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 

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1930红一军团同红三军团合编,19378月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军团1930619红四军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方武装在长汀整编,1937822日改编为八路军115343下辖685团和686 

    红四军 (红一方面军。19285南昌起义残军及湖南南部的农民武装、秋收起义部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0619日红四军与赣南、闽西的农民武装合编而成红一军团,19336取消番号。193074改称红二军1930年冬红一军和红十五军合编。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10

             28团 主力部队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原南昌起义残余部队)改编

                 第一营

                 第二营

                 第三营

             29团 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原湘南起义部队中的宜章农民军)改编,19287被灭

                 第一营

                 第二营

                 第三营

          第30团(19285月初12缩编,另有192812红五军主力之一部缩编

         11

             31团 主力部队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原秋收起义残余部队)改编

                 第一营

                 第三营

             32团 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原井冈山农民自卫军)改编

                 第一营

                 第二营

          第33团(19285月初12缩编

         12师 (由原湘南起义部队中其它各部改编,19285月初取消番号缩编为第30团、第33分别划归第1011师建制

             34

             35

             36

        第一纵队1929红四军整编

        第二纵队1929红四军整编

          第三纵队1929红四军整编

                第四纵队(19296月下旬福建永定县的农民暴动武装闽西红七军编,193011部分与闽西地方武装合编成红12军,193110红12军34师 

        第五纵队19294130团(即前红五军一部)改编 

          第六纵队1929413井冈山地区原部队改编 

红三军 (19301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的赤卫队(赣西工农游击第2大队)合编为红六军19307红四、六军整编为红二军1931321二军缩编19336撤销番号,1934910日恢复红二军团)

    第一纵队改为七师

    第二纵队改为八师

    第三纵队改为九师

    教导团

 红十二军(19301福建西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四县地方武装和武平北部和长汀南部赤卫队合编,6月编入红一军团19336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一团 

    闽西红119301福建西部龙岩县地方武装编,19304编為34.35.36三個師

   闽西红219301福建西部上杭县地方武装编,19304编為34.35.36三個師

   闽西红319301福建西部永定县地方武装编,19304编為34.35.36三個師

   闽西红419301福建西部连城县地方武装编,19304编為34.35.36三個師

   闽西红519301武平北部和长汀南部赤卫队合编,19304编為34.35.36三個師

   三十四师19304红12军五个团编,193110月调归红三、四军,另有19305月原红四军第四纵队部分与闽西地方武装合编

   三十五师19304红12军五个团编,193110月调归红三、四军 

   三十六师19304红12军五个团

    红二十军 (19306月由江西西部地方武装编,10月划入红一军团,19317取消番号余部编入红七军,另有19305月由福建西部的部分地方武装编成  

 红二十二军(19306月江西南部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方武装第26、27、28纵队等合编,同年底缩编为第64师,另有19327月赣南独立四师和独立五师重新合编,同年10月红12军军部和红36师与合编入红22军,19336月,中央红军整军,红22军改编为红一军团第三师

红三军团(19306月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823日与红一军团合编为红一方面军,1935721取消番号编为红一军团第四师,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115343686

       红五军1928722日由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部队改编,19336月取消番号

       第十三师(1928722日由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部队改编,192810月与平江、浏阳一带的地方武装合编下辖5个纵队

      第一团(1928722日由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部队改编,19288月至9改编为5个大队

      第四团1928722日由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部队改编,19288月至9改编为5个大队

      第七团1928722日由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部队改编,19288月至9改编为5个大队

      第一纵队1928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1930年改编为第一、三师

      第二纵队1928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1930年改编为第一、三师

      第三纵队1928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1930年改编为第一、三师

      第四纵队1928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1930年改编为第一、三师

      第五纵队1928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1930扩编为红八军

       红七军1929年12月11日于广西百色由参加百色起义的广西第四警备大队、教导总队、东兰农军、凤山农军以及各县警卫连合编,1933年6月取消番号与红二十一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

 红八军19306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19336月取消番号

    第一纵队19306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

    第二纵队19306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

    第三纵队19306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

    第四纵队(19306月由原赣北和鄂东的游击队改编,193010月改编为红15军第一团,1930年冬改编为红四军第十师29团,后改为红31军93师29团,1973年8月25日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第3营

    第五纵队19306月由原赣北和鄂东的游击队改编193010月改编为红十五军第三团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129师385旅770团第2营

    * 湘赣红八军(1932年春湘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三师合编下辖第22师、第23师、第24师共2200余人19337月改编为红六军团第17师

    * 龙州红八军(193021日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龙州起义部队改编下辖第1、2、3纵队20003月基本覆灭仅剩100余人编入红七军

 红十六军(19307月由湘鄂赣苏区的红军和平江、修水、铜鼓等地的工农地方武装改编属红三军团,19336月缩编为红十六师属红六军团编制

        第七师

        第九师

红五军团193112月由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26路军(原冯玉祥西北军部队一支)改编归红一方面军建制,19341226日红八军团全部部队编入,19357月改称“红五军”19361022日损失殆尽

       红十三军(193112月由原国民革命军26路军改编19336月取消番号

   三十七师

   第三十八师

红十四军193112月由原国民革命军26路军改编1932312日改由红三军团领导19336月取消番号

   第四十师

   第四十一师

红十五军193112月由原国民革命军26路军改编19336月取消番号

   四十三师

   第四十四师

红十五军团(1935918日原在鄂豫皖苏区留守的红25军与红26军及红27军合编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115344

红二十五军(193110月成立,19331月红28军并入19359改编为第75师与陕北的红26军和红27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七十三师(193110

   第七十四师(19321130

   第七十五师(19359由红25军改编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344旅一部

红二十六军(1932212日,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19321224日改编19359月改编为红78师,与红25军、红25军共同组成红15军团

   第四十二师第二团(19321224日由红军陕甘游击队改编19359月改编为红78师

   第七八师19359由红26军改编

红二十七军(1935130日陕北独立师改编,918日改编为第81师与红25军、红26军合编为红15军团

   第八十四师(1935130日陕北独立师改编918日改编为第81师

   第八十一师19359由红27军改编1937年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344旅一部

     * 红二十七军(1932年红二十七师和皖西北地方武装组成,后分别编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

       * 第七十九师

             * 第一团,由原由红二十七师第七十九团改编

              * 第三团,由六安、霍丘两个独立营和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战斗模范营及英山、霍山、六安三个保卫连合编而成

         * 第八十一师

           * 第二团(由英山独立十三团改称,后蕲春县游击队编入

              * 第五团(由霍山独立团(两个营)和五星县(今霍山县西部燕子河地区)独立团等合编

    骑兵团

 其他部队

红七军团193310十军改编,193476日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前往闽浙赣苏区10月改编为第十九师,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隊,

    第十九师

    第二十师

    第三十四师

红八军团(1934921日红二十一师和中央警卫师在中央苏区合编组成红八军团,1934撤销番号,余部并入红五军团。

    第二十一师

    第二十三师

红九军团(1933102日中央苏区编成,19357月改编为红32军,1937年,编为八路军120359旅一部

    第三师

    第十四师

    独立第一团

    独立第四团

红三十五军(193010月江西南部寻乌于都等县的地方农民武装合编,193110月改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师,1932年秋与红军独立第六师合编为红二十一军。

   少共国际师(193385日成立,1934年春改编为红十五师,遵义会议后取消番号全军并入红一军团。 

红十八军(19332月,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二师合编,7月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八师

          第五十二师

          第五十四师

二方面军(193675日由红二、六军团与红32军组成,19378月整编为八路军第120师

红二军团(19307月由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而成,1931321缩编为红三军,1934910日恢复红二军团番号1937年與红28军改编为八路军120358

红二军193077原称红四军的湖北洪湖赤卫队改称红二军7红六军合编成红二军团,19317撤销番号编入红三军19321月缩编为红七师

       第四师

              第十团

              第十一团

              第十二团

          警卫团

红六军(*19297月湖北长阳农民武装也自发组成,*19301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的赤卫队(赣西工农游击第2大队)合编,19302月鄂西红军中央独立师改编7军合编成红军团,19316取消番号编入红三军19321月缩编为红八师。

        第十六师(红六军第一纵队改编

              第四十六团

              第四十七团

              第四十八团

          第十七师(红六军第二纵队改编

              第四十九团

              第五十团

              第五十一团

其他部队

红六军团(19336月湘赣苏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改编,19367月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改编为红六军 1937年改编为八路军120359旅下辖717团、718

   第十六师

   第十七师

   第十八师

   模范师

红三十二军(19357月红九军团改编19367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1937年编为八路军120359旅一部

红四方面军

红四军(19311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29

   第十师

   第十一师

   第十二师(19352扩编为红九军

        第七十三师19352扩编为红三十一军

红二十五军

红九军19352月原第十二师扩编

* 闽西红九军1930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改编,下辖5个团。 19305月改称红十二军

* 鄂北地区红九军(19307月鄂北襄枣宜地区游击队组成红九军第二十六师,下辖4个团。19319月均县房县游击队与红三军教导团合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后红二十五师由房县转移到洪湖地区,编入红三军第八、第九师红二十六师解散,恢复为襄枣宜游击队,红九军番号即行取消

 红四方面军红九军(19337红十二师和巴中等地的地方武装重组,193610后全军覆灭

   第二十五师

   第二十七师

红三十军(19337原第十一师扩编,19374撤销番号

   第八十八师

   第八十九师

   第九十师

红三十一军(19337第七十三师扩编1937年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29

   第九十一师

   第九十二师

   第九十三师

红三十三军19337川东游击队改编,193511被消灭

   第九十七师

   第九十八师

   第九十九师

其它独立部队

红十军团(193411红七军团与闽浙赣当地的红十军合编,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 

红十军(1930722日江西弋阳、横峰等地的红军独立团扩编成红十军,1933125日与红31师合编为红11军2月闽浙赣苏区地方武装重组红十军,1934年秋红七军团合编为红十军团,1935年初全军覆灭

红二十八军(19331月由红四方面军撤离后留下的鄂豫皖苏区地方武装组成1933年春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1938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第四支队。另193512月由陕北地方武装合编而成,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29师一部

红二十九军(19351230日由陕北地方游击队合编而成,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29师一部

红三十四军(19354升钟寺独立师和川陕军区独立二、三、五师及红30军一个团合编,未成立取消番号编入其余各军

红一军1928黄麻起义部队整编为红11军第31师,19295月商南起义部队整编为第32师,11月独山起义部队整编为第33师1930年春第31、32、33师合编成红一军,1930年冬和红15军合编为红四军

   第三十一

   第三十二

   第三十三师

   预备队

   独立旅

红二十三军1933325日在江西南部成立,6月缩编为红22师

红二十四军(193174日原西北军高桂滋部第11师一部起义改编19338月编为陕北红军第三支队,后成为红27军一部

红十一军(192711月中旬黄安、麻城两县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第七军,19287月改编为红11军第31师,19295月河南商城的地方武装组成红11军第32师19301月六安、霍城的游击队组成红11军第33师,19304三个师集中改编为红一军另外19331月中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与红31师合编为红11军划归红一方面军指挥,67日,又改编为红七军团

红十九军(19333月以原福建军区独立11师为主加上独立八、九、十师的一部分合编,19336取消番号缩编为红12军第34师

   第五十五师

   第五十六师



一、南昌起义部队序列

  为了挽救革命,一九二七年八月一日,周恩来同志按照党的决定,和朱德、叶挺、贺龙、刘伯承等同志一起,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1927727日成立)

书记

  周恩来

委员

   周恩来  李立三   湃  恽代英  谭平山(后参加)

参谋小组

  聂荣臻  王一飞  颜昌颐

中央代表

  张国焘

起义总指挥部

  总指挥

   贺 

  前敌总指挥 

   叶 

  参谋长

   刘伯承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国民党左派)1927781日上午成立)

主席 谭平山

  主席团委员

     宋庆龄(未到任)谭平山   恽代英 郭沫若 邓演达(未到任张发奎(未参加)

  委员(25人)

周恩来 李立三   恽代英 谭平山 张国焘    苏兆征 林祖涵 吴玉章

   徐特立   郭沫若 宋庆龄 何香凝 陈友仁 邓演达 彭泽民 张曙时

经享颐 于右任 张发奎 黄琪翔 朱晖日 (后,朱 )

秘书厅

秘书长 吴玉章

秘书 高语罕 许苏魂

党务委员会

主席 张曙时

委员 徐特立 韩麟符    陈日新

  参谋团

参谋长 刘伯承

委员

  周恩来      蔡廷锴 (后改邓演达)

  农工委员会

主席 张国焘

委员 李立三   陈荫林   

  宣传委员会

    主席 恽代英

    委员 廖乾五 方维夏 黄日葵 曹汉璋

财务委员会

  主席 林伯渠

  委员 恽代英 姜济寰

政治保卫处

   处长 李立三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1927781日)

  起义军仍沿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番号所属第11(辖第24、第25、第10),第20(辖第1、第2),第9(军官教育团),共2万余人。

总指挥 

  张发奎(未参加)

代总指挥

  贺 ()

代前敌总指挥

  叶 ()

参谋长 

  刘伯承

总政治部主任

      郭沫若(85到任) 恽代英(代理)

 总政治部副主任

 章伯钧

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辖第10、第24、第25)

          

党代表  聂荣臻

第十师

师长 蔡廷锴(率部脱离)

党代表   

参谋处长 李盛宗

28

    团长 陈芝磬

    参谋长 徐石林

29

团长  铭(后,张一德)

参谋长 张一德

30

团长 范孟声

    政治处主任  张建候

第二十四师

   师长  古勋铭  ()后,董仲明,即董朗)

   党代表 颜昌颐 聂荣臻()(后,阳翰笙)

参谋长 徐光英(后,蔡申熙)

 70

     团长  董仲明(即董朗)

党代表

 71

     团长 欧阳震

     党代表 梅龚彬

   72

     团长 孙树成

     党代表   

第二十五师

  师长 周士第

  党代表 李硕勋

  参谋长 游步仁(后,张云逸)

   副官长:刘德光

   政治部主任: 李硕勋(兼)

   经理处处长: 符克振

   军需主任: 周廷恩

 特务营

 教育团教育长: 陈奇涵   

 卫生处长: 宋XX  

73

    团长 周士第(兼)(后,黄浩声)

    党代表   

74

团长  孙树成

    参谋长 王尔琢

75

团长 孙中一(孙德清)(后,张启图)

党代表 杨心畲

    副团长 张堂坤

参谋长 张启图

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辖第1、第2)

    

党代表 廖乾五

政治部主任 周逸群

第一师(三个团)

师长 贺锦斋

党代表 方维夏

副师长 欧学海(后叛变)

第二师(三个团)

师长 秦光远

党代表 陈恭

4

团长 贺文选

6

团长 蔡申熙

第三师(南下时新建,兩个团

师长 周逸群

党代表 徐特立

参谋处长 袁策夷(后,袁仲贤)

9

团长 傅维钰(牺牲)(后,蔡申熙)

副团长 李奇中

教导团

团长 侯镜如

国民革命军第九军

      杵(未到职)

  副军长  

    党代表 朱克靖

军官教育团

      ()

      党代表 魏谨钧(后投敌)

      教育团参谋 陈奇涵

政治保卫处处长: 李立三(一个团) 手枪营、警卫营

南昌卫戌司令 彭干臣


1927
83,起义军南下。以叶挺独立团扩编的起义军第25(师长周士第,党代表李硕勋)奉命留守广东梅州市大埔县境内的三河坝,在给进犯之敌以打击后,于104被迫退出战斗,107,在饶平县境,与从潮汕撤出的起义军第3师余部200余人会合,在第9军副军长朱德、第73团政治指导员陈毅、第74团参谋长王尔琢的率领下,沿闽粤边界向北转移。10月下旬在江西大庾进行整编,将部队缩编为7个步兵连、1个重机枪连、1个特务连,共800余人,改称为国民革命军第5纵队,朱德任司令,陈毅任政治指导员,王尔琢任参谋长。11月下旬,朱德同国民党军第16军军长范石生达成协议,将第5纵队编为第16军第47师第140(团长"王楷"即朱德的化名,副团长胡少海)12月,脱离第16军,转向湘南。1928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余部智取湖南宜章县城,部队改称为工农革命军第1(师长余洒度,副师长余贲民)

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并为创建人民军队打好基础。19337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根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630日的建议,决定8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纪念日。从此,81日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和后来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

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序列19279月)

192787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派毛泽东去湖南改组中共湖南省委和领导秋收起义。 192787,中共中央决定在湘鄂赣边区组织秋收起义。八七会议结束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回到湖南。818,召开改组后的湖南省委第一次会议,讨论制定秋收起义计划,成立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9月初,召开军事会议,讨论秋收起义具体部署。参加起义的主力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没有赶上参加南昌起义的原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警卫团,另一部分是湖南、江西农军、工人武装,共约5000人。统一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二、三团。起义前又收编一部分原黔军武装为第四团。99,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爆发,由于当时革命形势已处于低潮,敌强我弱,加上群众缺乏作战经验,起义军某些指挥员指挥失当,新收编的第四团在战斗中又临阵叛变,致使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914,毛泽东在浏阳东乡上坪召开紧急会议,决定改变攻打长沙的计划,命令第一、三团与第二团余部迅速到浏阳文家市集中。19日晚,在文家市召开了前敌委员会会议,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起义军在向南进军途中,处境十分困难,又遭到敌人的伏击,总指挥卢德铭牺牲。1927920拂晓,起义军将士1500余人,来到里仁学校操场集合。毛泽东向全体官兵宣布了前敌委员会改变起义军行动方向的决定。军号声中,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毛泽东、卢德铭的率领下,高举军旗,向湘南转移。工农革命军于1927924傍晚抵达芦溪宿营。第二天拂晓,部队启程朝莲花进发。因担任后卫的第三团走错了路,待听到号声调转行军方向时,遭遇从萍乡赶来的江西军阀朱培德所属江保定特务营和江西第四保安团的追击。芦溪一战使起义部队遭受重大挫折,共损失人枪300多。总指挥卢德铭在阻击敌人掩护我军撤离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1927929日下午2时,毛泽东率领起义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起义以来的20天时间里,部队从5000多人锐减到不足1000人。鉴于部队人员锐减,原有编制有名无实,毛泽东在三湾进行了中国革命史上著名的三湾改编,将一个师缩编为一个团,将党的支部建立在连上。19271027日,毛泽东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抵达井冈山。

中共前敌委员会(1927818日)

  毛泽东(中共中央特派员)

委员

卢德铭、余贲民、苏先骏

中共湖南省委行动委员会

  易礼容(后脱党)

湖南省委任命秋收起义部队干部:

第一师师长  毛泽东

第一团团长  朱少连

直辖第一团团长  李子骥 (牺牲)

直辖第二团团长  滕代远

直辖第三团团长  王相烈

直辖第四团团长  郭泳泉

直辖第五团团长  谢南岑

直辖第六团团长  袁 健

直辖特务营营长  潘词岩

湖北特派员  何资深

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

   卢德铭

  余洒度(后叛变)

副师长 余贲民(牺牲)

参谋长 钟文璋 (后,徐 )

参谋处长陈树华

参谋何长工

副官杨立三

1团(武汉政府警卫团、湖南平江工农义勇队、湖北崇阳、通城农民自卫军组成

  钟文璋((失踪)

政治指导员 辛汉文

参谋长  

2:(安源工农武装、萍乡、醴陵、安福、莲花、衡山农民自卫军湖南平江农民自卫军组成

  王新亚(即王兴亚)(脱队)

党代表 张明山

3团(浏阳工农义勇队、武昌国民政府警卫团一部、湖南平江工农义勇队一部组成

  苏先骏(后叛变)

党代表 潘心源(即彭清泉,未到任)(后,徐麒)

副团长 苏先骏 (后,彭兰珍,即 )

参谋长  坚(即何 杰)

4团(原黔军武装,临阵叛变

  邱国轩

毛泽东、瞿秋白、向警予、罗荣桓、何长工、谭政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其他秋收起义将士的丰功伟绩;

展示了卢德铭、余贲民、伍中豪、曾士峨陈毅安、宛希先、袁文才、王佐等革命英烈的卓越功勋;

实事求是地介绍了汪泽楷、陈树华、黄永胜等参与了秋收起义,后来走上各自不同道路的一批人物;

突出了修水地方党组织和农民自卫军,在秋收起义中的作用;表现了丁健亚、樊策安、余垂成、王铁猛、甘特吾、陈秋光、余经邦、徐光华等修水先烈对革命所作出的贡献。

  卢德铭,1905-1927,又名继雄,字邦鼎,号又新,四川自贡人,1905 69日出生于四川自贡双石乡狮子湾。

三、广州起义部队序列19271211日)

19271117粤桂军阀发生武装冲突,中共中央认为两广军阀争夺广东地盘的冲突,实际上是工农群众革命潮流的高涨,当即通过《广东工作计划决议案》,要求广东省委坚决地扩大工农群众在城市、在乡村的暴动,煽动士兵在战争中哗变和反抗,并急速使这些暴动会合而成为总暴动,以取得全省政权,建立工农兵士代表会议的统治。依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广东省委展开了紧张的工作,除要求各地利用粤桂军阀之间的战争,发动农民拒交冬租,举行暴动之外,特别关注组织和领导广州市的暴动。1126,张太雷从香港返回广州,秘密召开了有部分省委常委参加的会议,具体研究了广州暴动的准备工作,决定乘张发奎在广州兵力薄弱的有利时机,组织共产党所掌握的第4军教导团和警卫团一部以及工农武装,举行武装起义,并成立了以张太雷为委员长,黄平周文雍为委员的革命军事委员会,负责领导起义。会后,张太雷等人到教导团和警卫团中进行起义的动员与组织工作,并着手组织与训练工人赤卫队,将工人赤卫队编成7个联队和两个敢死队,周文雍为总指挥。同时发动与组织郊区的农民参加起义。第4军教导团系由原国民党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分校改编的,叶剑英曾兼任团长。为保护和发展这支为共产党所掌握的部队,叶剑英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该团共1000余人,装备较好,战斗力也较强,是广州起义的主要武装力量。126,中共广东省委在张太雷主持下,召开紧急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起义的政纲、宣言、告民众书等文件,以及成立苏维埃政府的人事安排等问题;研究了起义力量的部署和军事行动。会议决定于1212举行起义。随后又成立了起义军总指挥部和参谋部,叶挺任总指挥,叶剑英任副总指挥。起义前夕,汪精卫和张发奎对起义的计划有所察觉,准备解散教导团,在广州实行戒严,并调其远离广州的主力部队赶回广州。在此紧急关头,中共广东省委决定提前于11日凌晨举行起义。

   12113时许,在张太雷、叶挺、黄平、周文雍、叶剑英等领导下,教导团全部、警卫团一部

和工人赤卫队共5000余人(其中工人赤卫队3000余人),分数路向广州市各要点发起突然袭击。东路,教导团主力在叶挺直接指挥下,迅速将驻在沙河1个步兵团打垮,俘600余人,缴获武器一部,继之消灭了驻燕塘的炮兵团,尔后回师市区,协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公安局。中路,教导团一部和工人赤卫队攻占了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及其以北的制高点观音山(今越秀山)等地。南路,警卫团第3营及工人赤卫队一部向第4军军部、第4军军械库等地攻击,遇到顽强抵抗,未能攻克。与此同时,广州市郊芳村、西村等地的农民约2万人举行起义,一部进入市区配合起义军的行动。起义军民经过10个多小时的战斗,除第4军军部、军械库和第4军第12师后方办事处之外,珠江以北市区的国民党军、保安队和警察武装均被消灭,缴获各种炮20余门,各种枪1000余支。12日,张发奎所部3个多师和驻守广州珠江南岸李福林的第5军一部,在英、美、日、法帝国主义的军舰和陆战队支援下,从东西南三面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和工农群众同优势的国民党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浴血奋战,但终因众寡悬殊,遭到严重损失,张太雷牺牲。这时,张发奎的后续部队陆续到达,情况非常严重,在此危急时刻,起义军总指挥部为保存革命力量,于12日夜下达了撤出广州的命令。起义军余部1000余人于13日凌晨撤出广州,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师。

中共广东省委

书记 张太雷

军委书记 张太雷(兼)(后,聂荣臻)

革命军事委员会

书记 张太雷(兼)

委员 张太雷   周文雍

起义总指挥 张太雷

军事指挥部

总指挥  

副总指挥 叶剑英

参谋长 徐光英

副官  

参加起义部队:(共约五千余人)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军官教导团(三个营)

  叶剑英(兼)(李云鹏,即李百堃,后)

一营营长  叶 镛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警卫团

  梁秉枢

黄埔军校警卫营

营长 吴展

广州工人赤卫总队

总指挥    周文雍

副总指挥 梁桂华

1联队

联队长 刘楚杰

2联队

联队长   沈厚堃(后)

3联队

联队长  

4联队

联队长  

5联队

联队长 林锵云

6联队

联队长 徐向前

   广州警卫团 团长 梁秉枢 

  黄埔军校特务营

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员和工农兵执行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宣告广州市苏维埃政府成立,

广州公社:(1927年12月12日宣告成立,仅存在三天)

主席 苏兆征(未到任)

代理主席 张太雷

   人民内务委员   

   人民肃反委员   

人民劳动委员 周文雍(牺牲)

人民土地委员   湃(在海丰) 代理委员 赵自选(后牺牲)

人民外交委员   

人民司法委员   

人民经济委员   

人民海陆军委员 张太雷

   秘书长 恽代英

工农红军总司令  

工农红军参谋长 徐光英

中国工农红军的编制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

1927年11月13日湖北黄麻暴动后,黄安、麻城两地农民自卫军于1927年11月18日在黄安成立了鄂东(工农)革命军。
下辖第一路军与第二路军。序列如下:
鄂东(工农)革命军总指挥兼第一路军司令员:潘忠汝
鄂东(工农)革命军党代表兼第一路军党代表:戴克敏
鄂东(工农)革命军副总指挥兼第二路军司令员:吴光浩
第二路军党代表:刘文蔚
第二路军副司令员:王树声
全军约300人,随后暴动失败,残部72人转移至湖北黄陂木兰山,并于1927年12月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七军,下辖三个大队。
 
序列如下:
军    长:吴光浩
党代表:戴克敏
参谋长:汪奠川
1929年7月已转移至柴山堡的红七军改编为红军第十一军,下辖第三十一师,全师当时合计约120人。
后于1929年5月9日成立了第三十二师,全师当时合计约200人,枪36支。
序列如下:
军长兼第三十一师师长:吴光浩
党代表兼第三十一师党代表:戴克敏
参谋长兼第三十一师参谋长:汪奠川、曹学楷
经理处处长:郑行瑞
医院院长:林之翰
政治部主任:陈定侯
第三十一师,下辖第一大队至第四大队计四个大队,对外分别称第九十一团,第九十二团,第九十三团和第九十四团,后来在全师发展到约400人后成立了第五大队。
第一大队
大队长:潘遐岭,晏仲平
党代表:王树声
第二大队
大队长:廖荣坤
党代表:江竹溪,桂步蟾
第三大队
大队长:徐其虚,倪志亮
党代表:吴先筹,江竹溪
第四大队:
大队长:程昭续,林柱中
党代表:江子英
第五大队
大队长:吴心信
党代表:郑行瑞
第三十二师,下辖第九十七团和第九十八团,后来又增编了第一百团。
师长:周维炯,刘英
党代表:徐其虚,戴抗若
副师长:漆得伟
参谋长:漆海峰
政治部主任:漆禹源
副官处处长:漆叔甫
医院院长:苏井观
第九十七团团长:肖方
第九十八团团长:郑延青,廖业祺
第一百团团长:吴云山
1929年5月,军长吴光浩阵亡后徐向前被派到鄂东担任红三十一师师长,并代理军长职权。1930年1月20日,原六霍起义部队组成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下辖第一零六团,第一零七团和第一零八团,全师当时约二百人,枪145支。第三十三师序列如下:
第三十三师
师长:徐百川
党代表:朱亚青,鲍益三
政治部主任:姜镜堂
第一零六团
团长:冯小田,冯晓望
党代表:詹梦雨,余爱民
副团长:高天栋
第一零七团
团长:徐育山
党代表:孙能武
副团长:李锡三
第一零八团
团长:王仲廉
副团长:毛正初
1930年3月18日,红十一军三个师奉命集中,于1930年4月合编为红一军,下辖第一师,第二师,第三师,总预备队和军独立旅。全军当时合计约2100人,序列如下:
军长:许继慎
政委:曹大骏
政治部主任:熊受喧
副军长兼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徐向前
参谋主任:范陀
副官处主任:方针
医院院长:石新
医院政委:邓义山
第一师(共五个大队,后改编为三个支队,后又改编为第一团与第三团,并加编机炮混成团)
政委:戴克敏,李荣桂
参谋长:刘英
副官处处长:曹学秀
第一团团长:王树声
第一团政委:程怀朗
第三团团长:倪志亮
第三团政委:江竹溪
机炮混成团团长:吴荆赤
第二师(下辖第九十七团。第九十八团,第一零一团和第一零二团)
师长:漆德伟
政委:王培吾
参谋长:漆海峰
第三师(下辖第一零六团和第一零七团)
师长:周维炯
副师长:肖方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姜镜堂
总预备队
指挥:王树声
政委:曹学楷
独立旅旅长:廖业棋
1930年10月,红一军进行整编,下辖第一师,第二师(由原第二师和第三师合编而成)和第三师(由原军独立旅、黄麻补充营,皖西独立一师、皖西独立二师合编而成)。当时全军合计约6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许继慎
副军长:徐向前
参谋长:李昂茨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曹大骏
军需处处长:王绍怀
医院院长:石新
第一师
师长:刘英
政委:李荣桂
参谋长:潘皈佛
第二师
师长:孙永康
政委:王培吾
第三师
师长:肖方
政委:姜镜堂
随军学校
校长:姚家芳
政委:吉开达
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该红一军番号取消。

附:左权红军第一军。
1935年7月21日(一说1936年),由在长征后期红一军团与红三军团合编而成的红一军团改编而成的红军第一军与红十五军团一同作为中央军委直属部队归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第一军下辖第一师,第二师和第四师,序列如下:
军长:左权
政委:聂荣臻
副军长:陈光
参谋长:孙毅
政治部主任:朱瑞
第一师(下辖第一团,第三团,第十三团)
师长:杨成武
政委:邓华
政治部主任:罗元发
第一团团长:袁升平
第三团团长:黄寿发
第三团政委:谢斌
第十三团团长:陈开禄
第十三团政委:郭林祥
第二师(下辖第四团,第五团,第六团)
师长:黄永胜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肖华
第四团团长:罗华生
第四团政委:钟素清
第五团团长:张仁初
第五团政委:王麓水
第六团团长:季光顺
第六团政委:吴文玉
第四师(下辖第十团,第十一团,第十二团)
师长:李天佑
政委:杨勇
政治部主任:舒同
第十团团长:徐德操
第十团政委:陈海原
第十一团团长:杨尚儒
第十一团政委:汪连元
第十二团团长:杨国夫
第十二团政委:周赤萍
该军不久后重新改称红一军团,该红一军番号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

1928年1月在沔阳、石首发动年关起义失败后,贺龙等10来人活动至湖南桑植,由贺龙出面发动,于1918年3月组织了一只约3000人,枪约700支的武装,称工农革命军。
 
序列如下:
司令员:贺龙
师长:贺锦斋
第一团团长:李云清
第二团团长:贺桂如
1928年7月,工农革命军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全军当时合计约1500人,下辖第一师以及两个大队,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参谋长:黄鳌
第一师
师长:贺锦斋
党代表:张一鸣
第一大队大队长:王炳南
第二大队大队长:贺桂如
1929年2月,全军改称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下辖第一路军,并于1929年6月成立了第二路军,当时全军合计约2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党代表:恽代英(未到职)
第一路军(下辖第一中队,第二中队和特科大队)
指挥:王炳南
党代表:张一鸣
第一中队
队长:贺炳南
党代表:汪毅夫
第二中队
队长:贺佩卿
特科大队
大队长:陈宗瑜
党代表:徐锡如。
第二路军
指挥:覃甫臣
党代表:万涛
1929年8月,红四军桑植整编,将大队改称团,中队改称营。下辖第一路军、第二路军、独立第二了旅和两个军属独立团,全军当时合计约4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第一路军(下辖第一团,第四团)
指挥:王炳南
党代表:张一鸣
第一团
团长:贺桂如
党代表:龙在前
第四团
团长:陈宗瑜
党代表:覃甦
第二路军(下辖第十一团,第十二团)
指挥:覃甫臣
党代表:万涛
第十一团团长:覃伯勋
独立第二旅
旅长:谷志龙
党代表:汪毅夫
独立第二团
团长:文南甫
党代表:吴协仲
独立第五团
团长:伍琴甫
1929年12月,增编第五路军,下辖第三十八团、第三十九团、第四十团和补充团共四个团,当时合计约有500人。其序列如下:
第五路军
指挥:陈连振
党代表:刘治武
1930年7月7日,红四军改编为红二军,下辖第四师,与红六军于湖北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军长贺龙兼任军团总指挥,军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政委:朱勉之
军医处处长:唐胡一
第四师(下辖第十团,第十一团,第十二团)
师长:王炳南
政委:陈协平(陈叶平?)
参谋长:向鲁清
第十团
团长:张一鸣,罗统一
政委:关风清,刘革非
第十一团
团长:覃甦
政委:汪毅夫,关风清
第十二团
团长:吴虎城,吴玉堂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二军番号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 
1。黄公略红三军:
1928年7月,江西吉安地区的工农革命军第七纵队和第九纵队与水南、白沙的中共游击武装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二团,当时合计全团约1000人,枪约700支。
序列如下:
团长兼党代表:李文林
副团长:段月泉
政治处主任:曾炳春
1928年11月,独立第二团部分部队与赣南的第十五纵队以及崇贤的游击武装合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四团,当时合计全团约400人,枪约300支,序列如下:
团长:段月泉,李韶九
党代表:金万邦
1929年10月,罗炳辉所部于吉安起义,改编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五团。同月,由独立第二团第一大队扩编而来的江西红军第三游击大队进一步扩编,成为江西红军独立第三团。序列如下:
团长:刘铁超
党代表:罗万
参谋长:陈伯钧
1929年冬,红五军副军长黄公略率领45名干部前往赣南的永新,将永新、莲花、宁冈的中共游击武装合编为第三纵队。
1930年初,第三纵队与江西红军的独立第二团,独立第三团,独立第四团和独立第五团合编为红六军,下辖第一旅(独立第二团、独立第三团合编)、第二旅(独立第四团、独立第五团合编)和第三纵队,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党代表:刘士奇、陈毅
参谋长:曾昭汉
政治部主任:毛泽覃
第一旅旅长:柯武东
第一旅党代表:李文林
第二旅旅长:罗炳辉
第二旅党代表:曾炳春
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
第三纵队党代表:刘作述
1930年2月,红四军、红五军、红六军共同前敌委员会成立后,红六军进行了改编,下辖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政委:陈毅,蔡会文
参谋长:周子昆,陈奇涵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毛泽覃
第一纵队(下辖第二支队、第三支队)
纵队长兼第三支队支队长:柯武东
政委:李韶九
参谋长:陈伯钧
第二支队支队长:周子昆
第二支队政委:文武
第三支队政委:李涛
第二纵队(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
纵队长:罗炳辉
政委:王如痴
第四支队支队长:龙芝道
第四支队政委:王如痴
第五支队支队长:李天柱
第五支队政委:刘霞
第三纵队(下辖第七支队、第八支队、第九支队)
纵队长:徐彦刚
政委:刘作述
第九支队支队长:李聚奎
第九支队政委:贺水光
1930年6月,划归红一军团建制后,红六军新成立了军炮兵团和军教导团,军部领导人员也作了调整,此时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代政委:毛泽覃
政治部主任:郭一清
参谋长兼军教导团团长:陈奇涵
第一纵队
纵队长:柯武东
政委:李涛
第二纵队
纵队长:罗炳辉
政委:戴奇
第三纵队
纵队长:徐彦刚
政委:刘作述
1930年7月,红六军改称红三军,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
代政委:毛泽覃
政治部主任:郭一清
参谋长兼军教导团团长:陈奇涵
第一纵队
纵队长:柯武东
政委:李涛
第二纵队
纵队长:龙芝道
政委:戴奇
第三纵队
纵队长:徐彦刚
政委:刘作述
1930年10月红三军增编了第三支队与第六支队,随后于10月9日进行改编,将纵队改称师、支队改称团、大队改称连,下辖第七师、第八师、第九师,全军当时合计约5000人,枪约3000支。序列如下
军长:黄公略,周子昆,徐彦刚
政委:蔡会文,高自立,葛耀山,朱瑞
参谋长:陈奇涵,张锡龙
政治部主任:李卓然,曾日三
军委秘书长:郭实秋
军部副官长:郭天民
军部军医处
处长:钱壮飞,姜齐贤
政委:杜平
军需处处长:范树德
军后方主任:钟光辉
后方医院政委:王东生
第七师(下辖第十九团、第二十团、第二十一团)
师长:周子昆,陈伯钧
政委:李涛,郭天民
第十九团
团长:龙入云
政委:殷超,宋裕和
第二十团团长:姚金香
第二十一团团长:彭万龙
第八师(下辖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
师长:龙芝道,刘畴西,李聚奎
政委:戴奇,王如痴
参谋长:钟声楼
第九师(下辖第二十五团、第二十六团、第二十七团)
师长:徐彦刚,刘雄武
政委:朱良才
参谋长:李剑平,胡??
第二十七团团长:李聚奎,周振国
第二十七团政委:贺水光,旷文洪
1932年12月,中革军委决定取消红三军军部,该红三军番号取消。

2。贺龙红三军:
1931年三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下辖第七师(下辖第十九团和第二十团),第八师(下辖第二十二团,第二十三团,第二十四团),第九师,教导第一师(后改称独立团),教导第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政委:邓中夏,万涛
参谋长:孙德清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郑炽昌,刘鸣先
经理处处长:徐广才
卫生处处长:张典吾
第七师
师长:叶光吉(最初由孙德清兼任)
政委:李剑如,朱勉之,鲁易
政治部主任:孙之涛
第十九团团长:覃苏
第十九团政委:郑炽昌
第二十团团长:李子奇
第二十团政委:吴凤卿
第八师
师长:王一鸣
政委:王鹤,谷志标
参谋长:胡慎己
第二十二团团长:贾鸣钟
第二十三团团长:赵炎
第二十三团政委:吴协仲
第二十四团政委:汪毅夫
第九师
师长:段德昌
政委:陈培荫
1931年10月后,红三军撤消各师师部,改编部队为五个大团,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政委:夏曦
参谋长:唐赤英
政治部主任:艾逸之
经理处处长:娄金山
卫生处处长:贺彪
1931年12月,红三军部队重新编成,下辖第七师、第九师和独立团。1932年,独立团与鄂西独立团合并扩编为第八师,序列如下:
军长:贺龙
政委:关向应
参谋长:唐赤英
政治部主任:鲁易
经理处处长:娄金山
卫生处处长:贺彪
1933年2月,红三军进行整编,撤消第八师建制,改为下辖第七师、第九师和教导团
1934年10月,红三军与红六军团会师,成立总指挥部合编为红二军团,下辖第四师与第六师,该红三军番号取消。

3。彭德怀红三军
1935年7月21日,红三军团改称红三军,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政委:杨尚昆
参谋长:肖劲光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1935年8月8日,重新恢复红三军团番号,该红三军番号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红四军

1。朱德红四军:
1927年10月,南昌起义部队在广东失败后,朱德,陈毅率领留守后方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十一军第二十五师与第九军军官教育团突围后经闽入赣,整编为一个纵队,下辖九个连,共约八百人。1928年1月,该部发动湘南起义,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并将攻占的五个县城的农民武装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三师、第四师、第七师和两个独立团。
1927年9月,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组成的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于9月29日缩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7个连有两个队,共约700人,于1927年10月到达井冈山。1928年2月改编袁文才部与王佐部为第一师第二团。1928年三月毛泽东被任命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师长,奉命率部挺进湘南。
1928年4月,朱德与毛泽东各自率领的两支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在酃县十都会合于1928年5月4日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兼第十师师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参谋长:王尔琢
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二师师长:陈毅
第十师
党代表:宛希先
第二十八团团长:王尔琢
第二十八团党代表:宛希先、何长工
第二十九团团长:胡少海
第二十九团党代表:龚楚
第十一师
师长:张子清、毛泽东(兼)
党代表兼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
第三十一团团长:张子清(兼)、朱云卿
第三十一团副团长:陈毅安
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

第三十二团团长:袁文才
第三十二团党代表:陈东日
第三十二团副团长:王佐
第三十三团团长:邓允庭
第三十三团党代表:邝朱权
第十二师  
党代表:邓宗海
第三十四团团长:邓宗海
第三十四团党代表:刘泰
第三十五团团长:黄克诚、戴诚本
第三十五团党代表:李一鼎
第三十六团团长:李奇中
第三十六团党代表:黄义藻
军部特务营
营长:宋乔生
党代表:敬懋修。
五月底,将第十二师的三个团合编为第三十团并成立了教导大队。
第三十团团长:刘治志
第三十团党代表:蔡协民
教导大队大队长兼党代表:陈毅(兼)
并取消各师部,由军部直辖第二十八团、第二十九团、第三十团、第三十一团、第三十二团、第三十三团以及教导大队。
1928年8月,第二十九团走散,该团建制撤消。
1928年11月,改编起义的国军一个营为军部特务营。
1928年12月,改编彭德怀第五军为第三十团。
1929年1月14日,第四军序列如下:
军长:朱德
副军长兼第三十团团长:彭德怀
党代表:毛泽东
副党代表兼第三十团党代表:腾代远
参谋长:袁文才
军委秘书长:曾日三
军医处处长:鲍平
第二十八团团长:林彪
第二十八团党代表:熊受祺
第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
第三十一团党代表:何挺颖
第三十二团团长:王佐
第三十二团党代表:陈东日
军部特务营营长:毕占云
1929年3月红四军进行改编,将团、营改称纵队、支队,并一度将党代表改称政治主任,全军换发了统一的新军装,当时合计约4600人,枪约2000支,4月,与撤离井冈山的红五军再次会合,6月,与红七军会合,三个军的部队合编,序列如下:
军长:朱德
副军长:彭德怀
政治部主任:毛泽东
政治部副主任:谭震林
副党代表:腾代远
参谋长:朱云卿
军部副官长:杨至诚
军部特务支队
支队长:谭希林
第一纵队(下辖第一支队、第二支队)
司令员:林彪
党代表:何长工,陈毅
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
第一支队党代表:李赐凡
第二支队支队长:肖克
第二纵队(下辖第四支队、第五支队)
司令员:胡少海
党代表:李任予、谭震林、张恨秋
第四支队支队长:毕占云
第四支队党代表:敬懋修
第五支队支队长:李天柱
第三纵队(下辖第七支队、第九支队)
司令员:伍中豪
党代表:蔡协民
第七支队支队长:曾士峨(后兼任纵队参谋长)
第七支队党代表:欧阳健
第九支队支队长:陈正春、张宗逊
第九支队党代表:罗荣桓、高自立
第四纵队(下辖第十支队、第十一支队、特务大队)
司令员:傅柏翠
党代表:李任予、张鼎丞
政治部主任:李任予、谭震林,卢肇西
参谋处主任:罗瑞卿,游瑞轩
第十支队支队长:陈紫峰
第十支队党代表:丰小牛
第十一支队支队长:张鼎丞
第十一支队党代表:赖连璋
第五纵队
司令员:王佐
副司令员:李灿
党代表:何长工
第六纵队
司令员:贺国中,郭炳生
党代表:张纯清
1929年底古田会议时全军约6000人,古田会议后序列如下:
军长:朱德
党代表:毛泽东
参谋长:朱云卿
政治部主任:李任予
副官长:杨至诚
军医处处长:鲍刚
第一纵队
纵队长:林彪
党代表:陈毅,熊受祺
参谋长:肖克
政治部主任:谢唯俊
卫生队队长:张纲
第一支队支队长:王良
第一支队党代表:李赐凡
第一支队副队长:陈光
第二支队支队长:肖克,赵尔陆
第二支队党代表:赵尔陆
教导队队长:粟裕
第二纵队
纵队长:李天柱,曾士峨
党代表:张恨秋,罗荣桓
参谋长:郭化若
政治部主任:罗瑞卿
第四支队支队长:毕占云
第四支队党代表:罗瑞卿,赖传珠
第五支队支队长:周昆,周正湘
第五支队党代表:彭祜
第六支队支队长:谭希林
第三纵队
纵队长:伍中豪
党代表:蔡会文
参谋长:林野
政治部主任:欧阳健
卫生队队长:张令彬
第七支队支队长:林野
第七支队党代表:朱良才
第八支队支队长:郭天民
第八支队党代表:高自立,刘亚楼
第九支队支队长:张宗逊
第九支队党代表:杨立三
军士队党代表:邓华
第四纵队
纵队长:胡少海
党代表:傅伯翠,张鼎丞
参谋长:游瑞轩
政治部主任:谭震林,卢肇西
第十支队支队长:陈紫峰
第十支队党代表:傅茂松
第十一支队支队长:卢肇西
第十一支队党代表:赖连璋
1930年6月,红四军与红三军,红十二军合编为红一军团,调出原第三、第四纵队。全军编成新的军部,下辖三个纵队,序列如下:
军长:林彪
政委:潘沁源
代政委、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参谋长兼第二纵队纵队长:曾士峨
经理处处长:吴汉杰
军医处处长:鲍平,李资平
第一纵队
纵队长:王良
政委:李赐凡
政治部主任:谢唯俊
第二纵队政委:罗瑞卿
第三纵队
纵队长:肖克
政委:张赤男
1930年10月,决定恢复师团建制,红四军进行整编后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分别由原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改编)。序列如下:
军长:林彪,王良
政委:彭清泉,罗荣桓,罗瑞卿
政治部主任:彭祜,李涛
参谋长:曾士峨,周昆,陈奇涵
军需处处长:吴汉杰
军医处处长:李资平
军特务团团长:王杰
第十一师
师长:王良,李赐凡
政委:李赐凡,李遗民
第二十八团团长:龚龙
第二十八团政委:沈联雄
第二十九团团长:赵尔陆
第三十团团长:陈光
第十一师
师长:曾士峨,刘海云
政委:罗瑞卿,刘亚楼
政治部总书记:王集成
第三十一团团长:朱水秋
第三十一团政委:赖传珠
第三十二团团长:陈冬生,聂鹤亭,向玉成
第三十二团政委:杨成武
第三十三团团长:聂鹤亭,李学铭,林龙发
第三十三团政委:赖传珠,谭楚材
第十二师
师长:肖克
政委:张赤男
第三十四团团长:曹福海
第三十四团政委:孔藩树
第三十五团团长:罗占云
第三十五团政委:刘亚楼
第三十六团政委:刘忠
1931年十月,红一军团整编,红四军重新编成,序列如下:
军长:林彪,王良,周昆
政委:罗荣桓,罗瑞卿
参谋长:陈奇涵,粟裕,聂鹤亭
政治部主任:李卓然
军需处处长:赵尔陆
军医处处长:姜齐贤,叶青山
军医处政委:彭显伦
第十师
师长:李赐凡,周昆
政委:李遗民
参谋长:陈光
第二十八团团长:龚龙,刘少卿
第二十八团政委:沈联雄
第三十团团长:唐儒
第三十团政委:肖华
第十一师
师长:王良,刘海云,陈光
政委:张赤男,刘亚楼
参谋长:聂鹤亭
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第三十一团团长:朱水秋
第三十一团政委:赖传珠
第三十二团团长:向玉成
第三十二团政委:杨成武
第三十三团团长:林龙发
第三十三团政委:刘忠
第十二师
师长:耿凯,陈光
政委:欧阳健,李赐凡,蔡书彬
参谋长:郑伦
政治部主任:刘型
军医处处长:王奇才
第三十四团政委:谭冠三
第三十五团政委:罗震廷
第三十六团团长:刘玉廷
第三十六团政委:田桂祥
第十三师
师长:寻淮洲,黄永胜
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张际春

1932年12月,红一军团点验缩编,取消军级建制,该红四军番号取消。

2。贺龙红四军
序列见上文红二军。
1930年6月,红四军改编为红二军,该红四军番号取消。

3。旷继勋红四军
1931年1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在商南长竹园会合,合编为红四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与独立团。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
政委:余笃山
参谋长:徐向前
政治部主任:曹大骏
第十师师长:蔡申熙
第十师政委:陈奇
第十师副师长:刘英
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
第十一师政委:庞永俊
1931年5月,中共中央鄂豫皖分局成立,红四军随即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的红四军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第十三师,彭杨学校。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徐向前
政委:曾中生
政治部主任:陈定侯
第十师
师长:刘英
政委:康荣生
第十一师
师长:周维炯
政委:余笃山
第十二师
师长:许继慎
政委:曹大骏
第十三师
师长:徐向前,旷继勋
政委:陈奇
彭杨学校
校长:蔡申熙
1931年9月,红四军再次整编,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和第十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徐向前
政委:陈昌浩
第十师
师长:倪志亮
政委:甘元景
第十一师
师长:王树声
政委:甘济时
第十二师
师长:陈赓
政委:刘杞
1931年11月红四军扩合编成立红四方面军。在随后由鄂豫皖向川陕根据地转移期间,红四方面军整编,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和第七十三师,该红四军番号取消。

4。王宏坤红军第四军
1933年夏,在川陕地区的红四方面军进行扩编,扩编后共下辖第四军,第九军,第三十军,第三十一军和第三十三军共五个军。其中红军第四军由原红四方面军第十师扩编而成,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序列如下:
军长:王宏坤
副军长:许世友
政委:周纯全,张广才
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第十师
师长:汪乃贵
政委:甘良发
第十一师
师长:陈再道
政委:叶成焕
第十二师
师长:张才千
政委:徐长勋
参谋长:徐荣华
1936年底,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会师,随后成立了前敌总指挥部,对红军进行了整编,整编后第四军归前敌总指挥部指挥,此时第四军序列如下:
军长:陈再道
政委:王宏坤
参谋长:耿飚
政治部主任:刘志坚
第十师
政委:叶道智
政治部主任:丁先国
第二十八团团长:郑国仲
第二十八团政委:腾海清
第三十团团长:兰金元
第十三团政委:李定灼
第三十一团团长:赵宗德
第三十一团政委:王厚安
第十一师
师长:周仕元
政委:陈锡联
政治部主任:刘志朝
第十二师
师长:张贤约
政委:胡奇才
政治部主任:郑友生
第三十三团团长:夏润堂
第三十三团政委:陈美藻
第三十四团团长:卜万科
第三十四团政委:罗明海
第三十六团团长:宋绍连
第三十六团政委:陈生读

 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

1。彭德怀红五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腾代远,黄公略领导发动了湖南平江平江起义,1928年7月24日起义部队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改编为红五军,军下辖第十三师,师下辖第一团,第四团和第七团。当时合计约2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兼第十三师师长:彭德怀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兼第十三师党代表:腾代远
政治部副主任:张荣生
第一团团长:雷振辉
第一团党代表:李灿
第四团团长:陈鹏飞
第四团党代表:黄公略
第七团团长:黄纯一,贺国中
第七团党代表:贺国中
1928年8月,红五军在纸坊改编,撤消团建制,各团改编为大队,计下辖第一大队,第二大队,第三大队,第四大队和第五大队共五个大队另一个特务连,军部序列未变,当时合计约1000人。序列如下:
第一大队大队长:李玉华
第二大队大队长:黄公略
第三大队大队长:贺国中
第四大队大队长:雷振辉
第五大队大队长:李灿
1928年9月,红五军5个大队与地方的赤卫队混编成立了3个纵队另一个特务大队,合计11个大队,约3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腾代远
政治部副主任:张荣生
参谋长:邓萍
第一纵队
纵队长:孔荷宠
党代表:胡筠(女)
第二纵队
纵队长:黄公略
党代表:张启龙
第三纵队
纵队长:贺国中
党代表:刘崇义
1928年11月,红五军军部及军主力部队前往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合,编入红四军,留守部队改称湘鄂赣红军游击支队,红五军番号一度撤消。1929年6月,恢复了红五军番号,下辖第四纵队、第五纵队和特务大队,当时合计约13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党代表:腾代远
政治部主任:杨开明
参谋长:刘治志、邓萍
第四纵队司令员:贺国中,郭炳生
第四纵队党代表:张纯清
第五纵队司令员:李灿
第五纵队副司令员:王佐
第五纵队党代表:彭鳌、何长工
第五纵队参谋长:徐彦刚
1929年9月,红五军主力在铜鼓地区与留守的红五军湘鄂赣红军游击支队会合后整编为五个纵队另特务大队与干部训练大队,当时合计约31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
党代表:腾代远
副军长:黄公略
政治部主任:杨开明
参谋长:邓萍
第一纵队
纵队长:孔荷宠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于兆龙
副纵队长:侯金武
第二纵队
纵队长:李实行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张启龙、于定一
第三纵队
纵队长:吴溉之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彭鳌
第四纵队
纵队长:郭炳生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张纯清
第五纵队
纵队长:李灿
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何长工、邓乾元
1930年6月,红五军扩编成立红三军团,原红五军第二、第三、第四纵队合编为第一纵队与第三纵队仍归红五军建制,当时合计约7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彭德怀,邓萍
政委:张纯清
政治部主任:吴溉之,袁国平
军需处处长:陈仲实
军医院院长:何复生
军医院政委:刘惠农
第一纵队
纵队长:李实行
政委:于定一
第三纵队
纵队长:郭炳生
政委:张纯清
1930年8月,红五军在平江长寿街整编,纵队与支队分别改称师、团,当时合计约8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邓萍
政委:张纯清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军医院院长:陈春甫,饶正锡
第一师,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师长:李实行
政委:吴溉之,侯中英
第一团团长:彭绍辉,王炳良
第一团政委:喻庚,李鸣铁
第二团团长:钟彪
第二团政委:温象符
第三团团长:周彩星
第三团政委:黄克诚
第三师下辖第七团、第八团、第九团
师长:彭鳌
政委:于定一,谢翰文
第七团团长:易振华,何复
第七团政委:谢翰文,陈保元
第八团团长:侯中英,刘校书
第八团政委:朱义逸,罗毅
第九团团长:何复,李寿轩
1931年9月,红五军与红八军合编为三个师,由红三军团军团部直接指挥,红五军的番号与建制被取消。1932年3月12日中革军委命令恢复红五军番号与建制,1931年9月合编成立的三个师划归红五军,序列如下:
军长:邓萍
政委:贺昌
参谋长:耿万敌
政治部主任:黄克诚
经理处处长:刘益云
副官长:吴自立
军医院院长:饶正锡
第一师,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师长:洪超,彭绍辉
政委:江华
参谋长:彭绍辉
第一团团长:王炳良
第一团政委:余筠
第二团团长:李寿轩
第二团政委:余化民,方强
第三团团长:姚喆,曹德清
第二师,下辖第五团、第六团、第七团
师长:郭炳生
政委:彭雪枫
政治部主任:倪愚,李志民
第五团团长:白志文
第五团政委:张平凯
第六团团长:乐毅,唐亮
第七团团长:龙昌汉,常子杰
第七团政委:李志民
第三师,下辖:第九团、第十团、第十一团
师长:彭鳌
政委:徐策
参谋长:吴异生
政治部主任:孙发力
第九团团长:吴桂桥,黄英特
第九团政委:李芬
第十团团长:彭绍辉
第十一团团长:何思栋,文年生
1932年8月,红五军北上参加攻打乐安时,各师改由红三军团直辖,该红五军番号撤消。

2。董振堂红军第五军
1931年12月,由原西北军第五路军改编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的军直、两个师直,六个旅直,十一个团共计约17000人,于江西宁都起义,改编为红五军团,军团部序列如下:
军团长:季振同,董振堂
副军团长:董振堂,赵博生
政委:肖劲光,朱瑞,李卓然
参谋长:赵博生,陈伯钧,曹里怀,刘伯承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
组织部长:张南生
宣传部长:黄镇
政治保卫局局长:欧阳毅
供给部部长:傅兰荪
卫生部部长:陈义厚,姬鹏飞
1935年7月21日,红五军团改称第五军,下辖第三十七团、第三十八团、第三十九团共三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董振堂
代政委:曾日三
代参谋长:曹里怀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保卫局局长:欧阳毅
供给部部长:傅兰荪
卫生部部长:姬鹏飞
1936年1月,红五军与红三十三军合编,下辖第十三师与第十五师每师两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董振堂
政委:黄超
副军长:罗南辉
参谋长:李屏仁,毕占云
政治部主任:杨克明
保卫局局长:梁旷生
1936年7月,红五军下辖五个团
第三十七团
团长:刘佩,王彦秉,李屏仁,吴克华,李连祥
政委:谢良,陈道贵
政治部主任:张南生
第三十九团
团长:董俊彦,吴代朝
政委:庄振风,朱金畅
参谋长:吴克华
第四十团
团长:郭锡山
政委:谢良
第四十三团
团长:万汉江
政委:何志余
第四十五团
团长:叶崇本
政委:张力雄
1936年10月,第五军合计约4100人隶于西路军总指挥部下向宁夏、甘肃进军,1937年1月,董振堂率两个团驻守高台,遭敌军一万余人围攻,9天后城破,董振堂以下2000余人阵亡。驻守临泽的另两个团在同西路军总部会合后,与第九军、第三十军一起在倪家营子遭到敌军约5万人围攻,7天后残部向西北突围,3月,红五军残部改编为西路军右支队,试图向东撤退,途中大部战死。全军仅参谋长毕占云等少数人员分散绕道生还陕北。该红五军失败,建制消失。

3。沔阳第五军
1927年9月,中共鄂中特委发动沔阳农民武装起义,起义部队称为沔阳游击队,11月一度攻克沔阳县城,后来游击队转移到沔西活动,部队改称沔阳工农革命军第五军,下设一个师,师下辖一个团,当时合计约200人,枪约80支,序列如下:
军长:肖人鹄
师长:刘镜珊
团长:赵文允
1928年与其他游击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十九路军,该军番号撤消。

中国工农红军红六军

1。黄公略红六军
详见上文三-1,黄公略红三军。

2。旷继勋红六军
1929年2月,中共鄂西特委将江陵、石首、监利三个县的游击队合编为游击大队,下辖两个中队,建立洪湖根据地。序列如下
大队长:段德昌
党代表:王鹤
1929年8月,洪湖游击大队改称鄂西游击总队,下辖三个大队及一个教导队,当时合计约1000人,枪400余支,序列如下:
总队长:周逸群
参谋长:段德昌
第一大队大队长:王尚武
第一大队党代表:王鹤
第二大队大队长:段玉林
第三大队大队长:卢先瑚
红军医院院长:张典吾
1929年12月底,鄂西游击总队扩编为红军独立第一师又称红军中央独立师。下辖两个纵队,共10个中队,当时合计约5000人,枪1000余支,师长段德昌。
1930年春节(2月5日)中央独立师于监利汪家桥扩编为红军第六军,下辖2个纵队另一个教导大队,当时合计约7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李鸣珂,孙德清,旷继勋(前二人均因故未能到职)
副军长:段德昌
政委:周逸群
参谋长:孙德清,许光达
第一纵队
司令员:段德昌
政委:王鹤
参谋长:王一鸣
第二纵队
司令员:段玉林
政委:周容光,许光达
1930年5月,中央红军代表会议决定恢复师团建制,红六军进行改编,下辖第十六师与第十七师,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
副军长:段德昌
政委:周逸群,柳克明
参谋长:许光达
第十六师,下辖第四十六团、四十七团、四十八团
师长:王一鸣
政委:王鹤
第四十六团团长:李子奇
第四十七团团长:贾鸣中
第四十七团政委:邱宏锡
第四十八团团长:程光明
第四十八团政委:谭抗
第十七师,下辖第四十九团、第五十团、第五十一团
师长:许光达
政委:李剑如
第四十九团团长:刘仁载,向鲁清
第四十九团政委:戴文彬
第五十团团长:张海清
第五十一团团长:徐文炳,陈华山
第五十一团政委:冯三光,段德福
1930年7月4日,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会师,合编为红二军团,红六军序列如下:
军长:旷继勋,段德昌,汤慕禹
政委:柳克明
参谋长:刘仁载
副官处处长:彭国林,谷玉成
第十六师
师长:王一鸣
政委:王鹤
第十七师
师长:段德昌,许光达
政委:许光达,李剑如
警卫团
团长:秦桂林
政委:吴协中
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该红六军番号取消。

附:新红六军
红二军团自洪湖转移后,在杨林寺一战中与军团主力失散的红二军第十二团和红六军第四十八团、第五十一团各一部返回洪湖,经过整编后成为洪湖红军主力,被称为新红六军,与各县赤卫队合编为江左与江右两个军指挥部,半年后该部改称为独立团。

3。李勋第六军
1929年6月成立的长阳人民自卫团和李勋率领的长阳县保安团一部于1929年7月在长阳西湾发动起义,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六军,下辖一个师,当时合计约1000人,枪约400支,序列如下:
军长:李勋
副军长:陈寿山
参谋长:李子俊
前敌指挥:陈泽南
师长:向泉山
1928年8月,第六军在资丘遭到伏击,军长李勋以下77人阵亡,该军失散。

4。陈伯钧第六军
1933年6月,中革军委决定由红16师、红17师、红18师合编为红六军团,由于3个师分散在湘赣与湘鄂赣两个根据地,并未成立军团部,由红17师师部进行指挥,1934年8月12日正式成立红六军团军团部,下辖第十七师与第十八师(1933年7月由湘赣调到湘鄂赣),当时合计约9700人。
军团长:肖克
政委:王震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政治保卫局局长:吴德峰
供给部部长:俞杰
供给部政委:陈希云
卫生部部长:戴正华
1936年7月2日,成立红二方面军后,红六军团改称红六军,隶归红二方面军建制,下辖第十六师,第十七师。第十八师和模范师,当时合计约5500人。序列如下:
军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副政委:罗志敏
参谋长:谭家述,彭绍辉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保卫局局长:罗章
供给部部长:俞杰,张启龙
供给部政委:易清元
卫生部部长:顾正钧
第十六师
师长:张辉
政委:晏福生
参谋长:杨旻
政治部主任:刘礼年
供给部部长:黄导充
卫生部部长:李华清,刘金龙,尹冬先
第十七师
师长:贺庆积
政委:汤祥峰
参谋长:李科,刘忠
政治部主任:王赤军
供给部部长:何维忠
卫生部部长:彭方复
第十八师
师长:张正坤
政委:余立金
参谋长:刘子奇,苏鳌
供给部部长:罗振坤
模范师
师长:刘转连
政委:彭林
参谋长:陈宗尧
政治部主任:王赤军
供给部部长:陈宗德
1936年11月,红六军改编,撤消师建制,军下辖第四十九团,第五十一团,第五十三团共3个团,当时合计约3500人,序列如下:
军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副政委:罗志敏
政治部代主任:刘道生
保卫局局长:罗章
供给部部长:陶和顺,何维忠
供给部政委:陈宗德
卫生部部长:彭方复
第四十九团团长:陈外欧
第四十九团政委:谭文邦
第五十一团团长:刘忠
第五十一团政委:陈文彬,杨尚高
1937年8月25日,第六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地359旅第717团,该红六军番号撤消。

 
中国工农红军红七军
1。吴光浩红七军
详见上文一,红一军

2。张云逸红七军
1929年12月11日于广西百色由参加百色起义的广西第四警备大队、教导总队、东兰农军、凤山农军以及各县警卫连合编成立,下辖3个纵队(每队下辖个营)与一个教导队和一个特务营,当时合计约5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张云逸
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龚鹤村
政治部主任:陈豪人
参谋处处长:钟鼎
经理处处长:叶季壮
卫生处处长:吴清培
副官处处长:陈伯度
第一纵队
司令员:李谦
政治部主任:沈静斋
第二纵队
司令员:胡斌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第三纵队
司令员:韦拔群
政治部主任:李朴
军教导队队长:许卓
军特务营营长:符录
1930年4月,集中各县赤卫军编成为第四纵队
第四纵队
司令员:黄治峰
政治部主任:罗少彦
1930年11月7日,红七军集中于河池进行整编,当时全军合计约7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张云逸
政委兼第十九师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兼第十九师师长:龚鹤村
政治部主任:陈豪人,许进
第十九师
参谋长:张运楫
政治部主任:许进
第五十六团团长:何莽
第五十六团政委:黄一平
第五十七团团长:章健
第五十七团政委:魏伯刚
第二十师
师长:李谦
政委:陈豪人
副师长:黄治峰
参谋长:胡元
政治部主任:吴霖
第五十八团团长:冯达飞
第五十八团政委:杨英
第五十九团团长:袁振武
第五十九团政委:李朴
第二十一师
师长:韦拔群
政委:陈洪涛
副师长:黄明春
参谋长:钟鼎
政治部主任:陆浩仁
另有:
军炮兵营,营长:邓荣光
军特务营,营长:冯玉雪
教导大队,大队长:许卓
1931年1月14日,红七军整编为两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张云逸
政委:邓小平
代政委:许卓
参谋长:唐仁近
政治部主任:许进
第五十五团
团长:龚鹤村,张翼
政委:佘惠
第一营营长:章健
第一营政委:袁任远
第二营营长:张翼
第二营政委:陈漫远
第五十八团
团长:李明瑞、冯达飞
政委:曾炳春
第一营营长:李谦
第一营政委:麦农本
第二营营长:李显
第二营政委:黎心诚
1937年7月,抵达江西后,当时合计约1300人。红七军隶于红三军团,在桥头整编,整编后下辖三个团,合计约2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李明瑞,龚楚(即龚鹤村)
政委:许卓,葛耀山,张纯清
参谋长:张云逸
政治部主任:许进,叶季壮
经理处处长:叶季壮
卫生处处长:吴清培
副官处处长:陈伯度
第五十五团
团长:张翼
政委:佘惠
第五十六团
团长:李显
政委:陈漫远
第五十八团
团长:黄子荣
政委:黎心诚,杨英
1932年6月,红七军扩编,重新编成为三个师,序列如下:
军长:龚楚,张锡龙
政委:张纯清,乐少华
参谋长:张锡龙,李俊
政治部主任:叶季壮,徐策
军需处处长:云广英
第十九师(下辖第五十五团、第五十六团)
师长:邓国清
政委:王愚、李显
政治部主任:倪愚
第五十五团团长:莫寿延,钟琼
第五十六团团长:覃耀,卢绍武
第二十师(下辖第五十七团、第五十八团)
师长:黄子荣
政委:陈漫远
政治部主任:佘惠
第五十八团
团长:黄冕昌,陆汉英
副团长:李天佑
第二十一师(下辖第五十九团)
师长:杨英,龙云
政委:李芬
第五十九团团长:龙昌汉
1932年12月28日,红七军整编,军部直辖第五十五、第五十六、第五十八、第五十九团共四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张锡龙
政委:乐少华
参谋长:毕占云,黄子荣
政治部主任:徐策
第五十五团团长:卢绍武
第五十六团团长:黄子荣
第五十八团团长:农伯烈,李天佑
1933年6月红七军与红二十一军合编为红三军团第五师,该红七军番号取消。

3。闽西红七军
1928年6月,福建永定县的农民暴动武装成立为一个营,营长张鼎丞,党代表邓子恢。1928年7月15日进一步将永定、上杭、龙岩三县的农民暴动武装合并,成立了 红军第七军第十九师,下辖第五十五团、第五十六团、第五十七团。1929年5月,红四军入闽后,编成第五十九团,团长傅伯翠,党代表曾省吾,参谋长罗瑞卿,当时合计约300人。1929年6月,红七军改编为红四军第四纵队,该红七军番号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红八军

1。俞作豫红八军
1930年2月1日,驻防龙州的广西第五警备大队在大队长俞作豫和原广西绥靖公署主任李明瑞的指挥下占领龙州,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序列如下:
军长:俞作豫
政委:邓小平
参谋长兼第二纵队纵队长:宛旦平
政治部主任:何世昌
第一纵队
纵队长:何家荣
政委:潘浴明
参谋长:袁也烈
政治部主任:潘思文
第二纵队
政委:涂振农
军教导队
队长:唐克
政委:甘堪泽
游击纵队
纵队长:黄庭儒
队长:冯飞龙
队长:钟显章
1930年4月,红八军余部约500人与红七军会合,编入红七军,该红八军番号取消。

2。何长工红八军
1929年12月,程子华发动大冶兵暴,计五个连的国军驻军部队在兵暴中加入红军,组成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二支队。支队长程子华,党代表陈奇。加上1929年10月时编入红五军第五纵队的红十二军(由阳新、大冶、鄂城的游击队于1929年9月合编而成),红五军第五纵队兵员达到约6000人,开创了鄂东南根据地。因此于1930年4月15日提出从速成立第八军。1930年6月下旬,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后,在大冶由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当时下辖三个纵队,分别由原第五纵队的三个支队改编而来。序列如下:
军长:李灿,何长工
政委:邓乾元
参谋长:卢匿才
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军医院院长:欧阳修
第一纵队
纵队长:程子华,李锷,陈毅安
政委:郭一清
第二纵队
纵队长:谢振亚,卢匿才(兼)
政委:石衡中,黄克诚
第三纵队
纵队长:何时达,刘文祺
政委:徐策,彭雪枫
1930年7月,红八军以两个大队组成军留守处,该部随后与广济、黄梅、蕲春三县的游击队合编为红八军第四纵队,纵队长陈奇。同时,从赣西北的岷山、赤湖游击区抽调约480人与约420支枪至阳新,成立了红八军第五纵队,纵队长黄刚。(这两个纵队随后于1930年10月,合并成立为红十五军。)
1930年8月,在平江长寿借,红八军将第一纵队、第二纵队和第三纵队合编为第四师与第六师,各支队合编为5个团。序列如下:
军长:何长工
政委:袁国平
参谋长:卢匿才
政治部主任:柯庆施
第四师(下辖第一团、第二团、第三团)
师长:卢匿才,黄叶珍,黄云桥,邹平
政委:石衡中,黄克诚
参谋长:彭绍辉
第一团团长:周玉成、龙云
第二团团长:叶长庚
第三团团长:黄云桥,吴自立,胡金生
第三团政委:黄克诚,王愚
第六师(下辖第七团、第八团)
师长:郭炳生
政委:彭雪枫
第七团团长:吴自立,龙昌汉
第八团政委:乐毅
1931年,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八军各师由红三军团直辖,红八军军部被取消。至1931年9月(第三次反围剿),该红八军番号正式取消。


3。肖克红八军
1930年9月,浏阳游击队(第一支队与第二支队),茶陵游击队(第二纵队),万载游击队,宜城、萍乡游击队,醴陵游击队,安源工人纠察队合编为红军湘东独立师,下辖第一团与第三团,当时合计约800人,枪约500支,序列如下:
师长:刘沛云
政委:谭思聪
参谋长:谭家述
政治部主任:田可平
第一团团长:张维,彭子云
第一团政委:田可平(兼),陈正华
第三团团长:谭家述(兼)
第三团政委:王震
1931年2月,由莲花,萍乡,攸县,茶陵等县游击队合编成第二团,并改名为湘东南独立师,当时合计约1500人。
第二团团长:彭年
第二团政委:谢国喻
1931年10月,改称湘赣红军独立第一师,当时合计约2800人,序列如下:
师长:刘沛云,李天柱
政委:谭思聪,王震
参谋长:谭家述,陈韶
政治部主任:陈韶,王震
1931年11月,成立了湘赣红军独立第三师,当时合计约800人,下辖第七团与第九团,序列如下:
师长:冯建元
政委:甘泗淇
政治部主任:袁任远
第七团团长:罗发桂
第七团政委:刘锋
第九团团长:侯梯云
第九团政委:赵克强
1932年2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下辖独立第一师与独立第三师,并以独立第一师第二团与第三团各一部(主要是原茶陵县的游击武装)组成新独立第一师,以独立第一师师部代理第八军军部。序列如下:
代军长:李天柱,冯达飞
代政委:王震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李朴,陈韶
供给部部长:许仁光
新独立第一师
师长:谭家述,杨茂
政委:曾毅之,谢国喻
政治部主任:谭牛山,袁任远
1932年10月,正式成立红八军军部,并将独立第一师改称第二十二师,新独立第一师改称第二十三师,独立第三师改称第二十四师,三个师均隶于红八军建制,当时合计全军约4000人,序列如下:
军长:肖克
政委:蔡会文,王震(代)
参谋长:李达,杨茂
政治部主任:王震,袁任远
第二十二师(下辖第六十四团,第六十五团,第六十六团)
师长:李天柱,谭家述
政委:王震(兼)
第二十三师(下辖第六十七团,第六十八团,第六十九团)
师长:杨茂,叶长庚
政委:彭辉铭,袁任远
第二十四师(下辖第七十团,第七十一团,第七十二团)
师长:弋勇
政委:胡楚父
1933年6月,红八军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七师,该红八军番号取消。

红九军

1。邓伟红九军
1930年月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合编成立了中国红军第九军,下辖五个团,当时合计约3000人,枪约2000支,序列如下:
军长:邓伟
政委:高静山,邓子恢
参谋长:郑益
政治部主任:陈正
1930年5月,红九军与红四军第三纵队合编为红十二军,该红九军番号取消。

2。程克绳红九军
1928年5月,由枣阳县农民武装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九军鄂北总队,当时合计约300人,枪约200支,总队长:程克绳。1928年8月失败。
1930年春,成立了襄枣游击大队,当时合计约500人,序列如下:
大队长:李宗贤
副大队长:谢光武
1930年4月15日,中央军委发出集中鄂北武装成立第九军的指示,1930年6月,正式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第二十六师,序列如下:
师长:程克绳,张香山,赵侗,程祖武
政委:张秀阡,余益庵,吴寿青
参谋长:何尚志
政治部主任:马三光
1932年3月,第二十六师改称第一路游击军,另以地方游击队合编为第三路游击军。1932年10月,从洪湖突围的红三军途径鄂北,留下部分武装(约400人)与红九军第一路游击军(当时已减员至100余人)合编为襄北独立团,该红九军番号取消。

3。汤慕禹红九军
1930年,在均县与房县地区建立了红军游击队,1931年春,改编为红九军第二纵队,当时合计约60人。1931年9月正式宣布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由红三军军教导团与红九军第二纵队合编组成红九军第二十五师,下辖第七十三团与第七十四团,当时合计约1000余人。序列如下:
军长兼第二十五师师长:汤慕禹
政委兼第二十五师政委:朱勉之
1932年4月,原红三军军教导团部队奉命返回洪湖,第九军其余部队前往兴山,与巴兴归教导第二师合编为红三军第四路游击总队,该红九军番号取消。

4。徐海东红九军
1932年秋,鄂豫皖军事委员会提出将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三个军的整编方案,为此组建了红九军,将鄂豫皖独立第四师改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七师,下辖第七十九团第八十团与第八十一团,序列如下:
师长:徐海东
政委:王建南
第七十九团团长:张四季
第七十九团政委:杜本莲
第八十团团长:熊海清
第八十团政委:曾照瑞
第八十一团团长:程启波
第八十一团政委:詹大列

5。何畏红九军
1931年,军委警卫团与光山县独立团,罗山县独立团,潢川县独立团合编为警卫师,1931年5月底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三师,序列如下:
师长:徐向前,王树声,旷继勋
政委:陈奇,曹学楷
副师长:王树声
参谋长:汪剑?
政治部主任:甘济时,程泽峰
第三十七团团长:王树声(兼),吴先宗
第三十八团团长:李思禄,任难,高建中
第三十八团政委:朱亚伦
第三十九团团长:刘定根
第三十九团政委:方应月
1931年11月7日,第十三师改称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序列如下:
师长:陈赓,旷继勋,何畏
政委:刘杞,甘元景,詹才芳
参谋长:郭炳
政治部主任:张世海,王新亭,韩继祖(代),徐立清
经理处处长:吴式平
医务主任:刘凤源
第三十四团
团长:郑志芳,许世友
政委:贺德斋,董德洪,韩继祖,熊国其
第三十五团
团长:高绍先,王学礼
政委:梅宏华
第三十六团
团长:余天云
政委:陈海松
1933年7月,第十二师与巴中等地的地方武装三个团合并,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下辖第二十五师和第二十七师,后来又成立了第二十六师,序列如下:
军长:何畏
政委:詹才芳,曾传六,陈海松
副军长:许世友
参谋长:王学礼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保卫局局长:刘昌毅
经理部部长:韩记能,叶再元
经理部政委:赵炳人
军医院院长:刘凤源,单承孟
军医院政委:董贤映
第二十五师(下辖第七十三团,第七十四团,第七十五团)
师长:许世友(兼),韩东山
政委:陈海松
副师长:潘幼卿,刘理运
经理处处长:胡少先
第七十三团
团长:刘理运
第七十四团
团长:潘幼卿(兼)
第七十五团
团长:韩东山
政委:徐源强
第二十七师(下辖第七十九团,第八十团,第八十一团)
师长:王学礼(兼)
政委:陈修神,梅宏华
副师长:武传圣,汪成功
参谋长:雷震
政治部主任:李德明,丁先国
第七十九团
团长:武传圣
政委:雷震
第八十团
团长:李兴发,吴世安
第八十一团
政委:郑维山
副团长:聂风智
第二十六师(下辖第七十六团,第七十七团,第七十八团)
师长:刘理运
政委:陈少猛
政治部主任:谢富治
1935年5月,第二十六师缩编为第七十六团,1935年七月21日,中革军委重新任命第九军军长、政委与参谋长,序列如下:
军长:孙玉清
政委:陈海松
参谋长:陈伯钧,陈伯稚
政治部主任:谢富治,曾日三
保卫局局长:陈宜贵
经理部部长:胡少先
经理部政委:陈其清
军医院院长:单承孟
军医院政委:董贤映
第二十五师(下辖第七十三团,第七十四团,第七十五团)
师长:韩东山
政委:何立池,盛修?,吴诚忠
第七十三团
团长:孙汉言
第七十四团
团长:杨业华
政委:李天锐
第七十五团
团长:陈立义
政委:张荣福,吴诚忠
第二十七师(下辖第七十九团,第八十团,第八十一团)
师长:刘理运
政委:李德明,陈修举
政治部主任:丁先国
第七十九团
团长:胡宗方
政委:雷震
第八十团
团长:陈康
政委:胡山宗,徐斌洲
第八十一团
团长:周如发
军直辖第七十六团
团长:陈家柱
1936年4月,第九军进行整编,取消团建制,师以下直辖营,编为第二十五师、第二十六师、第二十七师和教导师四个师,序列如下:
军长:孙玉清
政委:陈海松
参谋长:陈伯稚,李聚奎,毕占云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政治部副主任:徐太先
保卫局局长:陈宜贵
供给部部长:周业成,吴先恩
供给部政委:赵炳仁,周业成
第二十五师
师长:王海清,韩东山
政委:沈任钦
第二十六师
师长:刘理运
政委:杨朝礼
政治部主任:李德明
第二十七师
师长:陈家柱
政委:陈修举,李德明
参谋长:刘培基,姜振海
政治部主任:夏祖盛
教导师
师长:谭德云,陶勇
政委:易汉文
政治部主任:李有庆
1936年10月27日,第九军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西征,部队整编为两个师,各下辖三个团,另有军特务团与骑兵团,全军当时合计约6500人,序列如下:
军长:孙玉清,王树声
政委:陈海松
参谋长:毕占云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政治部副主任:徐太先
保卫局局长:陈宜贵
供给部部长:吴先恩
供给部政委:周业成
第二十五师(下辖第七十三团,第七十四团,第七十五团)
师长:韩东山
政委:杨朝礼
第七十三团
团长:孙汉言
第七十四团
团长:杨业华
第七十五团
团长:陈立义
政委:张荣福
第二十七师(下辖第七十九团,第八十团,第八十一团)
师长:刘理运
政委:李德明,易汉文
第七十九团
团长:胡宗万
政委:雷震
第八十团
团长:李兴隆
政委:贺健
第八十一团
团长:陶勇
特务团
团长:杨业华
政委:李三金
骑兵团
团长:黄高宏
该军于1936年11月16日-18日在古浪城战斗中伤亡2400人,随后于1937年3月12日在梨园口损失2个团,残部退入祁连山,编入右纵队,在北进中大部损失,仅王树声等少数人员分散由内蒙古绕回陕北,至此该军完全损失,番号撤消。


红一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与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611日,在李立三主导下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了《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即《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要求红军进攻各大中心城市,以配合当地工人暴动夺取政权,进而在短时期内夺取中国政权。在此要求下,红一军团准备进攻南昌,红三军团准备进攻长沙,但是由于红军实力仍然远逊于国民革命军,至当年8月,该计划以失败告终。红三军团虽然短暂占领长沙,但是无法坚守,在受到极大损失后撤出,相反,红一军团在朱德、毛泽东的率领下并未全力出击南昌,因而保存了较强的实力。

823日,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会师,双方自发组成红一方面军,并成立中共红一方面军总前敌委员会,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和总前委书记、朱云卿任参谋长、杨岳彬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共3万余人。。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由总前敌委员会兼任领导,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滕代远任政治委员、邓萍任参谋长、袁国平任政治部主任。

红一军团下辖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文代之)、参谋长周子昆;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林清泉(罗荣桓代之)、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彭牿;第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之)、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政治部主任谭政。

红三军团辖:红五军,军长邓萍(兼任)、政治委员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红八军,军长何长工、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任);红十六军,军长孔荷宠,政治委员黄志竞、政治部主任吴天骥。

红一方面军编成以后,并未取得中国共产党中央的承认,直到同年九月,中共中央再次要求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时,才默认了红一方面军的存在,9月,红一方面军从长沙郊外再次撤退,转而攻下了吉安,将赣江两岸的苏区连成一片,奠定了中央苏区的基础。1025日,红一方面军到达江西新余罗坊,召开了罗坊会议,确定了先在农村巩固根据地,再进而解放城市的战略目标,这被视作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一次反围剿战争后,红三十五军和红七军先后归入红一方面军。1931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及其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部队统称中央红军,直属中革军委指挥。19326月红一方面军总部恢复建制,下辖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红五军团,朱德兼任方面军总司令,毛泽东任总政治委员(后为周恩来代替),叶剑英任参谋长(后为刘伯承代替),王稼祥任政治部主任(后为杨尚昆代替)。在此期间,红一方面军经过多次扩编,除原有三个军团外,又增设了红七军团、红八军团、红九军团。1933年后,实际指挥权在李德手中。

193410月,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后,红一方面军被迫长征,一路遭受重大损失。1935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所辖第一、三、五、九军团依次改为第一、三、五、三十二军。8月,与红四方面军混编为左、右路军北上。

途中由于与张国焘发生分裂,第一、第三军改用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番号继续北上,彭德怀任司令员,毛泽东任政治委员。1019日到达陕西吴起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师,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辖红一和红十五军团,全军共1万余人。

1936109日和1022日,红一方面军先后与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会师,长征结束。19378月,红一方面军全军改编为八路军第一一五师,投入抗日战争。

红一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0619日,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四军与江西南部、福建西部的地方武装在长汀整编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路军,不久改称红一军团。军团总指挥朱德、政治委员毛泽东、参谋长朱云卿、政治部主任杨岳彬。红一军团下辖三个军:红四军,军长林彪、政治委员彭清泉、参谋长陈奇涵;红三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陈毅(蔡会文代)、参谋长周子昆;红十二军,军长伍中豪(罗炳辉代)、政治委员谭震林、参谋长林野,全军1万余人。同年823日,红一军团同红三军团自发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1932312日,根据中央指示,红一军团调整为红四军和红十五军两个军,林彪任军团长、聂荣臻任政治委员、陈奇涵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不久,红三军又重新划入,另外新建的红二十一军和红二十二军也加入到红一军团序列中。19331月,红十二军和红二十一军改为方面军直辖。

19336月,红一军团遵指示进行了整编,全军团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编为三个师,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徐彦刚(12月后为左权)、政治部主任李卓然(1934年秋后为朱瑞)、保卫局局长罗瑞卿、供给部长赵尔陆。第一师师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后相继为王开湘、黄苏);第二师师长徐彦刚(后为陈光)、政治委员胡阿林(后为刘亚楼);第三师师长周昆(后为黄德善)、政治委员伍修权(后为旷朱权)。

19341月,中共中央决定撤销红一方面军,直接指挥各军团。1010日,各部队开始长征,重新恢复红一方面军编制。此时,红一军团编制和各级主官为:军团长林彪、政治委员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第一师师长李聚奎、政治委员赖传珠(后为黄苏)、参谋长聂鹤亭(后为耿飙)、政治部主任谭政;第二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刘亚楼;第十五师师长彭绍辉、政治委员肖华。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一军团缩编为两个师,共六个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721日,红一军团番号取消,改称第一军,随右路军行动。914日,因毛泽东等人与张国焘等人产生分裂,一军和由红三军团改编的三军被迫单独北上。1019日,抵达陕西吴起,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游击队会师。113日,恢复了番号的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合编为新的红一军团。

1936119日,红一军团作为东征军一部分东渡黄河作战,不久撤回,后又向西出击,参与建立了陕甘宁边区。10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正式结束。

1937822日,红一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343旅,旅长陈光、副旅长周建屏、参谋长陈士矩,下辖685团(杨得志任团长)和686团(李天佑任团长),投入抗日战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通称红三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红三军前身是红一军团中的红六军,19307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命令,整编为红三军,军长黄公略(牺牲后徐彦刚代)、政治委员陈毅(后蔡会文代)、参谋长周子昆。全军下辖三个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刘作述。后三个纵队分别改为七、八、九师:第七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李涛;第八师师长刘畴西、政治委员王如痴;第九师师长徐彦刚、政治委员朱良才。

1932312日,红三军与红十三军编为红五军团,不久又归建红一军团。19336月,中央红军取消军级建制,红三军番号随之撤销。

另:红二军团在1931年至1934年间也采用红三军番号,具体请参见其条目。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通称红四军,是中国共产党在南昌起义后建立的著名部队,是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支军一级的武装力量。

1928428日,朱德率领南昌起义残军和湖南南部的农民武装,在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史称井冈山会师。54日,两支部队组成工农革命军第四军(6月改称工农红军第四军,下统称“红四军”),全军共6000余人。由于在北伐战争中,国民革命军第四军英勇奋战,人称“铁军”,而第四军下辖的叶挺独立团主力参加南昌起义后加入该军,因此该军命名为“第四军”,意为“铁军精神的继承者”。

红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下辖

  10师:师长朱德(兼)、党代表宛希先,下辖:

    28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原南昌起义残余部队)改编,团长王尔琢,党代表何长工

      第一营:营长林彪,党代表熊寿祺

      第二营:营长袁崇全(后叛变),党代表:杜松柏(后叛变)

      第三营:营长肖劲,党代表:吴弼

    29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三师(原湘南起义部队中的宜章农民军)改编,团长胡少海,党代表龚楚

      第一营:营长朱舍我,党代表:xxx

      第二营:营长李光化,党代表:胡世俭

      第三营:营长肖荣标,党代表:彭晒

  11师:师长张子清(由于张子清在酃县战斗中腿部负伤,由毛泽东代理)、党代表何挺颖,下辖

    31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原秋收起义残余部队)改编,团长朱云卿,党代表何挺颖兼

      第一营:营长员一民(后陈毅安),党代表:毛泽潭

      第三营:营长伍中豪,党代表:杨岳彬(后叛变)

    32团,由原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二团(原井冈山农民自卫军)改编,团长袁文才,党代表陈东日,副团长王佐

      第一营:营长袁文才(兼),党代表:陈东日(兼)

      第二营:营长王佐,党代表:康健

  12师,师长陈毅(兼),党代表邓宗海,由原湘南起义部队中其它各部改编

    34团:团长邓宗海(兼),党代表:刘泰

    35团:团长黄克诚,党代表:李一鼎

    36团:团长李奇中,党代表:黄义藻

其中以两大起义部队为骨干的2831团为红四军主力部队。19285月初,第12师番号取消,缩编为第30团(团长刘之至)、第33团(团长邓允庭)两个团,分别划归第1011师建制。5月下旬,由于根据地经济和后勤补给困难,3033团离开红四军建制返回湘南。7月中旬,湖南省委特派员杜修经来到井冈山,要求红四军打回湘南,2829团在会湘南过程中受到重创,29团基本被消灭。

192812月,彭德怀、滕代远带领红五军主力之一部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彭、滕被分别任命为红四军副军长和副党代表,而其部队则缩编为新的红四军第30团,但对外仍称红五军。

1929年初,中华民国政府军对井冈山地区进行第三次湘赣两省会剿,朱德、毛泽东带领红四军主力跨过赣江,向江西南部和福建西部发展,部队也随之整编成3个纵队: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袁文才、政治部主任陈毅。下辖:

  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党代表陈毅(兼)

  第二纵队:纵队长胡少海、党代表谭震林

  第三纵队:纵队长伍中豪、党代表蔡协民

全军共3000余人。而红四军3032团负责留守,但未能守住井冈山。41日,红四军与从井冈山辗转突围的30团(即前红五军一部)在瑞金会师,30团随即被改编为红四军第五纵队。413日,红四军前委将井冈山地区原部队改编为红四军第六纵队。6月下旬红四军前委将闽西地方武装编为第四纵队,纵队长傅柏翠、党代表张鼎丞。

1930619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要求,红四军与赣南、闽西的农民武装合编而成红一军团。1933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一方面军各军团取消军一级编制,红四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二军,简称红十二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红十二军(闽西)

19301月,福建西部龙岩、上杭、永定、连城四县地方武装分别改编为闽西红1234团,武平北部和长汀南部赤卫队合编为闽西红5团。同年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和福建省委指示,以上五团合编为红十二军, 军长邓毅刚(即邓伟)、政治委员高静山(后邓子恢代)、政治部主任陈正、参谋长郑益,全军3200余人。后所部五个团被改编为三个纵队,不久各纵队改称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师。第三十四师师长邓毅刚(兼任)、政治委员刘型;第三十五师师长胡少海、政治委员张际春。6月,该军编入红一军团。时任军长为伍中豪、政治委员为谭震林。10月,军长伍中豪在同地主武装作战时牺牲于江西安福。

193110月,所部三十四、三十五师调归红三、四军。12月,军部和三十六师同闽西新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闽西新红十二军改称该军三十四师。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谭震林。19324月,增编三十五师。同年10月,军部和三十六师并入红二十二军。由萧克任军长,黄苏任政委。19336月,红十二军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独立一团。

新红十二军(闽西)

19305月,原红四军第四纵队部分与闽西地方武装合编成红二十军和红二十一军。11月,两军编成新红十二军。由贺声洋代理军长(12月由左权任军长)、施简任政治委员、李力一任政治部主任。193110月,新红十二军与闽西老红十二军合并,仍称红十二军。新红十二军改编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军长游瑞轩、政治委员黄苏、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

19331月,红十二军根据命令改由红一方面军总部直属。同年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二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军,简称红二十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主力部队之一,因富田事变闻名。

19306月在吉安编成,主力是江西西部地方武装,军长曾炳春(后刘铁超代)、政治委员刘士奇(后曾炳春代),全军约2500人。编成后该军负责富田一带江西省苏维埃政府的卫戍工作,10月划入红一军团。当年1212日,红二十军在刘敌等人领导下发动兵变,反对毛泽东及其支持的反AB团运动,史称“富田事变”。事变后,红二十军自行渡过赣江以东,宣布脱离红一方面军领导,并推举萧大鹏为军长。

1931418日,红二十军主要领导在前往中共苏区中央局[1]参加原定的谈判时被诱捕,不久被全部枪决。723日,红二十军奉调至江西南部于都平头寨,被彭德怀和林彪率部包围后缴械,包括军长萧大鹏、政委曾炳春在内的副排长以上700余人全部被处决,余部编入红七军。红二十军番号取消。

另,福建西部的部分地方武装在19305月亦自行编成红二十军,军长胡少海,全军1200余人。11月,与红二十一军合编为红十二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二军,简称红二十二军,中国工农红军红一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06月,江西南部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方武装第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纵队等合编而成红二十二军,军长陈毅、政治委员邱达三,下辖5个纵队,共2400余人。此后会同红三十五军连攻赣州受挫,受到惨重损失。同年底,缩编为第六十四师,师长粟裕、政治委员高自立。

19327月,赣南独立四师和独立五师重新合编而成红二十二军,军长肖克、政治委员梁锡祜。同年10月,红十二军军部和红三十六师与合编入红二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治委员邝朱权、政治部主任谭政。19336月,中央红军整军,红二十二军改编为红一军团第三师。

红三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06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成红三军团,总指挥彭德怀、总政治委员滕代远(后杨尚昆代)、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全军1万余人。下辖红五军:军长彭德怀兼任(后邓萍兼任),政治委员滕代远兼任(后张纯清代);红八军,军长李灿(后何长工代理),政治委员何长工(后邓乾元代理)。不久,红十六军也划归红三军团建制:军长胡一鸣、政治委员李楚屏。

红三军团组成后,根据李立三控制下的中共中央指示,开展了对长沙的攻击,并于727日一度攻占长沙。不久,由于遭到何键的反攻,红三军团被迫撤出长沙,受到严重损失。823日,红三军团与红一军团在湖南浏阳永和市会师,双方自发合编为红一方面军。

19323月,根据中共中央要求,红一方面军撤销,红三军团改辖红五军、红七军和红十四军,65日,红十五军回归红三军团。1933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红三军团下辖第四师、第五师、第六师。第四师:师长张锡龙(后洪超代)、政治委员彭雪枫(后黄克诚代);第五师师长寻淮洲(后李天佑代)、政治委员乐少华(后为陈阿金、钟赤兵代);第六师:师长洪超(后彭雪枫代),政治委员陈阿金(后为江华、徐策代)、政治部主任欧阳钦。

19341月,中央军委取消了红一方面军的编制,红三军团直属中央指挥,1010日,红三军团开始参加长征,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彭德怀、政治委员杨尚昆、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三个师:第四师师长洪超(后彭雪枫、张宗逊代)、政治委员黄克诚;第五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第六师师长曹里怀、政治委员徐策。

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三军团由于损失巨大,取消了师一级的编制,改组为4个团。721日,在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三军团番号取消,部队归红一军团指挥,编为红一军团第四师。

1937年,原红三军团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15343686团,李天佑任团长,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简称红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28722日,彭德怀、滕代远、黄公略于湖南平江率领国民革命军独立第五师第一团发动平江起义,将起义部队自行编为红五军第十三师,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参谋长邓萍,下辖第一团,团长雷振辉、党代表李灿;第四团,团长陈鹏飞、党代表黄公略;第七团,团长兼党代表黄纯一。全军共2500余人。

19288月至9月,红五军3个团改编为5个大队,10月,红五军与平江、浏阳一带的地方武装合编,下辖5个纵队。11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第四、五纵队及军部直属部队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暂编为红四军第三十团,对外仍称红五军。

19291月,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转入江西、福建作战,彭德怀、滕代远率第三十团、第三十二团留守井冈山。3月,彭德怀一度率主力转入赣南寻找红四军,不久返回井冈山,8月在湘鄂赣苏区与黄公略率领的红军游击队合编,恢复红五军编制,军长彭德怀、党代表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吴溉之。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李灿(后孔荷宠代);第二纵队,纵队长黄公略(兼任)、政治委员张启龙;第三纵队,纵队长吴溉之(兼任)、政治委员于定一;第四纵队,纵队长郭炳生、政治委员张纯清;第五纵队,纵队长李灿(后游雪程代)、政治委员何长工。1930年,红五军的四个纵队改编为第一、三师。6月,以第五纵队为基础扩编为红八军,红五军和红八军合编为红三军团。

19336月,红三军团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五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简称红八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06月,由李灿、何长工率领的红五军第五纵队按照中共中央军委指示,在湖北东南改编成红八军,并与红五军合编为红三军团。军长李灿(后何长工代)、政治委员邓乾元、政治部主任柯庆施。下辖第一纵队,司令员刘文琪、政治委员彭雪枫;第二纵队,司令员程子华、政治委员郭一清;第三纵队,司令员谢振亚、政治委员黄克诚。1933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军一级编制,红八军番号取消。

19306月的改编中,原赣北和鄂东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八军第四和第五纵队,四纵队司令员陈奇,五纵队司令员黄刚。193010月,四纵和五纵在湖北黄梅考田镇改编为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军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原四纵改编为第一团,团长查子清,团政委李奚石;原五纵改编为第三团,团长黄刚,团政委陈奇。1930年冬,红十五军脱离鄂东苏区,转移至鄂豫皖苏区,部队被分散隶属于后来的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的各部队。

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两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八军番号。一是1932年春湘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三师合编而成的部队,代理军长李天柱、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同年11月,军部正式成立,军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政治部主任王震。下辖第二十二师,师长谭家述、政治委员王震(兼任);第二十三师,师长杨茂、政治委员谢国俞;第二十四师,师长弋勇、政治委员胡楚父。全军2200余人。19337月,红八军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七师,师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后王震代)、政治部主任李朴、参谋长李达。二是193021日,俞作豫率国民政府广西警备第五大队在龙州起义,部队也编为红八军,军长俞作豫、参谋长宛旦平、政治部主任何世昌,下辖第一纵队,纵队长何家荣、政治委员潘裕明;第二纵队,纵队长俞作豫(兼任)、政治委员涂振农;第三纵队,纵队长黄飞虎,全军共2000人。3月,邓小平政治委员,不久,红八军因受李宗仁的进攻,基本覆灭,全军仅剩100余人,后编入红七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六军,简称红十六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三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07月,由湘鄂赣苏区的红军和平江、修水、铜鼓等地的工农地方武装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改编成红十六军,属红三军团,军长胡一鸣(后孔荷宠代)、政治委员黄志竞(后于兆龙代)、参谋长余发明、政治部主任吴天骥。下辖第七师:师长邹之漠、政治委员李楚屏;第九师师长俞庚、政治委员高咏生。

1933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六军番号随之取消,原部队缩编为红十六师:师长高咏生、政治委员温锦惠,属红六军团编制。           

红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112月,奉命进攻中央苏区的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原冯玉祥西北军部队一支)于江西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治委员萧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下辖红十三军,军长董振堂(兼),政治委员邝朱权;红十四军,军长赵博生(兼)、政治委员黄火青;红十五军,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全军团共17000人,归红一方面军建制。

193231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红三军团改辖红三军和红十三军,不久,又将红三军划归红一军团。19336月,中央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的编制,红五军团下辖第十三师、第十四师和第三十四师。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朱瑞(后李卓然代)、参谋长郑如岳(后李屏仁代)、政治部主任刘伯坚、供给部长胡南生,十三师师长陈伯钧、政治委员谢良;十四师师长程子华(后张宗逊代)、政治委员朱良才;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

19341010日,红五军团开始长征,此时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董振堂、政治委员李卓然、中央代表陈云、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曾日三,下辖两个师,第十二师师长陈伯钧(兼任)、政治委员谢良;第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参谋长王光道。在长征期间,红五军团主要负责中央红军的后卫战斗,因而损失在各支部队中数一数二。19341226日黎平会议后,红八军团撤销,全部部队编入红五军团。193529日遵义会议后,红五军团撤销师一级编制,缩编为三个团。

1935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五军团改称“红五军”,军长董振堂、代理政治委员曾日三、代理参谋长曹里怀。193511月一、四方面军分裂后,红五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与原属红四方面军的红三十三军合编为新的红五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后随四方面军北上。193610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后,红五军随同四方面军主力西渡黄河,作为西路军的一部分进军甘肃,在战斗中损失殆尽。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简称红十三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1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三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董振堂、政治委员邝朱权(后何长工代)。下辖第三十七师:师长郭如岳、政治委员李涛;第三十八师师长李教泽、政治委员刘型。

1933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三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四军,简称红十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1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四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赵博生、政治委员黄火青。下辖第四十师:师长边章五、政治委员程子华;第四十一师:师长李锦亭、政治委员李翔吾。1932312日,改由红三军团领导。

1933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四军番号随之取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简称红十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五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112月,原国民革命军二十六路军在江西宁都发动宁都暴动,加入红军,改编为红五军团。红十五军同时改编而成,军长黄中岳、政治委员左权。下辖第四十三师:师长卢寿椿、政治委员高自立;第四十四师:师长苏进、政治委员唐天际。1932312日,转由红一军团领导,88日,回归红五军团建制。

19336月,红一方面军进行整编,取消了军一级编制,红十五军番号随之取消。

另外,在红军历史上还有一支部队也采用过红十五军的番号,即鄂东红十五军。19306月,红五军第五纵队改编为红八军,下辖三个纵队,而原赣北和鄂东的游击队改编为红八军第四和第五纵队,四纵队司令员陈奇,五纵队司令员黄刚。193010月,四纵和五纵在湖北黄梅考田镇改编为红十五军,军长蔡申熙,军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原四纵改编为第一团,团长查子清,团政委李奚石;原五纵改编为第三团,团长黄刚,团政委陈奇。1930年冬,红十五军脱离鄂东苏区,转移至鄂豫皖苏区,该军第一团改编为红四军第十师二十九团(后是主力团),到四川后改为红三十一军九十三师二七九团(后是三十一军的主力团),到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抗战后)改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二团第三营(活动在太岳区);第三团改编为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二团,抗战开始后,该团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七七○团第二营。

红十五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5918日,原在鄂豫皖苏区留守的红二十五军渡过渭河后,于陕西延川与刘志丹领导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会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两军合编而成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副军团长兼参谋长刘志丹、政治部主任高岗、副主任郭述申。下辖第七十五师(由红二十五军改编):师长张绍东、政治委员赵凌波;第七十八师(由红二十六军改编):师长杨森、政治委员张明先(后崔田民代);第八十一师(由红二十七军改编):师长贺晋年、政治委员张达志。全军团共7000余人。

1935113日,红十五军团和中央红军会师,并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军团长徐海东、政治委员程子华、参谋长周士第、政治部主任郭述申、副主任冯文彬,辖第七十五师、第七十八师、第八十一师和一个骑兵团。

1937年,红十五军团改编为八路军115344旅,旅长徐海东、副旅长黄克诚、参谋长卢绍武,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简称红二十五军,初隶属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后改隶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

鄂豫皖苏区红二十五军193110月成立于安徽金寨麻埠,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第七十三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吴焕先。1932年秋,主力随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

19321130日,奉命留守的红二十五军一部编成新的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政治委员王平章,下辖第七十四师:师长徐海东、政治委员戴季英;第七十五师:师长周希远、政治委员高敬亭。19331月,红二十八军并入到红二十五军。1934年,第二次组建的红二十八军再次并入红二十五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吴焕先,下辖第七十四师、第七十五师,全军共3000余人。不久,红二十五军进行整编,军长程子华、政治委员吴焕先、副军长徐海东、参谋长戴季英、政治部主任郑位三。193411月,奉命开始长征,19359月到达陕北苏区,与陕北的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

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344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六军,简称红二十六军,是陕北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2212日,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总指挥谢子长,政治委员李杰夫。后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 [1]

19321224日,红二十六军在宜君县转角镇成立,主力由陕甘游击支队改编而成,政委杜衡(后汪锋代之),全军仅一个团,即第四十二师第二团,王世泰任团长,杜衡任政委。19335月,杜衡率领红二十六军强行南下三原战败,仅少数余部在王世泰、王泰吉和刘志丹等领导下突围。同年11月,重新组建第四十二师,师长王泰吉(后刘志丹代)、政治委员高岗(后杨森代),全军共500余人。

19359月,红二十六军改编为红七十八师,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七军共同组成红十五军团,杨森任师长。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1935130日-1935918日),简称红二十七军,是陕北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5130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陕北独立师改编为红二十七军第八十四师,师长杨琪、政治委员张达志。同年918日,改编为第八十一师,与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六军合编为红十五军团。1937年后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15344旅一部,参加抗日战争。

另外,鄂豫皖苏区在1932年红四方面军转移后,也一度组织过一支以“红二十七军”为番号的部队,由徐海东领导的红二十七师和皖西北地方武装组成,军长刘士奇、政治委员郭述申、副军长吴保才、政治部主任江求顺,下辖:

  第七十九师,师长徐海东,政委王建南,辖 

    第一团,由原由红二十七师第七十九团改编,团长张四季、政委杜本莲

    第三团,由六安、霍丘两个独立营和皖西北道区军事指挥部战斗模范营及英山、霍山、六安三个保卫连合编而成,团长程启波、政委詹大列

  第八十一师,师部由二十七军军部兼,辖

    第二团,由英山独立十三团改称,后蕲春县游击队编入该团,团长熊海清、政委曾照瑞

    第五团,由霍山独立团(两个营)和五星县(今霍山县西部燕子河地区)独立团等合编,团长陈光辉、政委洪善维

全军共四千五百余人。 该部队存在时间不长,后分别编入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

其他部队

红七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32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十军由江西东北调往中央苏区,编入红一方面军。67日,中央军委决定将红十军改编为红七军团。1028日,红七军团正式成立,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萧劲光,下辖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兼任,后周建屏代)、政治委员萧劲光(兼任,后吕振球代);第二十师:师长李聚奎(后粟裕代)、政治委员李翔梧;第三十四师:师长周子昆(后彭绍辉代)、政治委员谭震林(后程翠林代)。

193476日,为减轻中央苏区所受到的军事压力,红七军团在江西瑞金改编为“北上抗日先遣队”,前往闽浙赣苏区,总指挥寻淮洲、政治委员乐少华。10月,在江西重溪与红十军会合,按中央指示,两部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北上。红七军团改编为第十九师,师长寻淮洲、政委聂洪钧、参谋长王如痴。1214日,在安徽黄山谭家桥战败,退回江西。

19351月,红十军团在怀玉山被国民革命军包围,大部溃散,仅千余人在粟裕、刘英等人率领下逃脱,后该部在当地坚持游击战,直到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红八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4921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二十一师和中央警卫师在中央苏区合编组成红八军团,军团长周昆、中央代表刘少奇、政治委员黄苏、参谋长唐浚(后张云逸代)、政治部主任罗荣桓。下辖第二十一师:师长周昆(兼任)、政治委员黄苏(兼任);第二十三师:师长孙超群、政治委员李干辉。1010日,参加长征,在过湘江时,受到严重损失,基本丧失实力。1218日黎平会议后,中共中央决定撤销红八军团番号,余部并入红五军团。

红九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310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九军团在中央苏区编成,属红一方面军编制,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湘怜(后黄火青代),下辖第三师、第十四师和独立第一团、第四团。

19341010日,参加长征,此时编制为:军团长罗炳辉、政治委员何长工、中央代表何克全、参谋长郭天民、政治部主任李涛,下辖第三师和第十四师。第十四师:师长因子昆、政治委员王开湘。

1935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随四方面军活动。19367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命令,与红二、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1937年,原红九军团主力编为八路军120359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五军,简称红三十五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的一支地方部队。

193010月,江西南部寻乌、于都等县的地方农民武装合编而成红三十五军,军长罗贵波(后邓毅刚代)、政治委员邱达三(后罗贵波代)、副军长曾毅生、政治部主任谢嘉喜。下辖三个师。193110月,红三十五军改编为红军独立第三师。1932年秋,与红军独立第六师合编为红二十一军。

中国工农红军少共国际师,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的一支特殊部队,全军均由少年组成,平均年龄18岁。

193385日,少共国际师成立于江西宁都,师长陈光(后为吴高群、曹里怀、彭绍辉相继代),政治委员冯文彬(后肖华、罗华明相继代),全军编有3个团,1万余人。1934年春,少共国际师改编为红十五师。1010日,该师参加长征,后在湘江战斗中损失惨重,全军仅剩2700余人。

遵义会议后,红十五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取消番号,全军并入红一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八军,简称红十八军,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32月,湘鄂赣苏区的红军独立第一、二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命令合编而成红十八军,军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下辖第五十二师和第五十四师。同年7月,红十八军奉命南渡袁水,与红六军团第十七师会师,改编为红六军团第十八师。

红二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19307月,红二军团在湖北公安县由红四军和红六军合编而成,全军共1万余人,军长贺龙、政委周逸群(9月为邓中夏接任)。1931321日,红二军团在湖北长阳改编为红三军,1932年退出洪湖地区,转至湘鄂苏区,因受中华民国政府军压迫,于1934年进入贵州东部地区。

19336月,红六军团合编而成,下辖红十七师和红十八师,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军团共9000余人。19348月,红六军团退出湘赣苏区,突围西征,任弼时任红六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后到达黔东地区,于19341024日在贵州印江与红三军会师。

此后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两军团由红二军团首长统一指挥行动,全军共约8000人。19351119日,两军团奉命退出湘鄂川黔边界地区,进行战略转移,于19364月在云南丽江渡过金沙江,翻越玉龙雪山。同年7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

75日,奉中央军委指示,红二、六军团与红三十二军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旋即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22日,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19378月,红二方面军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师,投入抗日战争。

红二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074日,红四军和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77日,两军在公安召开联席会议,红四军改称红二军,成立红二军前委。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要求,两军合编成红二军团。红二军团的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

军团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政治委员周逸群(后邓中夏代)、参谋长孙德清(后汤慕禹代)、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辖:

  红二军,军长贺龙(兼任,后孙德清代)、政治委员朱勉之,下辖 

    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参谋长向鲁清,下辖 

      第十团,团长张一鸣,政治委员吴凤卿

      第十一团,团长覃苏,政治委员汪毅夫

      第十二团,团长吴虎臣,政治委员张海涛

    警卫团,团长贺佩卿,政治委员吴协仲

  红六军,军长旷继勋(后段德昌代)、政治委员段德昌(后柳克明代),下辖 

    第十六师(红六军第一纵队改编),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下辖 

      第四十六团,团长李骑

      第四十七团,团长贾鸣钟,政治委员邱鸿禧

      第四十八团,团长桂伦,政治委员谭抗

    第十七师(红六军第二纵队改编),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许光达,下辖 

      第四十九团,团长刘仁载,政治委员戴文斌

      第五十团,团长张海清

      第五十一团,团长陈华山,政治委员段德福。

全军团共1万余人。10月,为配合红一方面军攻打长沙,红二军团南渡长江,攻打常德,虽然连克华容、石首、公安、石门等地,但付出了很大代价却并未能达到“南征”的战略目标。1212日,红二军团小部分兵力和伤病员撤回洪湖地区,但主力在邓中夏的坚持下仍滞留江南,直到19319月才回到洪湖(此时红二军团已缩编为红三军)。

1931年初,红二军团再次对石门发起攻击,但遭遇较大损失,经过一段时间的游击战斗后于2月底退至枝柘坪一带修整,于3月底至4月初在枝柘坪召开前委会议和党员代表大会。枝柘坪会议后,根据中共中央指示,红二军团缩编为红三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邓中夏(后万涛、彭之玉先后代理,最后由湘鄂西分局书记夏曦兼任,直到19321月中共临时中央派关向应接任)、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原红二军、红六军分别缩编为红七师、红八师,另拟定由洪湖苏区的部队编成红九师。全军扩充至一万五千余人。1932年底,红三军因为遭到中华民国政府军围剿,无法在洪湖立足,被迫向南撤往湘鄂西苏区。1933年初,红三军整编为第七师、第九师和一个教导团。第七师师长汤福林(后叶光吉代)、政治委员盛联均;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治委员宋盘铭;教导团团长卢冬生、政治委员关向应。1933年底,红三军进军四川,1934512日又进入贵州,910日,红三军恢复红二军团番号。

19341024日,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在贵州印水会师,自此开始统一行动。此时红二军团各级主官为军团长贺龙、政治委员任弼时、副政治委员关向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委方理明;第六师:师长钟炳然、政委袁任远。19351119日,红二、六两个军团开始长征。1936630日,全军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

193672日,按照中央指令,红二军团与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二军团改称第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关向应。下辖第四师:师长卢冬生、政治委员李井泉;第五师:师长贺炳炎(后陈本新代)、政治委员谭友林;第六师:师长郭鹏(后贺炳炎代)、政治委员廖汉生。

1937年,原红二军团主力和红二十八军一道改编为八路军120358旅,旅长卢冬生(未到职,张宗逊代理)、副旅长李井泉。之后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通称红二军,是湘鄂西苏区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红二军前身是贺龙在湖北洪湖一带领导创建的洪湖赤卫队,原称红四军,19307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指示整编为红二军,军长贺龙、政治委员恽代英(未到任,由朱勉之代理)。红二军下辖一个师和一个团,全军2000人: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治委员陈协平;警卫团,团长贺佩卿,政治委员吴协仲。建军后,红二军旋即与红六军在湖北公安县组成红二军团。19317月,红二军团改称“红三军”,红二军番号随之撤销。

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简称红六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二军团主力部队之一。

19302月,鄂西红军中央独立师改编为红六军,军长孙德清(后旷继勋代)、政治委员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下辖第一纵队:司令员段德昌(兼任)、政治委员王鹤;第二纵队:司令员段玉林。5月,两纵队扩编为红十六、十七师,第十六师师长王一鸣、政治委员王鹤;第十七师师长许光达、政治委员李剑如。74日,红六军与红二军在湖北公安县会师,合编成红二军团。红二军团内红六军的编制序列和领导人如下:

邝继勋任军长,下辖第十六、十七师。第十六师(红六军第一纵队改编),王一鸣任师长,王鹤任政治委员;师辖第四十六团,团长李骑;第四十七团,团长贾鸣钟,政治委员邱鸿禧;第四十八团,团长桂伦,政治委员谭抗。第十七师(红六军第二纵队改编),段德昌任师长,许光达任政治委员;师辖第四十九团,团长刘仁载,政治委员戴文斌;第五十团,团长张海清;第五十一团,团长陈华山,政治委员段德福。

19316月,红二军团改编为红三军,红六军番号取消。

另外,19297月湖北长阳农民武装也自发组成红六军,军长李勋、副军长陈寿山、参谋长李子俊,全军3000余人。但到8月间即在资丘遭伏击,军长李勋等阵亡,红六军至此失败,从成立到失败不到1个月。

红一军团下属的红三军前身也使用红六军番号,19301月,江西工农红军独立第二、三、四、五团和永新、莲花、宁冈等县的赤卫队(赣西工农游击第2大队)合编为红六军,军长黄公略、政治委员刘士奇(后陈毅代)、政治部主任毛泽覃。下辖第123旅,不久改为纵队。第一纵队,纵队长柯武东、政治委员李人林;第二纵队,纵队长罗炳辉、政治委员曾炳春;第三纵队,纵队长徐彦刚、政治委员刘作述。全军共2000余人。19336月划归红一军团建制,7月改为红三军。

其他部队

红六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36月,湘赣苏区的红八军、红十六军和红十八军会师,改编为三个师统一行动:第十六师师长高永生、政治委员温锦惠、参谋长李鄂;第十七师师长肖克、政治委员蔡会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王震;第十八师师长严图阁、政治委员徐洪、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但是未成立正式军团领导机关,也未正式使用红六军团番号。1934723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训令成立红六军团,下令其西征前往湘鄂西苏区。812日,军团西征占领湖南桂东县,正式成立军团机关,军政委员会主席任弼时、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下辖第十七师:师长肖克兼任(后吴正卿代)、政治委员王震兼任(后苏杰代)、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兼任;第十八师:师长龙云(后邝朱权代)、政治委员甘泗淇、副师长彭辉盟、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方礼明。全军团约9000余人。

19341024日,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在贵州印江会师,开始统一行动,此时主官为:军团长肖克、政治委员王震、参谋长谭家述、政治部主任夏曦(后张子意代)、副主任罗志敏。19351119日,红六军团与红二军团由湖南桑植出发开始长征。19367月,红六军团、红二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根据中央命令,两军团和红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改编为红六军,各级主官为:军长肖克(后陈伯钧代)、政治委员王震、副政治委员罗志敏、参谋长谭家述(后彭绍辉代)、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后刘道生代),下辖第十六师;师长张辉、政治委员晏福生;第十七师:师长贺庆积、政治委员汤祥峰;第十八师:师长张正坤、政治委员罗志敏(兼任);模范师:师长刘转连、政治委员彭栋材。1022日,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1937年,原红六军团主力和红三十二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20359旅,旅长陈伯钧、副旅长王震,下辖717团,团长刘转连;718团,团长文年生。之后投入抗日战争。

1935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红九军团改编为红三十二军,随四方面军活动。19367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军团、红六军团会师后,根据中共中央命令,与红二、六军团合编为红二方面军。

1937年,原红九军团主力编为八路军120359旅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11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3万余人。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10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193310月至1934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

1935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6月,在四川懋功与红一方面军会师。8月,两军混编共同北上,红四方面军主力和中共中央军委为左路军。不久,张国焘率左路军穿过松潘草地到达阿坝后,拒绝继续北上,南下再过草地,希望能在西康创建根据地,但屡遭挫折,部队损失严重。

19367月初,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二、六军团旋即组成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22日,红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随后,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被迫率红五军、红九军、红三十军和骑兵师奉命西渡黄河,致力于打通前往苏联的通道。118日改称西路军。但是因受马家军阻截,加之后无援军,而全军覆灭。余部仅存436人由李先念率领进入新疆,被当地军阀盛世才缴械。

19378月,红四方面军残部和红二十九军等整编为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投入抗日战争。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简称红四军,是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11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命令,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而成红四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下辖:

  第十师:师长蔡申熙、政治委员曹大骏(兼任)

  第十一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庞永俊。

同年5月,红四军进行了改编,全军共12500余人。军长邝继勋(后徐向前代)、政治委员曾中生、政治部主任陈定侯;下辖:

  第十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康荣生

  第十一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余笃三

  第十二师:师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

  第七十三师:师长徐向前(后旷继勋代)、政治委员陈奇,

193111月上旬,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组成红四方面军。

19352月,红四方面军放弃川陕苏区,开始长征,此时红四军主官为军长王宏坤、政治委员周纯全,下辖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二师扩编为红九军,第七十三师扩编为红三十一军)

7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后,两军交换了一些干部,红四军的主官也调整为:军长许世友、政治委员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辖:

  第十师:师长王友钩(后王近山代)、政治委员叶道志

  第十一师:师长周世元、政治委员陈锡联

  第十二师:师长张贤约、政治委员胡奇才。

此后红四军同右路军,也就是红一军团、红三军团等一同行动。105日,张国焘命令右路军中的原红四方面军部队离队南下,红四军于是回到红四方面军行列。

19361022日,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此后,红四军跟随红军主力部队行动,未参加西路军,此时红四军领导为军长陈再道、政治委员王宏坤。

1937年,红四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九军,简称红九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闽西红九军

1930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改编为红九军。军长邓毅刚,政治委员高静山,参谋长郑益,政治部主任陈正。下辖5个团,全军共约3000人,2000多支枪。19305月,改称红十二军。

鄂北地区红九军

19307月,鄂北襄枣宜地区游击队组成红九军第二十六师,师长张香山,政委余益庵,参谋长何尚志,共500余人,下辖4个团。1931年初,中央派赵侗担任师长。19319月,均县、房县游击队与红三军教导团合编为红九军第二十五师,师长汤穆禹,政委朱勉之。1932年春红九军军部正式成立,总指挥张木阡,政治委员马三光,参谋长韦克铎。后红二十五师由房县转移到洪湖地区,编入红三军第八、第九师。红二十六师解散,恢复为襄枣宜游击队,红九军番号即行取消。

红四方面军红九军

19337月,红四方面军从围剿突围转移到川陕苏区站稳脚跟后,进行扩编,由红十二师和巴中等地的地方武装重新组成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下辖第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兼任)、政治委员陈海松;第二十七师,师长王学礼(兼任)、政治委员陈修神、军直属队长周希汉。

1935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懋功会师。会师后的红九军编制是:军长何畏、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谢富治。第25师,师长韩东山、政委盛修铎。第27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

85日,红九军分属左路军北上,914日,红一、四两方面军分裂,红九军随红四方面军转而南下。193610月,随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再度会师。之后,红九军作为西路军一部分西渡黄河作战,此时主官为: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此后不久全军覆灭。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军,简称红三十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3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立足已稳后开始扩军,原第十一师扩编为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下辖第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后汪烈山代)、政治委员郑维山(后王建安代);第八十九师,师长徐世奎(后柴洪儒代)、政治委员杜义德;第九十师,师长邹洪盛、政治委员程世才。

19355月,红三十军根据张国焘的命令,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会师后,红四方面军部队进行了整编,红三十军的领导也有所变动:军长程世才(代理)、政治委员李先念、参谋长李天佑(后黄鹄显代)、政治部主任李天焕,下辖第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政治委员郑维山;第八十九师:师长周烈坤、政治委员曾广泰;第九十师:师长汪乃贵。

毛儿盖会议后,红三十军随右路军北上,105日,张国焘另立中国共产党中央,红三十军奉命再次南下。19366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到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2日,红二、六军团合并为红二方面军。不久,张国焘同意率部北上。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红三十军随即奉中共中央军委之命西渡黄河。1110日,渡河部队编成西路军,红三十军随军行动。19374月,西路军溃败,仅红三十军残部约800人在李先念率领下抵达新疆和甘肃交界的星星峡,被新疆军阀盛世才缴械,红三十军番号随之撤销。

中共工农红军第三十一军,简称红三十一军,是中共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之一。

19337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立足已稳后开始扩军,以第七十三师为基础,连同任玮璋起义部队扩编成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后曾传六代),下辖第九十一师,师长朱德崇、政治委员林英安;第九十二师,师长陈友寿、政治委员杨朝礼,第九十三师,师长叶道智、政治委员王德安。

19355月,红三十一军奉张国焘之命,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两军会师后,均进行了整编,红三十一军的各级主官亦有调整:军长孙玉清、政治委员周纯全、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辖第九十一师:师长余家寿(后徐深吉代)、政治委员桂干生;第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儒、政治委员叶成焕。

毛儿盖会议后,红三十一军跟随左路军北上,军长余天云(后王树声兼任)、政治委员詹才芳、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朱良才。105日,张国焘另立中国共产党中央,红三十一军再次南下。19366月,红二军团和红六军团到达四川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师,72日,红二、六军团合并为红二方面军。不久,张国焘同意率部北上。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

会师后,红三十一军编入中央红军序列,军长肖克、政治委员周纯全(后郭述申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红三十一军整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29师,投入战场。

抗战结束后,该部在苏联掩护下进入东北抵抗接收东北的国军。内战爆发,又在苏联、美国的扶持下,武装推翻中国政府。中国政府予以清剿,定性为共匪集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三军,简称红三十三军,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310月,红四方面军在川陕苏区立足已稳,开始扩军,将川东游击队改编成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下辖第九十七师,师长罗南辉(兼任);第九十八师,师长蒋群麟、政治委员龚堪彦;第九十九师,师长冉南轩。全军共1万余人。

19355月,红三十三军奉张国焘之命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6月,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会师于四川懋功。红三十三军进行了整编,军长罗南辉、政治委员张广才、参谋长李荣,辖第九十八师:师长吴世安、政治委员吴成忠;第九十九师:师长王波、政治委员王德安。同年11月,红三十三军与红五军团改编为的红五军合编为新的红五军。后参加西路军,被消灭。

其它独立部队 

红十军团,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部队之一。

1934年为减轻中央苏区的压力,红七军团由寻淮洲、粟裕等率领,以北上抗日为名前往闽浙赣苏区,后与闽浙赣当地的红十军会师。11月,两军合编成为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政治委员乐少华,由方志敏、刘畴西、乐少华、聂洪钧和刘英组成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继续北上。193412月在安徽黄山谭家桥战斗中兵败,被迫撤回闽浙赣苏区。19351月,在怀玉山被中华民国政府军包围,仅粟裕等率1000人左右突围,其余全军覆灭。粟裕所部后在当地坚持游击战,1937年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简称红十军,是闽浙赣苏区主要的中国工农红军队伍。

1930722日,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江西弋阳、横峰等地的红军独立团扩编成红十军,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吴先民(胡庭铨代理,后邵式平代),全军下辖3个团和1个特务营,共1700余人。1933125日,红十军奉命南渡信江到贵溪与中央红军会师,与红三十一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同年2月,闽浙赣苏区以地方武装1500余人,重新组建起新红十军,王如痴兼任军长和政治委员。

1934年秋,红七军团北上闽浙赣苏区,红十军与其合编为红十军团,一同北上。不久,在安徽黄山谭家桥战役中失败,退回闽浙赣苏区。1935年初,在怀玉山全军覆灭。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八军,简称红二十八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地方部队。

先后有两支红军部队以红二十八军为番号:

其一是于19331月成立于鄂豫皖苏区的红二十八军,由红四方面军撤离后留下的地方武装组成,与红二十五军在当地坚持游击战,军长廖荣坤、政治委员王平章。1933年春,红二十八军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改编为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同年9月,徐海东率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在潢麻公路一战后被迫进入安徽,与当地的红八十二师合编为新红二十八军,军长徐海东、政治委员郭述申,19344月,再次与红二十五军会师,编入红二十五军。193411月,红二十五军开始长征后,当地地方武装于19352月又一次编成红二十八军,高敬亭任军长兼政治委员。1938年,该部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四军第四支队,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其二是193512月成立于陕西北部的红二十八军,由陕北地方武装合编而成,军长刘志丹、政治委员宋任穷、副军长兼参谋长杨森、政治部主任伍晋南,下辖3个团,全军1200余人。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29师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九军,简称红二十九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地方部队之一。

19351230日,由陕北地方游击队合编而成,军长萧劲光(后李仲英、谢嵩代)、政治委员朱理治(后甘渭汉代)、副军长兼参谋长谢嵩、政治部主任刘随春,全军800余人,后扩充至2000人左右。

1937年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八路军129师一部,投入抗日战争战场。

另外,19332月,陕西汉中一带组建的川陕边区游击队曾改编为红二十九军,归入红四方面军领导。4月,发生马儿岩事变,部队溃散,番号取消,改编为隶属于红四方面军的陕南游击队。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四军,简称红三十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的一支部队,但并未实际成立。

19354月,红四方面军在张国焘的领导下,为配合红一方面军的长征,西渡嘉陵江,迅速占领了江油等地,并在当地扩军,以升钟寺独立师和川陕军区独立二、三、五师及红三十军一个团合编而成红三十四军,军长张广才、副军长于江震。由于各支部队分散各地,没有集中起来,红四方面军不久又放弃根据地开始长征,红三十四军番号取消,编入其余各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通称红一军,是中国工农红军鄂豫皖苏区主力部队之一,前身是1927113日黄麻起义后建立的农民武装。

1928年黄麻起义部队整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19295月商南起义部队整编为第三十二师,11月独山起义部队整编为第三十三师。1930年春,第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师合编成红一军,首任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熊受喧。

红一军下辖三个师、一个预备队、一个独立旅,全军共2100余人。第一师师长徐向前(兼)、政治委员李荣桂;第二师师长漆德伟、政治委员王培吾;第三师师长周维炯、政治委员姜镜堂;总预备队,指挥王树声、政治委员曹学楷;独立旅旅长廖业祺。

193010月,红一军整编为三个师。军长许继慎、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李昂茨;第一师师长刘英、政治委员李荣桂;第二师师长孙永康、政治委员王培吾;第三师师长肖方、政治委员姜镜堂。

1930年冬,红一军和红十五军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合编为红四军。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三军,简称红二十三军,中国工农红军地方部队之一。

1933325日在江西南部成立,军长毕士悌(后刘雄武代)、政委李宗白、参谋长贺敏学,6月,缩编为红二十二师。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军,简称红二十四军,是中国工农红军地方部队之一。

193174日,原西北军高桂滋部第十一师一部在山西平定县宣布起义,改编为红二十四军,下辖2个团,全军1200人,军长赫光、政治委员谷雄一、副军长窦世雄、参谋长刘明德、政治部主任刘子祥。718日,占领河北阜平。

89日,在张学良命令下,石友三部下沈克诈降红二十四军。红二十四军领导轻易中计,在两天内被其诱杀殆尽。余部推举刘明德为军长,于9月初转战渡过黄河,进入绥远,受到傅作义的围剿,无法立足,刘明德失踪,继任军长蒲子华亦很快阵亡。残军于内蒙古两岔河彻底战败。

部分残军后转战陕西,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合,19338月编为陕北红军第三支队,后成为红二十七军一部。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简称红十一军,中国工农红军早期部队之一。

192711月中旬,根据中国共产党鄂东特委的命令,黄安、麻城两县的农民自卫军改编为第七军,19287月,第七军改编为红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军长兼师长吴光浩、党代表戴克敏、参谋长曹学楷、政治部主任陈定侯,下辖4个大队。

19295月,河南商城的地方武装组成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副师长漆德伟,下辖两个团。19301月,六安、霍城的游击队组成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师长徐百川、政治部主任姜镜堂,下辖两个团和一个特务连。19304月,根据中共中央军委指示,三个师集中改编为红一军。

另外,19331月,中共中央军委将闽浙赣苏区的红十军调往中央苏区,与红31师合编为红十一军,划归红一方面军指挥,参与第四次反围剿战争,军长周建屏,政治委员肖劲光。67日,又改编为红七军团。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九军,简称红十九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一支地方部队。

19333月,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命令,以原福建军区独立十一师为主,加上独立八、九、十师的一部分,在闽西编成红十九军,负责阻击国民政府的清剿军。红十九军,军长叶剑英、政治委员杨尚昆,下辖第五十五师,师长韩伟、政治委员范世英;第五十六师,师长张梁、政治委员游瑞轩(后张平凯代之)。

19336月,红十九军缩编为红十二军第三十四师,番号取消。

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  

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

1 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 博古 27

中央政治局委员 张闻天 34

中央政治局委员 毛泽东 41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   48

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 周恩来 36

中央政治局委员   29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 王稼祥 28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刘少奇 36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28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28

红军总参谋长 刘伯乘 42

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

司令员 叶剑英 37

    29

第一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彭雪枫 27

第二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后为何长工)

第叁梯队 司令员兼政委  (后为李维汉)

第四梯队 司令员   31

  宋任穷 25

3 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

军团长   28

  聂荣臻 35

政治部主任 罗荣桓 32

参谋长   29

政治部宣传部长 邓小平 30

保卫局局长 罗瑞卿 28

第一师(下辖第123)

师长 李聚奎 30

政治部主任   27

1

团长 杨得志 24

2

政委   24

第二师(下辖第456)

政委 刘亚楼 23

4

 团长   24

政委 杨成武 20

5

政委 赖传珠 24

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

师长 彭绍辉 28

政委   18

4 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

军团长 彭德怀 36

  杨尚昆 27

李富春 34

参谋长   26

第四师

师长 张宗逊 26

政委 黄克诚 32

第五师

师长 李天佑 20

政委 钟赤兵 20

10

政委   22

11

政委 张爱萍 24

政治处主任   27

12

政委 苏振华 22

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

军团长 董振堂 39

  李卓然 35

参谋长 陈伯钧 24

第十三师

政委 朱良才 34

6 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中央代表 刘少奇 36

军团长  

   

参谋长 张云逸 42

7 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

军团长 罗炳辉 31

  蔡树藩

参谋长 郭天民 29

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10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10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出发时人数为86千人,到达陕北只剩约7千人,大约每12人中只有1人到达陕北。

二、红二方面军(下辖红二、六军团)

总指挥   38

副总指挥   26

总政委 任弼时 30

副总政委 关向应 32

参谋长   29

8 红二军团(下辖第456)

军团长  ()

  任弼时()

副政委 关向应()

参谋长  ()

政治部主任 甘泗淇 31

第四师(下辖第101112)

第五师(下辖第131415)

师长 贺炳炎 21

第六师(下辖第161718)

政委 廖汉生 23

18

政委 余秋里 20

9 红六军团(下辖第161718)

军团长   26

    26

参谋长 谭家述 25

政治部主任  

第十六师(下辖第464748)

第十七师(下辖第495051)

第十八师(下辖第53)

注:红二方面军于19351119日从湘西出发开始长征,19361022日至宁夏的兴隆镇、将台堡与红一方面军会师,历时11个月,行16000里,转战湘、鄂、川、黔、滇、康、青、甘、宁、陕共10省。进行大小战斗100多次。出发时共21000人,剩13300余人。

三、红四方面军(下辖第49303133)

军政委员会主席 张国焘 37

总指挥 徐向前 33

副总指挥 王树声 29

政委 陈昌浩 28

政治部副主任   34

10 红四军(下辖第111213)

  王宏坤 25

副军长 许世友 29

  周纯全 29

11 师长 陈再道 25

12 师长 张才千 23

11 红三十军(下辖第888990)

  程世才 22

  李先念 25

政治部主任 李天焕 22

12 31(下辖第919293)

  王树声()

13 红九军(下辖第2527)

  詹才芳 27

政治部主任 王新亭 26

14 红三十三军(下辖第979899)

  王维舟 47

注:19355月上旬,红四方面军撤离川陕根据地,向西策应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936108日同一方面军在会宁地区会师。历时近1年半,曾叁过草地,转战川、康、甘3省。出发时为8万余人,剩33000人。

四、红二十五军(下辖第223224225团、手枪团)

  程子华 29

副军长 徐海东 34

  吴焕先 27

注:19341116日,红二十五军离开鄂东北根据地,开始长征。19359月于陕北延川县与陕北红军会师。历时10个月,转战豫、鄂、陕、甘等省,行程近万里。出发时人数为2980多人,与陕北红军会师时为3400余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鄂豫皖苏区红军主力部队情况简介之一
第一野战军发展史详细版(1949年)上
红军十大军团,军团长最低上将军衔
英雄的红二十五军及其战斗序列
辽沈战役之:塔山战役
闽浙赣红十军团的主要领导都有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