乐,放弃了廉价的快乐。

最难能可贵的是,读书增加了我筛选信息的能力。就像可乐只能一瓶瓶买,但喝茶是可以续杯的。真正有用的信息可以重复阅读,反复看几遍。

所以,我不再关注那些看上去很新鲜很好玩有意思的信息了,而关注真正有营养有价值的信息。当然,什么信息是营养,什么信息有价值,对每个人来说差异很大。可是最有效的营养和价值,都来自于书中。书中不光有你要的答案,还能给出与答案相关的信息。但在app上,你找到的往往是和答案无关的信息。因为它要干扰你的思绪,赚取流量,吸引眼球。

书友小苏经常问我,为什么我选的很多讲座含金量特别高?为什么我选的很多书,都挺有意思,能带来很多信息?其实是因为看书,让我提高了信息筛选的能力。我觉得,看书重要的是喜欢,喜欢的书和喜欢的书友。如果和你喜欢的书的作者成了朋友,走进了书里面的世界,和共同爱好读书的人成了朋友,这样的世界不是比微信朋友圈里的世界更精彩吗?这些书友不是比现实生活中的流量明星要强大的多吗?

陈慈林:文澜读书岛要求我讲“我和书的故事”,使我回忆起半个世纪前的一桩往事。

那是“文革”刚开始不久。那天晚上月黑风高,我徘徊在公社的一间库房旁。里面存放着几天来扫“四旧”的成果:2000多册“封资修”的“毒草”,明天就要被烧毁。

前些天,当我跟在“战友们”后面,冲进我再熟悉不过的公社中心小学图书室,把一摞又一摞图书装进麻袋时,我的心在滴血。这些书中,有许多是我已经读过的,更多的是我还来不及读的。这些让我感受过阅读快乐的书籍,明天就要化为灰烬了。我不甘心让它遭遇厄运,便从保管员阿养那里骗来了钥匙。

夜深人静。我鼓足勇气,摸黑用颤抖的手掏出钥匙,却好半天对不准锁孔。突然一只手伸过来,拿走了钥匙。我一惊,差点儿叫出声来。“嘘,别出声。”我一看是阿养!他把钥匙给我时,已猜到我要干什么。所以蹑手蹑脚跟在我后面,看我打不开锁,就接过了钥匙。毕竟阿养比我大3岁,沉着多了。他在我耳边轻轻地说:“我已把几本好书放在左边柜子底下了,拿出去后我与你分。”我跟着他进了仓库。屋子里黑乎乎的,什么都看不见。阿养牵着我的手,把我带到墙根,摸索着把柜子下面的三四十本书拿出来。我俩分别脱下外衣,铺在地上,把书裹在衣服里。

像“贼”一样回到住处,阿养往外看了看,关上门,点上煤油灯,义气地对我说:“你是书蠢,你先挑。”昏暗摇曵的灯光下,我看到那几十本书好象在向我招手:《水浒传》《西游记》《播火记》《青春之歌》《创业史》《故事新编》《巴黎圣母院》《牛虻》……我拿起这本,放不下那本。看了好一会,一本也没有挑定。阿养看我不舍,就说:“快藏起来吧,都归你了。”我向他鞠了一躬,喃喃地说了声谢谢。

后来的几年里,这些书陪我度过了“知识饥渴期”。17岁那年我参加工作时,把这些书珍藏在家中柜子最底下。1970年8月,我从慈溪结束探亲回长兴上班,想把这些书带去读,却在杭州卖鱼桥轮船码头给“没收”了。

那时,杭州到长兴不通火车,公路被洪水冲断了,我只能乘内河小轮船。候船室里人头攒动,我把放书的布袋当枕头,睡在墙角的地上。一个30多岁戴着“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红袖标的人过来,推了我一把:“起来,你带的是什么东西?”我睡眼惺忪地说:“没带什么,只有几本书。”话一出口,我就意识到糟了。果然,那人一听,就蹲下来说:“拿出来看看。”我非常不情愿地打开布袋。那人随手一翻,突然脱下外衣,把一本本书都放到自己衣服里。一会功夫,我的布袋里只剩下了四五本书,其中一本《牛虻》是因为破了封面,缺失封底,他没要。那人板着脸说:“你这些书都是大毒草,看你年纪小,今天就不追究了,但书要没收。”说完拎起这些书,头也不回地走了。我一时反应不过来,呆在那里好一会。

等我清醒过来,想到书不是投机倒把物品,他没有权力没收时,上船的时间到了,我也不知道到那里去找这个挂红袖标的人,又怕他追查书的来源,只能万分不情愿地离开了杭州。至今保存下来的只有这本残缺不全的《牛虻》。后来,我借来完整的《牛虻》手抄补全了。

50多年来,我的藏书(含各类杂志)已经近万册,但我却一直惦念着那几十本我冒着生命危险“偷”出来的书。不知道那些书最后的命运怎么样?但愿那位戴红袖标的朋友也是个爱书人,那也算这些书得其所哉。否则就真的太冤了。

从年龄上推算,这位朋友也该是80岁上下的人了。如他有缘读到此文,盼望能与我联系,让我知道结果。


寿葛平:我小时候随父母生活在一个国营工厂厂区,厂里有职工六七百人,厂区生活设施与配置十分齐全,还有阅览室、电视室、棋牌室、篮球场等。

阅览室的规模比图书馆小多了,但却是个安静阅读的场所。我记得阅览室虽小,报刊和书籍还是挺丰富的。小时候,我经常往阅览室跑,有一幕细节至今记忆犹新。大约在我五六岁时,哥哥带我去阅览室。我看到,在两个书架中间,有一把圆形藤椅,上面坐着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头戴一顶蓝色鸭舌帽,正十分认真地捧书细读。这应该是留给我最早的一幕读书画面。

当时,在阅览室借书需要有职工借书证。记得我拿着妈妈的借书证借的第一本书是黑色封面的《365夜故事》。当时借书都是凭一张长条形卡片,正反两面都有同样格式的借者姓名、所借日期与归还日期。在书的封二或封底黏有一个插卡片的口袋。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这是国内图书借阅管理的统一标配。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还喜爱上了报纸与杂志收藏。我记得九十年代上海推出了一本知名作家叶辛主编的《海上文坛》杂志,发表了大量贴近生活的优秀作品,形成了特有的海派文学风格。另有一本杂志叫《晚报集萃》,融合了各地晚报上的优秀文摘,每期杂志的封底还会印上国内已有晚报名录。1994年,出现了一本由吉林人民出版社编辑的《小读者文摘》,为与甘肃人民出版社的《读者文摘》区别,故添加一“小”字。其实这是一本定位于小学生读者的儿童文学刊物,刊名由冰心老师所题。很可惜,以上三本杂志在十多年前均已停刊。

我留意收藏图书大约是从2000年以后开始的。虽然在小学、初高中时也买了一些书,但多数无意识流失了。我本人较为喜欢文学类与传记类的书,尤其是传记类,内容主题多为积极向上,所述人物经历或取得的成功,可引领读者,受益匪浅。

今天我要和各位书友分享两册收藏的图书。一册是收藏了近30年的“萌芽丛书”中的一本。当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过一套“五角丛书”,定价伍角,装帧小巧,选材丰富,受众面很广。很快上海的百家出版社也推出了一套相似的“萌芽丛书”。“萌芽丛书”以清新文学、短小作品为主,一共出了几十本。

另一册是陈存仁的《抗战时代生活史》。陈存仁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一代名医,也是一位作家。早在三十年代,他就主编过300余万字的《中国药学大辞典》。这本《抗战时代生活史》与他的另一本《银元时代生活史》,既是解放前上海人民生活众生相,更是一段大上海史实记录。目前两书已不再版,在孔夫子旧书网上每册叫价三百元。陈存仁先生还以自身从医经历著有《我的医务生涯》,以所学医学知识并结合民族传统医药文化著有《津津有味素食卷》《津津有味荤食卷》《津津有味食疗卷》等。

陈靖:我的网络昵称叫沉言静思。从这个昵称可以想象,我希望自己能少说多思考,也就意味着我其实是缺乏思考力的人。以前的我好动好玩,是常人所说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人。我兴趣爱好非常广泛,喜欢尝试各种新鲜,上天入海都玩过,但就是静不下心来好好看书。

其实以前也看书,从浙江图书馆借了不少书,但那时候看书目的性非常强。要学书法画画了,借一堆相关书籍来看。要出去旅游了,又借好多旅游书籍来了解。工作上遇到问题了,会去借些工具书来参考。多数的书都是借了还,还了借,真正看完的没多少。况且,为了解决具体问题看书,总是有一阵没一阵。所以,始终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2018年年底,无意中参加了在浙江图书馆举行的文澜读书岛年终分享会,被这个组织深深吸引。跟随读书岛走到今天,我可以很负责任地说,要养成阅读的习惯,找到阅读的动力和快乐,最好的方法是找到一个读书群体,就如文澜读书岛这样的好组织,和一群人一起读书能持久。我非常庆幸自己能遇上这么好的组织。它的好,我想来有三个方面,也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第一,形式好。每次读书岛活动都会针对一本书,邀请一两位嘉宾来分享。嘉宾有书的作者、编辑、业内专家、领域爱好者,还有像我一样的普通读者。分享后还有参与者和嘉宾之间的互相交流。这让我可以从中多角度地去了解感受一本书,比一个人读书视角宽广很多,也能碰撞出很多读书灵感。这就极大地敦促我尽量在分享前阅读即将分享的书籍,这样我能有自己的感受和疑问去交流。

第二,内容好。读书岛推荐阅读的书籍种类越来越丰富,而且都很有趣。植物类、文学历史类、科幻类、法律类、医药类等等。年底的自由分享会更是能享受到各种类型书籍的介绍,我也就是被2018年年底的分享会吸引来的。当时,劳月老师回顾2018年读过的书,我发现这么多好书我都错过了,真后悔没早点知道这个组织。这些书籍给我的生活开启了多扇窗口,带领我领略了很多不曾知晓的宽广天地和有趣事件,还有机会向专家或资深爱好者们学习,实在太有价值了。

第三,榜样的力量。读书岛有许多值得学习的书友。记得参加读书岛第一场正式活动时,郑炜炜作为嘉宾分享。当时就感觉,她知识面很广,书读得很多,思考又缜密又深刻,特别佩服。后来知道她还是个90后小妹妹,真感叹自己白活这么多年,很有行动紧迫感。还有贾灿园老师,一直感觉她气质很好,后来才知道她已经80岁高龄。年龄这么大还坚持阅读,每天有定时阅读的好习惯,太值得我学习了。还有我们的分享嘉宾小山老师,阅读量很大,而且很专注,结合兴趣进行主题阅读,持续高质量地输出,每次分享都让我耳目一新,非常喜欢他的分享。这个群体藏龙卧虎,都是我的榜样。和他们一起,不但有阅读的快乐,还获得很多阅读的动力。

正因为这三方面的魅力,让没有持久力的我已经跟随文澜读书岛第四个年头了。以前旅游是我的瘾头,一段时间不出去就很不舒服,但现在都舍不得出去,生怕错过读书岛的分享活动。

这几年跟随读书岛后,发现自己有了不少变化,这一定是阅读带给我的影响。

首先,我发现自己心态变化了。不但能坐得住看书,情绪也更稳定,心态更豁达。记得读过《苏东坡传》《常书鸿传》后感受尤为明显。看到这么有才华的他们,经历高光,也经历低谷,处境曾一度非常艰难,但他们都坦然面对,孜孜不倦追求自己热爱的东西,那自己有什么不可满足的呢?有一些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近两年疫情,不能出去旅游,可我一点儿也不急躁。2020年春节,我重新阅读徐则臣的《北上》,跟着书本游了一趟京杭大运河,曾感言道:能外出时就像小波罗那样好好去欣赏,去体验有趣的生活。不能外出时,就跟着书本去神游,通过各类书本打造有趣的灵魂,为下一次出游做好充足准备。所以我心很安。

其次,因为读了各类书籍,自己的眼界打开了很多,感觉多了很多与人交流的话题,而且连出去走走都变得更有趣了。读了《植物学通信》,爬山走野路会去看看路边的野花,观察花儿的结构,试着识别花的类型。读了《追随昆虫》,看到昆虫不再讨厌,更喜欢去观察,发现瓢虫的美,识破昆虫的拟态伪装。读了《瓷器的故事》和《西方美术史》,我懂得了瓷器的类型、上釉的过程、时代的特征,西方美术的流派,各类艺术家的风格,去参观博物馆和美术馆时,我终于能看点门道,欣赏得更深刻,再不会走马观花了。

最后,感到自己现在更愿意积极去思考了。因为参加文澜读书岛活动要与大家分享交流,需要挖掘自己的阅读感受,整理自己的思维,然后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参与活动越多,我越渴望带着自己的读后感,去交流和碰撞。这大大推动了我的思考力成长,变得越来越爱去思考书本与我的联系,而不是像以前看完一本小说,仅仅是看个故事情节而已。最有感触的就是阅读《小妇人》和《平凡的世界》。以前这些书都看过,但仅仅停留在故事层面,没有感受到被励志,被鼓舞。现在重新阅读,才真正体会到这些书本给人带来的力量。

总之,短短三年,我从一个一年看不了几本书的人,到现在没事就喜欢看书,越来越喜欢阅读,只感叹时间大大不够用,因为想读的书太多了,生活变得异常充实,而且丰富有趣。


李相彤:对我来说,读书可能算不上是爱好,就是一种习惯。有句话说“内向的人,通过独处来获取能量”。独处的一个很好选择,就是读书。

我看书也没啥特别的挑剔,各种不一样的文本类型、专业方向都会有所接触,大概就是源自于好奇心吧。可以举个例子,马伯庸有部小说叫《殷商玛雅征服史》。如果看了这个,你会了解到,历史界有一种学说,认为美洲的早期人类玛雅人,是周灭商之后,商代人去美洲传下来的。那么接下来就可以去看更多这方面的理论书籍了,比如论文集《扬帆美洲与海上丝路》。

我的大学期间、工作的前几年都在北京,那会儿养成的习惯,不管走到哪里,通常随身的包里都会有两三本不同的书。一本象棋棋谱,一本文学艺术类的,还有一本是我本来的专业,数学统计类的。既可以打发空闲时间,累了、审美疲劳了还可以换着看看。

在北京的最后一年里,我们住在四道口,那里有一家很不错的罗森,店比较大,开辟了一半的空间作读书区,也摆了很多的书。那会儿我经常晚上下班回来,就去店里看书。大概是11点到1点左右,在那里看书挺安静,也见识了很多不同类型的读书人。有隔壁大学来上自习的学生,也有抽空过来读书的外卖小哥,甚至夜里在书架旁边打盹的保安。这也养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后来来了杭州,也比较喜欢在晚上睡前看书。

要说读书的目的,我觉得大概有两类吧,一是求知,二是印证。这个和现实中人与人的交流是差不多的。求知比较好理解,就是获取新的知识,熟悉和了解原本不知道的领域,即使是读小说,欣赏别人的语言表达,甚至是学到了生僻字词,其实也算是求知。印证,则是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些同步进行的思考,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与作者或其他人的想法进行对比。所见略同,则欣然会意,所见不同,也可以看看是哪里不一样。这都是印证。

读书让一个人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严格来说是不好判断的。因为现实总是不能假设的。5年前的我们,与现在的我们,必然有差异。但是过去之我,变成了现在之我,通常会有多种因素、多条路径。通过读书可以达成,通过其他方式的学习与实践,也未必不能。有一个能明显感受到的,可能就是读书可以让我心情平静,在复杂的世界中,更好地看清我们自己。

读书的方法,我是不太讲究的。大部分自己选择的,还不错的书,都是一字一句慢慢看完。有的还会写一写笔记,整体节奏是比较慢的。所以这里,我直接引用一段从别处看来的说法:

每个人都可以先明确自己读书的范畴,包括四个维度:一,用什么语言读(中文、拉丁文、希腊文、英文、法文等);二,读什么领域的书(数、理、化、天、地、生、文学、艺术等);三,读什么深度的书(从泛泛的介绍到最高深的专业巨著);四,为什么目的读(是休闲阅读,还是掌握专业知识,还是成为领域专家,还是为中华民族之崛起,为拓展人类文明)。

劳月:非常感谢今天发言的7位书友,你们为我们讲述了非常精彩的故事,这是阅读改变人生的最好证明。因为时间关系,不能让更多的书友来讲述,欢迎大家将自己与书的有趣故事写下来,发给文澜读书岛电子邮箱wenlandushudao@163.com。我们将择优发表在文澜读书岛微信公众号上。其作者除获得文澜读书岛阅读之星评选积分以外,还可获赠著名作家王旭烽新作《望江南》一册。

美国作家加布里埃拉·泽文的小说《岛上书店》里有两句话我非常喜欢:“我们读书,因为我们孤单。我们读书,然后就不孤单,我们并不孤单。”“没有谁是一座孤岛,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56个月的时间里,我在文澜读书岛认识了很多爱书的朋友。从他们身上,我学习到很多知识,感受到很多快乐。欢迎更多的书友加入文澜读书岛,希望我们一起把文澜读书岛办得更好。相信几年以后,在文澜读书岛第200期阅读分享会上,我们会自豪地说:“我们可以!”可以做得更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文澜读书岛的第101期阅读分享会安排在明天下午,请《茶人三部曲》作者王旭烽和责任编辑谢园园带领书友走读《茶人三部曲》。一是因为疫情防控的要求,二是因为走读不宜人多,明天下午的走读活动只邀请去年的阅读之星、阅读达人和优秀志愿者参加,同时在文澜读书岛钉钉群和浙江文艺出版社抖音号视频直播。欢迎大家收看直播。

谢谢大家!我们明天再见! 

本文摄影:风信子、尹初

文首题字:沈强民

文末篆刻:孙新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活动倡议书
[其他][06-02]荒岛图书馆@厦门小渔岛简介
读书爱书标语
读书札记:永恒的图书馆
不一样的图书馆
想拥有一家私人图书馆的书友们看过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