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电动货车碰撞起火烧死司机,看比宁的针刺电池之争

写这个文章的时候,我的心情很沉重。因为,就在比亚迪、宁德时代关于针刺电池实验的争论不断升级时,5月26日早晨的一起电动货车车祸,给这场争论增加了一层沉重色彩。


据深圳交警微博,当天早上6时许,一辆电动货车追尾前车后,车身起火,司机被困车内当场死亡。


据后来的消息和视频显示,电动货车追尾前车后,司机并没有死亡。但因车体变形,司机身体卡在驾驶舱里出不来。之后火焰迅速扩大,司机被烧死在车里。

这是电动汽车(包括其他新能源车)面临的严峻形势:之前,人们只看到电动汽车自燃,觉得对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但是,碰撞后起火、车体变形导致车内人无法逃生,进而被烧死,才是电动汽车的最大敌人。

续航短、充电难、自燃,哪个都不要命。碰撞起火后无法逃生,却是直接要命的。

这种案例在增加。早在2016年,国内就发生过老年代步车自燃,车门打不开,车内人出不来被烧死的案例。2020年,国外也有特斯拉碰撞起火后,车内人没有出来被烧死的案例。

可以预见,随着电动汽车保有量的增加,如果电池包没有足够安全,这种惨剧还会发生。

电动车消费者最需要的:安全、安全、安全!

比宁的针刺电池之争,从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立场。技术路线之争也好,利益之争也罢,都没错。但是,神仙打架,晦涩难懂,离消费者太遥远了。
作为一个电动汽车用户,我想说的是:消费者最最最需要的,是安全,安全,安全。

试想,一个消费者买了一个电动车,虽然享受了加速操控和电费低廉的好处,但也整天担心自燃,担心烧了自己的车,还烧了邻近的车,光赔钱就赔不起。这是多么闹心的事?

再想象一下:开着电动汽车上路,却无时不在担心发生事故,尤其担心别的大车撞上自己,担心碰撞起火、车体变形无法逃生。累不累?

再想象一下:打开新闻,不时出现电动汽车起火自燃的消息,现在又多了碰撞起火烧死司机的案例。一个电动车用户心理素质要多大,才能承担这些坏消息?

有人说,电动车是电动爹。我觉得,从安全角度讲,这话没毛病。

就以我个人为例,本来我开车就谨慎小心,属于安全驾驶型的。自从开电动汽车,更是养成了细心的习惯,不仅确保自己不碰别人的车,更要随时警惕别的车来碰我,因为最怕碰撞后起火。

停车时,也是更加谨慎小心,随时关注电动汽车有没有异常反应,尽量不和别的车停在一起。充电更是以慢充为主,不敢太多快充。一个目的,就是为了防止自燃和碰撞后起火。

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谁能做到这么细心?整天这么做,累不累?

所以,消费者最需要的,是一辆最安全、最省心的电动汽车。谁能把安全提上去,谁就能获得更多投票。

对照这个要求来看当前的电动汽车,显然,无论是电池安全还是整车安全,都是不够的!

针刺实验要不要?

回到正题,在比宁之争中,针刺电池实验成了焦点。那么,针刺实验到底要不要?


比亚迪认为,针刺实验是珠穆朗玛峰,珠峰都登顶了,其他山头都不可怕了。

宁德时代认为,电池安全和电池滥用测试是两回事,不能把滥用测试等同于电池安全。电池系统安全才是应该关注的重点。宁德时代的安全措施都集中在市场上的汽车碰撞、汽车充电、汽车进水、汽车结露、电池包设计、电芯设计制造等全场景、全周期、全方位、全系统安全。


双方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和技术解决方案,各有绝活,无可厚非。

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对于针刺实验,我是赞成的。虽然2017年的强制性标准里把它删除了,虽然它是业内人士所说的滥用测试。但我依然欢迎针刺实验。

因为交通事故五花八门,在严重的碰撞车祸中,谁都不能预料电池包会遭受怎样的撞击和挤压,会发生怎样的变形和破坏。因此,在电池包结构同等安全的前提下,用通过针刺测试的电池单体组成的电池包,一定是更安全的,逃生时间一定是更长的。

所以,我欢迎经过各种滥用测试的电池单体和电池包。在实验中经历了滥用测试的蹂躏,在现实的碰撞中就多了一份安全保障。

有个反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所有电动汽车在上市前,都宣称自己的电池包经历了撞击、跌落、水浸、火烧实验,都显得牛气冲天。可是为什么一交到消费者手中,依然频繁出现自燃、起火、爆炸案例?

都说自己的电池包达到IP67标准,不怕水不怕泡,都说电池外壳多么多么坚固。可为什么电动汽车泡了水,保险公司却只有报废这个办法?

显然,是电池包安全性还不够高!滥用测试还不够“滥”。

对于宁德时代强调的“全周期、全场景、全方位、全系统的安全”,我也是赞成的。消费者买电动汽车,使用场景多样化、使用周期一般超过5年,后续还有保值率的需求。这四个“全”的理念,道出了消费者的真实需求。

但是,这四个全的理念和针刺实验并不矛盾。一个电池包经历了针刺实验,一样也可以在四个全领域进一步提升安全性。

试想,一个电池包采用了经过针刺实验的电芯,再在电池模块、BMS、电池壳体等方面加强安全设计,实现四个全的安全要求,那不就更安全了吗?

电池单体安全和电池系统安全不对立

有一个概念不能混淆。

电芯安全和电池系统安全是同等重要的。电池包的安全,是由电芯安全、电池模块安全、电池包安全、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安全等多层的设计决定的。
电池包是由一个个电芯组成的。电芯安全是前提,是第一步。在此基础上,电池包安全设计再做得强大一些,那么电池系统安全性就更高了。

宁德时代强调电池系统安全的思路是值得肯定的,但电池单体安全也是需要的。

消费者既要电芯安全,也要电池系统安全,也要电池包全方位、全场景、全周期、全系统的安全。

如果电芯不够安全,那么电池包系统要更安全,才能拉平差距。

很多人认为,针刺实验不等于电池安全。

我觉得,针刺实验不全等于电池安全,但能让电池更安全。

要不要紧盯标准?

在这次论战中,宁德时代微博还发布了《关于动力电池标准的一些认识》,阐述了三个观点:
一、三元和铁锂各有特点,分别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二、国际认知从单体安全转向系统安全;三、中国标准与国际法规全面接轨,重心转向系统安全。

对于第一条,我非常认可。对于后两条标准,我有些疑惑。

前几天,工信部发布了电动汽车、电动客车、电动汽车动力电池三个强制性安全标准,其中规定,动力电池系统热失控后,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

这个标准虽然比以前进步了,但还远远不够。以上述车祸为例,5分钟的逃生时间根本不够用。在一些极端车祸中,车体变形,乘员出不来。需要消防人员用专业器械救人,从发生事故、到呼叫救援、再到救援到达、最后救援完成,起码得需要几个小时吧。5分钟的时间显然太短了。

由此,我觉得,用户需求才是最根本的标准,安全才是最根本的标准。如果为标准而标准,就失去了标准的本来意义。

如果一辆电动汽车,在交到消费者手里之前符合各项国内和国际标准,但最后它起火了,自燃了,或者碰撞后烧死人了,这个事情怪谁呢?

企业会觉得:我的产品符合各项标准,不是我的错。但是,可能会因此丢了客户和口碑。

记得之前上海有个楼倒了。房产开发商说,盖楼的各项指标都符合国家标准,把皮球踢给了国家标准。

或许房产商说的是对的。但最后,你还敢买这个房产商的房子吗?

宁德时代不能自乱阵脚

宁德时代是国内动力电池行业老大,也是三元锂电池领域的独角兽和领头羊,近期,宁德时代虽然全球出货量被LG、松下超越,但国内出货量依然是第一。

它是动力电池行业的自主品牌佼佼者。在汽车新四化时代,它就像华为一样,给中国汽车行业增加了希望和力量。它值得我们支持。

诚如宁德时代在微博上所言:三元和铁锂各有特点,分别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三元锂电池是动力电池领域的主流路线之一,LG、松下等巨头也在这个领域长线布局和深耕。宁德时代有很多优势和长板,完全可以找到新路径,提高三元锂电池的安全性。

但在这场论战中,宁德时代显得被动和慌乱,先是公布了针扎电池包导致针断的视频,又公布了之前针刺三元锂电池的的视频,还公布了对动力电池标准的认识。董事长、副董事长、工程师轮番上阵助战,但舆论效果不够理想。

宁德时代的三元锂电池和比亚迪的磷酸铁锂刀片电池,本来就是两个路线。就如前文所说,猪往前拱,鸡往后刨,各有各的长处和短板。一个擅长腿法,一个擅长拳法,擅长拳法的人应该继续提升自己的拳法,而不是去否定对方的腿法有进步。

业内的共识是:磷酸铁锂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密度低、稳定性高。三元锂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密度高、稳定性低。

针对磷酸铁锂电池的弱点,比亚迪刀片电池的思路是:优化长板,补齐短板。具体措施包括:减小体积,提升车辆续航,补足续航里程短的劣势;扩大散热面积,结合铁电池稳定性高的先天优势,轻松通过针刺实验,进一步提升了安全性。

针对三元锂电池的弱点,宁德时代的思路应该是:优化能量密度高、续航里程长的长板;继续提升安全性设计,用BMS系统、坚固的壳体、新材料设计等途径,强化电池系统的安全性,弥补先天短板。

但是,宁德时代在论战中跟偏了,刚开始还强调自己注重打造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还走在正路上。后来就跑偏了,非要在针刺实验上争个你死我活。一会质疑针刺实验是滥用测试,一会发布自己的电池也通过了针刺实验,一会用国家标准来辩解三元锂电池的正确性。这无疑会激起一些争论甚至反感。

因此,宁德时代的思路应该静下来,稳下来,重新审视自己的技术路线,估量长板或短板。扬长避短,创新求胜。

当然,这场论战对消费者来说是好事,双方肯定会因此而展开安全领域的竞争,提升电动汽车的整体安全水平。

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可以优势互补,不要互相指责,互相学习长处吧。不仅给消费者带来更多安全产品,也一起做大中国电池品牌。

电驹哥总结

总之,我的观点是:既要电芯安全,也要电池系统安全。比亚迪的针刺实验我欢迎,宁德时代的系统安全设计我也需要。如果一个电动车企,既能通过电池针刺实验,又有宁德时代那样的安全电池系统和四个全的性能,为什么不选择它?

最后补充一点,碰撞后起火不只是电动汽车的专利,也是燃油车的大敌。燃油车碰撞后起火、车体变形导致乘员无法逃生被烧死的案例,也不少见。2019年北京南四环上的悲剧就是典型。


视频中,这辆燃油小客车追尾铲车,车体变形起火,乘员无法逃生,现场死亡。铲车司机只顾打电话,不挪开铲车救人,也受到人们指责。

安全驾驶永远在路上。我们对更安全的车的需求永远在路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动汽车锂电池碰撞易起火?实验告诉你到底安全不安全(上)
动力电池新国标呼之欲出,5分钟报警警告成标配
几乎所有品牌都在洽谈 比亚迪加快刀片电池外供
关于动力电池标准的一些认识
宁德时代争议比亚迪电池针刺试验的背后,仍旧是两种技术路线之争
汽车大观| 宁德时代battle比亚迪,是技术标准之争还是话语权之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