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荔文苑】屈太民:拾麦子

拾麦子

文/屈太民

       ‘现黄现割’…布谷布谷…几声清脆的呼唤打破了佛晓的寂静。俗话说:喀咕叫 、麦忙到。又能吃白馍嘹。眨眼间快六十年了,拾麦子的记忆始终挥之不去。那个年代的娃娃还惦记着一件好事,就是二十会。古高阳镇每年两个会,一个是腊月二十的年会,再就是四月二十的麦忙会。会上除了卖杈把扫帚、镰刀磨石、套绳笼头等收麦农具,还有好吃好喝、醪糟、登沙糕(豆沙糕),二分钱一小块、五分钱一大块。不论能不能吃上登沙糕,晚上有大戏看就特别高兴。

      ‘解放了’!只听生产队干部一声吆喝,男女老少几百口一齐涌进麦田,看谁跑在最快、看谁手头儿利索、看谁家拾地麦子最多。从天蒙蒙亮拾到晌午偏,哪还顾得上吃饭,喝水的工夫都没有。

       解放:意思是某一块地麦子拉完了,允许放开的拾麦子咧。之前是不可以的,因为生产队的颗粒归仓工作还没做完。为了这一天的到来,大伙儿已经期待了好多天了。因为一个麦季弄好了能拾到好几十斤甚至上百斤麦子,足足顶得住一个大人的口粮。

      老人和娃娃不管解不解放,麦忙天一开始就擓着笼(竹篮子),路边地头儿拾掉落的麦子,把拾到的麦子绑成把儿,看谁绑的又大又好看。有时趁着看麦老汉不注意,溜进地里从麦铺儿上拽一把就跑。

       说起这位看麦老头儿,他姓张,祖籍四川,解放前被国民党军队抓了壮丁,后来流落到盐滩当盐工。解放后分到了房子有了自己的家,就地入社成为一名社员,不到四十岁的他,腰弯的像只马虾,显得苍老了许多,没人见过他跟谁红过脸,老一辈儿的称他张哥,孩子们都亲切的叫他张伯。

     对于老太太及娃娃些偷点麦子,已是见而不怪的事,那个年代多数人都吃不饱,盼望一顿白面蒸馍简直就是奢求。再赶到青黄不接的季节,谁心里都明白。但生产队的看管制度还是相当严格的。

      制度归制度,不过张伯看麦的方式有点特别,手里拿几根圪针(枣刺),眯着眼睛,装模作样吓唬人,嘴里还振振有词:不怪你、不怪我,只怪娃娃肚里饿;往后退、莫扎着,灶王送你白馍馍…快跑快跑,小心狗咬,狗来喽…浓浓的川音犹在耳旁。

      只顾跟张伯玩游戏了,到了大饭时拾的麦穗还盖不住笼底,不巧碰见三儿他爹拉麦回来。叫了一声:

“三儿,过来让爹看看你的鞋烂了没有”。

       他脱下鞋递给爹看,接过鞋二话没说,摁到大腿上照着屁股就是几鞋底。“哎呀    再不了”!这哭声大的吓人,好像杀猪似的。

   “快滚回去吃饭去”!

      我愣过神回头一看,见三儿脸上没眼泪。顺嘴问了声“你不是真哭”?

   “还问!都怪你!”“嘿,老爹也没真个打”。使了个鬼脸儿说。

       小时候不止一次的问:麦面好吃又为什么不多种点麦子?打下的麦子为什么不给社员多分点儿呢?吃顿饱饭、吃个白馍为啥这么难?长大以后才明白,当初我们的共和国刚刚从战争中走来,国内百废待兴,国际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建设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强大国防的社会主义中国,需要举国上下付出百倍努力,亿万人民同甘共苦、共克时艰。幸福生活不只是吃顿白面馒头那么简单。

       拾麦子作为一种农俗,伴随华夏农耕文明五千年的一道靓丽的的风景线,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荣辱兴衰。怎能不让古人发出“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呢。那段拾麦子的记忆,将随着我国全面迈进小康社会而深深的埋藏于尘封的历史。

       作者简介:屈太民,朝邑镇高城村人,七二年毕业于朝邑中学, 热爱诗词楹联创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拾 麦
拾麦子
陈志民:迁民新学校(五)
回忆也是一种幸福(4)
难忘那年暑假打工
【散文】谢建国:拾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