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云龙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
茶叶产业是我州的传统优势产业,悠久的种茶、做茶、饮茶历史 、文化铸就了现代种植、加工、营销、品饮在国际、国内茶叶界享有的知名度。虽然我县的茶叶生产专业化、规范化生产管理起步晚,面积规模小,但云龙的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质量取悦消费者,效益明显,使云龙县茶叶产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在新阶段下,就如何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提高茶产品科技含量、推进我县茶叶产业化发展进程,确保农民增加收入等诸多问题。我们调研组一行8人于2004年7月6日至7月10日深入大栗树茶区、旧州茶区、河南茶区进行实地调查。
一、云龙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
(一)历史简况
我县种茶的历史可追溯到清末,据《云龙县志》记载,当时的县令从凤庆带回茶种并让人沿澜沧江河谷种植。到20世纪50年代,全县各地都有种植分布,茶叶生产基本属于自产自销状态。茶树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按其本性对光照、热量、水分等气候要素均有一定的要求,经自然的选择,我县的茶树种植区大多分布于澜沧江河谷高海拔群山之南坡(阴坡),正应了《茶解》中"茶地南向为佳,向阳遂劣,故一山之中,美恶相悬"和"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说法。
20世纪80年代初,在云龙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无数科技工作者深入全县各地进行基础调查、论证,确立在澜沧江沿岸的宝丰、旧州适宜地域进行茶树规模化栽培,并依托立体优势的小区生态气候,精心管理、规范加工,使云龙绿茶和天池碧绿茶脱颖而出,打造了云龙优质绿茶的两张名牌,不仅可年上缴财税50多万元,还使周边茶农脱贫致富,并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原料基地转移,实现社会、生态、经济效益的有机组合。
二)现状描述
在实施建设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中,茶叶产业被列为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之一,各级进一步加大了扶持力度,为我县的茶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云龙县委、县政府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因势利导,把发展以茶叶为主的绿色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出了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坚持"精心管理、改造提升、稳步发展、提质增效"的茶业发展方针。
我县截止2000年底,茶园面积为7439亩,分布于大栗树茶区2354亩;旧州茶区2775亩;其它各乡镇合计2310亩,受各种因素影响,只有大栗树茶区和旧州茶区的大部分茶园进行着规范化加工、生产,而其它茶园属于零星分布,没有产生加工效益。云龙县大栗树茶厂和云龙县腾龙茶叶有限公司作为我县茶叶生产的龙头企业,在上级各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通过十多年的艰苦创业、精心管理,所生产的"大栗树"牌云龙绿茶和"云腾"牌天池碧绿茶因其品质优异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产品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产生了较好的品牌效应,因而也获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鉴于这种良好的发展势头,2001年5月份州领导深入我县茶区调研时指出:"云龙县整体上山多坝少,农村经济的发展要多从山上作文章,把劣势变为优势。当地政府要明确职责,制定相应的扶持措施,搞好服务,帮助大栗树在现有规模基础上,争取实现三年内再扩大5000亩茶园的目标,真正形成产业化优势,把周围农户的经济发展带上去。" ,云龙县委、县政府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决定借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模式的形成,采取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生产经营方式,向"严要求、精加工、上档次、上规模"的方向发展,创出云龙县的茶叶名牌,扩大市场份额,使茶叶产业发展成为云龙县山区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拳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责成县农业局派专业技术人员对全县适宜区进行实地考察论证,结果认为大栗树茶区、旧州茶区、河南茶区完全具备开发形成2万亩优质生态茶园的条件。
从2001年开始申报、实施我县2万亩生态茶园建设项目,2002年该项目列入大理州十大产业开发项目之一加以扶持。
(三)云龙优质绿茶的优势及特点
云龙茶叶基地几乎都分布于澜沧江河谷、海拔2000~2500米的地带,远离城镇,远离公路主干线,山高谷深,形成"晴时早晚遍地雾、阴雨连天满山云"的独特气候环境。在品种发展上前期以国家级优良品种勐库群体种为主,后期主要推广国家级无性系优良品种云抗10号。优良的茶树品种、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科学的茶园管理、严格的采摘标准及先进的加工工艺造就了云龙茶叶系列产品独特、优异的品质。产品因此而深受广大绿茶消费者的青睐,畅销省内各地,远销北京、上海、山东,并有部分间接出口国外,平均单价达50多元每公斤,其中精品更是高达500元/公斤,且10万多公斤的产量已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消费上还呈现出了强劲的增长势头。各生产加工企业在生产管理中严把质量关,茶叶系列产品曾多次获奖;例如:"大栗树"牌云龙绿茶,1992年5月荣获大理州地方产品展销会"金花奖",同年被评为"云南名茶";1996年荣获中国科技精品博览会金奖;99\\'昆明世博会期间被陈列为世博茶园茶文化展厅的精品;2000年和2001年分别获得云南优质茶称号;2002年6月,"云龙珍茗"获"中国云南第二届春茶交易会金奖".为迎合消费者"回归自然、享受健康"的需求理念,厂方致力于朝生态茶研究方向发展。"云腾"牌天池碧绿茶于2003年12月获得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而"大栗树"牌云龙绿茶更是在已获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基础上,2004年5月份通过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层层严格审验,获得AA级绿色食品认证,向有机茶生产迈进。茶厂的经营规模式决定了其经营效益的好坏,将牵动一大片人的利益,而随着人们商品意识、市场意识的不断增强,茶叶生产已由数量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只有高品位、高质量的茶叶才能带来高效益的回报。茶厂的经营宗旨就是:效益来自于质量,宁可无、不可滥、以质量求生存、靠效益谋发展。
大栗树茶厂与云龙腾龙茶叶公司在发展中不断的前进和壮大,至2003年底为止,我县已有两个品牌,19个不同花色品种的产品,已投产的3000多亩核心茶园年产值达400多万元,上缴税收50多万元。并解决了500多名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问题,年支付管理及劳务工资达200多万元。例如,大栗树村菖蒲塘小组茶农杨光华,他家拥有采摘茶园25亩,其生产技术和投入水平严格按照茶厂的要求实施。2003年,共采摘出售鲜叶7500公斤,获利39000元,扣除生产资料及雇工投入17500元,他家年收入达21500元,亩均净产值为860元。他兴致勃勃的告诉我们:"党的政策好、企业路子宽、自己也跟着富裕了,不仅供子女上学无愁、家中电器不缺,在茶园中干活都可以用手机同外面联系".随着生态茶园建设项目的实施,杨光华家已把耕地8.5亩全部退耕还茶,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的明天。由此可见,茶叶在当地发展山区特色经济、促进农户增收、带领农村脱贫致富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茶厂已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龙头企业。
二、云龙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云龙茶叶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得以长足发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但在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上,我们在调研中也发现了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 融资渠道狭窄、扩大再生产后劲不足
1、在龙头企业方面的表现
作为龙头企业的大栗树茶厂、腾龙茶叶公司等厂家,是从以前的村办企业剥离出来,或者是经过几番改制周折,最后与政府一次买断30~50年经营权而产生的私营经济组织。他们具有显着的共同点就是:产生之初,没有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只有嗷嗷待哺的基地茶园和沉重的债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健全的法制体系和健康的社会主义资本市场,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这些企业应运而生,其资本没有形成积累,反而形成了沉重的债务包袱,把部份管理水平差的企业拖入了长期缓慢发展的"泥潭".以腾龙茶叶公司为例,该公司2000年斥资170万元购买旧州茶区2144亩茶园的经营权,组建了茶叶公司,但到目前为止,经多次付款才上交了100万元,当地政府收到的全部款项还不足用于还历史债务,而公司一方面要努力筹款给当地政府,另一方面要筹措资金投入茶园生产管理,生产发展处于两难境地,举步维艰。再则,虽然中央决策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重要政策支持就是决定继续对西部实行扶贫贷款支持,但作为商业银行方面,对这种生产周期长、投资大的农业企业,发放贷款更是慎之又慎,有的甚至干脆不予理睬。因此,投资不足、融资困难就成为制约云龙茶叶发展的瓶颈。
2、在中小型业主方面的表现
在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很多群众对云龙茶叶的发展前景看好,于是有的拿出全部家当,使出浑身解数,加入茶园生产建设中来,成为以茶园生产管理为主而出售鲜叶的中小型业主。根据我县茶区的立地环境,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定植三年后才可以初步产生经济效益回收成本投入,而据统计三年时间必须不低于2200元/亩的投入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茶叶生产"投资周期长,生产成本高,回报丰厚"的特点在我县茶区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些业主大多都拥有100-200亩以上的茶园,虽然各级政府已给予无偿补助400元/亩的扶持,但这么大面积的前期投入,却让业主伤透脑筋。最具代表性的是业主阿众,他的600亩茶园与大栗树茶厂基地茶园呈犄角之势,占尽了自然优势,他以前从事客车运输,略有积蓄30多万元,从2001年开始,就开始进行茶园开发,他的每一道生产工序都按技术人员要求操作,为了投入的需要,花光了积蓄,跑银行贷款不果、只好向私人借有限的闲散资金。望着一行行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茶园,从他脸上看不出一点喜悦的表情,大部分茶园马上就投产了,可还得精心的管理投入,那么加工设备呢?类似的中小型业主我县有10多个,他们是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继龙头企业后的中流砥柱,但他们都面临着"上坡无油"的尴尬困境。
3、在广大茶农方面的表现
随"退耕还林"国策的实施,我县因制利导,将在适宜区内的坡耕地全部退耕还茶,进行生态茶园建设,所以规划区内的广大群众因项目建设而转变为专职茶农,他们是茶叶生产的生力军,也是最终受益者。3-5年的投入不产出,而且投入的资金量之大一直困扰着咱们的群众,也成为全县各级政府遇到的一大难题。假若不处理好,不仅政府的支持、补助产生不了效果,而且群众的辛勤劳动,生产投入将付之东流,而人们为了生存,不久会重新复垦为耕地,与国策相悖。我们走访的茶农都知道种茶的艰辛及高投入高产出高回报的道理,他们都有同样的想法和要求:"再靠政府无偿扶持是不可能的,能否协调一下向银行贷款,哪怕高利贷也行,三、五年以后这道坎爬通了就好了".因此,茶农缺少必要的资金投入,成为云龙茶叶发展的一大壁垒。
(二)茶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阻碍生产发展
1、水利设施
提高新植茶园存活率,提高采摘茶园单产,增加内含物质积累,水利条件首当其冲是茶叶生产的命脉。茶树栽培适宜区特殊的地理位置的田间持水量只能维持茶树自然状态生存所需水分,而为了实现经济效益,生产标准化的丰产、优质、高效的茶叶产品,必须大量补给水源。例如:大栗树茶厂2001年投资23万元实施了138亩茶园的喷灌工程,不仅春茶提前上市15天,而且品质和产量大有提升,每亩可增加产量20公斤,净增产值1000元/亩,效益十分显着。终因引蓄工程投资大,一时难以全面推开发展,但水利条件已成为茶叶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之一。
2、交通壁垒
为了追求云龙绿茶优良的品质,参照大栗树茶厂的气候、自然条件等要素,茶园建设适宜大多都远离交通主干线。群众从粮农转变为茶农的生产成本就大大增加,以前天天梦想改变的人背马驮的境况,现在这种需求越来越迫切了。假若交通便利,不仅可减产投入成本,而且方便了当地群众与外界的交往。交通已成为制约地域经济发展的壁垒。
3、机械设备
我县的茶叶生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茶区,茶园在三个较分散的茶区内相对集中,而目前全县仅有6个茶叶初制加工所,远远不能满足现有的15000多亩茶园的初制加工。根据立地条件的需要必须再建6个初制所,而一个完整的初制所至少需要80万元以上,投产后,茶叶加工环节将成为制约茶农收入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就是机器代替手工劳动,不仅能提高了生产率,而且解放了劳动力,随着标准化建设茶园的投产,茶园生产机械必将成为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的首选。
(三)县内茶叶生产链各环节利益出现失衡趋势
1、"大栗树"与"大山头"现象
云龙县大栗树茶厂是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一面旗帜,在云南省茶叶界也享有盛名,"大栗树"牌云龙绿茶代表着我县茶叶产业发展的成就及政府制定茶叶政策的决策基准。可是2000年,在企业改革过程中,由于利益分配等各方面的因素,当时的一位副厂长剥离出来另建新厂,注册了"大山头"牌云龙绿茶,这就形成有限的资源空间内互相内耗,不利于我县茶叶产业的发展。诚然,市场经济体制下,倡导的是自由竞争,但无序的竞争必然导致各方利益的损失进而影响到整个茶叶产业的健康发展。
2、"天池碧绿"现象
云龙天池碧绿茶属旧州茶区出产的优质绿茶,它的产生与"大栗树"牌云龙绿茶一样,都是财政扶持的村办企业,但由于在改制时期并没有走同一条路。起初当地政府把它转让给没有生产管理经验的四川通达化工厂,而该厂的行为好比孤军远征,待到基本掌握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的套路后,就不再注重当今比较重视的原产地认证,而一味的搞起茶叶贸易,把云龙人民心中期望值很高的"天池碧绿"牌子做得黯然失色,最终一溃千里。2000年,再次转让经营权给巍山安厦水泥厂而组建了云龙腾龙茶叶公司,该公司受命于危难之间,生产经营一直处于两难境地。"天池碧绿"现象不能不说是当地政府的决策失误,假若改制时让当时的承包者来竞买而创立公司,那也许可能不是现在的境地。当然这是后话,但在我县的茶叶产业发展进程中不可能不引起思考。
3、冒名茶叶冲击市场现象
我县各级政府、部门和茶叶生产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多种渠道宣传、树立云龙茶叶的"大栗树"和"云腾"品牌形象,注重原产地的保护与开发。云龙的绿茶原料采集于独特的自然气候环境中,它在传统的加工工艺基础上经过多年潜心研制,不断创新,严格按技术规程科学加工而成的炒青绿茶,具有汤色清绿明亮、香气浓郁持久、滋味醇厚回甘的品质特征,其鲜叶成本、加工成本、包装成本都比较高。而许多不法商家为强取暴利,却到南涧、保山一带生产常规炒青绿茶并仿制包装,在县内、州内包装冒名上市,辨伪意识稍弱者就会受骗上当,还认为云龙绿茶变味了呢。这种龌龊的行径,严重损毁了云龙茶叶的品牌形象和损害了厂家的经济效益。
4、初露端倪的无序竞争现象
虽然政府按市场经济理论宏观调控的方针就是统一茶叶品牌,共同参与大市场的竞争,但现在云龙的茶叶初步显露出各种茶叶牌子林立,无序竞争的迹象。经工商部门注册成立的厂家有:大栗树茶厂"大栗树"牌云龙绿茶、腾龙茶叶公司"云腾"牌天池碧绿茶、大山头茶厂"大山头"牌云龙绿茶、绿行茶厂 "春云"牌云龙高山茶。而没有经过注册的包装依然有了3-4种,其中有的牌子别说州内、就连本县的人也不知道。这种无序竞争现象不仅不能拓宽销售渠道,直接影响我县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茶叶市场在云龙县内就成为"烂市",就别提其它的了,那么茶农的增收也就成为泡影。
(四)思想观念陈旧、科技含量低、科技推广难
受计划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影响,重生产轻流通等保守陈旧的观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茶叶产业的发展领域不广,产业链不长,对弘扬茶文化、普及茶学知识重视不够,依托以文化带动茶叶消费提升产业发展的作用尚未形成。在茶树品种方面,目前只有勐库群体品种和无性系云抗10号两个比较单纯的品种,品种的单一,对产品的品质改进和产量提高有直接的影响;在茶园管理和茶叶加工方面,缺乏应有的科技资金投入,致使大部分茶园还停留在低水平的传统农业管理模式中,而对茶叶加工工艺也缺乏改进和深度开发研究,致使茶叶产品科技含量普遍较低;在茶叶科技推广队伍方面,全县1万多亩茶园生产一线的科技推广主要由云龙县园艺站完成,而目前只有2名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力量显得比较薄弱,加之技术人员长期工作在生产一线,缺乏现代农业技术知识的学习、更新。这些方面的不足,由此可引发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新层次的问题。
(五)扩大种植规模与适宜环境的矛盾
由于大栗树茶厂生产的云龙绿茶以其独特的品质赢得了市场,产品供不应求,带动了茶农及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收入,为了让更多的群众能在茶叶生产上增收。扩大原料生产基地,拓展种植规模,生态茶园建设项目应运而生。能否做大做强云龙茶叶产业呢?众所周知,云龙茶叶主要是靠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小区立地环境的适宜与否,直接决定成品茶的品质。那么种植规模与适宜环境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成为云龙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又一道屏障。
三、对云龙县茶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考及对策
(一)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培育销售市场
1、融资的手段与方法
对于龙头企业和中小型业主的发展,关键要解决生产中的投资不足的问题,而解决投资不足重点要向社会融资,在融资的渠道上:一是积极争取扶贫贷款支持;二是寻求合资、合作伙伴。通过企业宣传、政府宣传、在网络、媒体中发布招商信息,将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个人吸引过来合作经营,从而扩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而对于广大茶农,为了完成生产投入,迅速投产获得回报,首先可以依托附近的龙头企业或其他业主,把自己的茶园融入厂方的基地茶园中,努力争取厂方的最大化的生产资料投入,呈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管理模式。其次,在投入量较大、周期较长的这3-5年内,倾全部之力并充分发动亲朋好友加盟共同进行生产建设,这种方法可吸收社会上大量的闲散资金,不啻是一次安全、合理的股份制合作。有效的资金融合可促进生产发展,迅速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程,增强扩大再生产能力。
2、培育市场、建好营销网络
市场建设、培育是一项重大的课题,它的核心是协调、平衡供求关系,除有形市场的建设、完善外,从供求关系上看就是要激活需求,保障供给。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茶具有解渴、健体、疗疾之功效,又富欣赏情趣,陶冶情操,与咖啡,可可称世界三大饮料,为二十一世纪绿色、健康饮品之首,根据有关资料问卷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茶叶市场是一个需求广阔、极具潜力的消费需求空间,消费者有长期的需求和巨大的购买能力。要扩大云龙茶叶的市场份额关键是提高茶叶产品的品质和质量,努力完善绿色食品茶认证,有机茶认证工作;锁定目标市场,树立鲜明的品牌形象,打造名牌,严格控制生产成本,提质增效,不断的技术创新,制定周密的营销计划、营销策略,形成完善系统的营销网络。
(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1、兴修水利、疏导交通干线
为了茶叶产品的高产、优质、高效,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必须逐步配套茶园水利灌溉设施,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虽然政府也想方设法对广大茶农的茶园进行配套,各基地企业也不断筹措资金投入水利建设,但进展一直处于迟缓状态。而对于茶区的交通干线的疏通问题,一直是困绕茶区群众的一大难题,同时也是制约茶园面积拓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兴修水利,疏导交通要尽快规划设计,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向上积极争取,列人扶持项目给予扶持解决。
2、配套加工机械,逐步实现茶叶生产机械化
经论证、规划设计,2万亩生态茶园建设项目是确实可行的,项目的顺利完成是云龙茶叶产业发展的基础。配套加工初制所已成为当务之急,但所需资金较大,而且都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环节,政府应该转变职能,营造一个宽松的投资环境,为企业的发展牵线搭桥、招商引资、搞好服务,其它一切交给市场。各生产企业和业主应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让利给合作伙伴,不断融资,完成资本积累,改进加工工艺,不断科技创新,逐步实现茶园生产、茶叶加工,包装全程机械化运作,增强活力、参与大市场的竞争。
(三)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均衡发展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县内"大栗树"、"大山头"、"天池碧绿"等许多品牌的茶叶在生产经营中搏奕的现象已初露端倪。引起县内茶叶生产链各环节利益出现失衡的趋势,给云龙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出了危险的警戒信号。为了增强云龙茶叶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认为政府应引导县内的企业和业主成立云龙县茶业协会,在确保各方既得利益的前提下,通力合作、整合资源、统一品牌,共同做大云龙绿茶这块"蛋糕".
对于整合资源、统一品牌,云龙县委、县政府已作出宏观指导,确立在"大栗树"牌和"云腾"牌二者中扶持培植出一个有较强竞争实力的云龙茶叶名牌,并积极参与全州茶叶整合,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茶叶生产经营体制,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打造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生产和销售平台,实现统一品牌、使云龙绿茶的技术标准、管理方法、技术改造和发展规划纳入统一管理、统一生产调度,分级核算的生产、加工、营销体系,提高云龙茶叶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为了使各生产企业、业主、茶农均衡发展,增加效益,我们认为:首先,应该确立发展为主题,提高竞争能力为核心,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结构调整为主线、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宏观调控为首要,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为方向。其次,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及既定品牌的作用,加大对龙头企业及品牌的扶持力度,加快劣势企业和杂牌退出市场的速度。第三,不断科技创新,推进茶叶深加工,弘扬茶文化,以新项目开展带动茶叶产业发展。第四,积极引进社会资本人资本参与茶叶企业改制,探索管理者持大股,促进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的转换。
(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加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茶叶产业蓬勃发展、永葆青春的原动力,不断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现科技创新、使产业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龙头企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及科技的力量。例如,大栗树茶现有茶学专业毕业的本科生3人,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茶园管理人员7人,有熟练加工技术的加工人员23人,茶厂还与云南农业大学茶学系、大理州园艺茶叶站及云龙县园艺站建立起了密切的合作关系,在茶叶生产发展中拥有了坚强的科技后盾。云龙县茶叶科技队伍勇于实践、大胆尝试,在品种引进和选育中不断推陈出新,已建立了优质母本园,指导和探索品种决定提高成茶品质的各种因素。政府及企业都增加科技投入,进行茶园生产管理、加工工艺改进、包装设计等试验示范。县园艺站的《云龙高海拔茶园地膜覆盖技术及推广》还荣获云南省农业厅的奖励。今后茶叶科技将致力于加大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力度,推行无公害生产管理,将常规传统茶园改造为生态茶园,建立绿色食品茶基地和有机茶生产示范基地。
(五)合理开发,可持续发展
合理开发自然资源、茶叶生产主要就是要解决好扩大种植规模与适宜环境之间的矛盾,我县地域辽阔,适宜茶树栽培的适宜区理论值为20万亩,就利用集中资源优势而言,2万亩的生态茶园建设是确定可行的,项目的完成,按现在我县茶叶价格计算,可净增产值2400多万元/年,不仅可以解决700多人的长期就业问题,还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3000人次/年。随着茶叶产业的发展,我县的种植规模扩展逐步向以中小型为主方向优势转移,例如2004年1330亩新植面积就由四个业主完成,形成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云龙茶叶产业发展,在目前的规划中只有向增加科技投入,改造提升、提高单产方向发展,我们倡导的是"做精"云龙茶叶产业,为未来的"做大、做强"奠定基础。
作为前进、发展中的云龙茶叶产业,无论从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来看,或是从国家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国策的实施以及云南省将名优茶开发列为十大项目之一看,云龙县优质绿茶的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只要我们抓住市场机遇和政策机遇不放,借产业结构调整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的模式的形成,采取公司加基地加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向严要求、精加工、上档次、上规模的方向发展,创出云龙的茶叶品牌、名牌、扩大市场份额,那么茶叶产业必然会成为云龙县的一项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拳头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对加快全县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促进农民增收、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等方面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调查人:李月张
二○○四年七月十一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重走采风路,共谱脱贫曲”① ▏离天最近的茶园
倚邦茶区有哪几个寨子组成
“小兰花”香飘大别山
「一月一县市·云龙」收藏!4条精品旅游路线带你玩转云龙四季
金果茶叶“变脸” 茶农增收百万元(图)
钮文新:他长眠在大栗树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