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
一、基本概况
(一)资源概况
松阳县地处浙南山区、瓯江上游,全县土地总面积1406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401个行政村,总人口23万人。境内群山连绵,土层大多深厚、肥沃,环境优美,无大气污染与工业污染,具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理特征。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冬暖春早,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光热资源丰富,年平均气温17.7℃,全年≥10℃积温5020℃,年相对湿度79%左右,全年平均无霜期约250天。良好的生态条件为农业生产特别是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属浙江省茶叶一类适生区。
(二)发展现状
茶叶产业在松阳农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已成为农民增加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支柱产业,扩大就业机会、提高生活质量的民生产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产业,体现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民族产业。2009年全县茶叶面积10.9万亩,总产量8725吨、产值3.35亿元,面积列全省第4、产量列第4、产值列第3。浙南茶叶市场2009年茶叶交易量4.2万吨,交易额12.4亿元,连续几年位居全省之首。目前,全县农业产值三分之一来源于茶产业,农民收入三分之一来自茶产业,全县人口三分之一从事茶产业。松阳县已确立了浙江茶乡、中国茶叶主要集散中心的地位,迈入全国产茶重点县之列,先后被命名为“中国绿茶集散地”、“中国名茶之乡”、“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和“浙江省茶叶强县”。
(三)发展机遇与制约
茶产业发展,从国际市场上看,据世界粮农组织分析,近十年内世界茶叶消费量每年以2.9%的速度递增,将为松阳茶叶拓展国际市场带来了较大商机。从国内市场上看,近年来我国茶叶消费年增长率在3%左右,松阳生产的绿茶做工精细、品质优异,特别是名优茶市场开拓空间仍然较大。
松阳生态环境优越,茶类区域优势明显,生态环境、地形地貌和土壤条件上的优势,决定了松阳茶叶的品质和质量具有天然优势。松阳茶产业基础良好,技术水平先进,通过近几年的培育,分业分工现象明显,产业链较为完善,产业链各环节上的从业人员相对独立,掌握的技术也更为专业,生产的茶叶品类齐全,优势产品突出,尤其是银猴白茶和银猴香茶市场竞争优势更为明显。松阳属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劳动力相对充裕,生产成本还有一定的优势。此外,茶叶生产采摘期比较长,体积小,重量轻,耐储运,适合山区的交通状况。特别是浙江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将极大地推进松阳茶产业的健康发展。
松阳在茶产业发展中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瓶颈问题急需解决和突破,主要表现在:茶园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差,“靠天吃饭”的农业生产格局仍未得到根本性改变;产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企业带动能力弱;茶叶质量隐患仍然存在,卫生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质量安全成为我县茶叶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无公害生产技术与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有待完善和加强。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打造“松阳银猴”茶叶品牌和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为主线,以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为目标,以转变增长方式为途径,以增强茶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完善基础、壮大产业”的总体思路,优化区域布局,实施基地提升、加工提升、市场提升、品牌提升、质量提升和主体提升六大工程,加速松阳茶叶产业化进程,为实现松阳茶农增收致富奔小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基本原则
——坚持突出重点,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按照“优一产、强二产、兴三产”的产业定位,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科学把握高效生态茶业的发展重点,突出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示范、生态特色、茶叶集中加工等功能,优化高效生态茶叶的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业竞争力。
——坚持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促进资源整合,合理安排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切实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体制创新与机制创新共同推进。深化体制改革,创新组织形式和利益联结机制,加快培育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加强政府对农业服务与管理职能,强化科技支撑和政策保护,增强产业保障能力。
——坚持市场导向和政府引导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以“乡镇为主体,项目为载体”,发挥乡镇的自主作用,强化宏观引导和调控,健全政策诱导机制,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扶持机制,推进茶叶产业化进程。
(三)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高效生态茶叶的产业体系初步建立,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更加规范,产业分工体系更趋完善,茶叶品牌影响力更为突出,农民素质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提高,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主要指标是:
——茶叶生产能力保持平稳增长。到201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12万亩,产量1万吨,产值达到6亿元。
——生态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面实行无公害生产,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整治,新建3万亩生态、有机、绿色食品茶生产基地。
——统防统治工作全面推行。全县20个乡镇全面建立统防统治组织,实施面积在5万亩以上,减少化学农药用量、节省防治成本20%以上,茶叶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5%以内,茶叶农药残留量100%达到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
——品牌效应更加突出。“松阳银猴”证明商标顺利注册,全县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松阳银猴”在全国茶叶品牌中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市场网络更为完善。建立以浙南茶叶市场为中心、乡镇茶青市场为骨干、县外茶叶直销窗口为依托的茶叶市场网络。
三、建设重点
1、统防统治工程建设。围绕保障茶叶生产安全、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叶生态安全,以茶园主导示范区和高效生态茶园为主要实施范围,在全县20个乡镇推进茶叶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工作,规划实施面积5万亩。以乡镇行政区域为单元,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服务”的植保方针,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坚持“政府扶持、部门引导、市场运作、农民自愿、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探索和建立农药管理制度,建设35个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点,成立植保服务公司或合作社,购置大型喷雾机120台,机动喷药机械500台。
2、茶青市场建设。优化产地茶青市场布局,支持茶青市场建设。主要建设内容:规划新建、扩建5个茶青市场,其中上安茶青市场占地面积30亩,寺口茶青市场20亩,阳溪、水南、赤岸茶青市场各10亩;进行土地平整、简易棚、交易摊位和管理房、公厕等建筑物建设,遮阴绿化树木的种植,改善交易环境,方便茶农就近进行茶青交易,规范茶青市场交易,有效促进茶青流通。
3、“松阳银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中国绿茶集散地”区域品牌和“松阳银猴”茶叶品牌。主要建设内容:以公用品牌建设为切入点,启动“松阳银猴”证明商标注册工作,规范“松阳银猴”公用品牌的使用管理和日常监管工作,形成以松阳银猴、银猴白茶、银猴龙剑、银猴山兰、银猴香茶为骨干,企业商标为基础的“松阳银猴”品牌体系;配合全省“浙江绿茶”全球推广计划,参加浙江绿茶博览会和在国外举办的浙江绿茶推介会,提高“一县一地”区域品牌的知名度,拓展“松阳银猴”系列茶的市场;鼓励龙头企业及其品牌在公用品牌创建中受益并发展壮大;规划在全国大中城市新增10家“松阳银猴”品牌专卖店,设计“松阳银猴”专卖店装潢格式,统一全国的“松阳银猴”专卖店形象,鼓励和扶持茶叶企业、经销大户到大中城市开设专卖店,拓展松阳茶叶市场。
4、茶叶检测中心建设。建立茶叶检测中心,加大对茶叶质量的监控力度。主要建设内容:改造实验室用房600平方米,办公和附属用房200平方米,购置各类气相、液相检测设备、检测抽样车及正常维护和运行。
5、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全县范围内从茶叶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督促茶叶从业者做好记录。根据可相互追查的原则,建立健全生产、加工、营销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在包装上张贴茶叶原料信息标志。标志信息包括茶叶产地、采摘日期、加工时间、茶树品种、投入品登记、源头检测记录、加工企业、从业人员、成品茶检测记录、包装时间、经销网点等内容。种植环节重点做好投入品来源和农事记录;加工环节重点做好原料来源、加工记录和包装的标识管理;流通环节重点做好有效的进货证明,建立经营户、外地茶商和销售渠道等台帐,包装的标识管理。
四、投资概算与效益分析
(一)项目情况
依据规划指导思想和建设目标,将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划分为五个子项目(见表1)。
表1  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项目表
项 目
建设地点
建设内容和规模
建设年限
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
全县
推广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万亩以上,新建、扩建5个茶青市场,打造“松阳银猴”区域公用品牌,建立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和茶叶质量追溯体系。
2011-2013
子项一:
统防统治
工程
全县
建设35个茶树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点,成立植保服务公司或合作社,购置大型喷雾机120台,机动喷药机械500台,开展5万亩茶园的统防统治工作。
2011-2013
子项二:
茶青市场
建设
新兴乡上安,古市镇寺口,西屏镇阳溪、水南,赤寿乡赤岸
规划新建、扩建5个茶青市场,提升茶叶交易市场建设水平,改善交易环境,方便茶农就近进行茶青交易。
2011-2012
子项三:
“松阳银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全县
启动“松阳银猴”证明商标注册工作,规范“松阳银猴”公用品牌的使用管理和日常监管工作,新增10家“松阳银猴”品牌专卖店。
2011-2013
子项四:
茶叶检测中心建设
浙南茶叶市场
改造实验室用房600平方米,办公和附属用房200平方米,购置各类气相、液相检测设备和流动检测车,每年的正常维护和运行。
2011-2013
子项五:
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全县
在全县推行生产、加工、经营记录制度,实施标识管理,建立质量可追溯体系。
2011-2013
(二)投资概算与资金筹措
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总投资6500万元(见表2)。其中,统防统治工程投资4170万元,茶青市场建设投资965万元,“松阳银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投资460万元,茶叶检测中心建设投资670万元,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投资235万元。
资金筹措渠道:业主(农户)自筹3000万元,省特扶政策补助资金3500万元(见表2)。
表2  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投资估算表
项目名称
投资概算(万元)
总投资
市县财政投资
省级原渠道补助
业主
(农户)自筹
省特扶政策补助
其他
投资
统防统治工程
4170
2370
1800
茶青市场建设
965
365
600
“松阳银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460
160
300
茶叶检测中心建设
670
70
600
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235
35
200
合 计
6500
3000
3500
(三)实施计划
项目建设按照一次规划、分项实施、逐年建设的要求,从2010年开始前期准备,2011年开始全面实施,分3年建设(见表2)。
2011年,完成茶叶质量检测中心建设和寺口茶青市场建设;注册“松阳银猴”证明商标;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万亩;开展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2012年,扩建上安和水南茶青市场;建立5家“松阳银猴”专卖店;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万亩;开展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2013年,建设赤岸和阳溪茶青市场;建立5家“松阳银猴”专卖店;实施病虫害统防统治面积5万亩;开展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项目建设总投资6500万元,其中2011年投资2500万元,2012年2000万元,2013年2000万元。
表3  项目分年实施计划
项 目
2010年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前期准备
统防统治工程
茶青市场建设
“松阳银猴”区域公用品牌建设
茶叶检测中心建设
茶叶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四)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均总收入约60750万元,统防统治工程节约成本225万元,年均净效益约29800万元。项目主要投资为公益性和非盈利性,项目本身不直接产生利润,但项目建成后,能提升茶叶品质,实现提质增效的目的。项目实施后,全县茶叶单价将提高10%以上,亩产量略有增加,与建设前相比,茶叶亩产值由实施前5370元增加到6015元,年新增产值6515万元。
2、社会效益分析
该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项目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实现提质增效,对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项目建成后能极大地提升茶园基础,带动全县茶叶产业基地建设的全面实施;茶园管理机制创新和农业机械的应用,将改善茶叶生产条件和装备,提高经营规模化、组织化程度以及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全面提高茶叶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项目通过一、二、三产业的全面发展,不仅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的联动发展,实现群众持续增收、共同富裕奔小康。
3、生态效益分析
茶叶基地本身就是绿化工程,项目通过水利、土地、道路和周边防护林的统一规划改造,形成了茶园标准化的新格局,不仅增加绿地覆盖率,美化了茶园,优化了环境,还提高了区域内茶叶基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项目区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推广农作物标准化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病虫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可大大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
茶产业是一个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各界普遍关注的产业,要有效促进茶叶一、二、三产的同步发展、推进茶产业、茶经济、茶文化的协调联动,必须加强领导、统筹谋划。不仅要在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的基础上,统一整体发展目标与规划,还要相关部门分门别类细化规划与具体实施。不仅要建立各级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还要有配套组织实施小组。要加强规划实施,强化目标管理,把增收致富奔小康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建设工作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内容,落实激励措施,加大督查考核,确保责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共同推动增收致富奔小康茶产业品质安全提升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二)政策措施
要抓住省政府加大对重点欠发达县特别扶持的大好机遇,全面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建立专项建设资金,整合县、乡镇及有关部门支农资金、项目和技术等要素,坚持向重要建设项目、突破性技术进步倾斜扶持的原则。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县内外企业前来投身茶产业,为茶产业发展带来先进的加工工艺和经营管理理念。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对影响力大、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规模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发展。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各级财政为主导、企业和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投入机制,加大对增收致富奔小康茶产业品质安全工程的资金投入,确保工程建设发展所需资金,并制定出台产业发展扶持政策,明确政策性支持方向与重点,引导投入的整合与集中,切实推进茶产业增收致富的进程。
(三)管理机制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合作社)主体、农民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建设机制,建立相应的管理组织和运行机构,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工作,共同参与项目的实施和管理,统一指导各建设主体的建设工作,统一协调项目建设工作,负责制定项目区规划以及实施方案。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坚持发挥市场机制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进一步完善扶贫机制。为保证项目取得较高的运转效率,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按照政府扶持、社会参与、企业运作要求,逐步构建“市场导向,科技支撑,利益引导,目标规范,政策保证”的运作机制;开放、流动、竞争的用人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农户)投入为主体,政策扶持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
(四)绩效考核
加强对项目实施进度、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建立项目实施绩效考评和审计制度。对项目的实际执行、政策落实、资金使用和工作进展等情况进行监督和考核,对相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年度工作和项目建设进度、质量进行考核,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确保资金专款专用和项目建设如期完成。
松阳县农业局
二〇一〇年九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贵州省湄潭县茶产业调研报告
松阳银猴
产业扶贫的贵州湄潭模式
印江县大中小企业联动做优茶产业
西藏墨脱:茶叶变“金叶” 看墨脱茶的华丽蜕变
让世界分享湄潭好茶,不止是梦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