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圣的心源是什么? ——四圣医学导读•“反逆”之动之二

(二)熟习之方

看看桂枝汤和麻黄汤。

桂枝汤是《伤寒论》的首方,被称为“千古第一方”。

但是,就是这么基础、这么流传久远的方子,千古以来,没多少人真正弄懂过。比如,清末著名医家郑钦安,火神派开山祖师,他在《医法圆通》中说:“桂枝汤一方,乃调和阴阳,澈上澈下,能内能外之方,非仅治仲景原文所论病条而已”。提出“桂枝汤方……凡是太阳经地面之病,皆可用得。”今人唐步祺称其“并将经验病形,列出十条”[1]云云。

只要说某某“方”,不管是否“并将经验病形,列出十条”,其思路,绝大多数在起点就已经跑偏了。桂枝汤方,加上药量,可以称为桂枝汤方;去掉药量,不可称桂枝汤“方”,但可称桂枝汤“法”。如“厚朴、大黄、枳实”三味药,没加药量时,能说它是什么汤吗?不能。因为厚朴三物汤、小承气汤、厚朴大黄汤,都是这三味药。因此说,“方是死方,法是活法。”从说“方”开始,基本上路就很难走对。但“法”则可曲尽其妙、化为千方。在中国文字中,“方法”虽然是一个词,但两个字的意思其实差别非常大。

那么,对于桂枝汤来说,它这个“法”,即桂枝汤“法”,到底是什么?它是干嘛的?

黄元御先生在《伤寒悬解》中示,桂枝汤,“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生姜调脏腑而宣经络,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中之郁。”其病发因为“卫秉肺气,其性收敛,风鼓卫气,失其收敛之职,是以汗出。风愈泄而卫愈敛,则内遏营血,郁蒸而为热。”因此,用芍药清营中之热,用桂枝达营中之郁。“营”为经络之血[2],而经络之病属少阳[3]。因此,“芍药清营中之热”,主要是清右路少阳相火之热;而芍药“酸收”之性,也有收敛胆经经气之功[4]。因此芍药的功用主要在右路。但是,“营”虽为经络之血,毕竟“司于肝木”[5]。因此,桂枝辛温,其性升达,用它走肝经[6]而“达营郁”。“达营郁”就是达木气,就是升阳气[7]。因此,“桂枝汤法”,简单说,是“清营热、达营郁而滋化源”。它是在“滋化源”,即补中焦的基础上,针对肝胆层面,也就是在木气升降的路线,清敛右路而升达左路的大法。《伤寒论》原方,桂枝和芍药用量均为“三两”,也就是说,“桂枝汤法”是在兼顾中焦的基础上,左右平衡用力的治法。鉴于生姜略兼解表之力[8],因此可称“桂枝汤法”是偏于右路[9]用药的治法。

如果单纯讲“桂枝法”[10],那就完全变了。它直接就是左路用药——升阳气,包括桂枝甘草汤、桂枝去芍药汤等。

麻黄汤,黄元御先生示:“甘草保其中气,桂枝发其营郁,麻黄泻其卫气,杏仁利其肺气,降逆而止喘。”其病发因为“血秉肝气,其性疏泄,寒闭营阴,失其疏泄之权,是以无汗。寒愈闭而营愈泄,则外束卫气,闭藏而为寒。”麻黄汤是针对寒邪束表,解表降逆兼达营郁(即达木气)的思路,以右路用药为主,兼顾左路升阳的治法。

黄元御先生在《伤寒悬解·太阳二十》中示:“桂枝泻其肝血,麻黄泻其肺气,营卫分属于肺肝,而统司于太阳,故太阳风寒之初始,首以桂枝、麻黄二方,为定法也。”肝在左,肺在右。因此,称桂枝为左路用药,麻黄为右路用药,也是一个说法。

但是,在桂枝汤、麻黄汤中,桂枝都只是臣药,君药为芍药和麻黄。这在《伤寒悬解·太阳十八》中可见一斑。如,“桂枝本解肌表,以散风邪,若其人脉浮而紧,发热,汗不出者,是寒伤营血。营伤则束其卫气,是当去芍药之泻营血,而用麻黄以泻卫气,桂枝[11]不可与也。”易芍药为麻黄,而留桂枝达营郁,因为表病而营气不达,故均须用。但风伤卫气,则营血郁而生热,因此用芍药清营热(桂枝汤“治在营血”[12]);寒伤营血,则卫气郁而生寒,因此用麻黄散表寒。言“桂枝不可与也”,你看,去掉芍药,虽然桂枝这味药还在,但已经不叫桂枝汤而叫麻黄汤了。芍药为君而用桂枝为方名,这个问题不知张仲景先生当时是怎么考虑的。这里不猜测。

一本《伤寒论》,归根到底就是“三类法”。调理中气的理中汤法、甘草干姜汤法,降敛右路的皂荚丸法、百合知母汤法,升达左路的红蓝花酒法。当然,更多的是以左或右为主,兼顾中气或右、左路的。如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干姜芩连人参汤,兼顾中气基础上的右路用药;桂枝人参汤、当归四逆汤、苓桂术甘汤,兼顾中气基础上的左路用药。

是不是这么简单,我们可以再看看《长沙药解》。

《长沙药解》的“卷一”是中焦用药为主的治法和处方思路。比如理中汤、甘草干姜汤、吴茱萸汤法、大建中汤。但是,中焦为脾胃所居。脾升胃降,中焦用药多数也有升降之分。中焦降泻的,如大承气汤,降泻胃腑之法;大黄甘草汤,清泻胃热之法;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泻满消胀之法。中焦升敛的,如桃花汤、赤石脂禹余粮汤、禹余粮丸等。“卷二”是肝胆用药,以左路为主的治法和处方思路(其中柴胡、梓白皮、猪胆汁、酸枣仁和芍药、黄芩、白蔹、铅丹主要走胆经,为右路降敛用药);“卷三”是右路肺经用药为主的治法和处方思路;“卷四”用药主要针对心、肾(膀胱)。一个要上,一个要下。因两者统属于少阴经,因此列为一篇,但是包含了左路升阳和右路敛阳的两个用药方向。不过,主要还是左路升阳居多。

你只要看看某味药组成的药方收录在哪一卷,就知道那味药组成的那张药方(那个治法),到底是走中焦为主,还是升降为主了。比如干姜,这味药本身收录在卷一,是中焦用药。当它组成“干姜芩连人参汤”的时候,它仍然收录在卷一的“干姜”条,所以“干姜芩连人参汤”这张药方是走中焦为主,兼顾右路清泻(黄芩、黄连)的思路;当它组成“黄连汤”的时候,它收录在卷四的“黄连”条,所以“黄连汤”是右路清泻君火为主,兼顾中焦用药(干姜等)和左路用药(桂枝)的思路;当它组成“胶姜汤”的时候,它收录在卷二的“阿胶”条,所以“胶姜汤”是左路升阳为主,兼顾中焦用药(干姜)的思路(先生加了“甘草、大枣、生姜、桂枝”之后,左路升阳的意思体现得更明显)。

所谓左路用药,就是升达阳气的药;所谓右路用药,就是敛降阳气的药。因此,说来说去,所谓诊断,就是要判断到底是出现阳气不升,脾肾肝下陷的“逆”;还是出现阳气不降,胃胆肺不敛的“逆”。阳不升就升左;阳不降就降右。用药的思路,无非是在顾护中气的基础上“反逆为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13]使人体的阴阳“无过无不及”——“中庸之道”而已。



[1]《郑钦安医书阐释》。

[2]《四圣心源·天人解·气血原本》:“血统于肝。凡脏腑经络之血,皆肝血之所流注也,其在脏腑则曰血,而在经络则为营。”

[3]《伤寒悬解·卷十二·厥阴脏病·提纲》:“厥阴、少阳之经,同布于胁肋。少阳之病在经,故有胸胁之证;厥阴之病在脏,故有吐利之邪。”关于营热与相火的关系,《四圣悬枢·卷四·疹病解第四·少阳经证》:“温疫之病,热在营血;而营血之热,全因相火之郁”一句也可参考。

[4]《素问悬解·运气·至真要大论》:“火淫所胜,解表泄热,恐脱经阳,故以酸收之。仲景桂枝汤之芍药是也。热去营泄,故以酸复之。仲景新加汤之芍药是也。”

[5]《伤寒悬解·太阳二》。

[6]桂枝不走胆经。如《长沙药解·桂枝》章称桂枝,“味甘、辛,气香,性温。入足厥阴肝、足太阳膀胱经。”

[7]《吴佩衡医案·中药十大主帅》:“桂枝不是发表药,更不是发汗药,而是强心化阳生热之药。医者能明其功效,则经方之义,思过半矣。”心为火,笔者认为,因为达木,所以能“强心”;热为心火,“生热”者,则如黄元御先生《玉楸药解·肉桂》所示:“肝属木而藏血,血秉木气,其性温暖。温气上升,阳和舒布,积而成热,则化心火。”也就是说,吴佩衡先生所称“强心化阳生热”,概括起来即“升阳气”之意。

[8]《长沙药解·生姜》:“……行经之要品,发表之良药。……桂枝汤,用之于甘枣桂芍之中,既以和中,又以发表。”

[9]之所以说“桂枝汤法”“偏于右路”,是因为它治疗的,跟麻黄汤一样是外感病。外感病,初感必然是在太阳经;太阳经(膀胱经)经气是要降的,即右路之经。而外感病,病在体表皮毛,皮毛属肺所主;肺气也是要降的,仍然是右路之经。至于温病、温疫,以及三阴伤寒等,初感都在太阳经,只是在太阳经停留的时间,有的实在过于短暂而不易让人觉察而已。

[10]《长沙药解》“鳖甲煎丸”条,“桂枝、胶、芍,疏肝而润风燥,此桂枝之法也。”

[11]指桂枝汤。笔者注。

[12]《伤寒悬解·太阳五》。

[13]《素问·至真要大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论》背好这75条,临阵用药信手拈来!
国医大师王琦:经方之道与启悟
伤寒论有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
大道至简古中医,人人都能读懂的“伤寒论”,白话注解,连载16
经方: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温经通阳,宣散水饮)
顺从自然的金水六君煎的理解+伤寒论方解合集+老牛论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