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荔文苑】王锁学:上世纪末,王彦王村有个老年读书会

 上世纪末,王彦王村有个老年读书会

文/王锁学

1985年春节,村上召开在外干部职工茶话会。在会上,县政协委员王霭如倡议大家捐款捐书,创建村图书室。这个倡议得到了热情响应,参会者每人5元、10元不等当场捐助,还有许多会后听到消息的人也纷纷慷慨解囊。时在渭南市农科所工作的谢云超先生一次就捐出了300余册图书,其中就有当时深受群众喜欢的《果树栽培》《蔬菜种植》《怎样养猪》《农用化肥》等等科普读物。这次捐款,极大的焕发了在外赤子关心家乡,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只可惜我们没有找到当时捐款者的花名册。

有了图书室,就有了读者群,老年读书会应运而生。为满足老百姓学习的需要,老人读书会办起了墙报专刊。责任编辑王养德,墙报书写王映西、岳云卿,审稿及美术编辑王炳林。墙报专刊完全是手工作业,从组稿、编辑、再到出刊,耗时之多,工作量之大,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再加上老年读书会属于民间组织,没有活动经费,出刊时的笔墨纸砚钱还得自掏腰包,真的是困难重重。“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些热心公益事业的老人们,下定决心,排除万难,持之以恒,无私奉献,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之中,充分发挥余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把墙报越办越好。

图文并茂的墙报,因其科学实用,很快就得到了群众的青睐,不仅本村人喜欢,就连周边村落的人也赶来观看。本村的学民、发民、新民、陈胜利,常家的陈广录,雷家的雷升安,西张的张新社,都成了忠实的读者,热心的粉丝。每期墙报出刊,他们就会不约而同的带着笔,带着本子边看边记。他们还积极地和办报人交流心得,提出建议,甚至热情投稿。一般乡村的宣传,主要依赖的是广播和黑板报,将墙报作为宣传工具,这是王彦王人的一个创举,在当时的镰山也是独一无二的。生活在这里的老百姓在用自己独有的方式浇灌和哺育着这株绽放在黄土地上的精神文明之花。

翻阅王炳林老师保存的墙报底稿,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自来水进村,理事会成立,教学楼竣工,一桩桩,一件件,历历在目。这是一份十分珍贵的村史资料,它记载着一段时间内村上的发展变化,在推动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独树一帜,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墙报底稿中,有这样几期至今也很有价值的报道,让人感慨。第89期的报道中这样写道:

199638日,王彦王村的新老干部,政协学员以及群众代表二十余人,在村办公室座谈,共商建设文明村大事。此次会议,决定成立理事会,号召大家移风易俗,红白喜事文明办。会议选举王仲民为主任,副主任王映西。”同期墙报“群众呼声”栏目中,则列举了婚丧喜事中一些大操大办的陈规陋习,并提出了改革建议,真像是一份山寨版的政协提案,现摘录原文如下:

“一、不能老人在世时演墙头记,死后叫上电影戏。提倡厚养薄葬。二、过个事,帮忙的比客人多,人浮于事。三、丧事中迎桌子,迎冥被冥褥,顶盆子,拉孝棍行跪拜礼等陋习应改革。四、无论红事白事,不得难为客人,不得收什么洗脚钱,压梁钱,唱戏钱,热闹媳妇时,不能向主家索要现金。五、行门户乃人之常情,但事后主人还要登门答谢,喜事送糖果糕点,丧事答谢油云,建议改用谢帖。”

对群众的呼声,新成立的理事会进行了认真研究,并立即在参与群众红白喜事的过程中进行了改革。在后来的墙报回音壁栏目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报道:“四组王润生给娃结婚,理事会给各组随礼的人写张谢单贴在墙上,得到了村民的认可。从三月中旬开始,各过事户均依此办理,大家都说这个改革好。”

除此之外,丧事中迎桌子,迎冥被冥褥的习俗也改革取消了,而且一直沿用到如今。革除陈规陋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理事会功不可没。在底稿中,我们还看到了王炳林老师老师撰写的《墙报一百期的回顾与展望》,深切地感受到了老人们的执着精神。现摘录原文如下:“自1990年办起“棉花知识”墙报,91年叫“农业知识”92年叫“苹果知识”93年叫“苹果辅导”94年以后叫“苹果园”栏目设“国家大事”“咱村新闻”“科普知识”“老年生活”等等,以反映国家大事,指导当前农业生产为目的,原则是一月一刊,在生产旺季加发临时刊。从90年创刊到9612月。已出墙报百期,每期都贴在十字中心,坚持七年不断。今后除按时出刊外,今冬还计划采取直观教学——录像播放科技知识,同村农技校工作对接。从101期始,已进入1997年,欢迎大家供稿。”

1998年,墙报办到了111期,改名为“老年人”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就是在这一年,由于变故,墙报无奈停刊,老年读书会自行解散。“老年人”真的老了!

坚持了八年之久的墙报专刊不见了,但它留给人们的科学财富和精神财富却是挥之不去的。在新时代的春天,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之时,身为老人群体中的一员,我深懂他们的心,原代他们建言。乡村老人,需要的不仅仅是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更需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甚至老有所为。兴建老年读书会,不失为一种好办法,希望得到各基层组织的重视。

 注:大荔县诗词协会供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红白理事会章程(样本)
临邑丧事缩水费用不超三千元
红白理事会章程
五峰村红白理事会工作制度
墙报
松兹大地旧风俗喜变新风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