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家讲小坛:“辨证论治”误苍生(三)•从经方医案看后人自欺欺人

百家讲小坛:“辨证论治”误苍生

三、从经方医案看后人自欺欺人

笔者学医刚刚上路不久,在看某些经方医案的时候,觉得挺奇怪的,为什么他们遇到的病人那么特殊?刚好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或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然后被他们用上桂枝汤!难道是福人有福相,遇到的都是典型病人?有时候,自己也挺沮丧的,为什么学不到他们这种“辨证”的本事?后来,自己留个心眼,想在他们的医案中找点漏洞,慢慢就发现,原来是江湖上说的,“被秃驴骗了。”

他们所谓的用桂枝汤施治的医案,案首记录的患者症状,有的是选择性地记记某些症状,也就是他们说的“主症”;有的是患者没有那个症状,也补上个别某某症状;有的则是对患者的某些症状,做了“明暗”“色彩”等的“艺术处理”。你留意看看,不少医案,案首记录的症状是“1、2、3”,然后,后面讲到几次复诊的时候,他会说,初诊的某某症状,如“4、5、6”,或“1.5、2.8、3.7”等,也如何如何地有效之类的。——原来,他们初诊记录的“1、2、3”症状,只是为了让自己符合岗位或声望需要,下大功夫一定要“辨”出个“证”来,而那几个“1、2、3”症状,恰好可以套到“某某证”的框框里,让“某某证”光荣诞生而已。“辨”不出个“证”来,对得起养育我们的父老乡亲吗!当然,最终目的是要让读者觉得,他们因为“抓主症”准确,“方证对应”,然后“效如桴鼓”了。“辨”出个“证”来?那是必须的,基本功夫而已嘛,有什么值得称道?(虽然,说这话,“良知”在旁边盯着,有那么一丢丢不自在。)

我们看看被当今有些人尊为“近代经方大家”的曹颖甫先生《经方实验录》的几个医案。

——第一案  桂枝汤证其一

汤(左,二月十八日)

太阳中风,发热,有汗,恶风,头痛,鼻塞,脉浮而缓,桂枝汤主之。

川桂枝(三钱) 生白芍(三钱) 生甘草(钱半) 生姜(三片) 红枣(六枚)

(旁白先生说:老实人,生病都老实,刚好跟书上的症状一样!旁白女士说:有什么奇怪的?千万人中,难道没有一个跟书上的一样?正好被曹先生遇到而已。)

——第四案  桂枝汤证其四

谢先生,三伏之天,盛暑迫人,平人汗流浃背,频频呼热,今先生重棉叠衾,尚觉凛然形寒,不吐而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小便短赤,独其脉不沉而浮。大论曰: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本证似之。

川桂枝(钱半) 大白芍(钱半) 炙甘草(钱半) 生姜(二片) 红枣(四枚) 六神曲(三钱) 谷麦芽(炒各三钱) 赤茯苓(三钱)

(旁白先生:快看快看,曹先生“辨证”了!旁白女士:哪里“辨证”!?曹先生都没确定,他说“似之”而已。旁白老师说:“似之”“不似之”不关键,关键是曹先生“错之”。第一错是没有询问病人得病之后有没有出过汗。出过汗的“凛然形寒”是阳虚,可用桂枝加其他药升阳;未出汗的“凛然形寒”是表闭,需用麻黄或紫苏开表。第二错是没有写明病因。到了医案编成书籍时的按语才说“谢君先是应友人宴,享西餐,冰淋汽水,畅饮鼓腹。及归,夜即病下利。”这是暴食饮冷,中焦不运,是用曲、麦的依据。不说清楚,谁知道为什么用曲、麦?第三错是患者曾经医治,病不解反增剧,问诊没问清何药所误。结合“小便短赤”来看“下利,日十数度行,腹痛而后重”,是热利,不宜姜、枣,反宜滑石、蒲公英或茵陈蒿清中下焦湿热。但是,原文说患者喝的是“冰淋汽水”,中焦寒湿啊,那是干姜证。总之,医案中没写清楚。第四错是引用的“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与此证毫无关系。彼文指的是太阴经的中风证,仍然属于太阳病的治法,而这个下利所见的“脉浮”,必然在关部,是肝脾下陷导致的胆胃上逆,与“宜桂枝汤”无关。还好,曹先生还是经验丰富啊,桂枝小小用一点。如果再用三钱,或是用到四五钱,这个处方就增病了。不过,如果增病,就不会收集到这个书里边来了。你懂的!第五错是此证虽然可用桂枝升达肝脾,但用药增加了燥土运中焦之法,哪里还是桂枝汤方意?不宜归入桂枝汤章。)

——第五案  桂枝汤证其五

佐景曰:虞师舜臣尝日:“一二八之前,闸北有一老妇。其子服务于邮局。妇患脑疽病,周围蔓延,其径近尺许。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头项不能转侧。余与余鸿孙先生会诊之,三日不见大效。四日诊时,天色已晚,见病者伏被中,不肯出。询其故,侍者曰,每日此时恶寒发热汗出。余乃悟此为啬啬恶寒,翕翕发热之桂枝汤证。即用桂枝五分,芍药一钱,加姜草枣轻剂投之。次日,病大减。遂逐日增加药量,至桂枝三钱,芍药五钱,余三味亦如之,不曾加他药。数日后,竟告全愈云。”

(旁白老师直接登场:这是误治而偶中。第一,基本功不扎实。“启其所盖膏药,则热气蒸蒸上冒”而“头项不能转侧”,“少阳为枢”,少阳病则枢机不利,所以“头项不能转侧”。实在不行,仔细看看“脑疽”发在头部哪条经络的循行位置,不就行了?结合“热气蒸蒸上冒”的症状,那必然是在少阳经啊。太阳经是寒水之气,没有这种现象;阳明经上逆,则或呕吐或不食了;少阳甲木从相火化气,病了才有“热气蒸蒸上冒”的症状。第二,仍然是基本功不扎实。天色已晚的“恶寒发热汗出”,两个原因,要么阴虚而阳不敛藏;要么阳虚而浮越不降。症见“热气蒸蒸上冒”,下焦必然是阳虚,因为阳气都浮在上面了。到了晚上,天地阴气增盛,天人感应,人体下焦寒气也更旺,右阳因为下焦寒盛,更加上浮而“发热汗出”;左阳则因寒伤生机,更加下陷而“恶寒”不已也。旁白女士说:判断错?那怎么有效?旁白老师说:大剂芍药清泻少阳相火,少量桂枝升达肝木,左右升降复原,可以有效。未从“培中去湿、温暖中下”立法,终非正法;并且,用了桂枝用了芍药的,并非都可以命名为“桂枝汤”。旁白小子说:他问诊不精,诊治三日都没问清重复出现的问题。旁白哥哥说:我还没说他不懂五运六气呢。医案不写年月日,人家怎么根据五运六气评价他用药用得对不对?他脑子里根本没有五运六气的概念嘛!旁白女士说:算了算了,不要要求太高,好歹人家还懂得抓几个症状套成桂枝汤证;没读过《伤寒论》,他知道桂枝汤?读书人呢!)

——第七案  麻黄汤证其一

范(左) 伤寒六七日,形寒发热,无汗而喘,头项腰脊强痛,两脉浮紧,为不传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炙草(八分) 杏仁(三钱)

(旁白小子跳出来说:我又发现了一例跟书上症状一样的患者!!旁白女士:嘘!那本书里边,搞笑的多着呢!声音太大,被曹先生的徒子徒孙听到了,法院告你。旁白小子:他徒子徒孙不应该追求真理吗?佛教不是说“依法不依人”吗?怎么能死死跟定某个人呢?旁白女士:我晕!谁证明你是真理?)

“经方大家”就是这么“辨证”的,“辨”的就是这样的“证”!推而广之,那些把患者的众多症状,大刀阔斧地删删删、改改改,半成品差不多了,就套到“某某证”里去的“辨证论治”,那是在“辨证”吗?如果那就是“辨证”,你敢让他治吗?可惜天下乌鸦一般黑,社会上都是这么“辨证”的,你不治也得治;否则就不叫“误尽苍生”了。

从人品道德方面讲,从古自今很多医家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笔者绝对相信,他们不是有意用这种“削足适履”的“辨证论治”。比如,曹颖甫先生在面对日寇强暴的时候挺身而出,崇高的气节就非常值得我们敬重。

——那么,他们为什么还要去“辨证论治”呢?为什么还要在这条治疗疾病并非“普效”“捷效”“久效”的道上一路走到黑?你问。

首先说,历史上是有一些医家,不抄经方、不套经方、不改经方的。他们希望走出一条新路,比如,走出了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等之路,可惜最终仍然是在“辨证”的圈子里打转。其次,不“辨证论治”,跳出“辨证”的圈子,或者几乎看不出他在“辨证”圈子里的痕迹而圆融用药的,也有个别,比如清代的程敬通先生(见《程敬通医案》)。可惜,程先生从“辨证”的圈子出来后,走丢了。他也无法在理论上走出一条正确而通透的路子出来。总之,那点与一路上的“黑”顽强抗争的“光”,在黄元御先生那里,其他人没看到,迷路状态中。清代张琦先生在《四圣心源后序》中称赞黄元御先生,认为黄先生:“长沙而后,一火薪传,非自尊也。”——不是他自吹自擂的啊!

这里讲“经方医案”,找个典型作代表而已,其他很多不是经方医案的,同样存在有意无意“自欺欺人”的问题。

——你把“辨证论治”说的那么不堪,为什么以“辨证论治”为主流的中医,还为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你问。

这个问题简单。袁隆平先生是当代人吧?袁老出生之前,难道中国的水稻就不丰收了?也丰收。但是,丰收那些水稻的农民伯伯,连续丰收30年,水平也不能与袁老相比吧?更何况,所谓“靠天吃饭”,哪能连续丰收30年?“辨证论治”,他们也是“靠天吃饭”哪,你说它贡献多重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解密《伤寒论》中变证的真相!(深度好文~)
疑难病症私藏传世秘方及医案笔记(十八)(373-—383)
临证不可固恃一药
从几则医案说起
《胡希恕医案》带来的珍贵启发
水哥聊医案2:太阳伤风,桂枝汤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