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庙部分建筑命名及楹联备选

2017中国兰陵 荀子礼治思想论坛

专家教授讲坛系列十八

荀子庙部分建筑命名及楹联备选

东方荀子研究院  焦子栋

一、后圣殿命名及楹联

荀子庙的主体建筑为大殿。清末民初著名学者章太炎先生认为孔子之后,能够代表儒家学派的人物唯有荀子,推荀子为“后圣”。故以“后圣”命名大殿,一是表明荀子和孔子一样都是古代儒家圣人,二是呼应章太炎的对荀子评价,三是“后”的扩展理解,因为“后”的古义中有“最高”“第一”之蕴,如“后羿”、“皇后”等,讲荀子是先秦诸子之巅峰。

1、殿内荀子塑像两侧立柱联

匾额:周孔之绍

上联:观秦政议赵兵志一天下振长策

下联:领稷学定楚疆特立性恶警俗儒

注释:此联是对荀子一生主要事迹的概括。“观秦政”即“观政于秦”;“议赵兵”即“议兵于赵”;“领稷学”即“三为稷下学宫祭酒”;“定楚疆”即“两为兰陵令”。

匾额“周孔之绍”,“周”指周代礼乐制度的奠基人指周公,“孔”指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典出清代汪中《荀卿子通论》“荀卿之学出于孔氏,而尤有功于诸经”,“盖自七十子之徒即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传之,其揆一也。”

2、殿门前两侧立柱联

门楣:最为老师

上联:李写篆张推历贾论秦卓然文脉

下联:毛序诗孟演易董举纲大哉国魂

注释:此联一是对荀子弟子及再传弟子事迹的概括,即“兰陵多学”,二是点明荀子思想文化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李写篆”指李斯在秦朝推行“书同文”过程中定写小篆《仓颉篇》作为天下文字书写标准;“张推历”指张苍在秦朝《颛顼历》的基础上推定汉初历法(汉承秦制的一个具体举措);“贾论秦”指贾谊撰写《过秦论》;“毛序诗”指毛亨、毛苌为《诗经》作序;“孟演易”指孟喜在《周易》的基础上建立“天人感应”理论模型,以自然之变推演人间治乱兴衰;“董举纲”指董仲舒在学习继承荀子治国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及“仁义礼智信”的纲常理论,完成从政治大一统到思想大一统的理论提升。

门楣“最为老师”,典出司马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荀卿,赵人。年五十始来游学於齐。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奭也文具难施;淳于髡久与处,时有得善言。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

二、庙内主题广场——劝学广场

以性恶论为基础的荀子治国思想的集中体现,就是欲求国邦之长治久安,必须培养出前后相继的一代又一代德才兼备的人才队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即荀子所说《劝学》。正是在荀子的培育与引领下,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兰陵大地上产生了像李斯、韩非、张苍、浮丘伯、毛亨、孟卿、孟喜、后仓、萧望之、匡衡、疏广、疏受、王良、王朗、王肃等一代又一代的经学大师与治世名臣。因此,被汉代大学者刘向誉为“兰陵多学,盖以荀卿”。弘扬荀子思想文化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弘扬荀子所开创的“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故名“劝学广场”。

三、《荀子》三十二篇碑廊

左右两侧长廊石碑雕刻《荀子》三十二篇的文字。初步统计字数为75182字。荀子学说涉及哲学、礼仪、政治、经济、教育、兵学、法律、伦理、文艺、历史、科技等,思虑精深,综合百家,超越百家,儒雅与雄奇相融,质朴与华丽相映,平实与精深相济,是一座蕴蓄着丰富文化资源的高峰大山,是兰陵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宝库。景仰荀子、缅怀荀子、学习荀子、研究荀子、认知荀子、弘扬荀子都必须以他的三十二篇为基础,故勒石纪铭,是为《荀子》三十二篇碑廊。

劝学广场两侧碑廊楹联:

上联:两千多年唯物先师道通马列;

下联:三十二篇醒世雄文理贯古今。

本联作者为山西芮城的李怀清老师。原来下联为“三十二篇著作宝典”,“著作宝典”与“唯物先师”在平仄上可能对的很工稳,但与“唯物先师”这个词组的含义却对的不其精当,故本人将其调整为“醒世雄文”。“醒世”更多的是教诲、引导与开启,与荀子“最为老师”的素养是相一致的。

四、庙院三门命名及楹联

1、正门——巨擘门命名及楹联

荀子两任兰陵令,去官后在兰陵传经授徒,整理一生的言论著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扎在了兰陵,开创了“兰陵多学”的伟大基业。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文化;没有荀子,就没有兰陵在中国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力。梁启超认为荀子为中国社会学之巨擘。故名“巨擘”“巨擘”以匾额悬起。

门楣:继往开来

东侧:集诸子大成融汇商周雅韵;

右侧:教多学群起激扬秦汉雄风。

2、侧门——“隆礼门”“尚法门”命名及楹联

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孔子给出的治国对策是“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但终因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不得不辞去鲁国代理国相去周游列国;进入战国,“礼崩乐坏”加剧,战乱不已,斯文扫地,孟子给出的对策是“行王道,施仁政”,同样没有得到统治者的认同与推行;战国晚期,兼并战争越打越大,一场战争死伤以数万、数十万计,哀鸿遍野,生灵涂炭,面对严酷的现实,荀子在冷静思考的基础上,吸收法家进步思想,扬弃儒家礼教思想,以人之性恶为切入点,融合礼法二者之长,提出隆礼重法、王道霸道兼取的治国方略,在其弟子李斯、韩非等人的努力下,在秦始皇等人的带领开拓下,实现了国家统一,结束了七国纷争的混乱局面,为社会前进、文化发展做出了伟大贡献。故“隆礼、重法”最能体现荀子的政治法律思想,故以此命名。为调整“重法”的语序含义故采用“尚”字代替,故名“隆礼”、“尚法”。“隆礼”、“尚法”匾额分别以悬于东、西侧门。

1)隆礼门楹联

门楣:顺节万物

上联:通神明序人伦六经同归此

下联:奉家室治邦国千载循于斯

 本楹联表现的主题是“隆礼”,故在联中避开“隆礼”二字。荀子在《礼论》中指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班固在《汉书》《礼乐志》中发扬了荀子的这种思想:“《六经》之道同归,而《礼》、《乐》之用为急。治身者斯须忘礼,则暴嫚入之矣;为国者一朝失礼,则荒乱及之矣。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天禀其性而不能节也,圣人能为之节而不能绝也,故象天、地而制礼、乐,所以通神明,立人伦,正情性,节万事者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政、刑四达而不誖,则王道备矣。”

礼的作用在于正确处理“顺”与“节”的辩证关系,首先要“顺”,指满足人的正当需要,其次要“节”就是对人的需要进行节制,一是要与社会财富的支撑力相适应,二是要对众人的需要进行调节。“顺”与“节”的关系处理好了,才能使社会与个人健康发展。故用“顺节万物”来概括“礼”的本质。

2)尚法门楹联

门楣:罚狱慎用

上联:人间秉公安民当避刑繁琐

下联:天下唯正镇邪切忌恩开外

本楹联表现的主题是“重法”,故在联中避开“尚法”二字。刑法是礼的延伸,是用国家暴力来支撑的,这是“刑法”与“礼”的最大不同。

任何政治手段都不是万能的,《汉书》认为巩固政权“礼、乐、政、刑”这四种手段缺一不可。荀子在《君道》篇中说:“法者,治之端也,”强调了刑法是一个政权赖以存在的前提,不可轻视,所以荀子在主张隆礼的同时,突出强调了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作用。

荀子在《性恶》篇中说:“故古者圣人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故为之立君上之势以临之,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使天下皆出于治,合于善也。”因为人性邪恶,所以要确立君主的权威来统治人们,明确礼义来教化人们,运用法律来管理人们,加重刑罚来限制人们,使天下之人遵守秩序并且弃恶扬善。

在荀子那里,刑法虽然非常重要,但又要慎重使用。荀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不教而杀谓之虐”的法制思想,主张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荀子·富国》) “故治则刑重,乱则刑轻。犯治之罪固重,犯乱之罪固轻也。”(《荀子·正论》)荀子认为在和平稳定的条件下违法犯罪,破坏性和危害性相对比较大;在混乱无序的条件下犯罪,破坏性和危害性相对比较小。因此,治理国家、管理社会必须加重刑罚。这已与法家思想非常接近。

现代法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它的公平性,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因此,本联在荀子法制思想的前提下再进一强调法制的公平性。故有“天下唯正,镇邪切忌恩开外”,这里以“正”与上联的“公”相对应就是公平、公正、公道。最后把“法外开恩”的顺序颠倒过来,并隐去“法”字,是说颠覆了“公平”,法律作用则不复存在。

人刚刚生下来无所谓善恶,即荀子所讲“邗、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人若无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人们就会放纵欲望,滑向追求满足一己(包括小集团的不正当利益)之私利的邪恶一端。善良则是在“师法之化,礼义之导”与主动修为的相互作用下,做出有益于他人与社会的事情。人在掌控生存本能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生活的种种诱惑,如若没有外力的强制,危害他人或社会的邪恶冲动应该是经常发生的事情。趋利避害,是生命的一种必然选择,所以,滑向邪恶的张力强度必然大于选择善良的修为强度。外力的强制与引导,就成为制止人们滑向邪恶的必要手段。这就是治理国家、安定社会必须依靠刑罚的原因所在。选择善良是逆水行舟,滑向邪恶是顺流而下。控制人性不仅需要“礼”的规范引导,更要靠“法”的强制驱动。这就是今天讲的“把纪律与规矩挺在前面。”

五、庙前三坊命名及楹联

荀子庙座北朝南,从南向北三座牌坊依次名为博雅”、“知明”、“长青”。

1、博雅坊命名及楹联

治国安邦的人才应拥有博大的胸怀,渊博的知识,高雅的气质,高超的能力。故将庙前第一坊命为“博雅坊”。荀子有“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本人就是“博”与“雅”融于一身的杰出代表,他参与百家争鸣,总结百家,并能吸纳各家各派之长,提出礼法并重的崭新思想,为即将产生的统一的多民族的新生国家指时了前进方向。“雅”的另一层意思是讲荀子在传授儒家经典上的伟大贡献,《诗》经中有“风”“雅”“颂”三种体裁,雅既可以是《诗》经的代表,也以理解为《易》《礼》《春秋》等儒家经典的代表。儒家经典之所以能够逃过“焚书”一劫,就在于荀子在兰陵把这些文化宝库保护下来、传播下来。

“博雅”第一典出三国时魏人张揖所撰《广雅》,“广”通“博”,故《广雅》又名《博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尔雅》的续篇。第二典出古希腊的教育目标。古希腊倡导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人,让学生摆脱庸俗、唤醒卓异。荀子治学胸怀博大,包容与开放兼具,主张“君子善假于物”。邓小平同志指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把古希腊的教育思想拿来为我所用,这与荀子、邓小平的教育思想是相一致的。

古罗马的育人七法是指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音乐、算术、几何学、天文学;中国古代儒家的育人六艺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博雅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给学生一种职业训练或专业训练,而是通过几种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性人格臻於完善完美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上联:天下表仪存者神过者化

下联:君子法式受之清习之明

注释:上联出自荀子《尧问》篇中荀子的弟子评价荀子说:“今之学者,得孙卿之遗言余教,足以为天下法式表仪。所存者神,所过者化。”下联出自荀子《解蔽》篇:“虚壹而静,谓之大清明。万物莫形而不见,莫见而不论,莫论而失位。”大意是:一个人的心智达到了虚心、专心与静心的境界,就是最大的清澈澄明。只要万事万物显露出迹象,具备“大光明”素养的观察清楚,观察清楚以后就能推其进行评判,评判起来都能准确到位。

2、知明坊命名及楹联

创意典出荀子《劝学》篇:“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明就是讲人对事物的认识达到清楚明了的境界,用现代的话讲就是要让人生充满智慧做个明白人,具备较高的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有高超的智慧及才干。衡量人才的标准就是德才兼备,既要重视德的修养,也要重视才的提升。故名“知明”。

上联:虚壹而静不以此壹害彼壹

下联:明分在悟莫从先分代后分

注释:正确地感知事物认识事物,必须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荀子思维方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讲求“解蔽”,“解蔽”就要做到“虚壹而静”。就是指人在思考问题时要有虚心、有专心、有静心。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大意是:人生下来就具有一定的智能,有了智能就有记忆;记忆就是在心中储存信息;但必须做到“虚”,就是不让已有的知识去妨碍将要接受的知识。人的心与生俱来就有一定的智能,有了智能就能区别不同的事物;区分不同事物的同时,就是认知事物的开始;认知事物必须做到彼此兼顾,实现认识的系统化;仅有“虚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所谓“专心”,就是不要让对这种事物的认知来妨碍对别的事物的认知。

“明分在悟”,一是指荀子天人关系思想中的“明于天人之分”,二是指人们感知事物、认识事物的诀窍在于“悟”,“悟”即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莫从先分代后分,从毛泽东《感事呈郭老》“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化出。“唐人”、“子厚”指唐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柳宗元,字子厚,《封建论》是他关于“封建制”与“郡县制”的政治论文。“文王”指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的父亲,是周代封建制度(即裂土分封子弟及功臣的政治制度)的开创者。周文王实行封建制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秦统一天下后实行郡县制同样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但到了秦代再实行周代的封建制,就是历史的倒退,所以,有“莫从子厚返文王”之论。

荀子认为社会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主张“尊先王”而不墨守成规,“法后王”做到与时俱进。借用过来就是,天人关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不能拿先前的认知套用到对今天的认知上来,即“莫从先分代后分。”

3、长青坊命名及楹联

荀子有语:“青取之蓝而青于蓝”,在学术上及人才梯队培养上要的是长江前浪推后浪,江山代有才人出;要的是敢于超越敢于创新的精神与才干;要的是学术之树长青、事业后继有人,故名长青坊。

上联:包容百家沧海浩瀚

下联:超越三代奇峰俊伟

注释:郭沫若在《十批判书·荀子批判》中指出:“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荀子的文章颇为宏富……他以思想家而兼长于文艺,在先秦诸子中与孟轲、庄周可以鼎足而三,加上相传是他的弟子的韩非,也可以称之为四大台柱子了。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是各有千秋。”“先秦”小处讲是指春秋战国时期,大处说是指夏商周三代。故有“包容百家、超越三代”之联。另有百水朝宗之说,天下之水都向大海集中,以此喻荀子以后的天下学子都应以荀子为宗师,故有“沧海浩瀚”;荀子思想学说源于孔子,而不同于孔子,有其独到的思考与见树,是与孔子、孟子并列的先秦儒学大师,明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首倡性恶,既隆礼又尚法,王道霸道兼取,每一论皆有异峰突起之境界,故有“奇峰俊伟”。

六、奎星河、状元桥、状元墙

奎星河、状元桥位于知明坊之前。按照中国古代星野之说,兰陵为奎星与娄星交汇的地带,奎星主宰文运,娄星主宰财运。因此以奎星命名知明坊前的东西向人工渠流。为了凸显打造荀子庙景区劝学基地的导向,所以,以状元命名此桥。寓意就是凡是经过此桥拜谒荀子的人们都可以成为各行各业的排头兵。愿“期望效应、暗示激励”能如荀子《劝学》一样持续发挥作用,经久不衰。

状元墙位于知明坊后侧,分为东、西两个部分,其东是兰陵县历年来考入清华、北大、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子名录,其西是临沂市历年来考入清华、北大、中国人民大学的学子名录。近年来,临沂市、兰陵县,特别是枣庄邸阁、峨山,邳州四户等地中小学的师生们每逢清明或重阳节都会步行数十里到兰陵荀子庙拜谒,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让学子们都能成长为有用人才。一句“荀子像前诵劝学,保您考上好大学”,已经成为许多学子自发拜谒荀子的默许。

八、曲江泓,琼林泽,尧问榭,荀公亭

1、博雅坊以东的池塘名“曲江泓”,典出“曲江游宴”。科举制度到了唐朝逐步发展完备,从唐中宗开始,规定每年春花三月时分,在京都长安的皇家园林——曲江园为新科进士举行一次盛大的宴会,以示祝贺。

唐代诗人刘沦《及第后宴曲江》诗云:

及第新春造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毫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御楼。

雾景露光明远岸,晚空山翠附芳洲。归时不省花间醉,绮阳香车似水流。

2、博雅坊以西的池塘名“琼林泽”,典出“琼林赐宴”。继唐朝的“曲江游宴”之后又有宋太祖赵匡胤开创的“琼林赐宴”。宋太祖规定,在殿试后由皇帝宣布登科进士的名次,并赐宴庆贺。赐宴地点设在皇家园林——琼林苑举行,故名“琼林赐宴”。

宋朝状元宰相文天祥《御赐琼林宴恭和诗》云:

奉诏新弹入仕冠,重来轩陛望天颜。云呈五色符旗盖,露立千官杂佩环。

燕席巧临牛女节,鸾章光映壁奎间。献诗陈雅愚臣事,况见赓歌气象还。

孔子有“天下文官祖,历代帝王师”的称誉,这个称誉放在荀子身上也不是什么不可以的事情。既然是“文官祖、帝王师”,把帝王们曾经使用过的、鼓励莘莘学子的方式方法,拿来给荀子庙的建筑物进行命名,也应该顺理成章。何况荀子曾说:“君子性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了帝王,我们完全可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3、尧问榭位于博雅坊东南20米。唐代杨倞在为荀子作注的时候,将汉代刘向编定的荀子三十二篇次序进行了调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把尧问篇放在最后。这样荀子的三十二篇与《论语》的开篇与终篇完全对应起来。《论语》的第一篇为《学而》,《荀子》的第一篇为《劝学》;《论语》的最后一篇为《尧曰》,《荀子》的最后一篇为《尧问》。杨倞的编排进一步确定了荀子是孔子的真传,用心可谓良苦。

4、荀公亭位于琼林泽西岸。2003年建于荀子墓前,2012年重修荀子墓时移建于今址。内有荀子座像。

九、“登高望远,青出于蓝”照壁

典出荀子“青取之蓝而青于蓝”,“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荀子庙的大多数建筑建于2012年至2013年重阳节,“登高望远,青出于蓝”照壁则建于2015年秋。

     2013年5月9始创  2017年8月9日重整)

查询历届聚会方法

1,关注“寻荀文化”点最下方历届聚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李姓楹联典故
联圣钟云舫笔下的客家宗祠楹联初探(王贵垣)
纪念孔子的7个经典对联:怀念儒家圣贤,感受文化之美
北京市门头沟区潭柘寺镇定都峰定都阁楹联赏析
你若对上定是大家
日记(251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