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第164条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二太阳百二十四: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辨111】)

此证的关键,一个是“心下痞”,一个是“恶寒”。

关于痞证,先生之释文,偶有尚待细析者。如上条(太阳百二十三)释文称,“……故痞证与下利兼见,悉因中气之败也。”然此条之证,应即无下利者。

但是,先生称“及其成痞,则下寒而兼上热”(本章导语),以及“病发于阴……误下则脾阳下陷,阴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谓痞证。未下之前,经热非盛,故下后原无热入。但痞满不消,久而郁甚,则生热耳。”(太阳一百十,《伤寒论》第131条)即关于痞证“下寒上热”的核心特征,却是于理有据。观《伤寒论》生姜泻心汤诸方,寒热并用可知也。

因此,证见“心下痞”,则其内有热可知。且此证之“热”,因其外见恶寒,则内应更有阳郁之热,先生称之为“外见恶寒,则内必发热”者也。是原论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之据。

但是,对于这个痞证与热,窃以为,当是时也,应有上热炎蒸而上见烦渴之证。胆胃逆升,君相上炎,是以用大黄、黄连[1];否则,大黄黄连未必妥也。

至于此证之“恶寒”,则有两种情况。第一,的确是于汗后仍然有外寒,即类似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伤寒论》第63条)的“汗后表寒未解”(太阳五十八)的情形。但此非桂枝汤证。原论明示“不可更行桂枝汤。”此时之此类表寒,应当并不严重,方可用桂枝汤并药后啜粥发汗解之。否则,即是犯了《伤寒论》第16条(太阳十八)“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之戒。

窃以为,此证之“恶寒”,见于“复发其汗”之后,应是第二种情况。即表邪已解,而表阳虚之“恶风”,或汗后阳虚木郁之“恶寒”[2],因此用桂枝升阳(依理当并用附子)。先生释文,“解表宜从中风例,用桂枝汤。病在汗下后,是以不用麻黄”[3],实亦汗出表开之意。既是表气开,则“阴邪束闭”者,非所感天地寒水之气也,乃汗泻经阳,而阴气独居束闭于外也。笔者认为,《伤寒论》所谓“表未解”“表证仍在”的说法,只是对表证的一种客观性描述,并不一定指“有外感之邪气”。

郑钦安先生认为:“(164条)以此症而论,则攻痞之大黄黄连泻心汤,亦未恰切,何也?未见有热象足征,只有痞象一症,况此由下汗而成,并非未经汗下而见。前之大下,是大黄苦寒一派而致痞,既前之大黄不效,今又用之,又岂能必其效乎?吾想再下之,而命不永也。”柯韵伯先生对大黄黄连泻心汤之用,于原论154条后有注颇有异议:“学者用古方治今病,如据此条脉症而用此方,下咽即死耳。勿以断简残文尊为圣经,而曲护其说,以遗祸后人也。”

实际上,此证,若是典型之痞证,即证见上热下寒,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不可用的。先生于《伤寒说意》示:“若按之心下濡而不硬,诊之关上浮而不沉者,是胃阳之不降,浊气之堙郁,上热已生而下寒未作也。此缘下伤中气,胆胃逆升,土木壅遏,结滞不散,相火燔腾,故生上热。大黄黄连泻胆胃之郁热,则气降而痞消。名曰泻心,是泻少阳胆木之相火也。若下寒已作,则此法难用矣。”[4]大黄黄连泻心汤没有温补中下之干姜、人参、附子等药,因此,下寒已作之证不可用之。先生之释,一言可解郑钦安先生、柯韵伯先生等人之惑。

简言之,此条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有其情景设定的,即“下寒未作”。



[1] 《伤寒说意·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太阳坏病痞证·清上温下》:“此缘下伤中气,胆胃逆升,土木壅遏,结滞不散,相火燔腾,故生上热。”

[2] 《长沙药解·芍药》:“风木下郁,则阳陷而恶寒。”

[3] 《伤寒悬解·卷五·太阳经下篇·大黄黄连泻心汤证二·太阳百二十四》。

[4] 《伤寒说意·卷三·太阳经坏病结胸痞证·太阳坏病痞证·清上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胡希恕先生讲太阳伤寒病机
伤寒论第一百五十五条附子泻心汤治疗汗出背恶寒外加失眠者之我见
寒药和热药能一起用吗?己安先生讲伤寒
2分钟重温胡希恕先生讲桂枝汤证病机
中医基础知识学习: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胡希恕讲泻心汤三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