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会患上习得性无助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动物时提出的,他用狗作了一项经典实验,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于是在笼子里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也不狂奔。后来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在现实生活中,当一个人发现无论他怎样努力,无论他干什么,都以失败、被指责、被批评而告终时,他就会觉得自己无能、无力、无助。于是,他的精神支柱就会瓦解,积极主动会消失,最终就会放弃所有努力,陷入绝望。

因“习得性无助”而产生的绝望、抑郁和意志消沉,是许多心理和行为问题产生的根源。

习得性无助产生的原因

第一、长期学业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

孩子在学业上不良状态的长期积淀,导致了非智力品质的弱化,小时候,孩子们曾经努力过,也曾经洒过汗水,但无论怎么努力,仍然得不到他所在意的人的肯定和表扬,很少甚至没有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一次次的失败,导致了,无论怎样努力也无济于事,认定“我真的不行”。


第二、不恰当的评价方式

每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对世界充满好奇与兴趣的,都是爱学习的,对一切活动都愿意去尝试。可是由于养育人的攀比、高标准对孩子不断批评和指责,当孩子无所适从的时候便产生了焦虑情绪,从而对任何事情都是畏手畏脚,进而导致失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经历了一系列失败后,他们开始相信自身缺少取得成功的能力,不愿意再去做进一步的尝试
加之父母不恰当的评价方式,使这一认知更加固化。

第三、不正确的归因

当孩子认为造成他学业、心理问题的因素,是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时候,就容易感到内疚、沮丧和自卑,认为无论尽多大努力,都将难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从而降低学习动机,不愿做尝试性努力,得过且过便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如何摆脱习得性无助的状态呢?

第一,改变认知。父母要改变对孩子的认知。看到孩子的优点与长处,给到孩子成长、努力的信心,告诉孩子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

第二,转变心态。作为孩子本身改变对自身的评价,调节自己的心态,积极主动的多行动、多参与。不久你就会看见另一个自己,看见另一分希望。

第三,提高自我评价。提高自我评价,多想想自己有哪些优点,可以多发挥自己的长处。只有相信自己,心里才会有底气,即使再次失败,也会变得更加坚强。只要心存希望,一切皆有可能。

习得性无助本身没那么可怕,可怕的是,你不知道自己已经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还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目前的状态还挺好的,这才是最悲哀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仅这一招,聪明孩子就养成了笨孩子,很多父母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
不要让你的“习得性无助”,成为自暴自弃的“武器”
为什么“不好好学习”的孩子其实很有上进心?
辍学孩子,除了抑郁症之外,更多的是习得性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 百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