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湘霞|仪式感的思考与自我分析

从完全地忽略仪式到慢慢地重视仪式,是一个价值感慢慢呈现的过程

从我有记忆以来,自己对仪式就很不屑,因为我将仪式等同于必须要遵守的规矩,有着强制性,虽然从小父母亲人都说我很“乖”(懂规矩),到小学初中都一直是“乖”学生,直到高中因为严重偏科,再也无法保持“乖”学生的人设(“乖”学生的标准之一是学习成绩优等),叛逆的一面才呈现出来。

外表有多“乖”(懂规矩)内心就有多叛逆,所以我对一切的规章制度仪式都反感厌恶。

一个孩子刚出生时是不懂得规矩一说的,规矩这套东西是随着不断长大,如同枷锁,慢慢套在了身上。一个被夸很“懂事”“懂规矩”的孩子必然地可以看到背后父母家庭教育无形的存在,而且还经常和“家教”联系起来说,所以在平常骂人时常可听闻“你没家教”,这样不仅可以骂到对方,并且可以连同对方父母一起骂了,当然,“没家教”的意思除了包含“父母没教育好”还可以引申为“父母不在,所以没人教”。这样的咒骂往往会激起对方强烈的反击。由此可见,在我们的文化当中“有家教”是件何等重要的事情。

因为对于“没家教”的忌讳,往往会反向形成对“有家教”的追求,这忌讳与追求都是指向的同一件事情,不过是大棒与胡萝卜的区别罢了,“有家教”的含义在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理解,在我们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乖”。

这“乖”是需要孩子能领会并满足在不同情境下大人的需求来作为标准的,这“乖”和“家教”往往都是建立在牺牲孩子的天性需求方便大人生活或者满足父母的心理及面子的基础上,孩子只能服从父母和家庭的需求,因为需要生存。这种表面上违背自己心愿意志的“乖”,向内发展出来就是对“乖”“家教”的不满和愤怒甚至是仇恨,并泛化到与之相关的一切规则规矩及规章制度。为什么在受虐待和教养极端严苛的家庭中容易出现反社会人格的孩子,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一个人对外的残暴,仇恨,伤害,攻击......都是曾经的外部世界加诸在Ta身心上伤害的呈现并呈正比。

我幸运一点,严苛的家教只是让我反感厌恶一切的规章制度规矩,并讨厌由此衍生出来的相关仪式,当然也造成了自己在个人生活中的大小不少波折,以至于很早就思考人生与生死,并由此进入了心理学行业,这“恰到好处的伤害”(在某些方面父母还是给了我温暖和爱)没有让我走向另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而让我成为一名咨询师。

我对于仪式的厌恶无视到了什么程度?
我记不得任何他人的生日(包括父母亲朋好友)。
孩子的生日需要凝神回忆才能想起,而我自己的生日和先生的生日,则常常在生日前半个月一个月自己一再提醒自己,最后还是常常忘得一干二净导致错过。(当然,对于生日的遗忘肯定还有其它因素,对于仪式的厌恶是其中原因之一)。

不原意参加任何有组织的活动
因为有组织就意味着有“纪律”“规则”,对于一切活动的组织,仪式都发自内心地不屑,反感,嗤之以鼻,觉得矫情。
所以我从来就不是个参与活动的积极份子,别说积极,基本是能逃就逃,能躲就躲(这部分也和我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建立有关),还会和朋友发牢骚抱怨吐槽,泼凉水,唱反调。也对所有的规章制度包括仪式抵触排斥,这又导致我总是有破坏规矩挑战规矩的冲动与欲望,这部分也直接影响到我在一个团体团队集体中的融合程度,以及和他人的关系。

这部分特立独行的气质个性从另一个方面又促使了我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因为排斥从众,总是属于人群中小众的那部分,看问题想事情都会往往会有自己的观点,相对大潮流来说会走得更深更远更前端或另辟蹊径。

对于仪式感的排斥直接影响了我的婚姻。
因为我和先生的婚姻没有举行婚礼,这对我是个很大的创伤,也直接导致婚后多次因此争吵影响婚姻状态。虽然我一向反感仪式,但是在婚礼这件事上当时却强烈地向先生提出过要求,一定要有仪式,不求排场,但求仪式,最终先生以各件原因拒绝了我,这成为后来很长时间里我内心挥之不去的伤痕。第一次,我感受到因为仪式缺失带来的失落,愤怒,悲伤,落寞,难过,委屈,被贬低,不被承认.......

不仅过生日,对所有的节日也基本一并忽略。
理由是:反正现在都不缺吃穿的,过节有什么特别的,没办法过。其实是因为先生工作一直繁忙,对于他没办法“顾家”,没时间陪伴家人感到愤怒,并且早些年一直关系紧张,平时家里就冷清清的,过节也不会有心思有气氛。

体现在我的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中:

在南方,每逢端午等节气,女婿是要给岳父母家送“节礼”的。我们家从来没有过,原因是:我是家中独女,父母认为送来送去都是一家,我们的都是你的,分什么彼此;

只要女婿对女儿好,别说送我们什么,哪怕要我们倒贴都是心甘情愿的;

父母认为自己衣食无忧,不需要孩子在日常这样迎来送往,等到有需要的时候再说吧。这些理由父母会经常表达,我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

其实其中隐藏的意义是:

一,我们是一家的,女儿虽然结婚有了自己的核心家庭了,但是我们还是没有分离和原生家庭是一体的,也不接受这分离,不需要界限和有这象征意义的仪式;二,父母自身的无价值感连带自己的孩子都是无价值感的,除了希望“你对我们好”(很有乞求的意味),而且只要情感上有就可以,对关系中对方物质上的付出不能接受,潜意识觉得自己不配接受,接受就有亏欠感。有句俗话“你不值钱”,虽然很伤人,但却说明人的价值从某个层面是可以用金钱物质来衡量的。完全拒绝物质和极度追求物质本质上一样,只是一体两面而已。

三,担心平日这样的仪式会给孩子带来麻烦,将来自己需要孩子的时候就更麻烦,认为亲子关系是一张有限额的支票,过早消耗到了用的时候就没有了。

在我的原生家庭中是这样对待节日生日的:父母还是比较重视并有仪式感的,逢年过节,父母都会买或者做些我喜欢吃的东西等等(虽然平时也不缺吃穿),即便是到了现在,每逢过节,父母还会习惯性地问我节日在家准备了什么?我倘若淡淡地说过节没什么特别的,爸爸就会很不快,认为我不晓得花心思在家里。

但是与我遗忘生日相吻合的是,在我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也只给我过生日,并送生日礼物,但他们自己却从不过生日,和我现在的核心家庭很类似,我明白父母不过生日的原因所在:相互都对对方和自己怀有不满和愤怒,还有太多的爱恨情仇能量淤积。

有一天在送孩子上学回家的路上,正逢大院门口卫兵换防,队列整齐,装备严谨,还有专人负责在车道禁止一切车辆通行,而正是上班高峰期进出的车辆们也配合耐心地等待。卫兵们一丝不苟每个规范动作都渲染着庄严,庄重,尊严,认真,承诺,果敢......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喧嚣,仿佛都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并为这一切添上了特别富有光彩的一笔。我驻足认真地看完了整个过程,深深被震撼被触动。

原来,仪式感是这样的!这样的庄重肃穆,这样的意义,不是围观的人,外界附加给他们的,不是通过获得外界认同来获得价值与尊严,而是他们通过自己对自己的态度,自己对待自己的事情用行动赋予给自己的!这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尊重,自己给自己的尊严!


仪式意味着认真地对待自己生活中的每件事,每分钟,与任何他人无关,而是一种自己对待自己的态度。这一切通过仪式来体现,传承,表达。不论他人如何看待,这是自己给自己的交待,自己对自己的承诺。


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清晨金色的阳光透过树稍洒在路面上,我瞬间感受到了仪式的意义和蕴藏的能量。
心中无限欢喜。

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最好的办法是自己尊重自己。
一个能做到自己尊重自己的人,他人尊重自己与否从某个层面上来说已经不再重要,因为自尊不再需要通过他人的尊重来满足获取。

我之所以未能有自己想要的婚礼仪式,从潜意识层面来说,是自己一向对仪式的反感厌恶排斥在现实生活中的应验。也是自己不爱自己,不尊重自己结出的果实。

我在婚后开始总是忘记自己的生日,是因为内心对于婚姻和对方的不满无法直接表达愤怒与攻击,只能将攻击与愤怒指向自己,无自我价值感,觉得自己生命的存在是一个错误和悲剧,希望忘记一切包括自己的存在。包括从婚后开始也一并同时忘记先生的生日,遗忘是压抑和表达自己愤怒的最好方式,通过遗忘来抗拒事实的存在,通过遗忘来无声地向对方表示抗议和不满。并且能很好地表现自己的无辜:我只是不记得了而已,而且,我不仅不记得你的生日,连我自己的生日也不记得。

我的父母不重视仪式,结果我先生对待他们别说尊重了,关系几近全无,如同陌路。

然而,这个恶果却是自己在长久以来的点滴中孕育出来的——我不尊重自己,没有自我价值感 。

当自己品尝到果实的苦涩又责怨别人没有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来对待自己,将愤怒与怨恨推向他人。

走到今天,我会认真专注地对待生活中的每件事,让很多件事都贯注了仪式感的尊重郑重:

可能自己还是习惯性地遗忘生日,但是在想起来的时候会给自己补过,并带上孩子,认真地告诉她:今天妈妈生日。

父母的生日在冬天,这几年临近父母生日的时候就会打电话问候,寒假回家后给他们订蛋糕带他们出去吃饭,尽到一个女儿的本分;平时过节也会和父母通话视频问候他们;

每天早上把雅送去学校后回到家就认真地整理家务打扫卫生,甚至在刷洗马桶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虔诚;

对于自己每天要工作的另一个工作室:厨房,更是要保持地面墙面台面都清爽整洁,每一刀都认真仔细,所以雅雅经常说:妈妈做的菜最好吃,因为妈妈做饭是享受,妈妈爱做饭!

每次做咨询前都提前静心安神,有时候放空自己,有时候会回想相关的重要细节;

没有婚戒,在和先生分离期间,自己给自己买了一个,一直都戴在手指上......

我所做的这一切,不是为什么而做为了别人而做,就是纯粹地沉浸在做每件事的当下,将自己和当下融为一体。

在这样的时刻,感受到宁静,尊重,庄严,份量。
感受到自己对家庭/生活/事物的热爱。
对自己的深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奥巴马的孩子个个都优秀,离不开9条“家规”,值得父母一看
家教一定要给孩子立的规矩
*浅议家教*.白山黑水.2020.1.2...
一个家庭立下这十条家规,子女必定有出息
爱与规矩并行,才是一个家庭最好的家教
美国家教三句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