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央电视台地名摄制组探访龙首渠(洛惠渠)侧记

       (王凌琴报道)8月20日一大早,秋雨初歇,蓝天微云,中央电视台地名摄制组一行在民政局、洛惠管理局有关人员陪同下,一同前往中国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龙首渠(洛惠渠)开始探访拍摄。

       国家民政部地名研究所、中国地名学会为了更好地弘扬、挖掘地名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特推出大型人文纪录片《地名中国》,旨在通过地名展现地域文化,人文历史,社会变迁,民俗风情,挖掘传播地名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和当代价值,展现人文环境的文化软实力,打造靓丽独特的地名文化名片,作为全国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地名的大荔县,与北京国声云媒国际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视媒资北京文化传媒公司合作,共同打造地名中国“大荔篇”,时长约三十分钟,制作完成后将在中央级媒体平台播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里宣传大荔,助力新时代大荔在更高的平台上不断发展。

“龙首渠”则是“大荔篇”的一个乐章。

       拍摄的第一站是洛惠渠义井水闸枢纽,这里是洛惠渠大荔段的开端,著名的铁镰山“平之洞”(五号洞)就在这里,洛惠渠水穿越铁镰山出“平之洞”,经义井水闸枢纽分成三大干渠灌溉大荔48万亩农田。

       龙首渠之所以被瞩目,因为她是一条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起始于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做了详细记载。后历经三国、西魏、唐等朝代重修,到了民国,杨虎城、李仪祉复又扛起重修大旗,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历经两千多年的起起伏伏,才顺利完工通水,绽放了璀璨的光芒。因而使得龙首渠呈现了一种神秘、悲壮、英勇、豪迈的色彩而被世人所瞩目。

       中午,太阳灿烂,摄制组的同志们冒着大太阳,在水利工地上详细的拍摄记录,山塬、五号洞、新水闸枢纽、东干、中干、西干、老水闸枢纽(民国修的)、藏银楼等等,他们还详细地采访了当年参加修渠的老人夏国顺、万坤生,以及一些修渠人的后代,听他们讲述当年修渠的往事。

       21号一大早,一行人又驱车前往龙首渠的开端:澄县状头的龙首坝。车队在铁镰山中穿行,来到了古代井渠遗址,黄土悬崖上,垂直的两条土柱裸露在悬崖边,无声地向人们诉说千百年前修渠的故事。摄制组发动了航拍机,拍下了古代先民创造的“井渠法”遗址,此后沿着渠道公路,来到了“曲里渡槽”。

       只见山塬沟壑处,林木茂盛,溪流潺潺,两座飞槽东西并行,凌空横架,气势雄伟。南边的是民国时期工程师李奎顺设计修建,渡槽的立柱上,有李仪祉先生撰写,李奎顺先生书丹的对联:大旱何须望云至,自有长虹带雨来。北边的是解放后修的,两座渡槽风格迥异,摄制组用镜头一一记录。

        最后一站是澄城状头的龙首坝,也是李奎顺设计的,这儿是龙首渠的龙头。正值丰水期,雄伟的滚水坝正在泄洪,半圆形的水坝浊流直下,犹如宽阔的布面在汹涌澎湃。坝两边的排沙闸房矗立,闸下水槽排出的浊流与水坝浊流形成撞击,发出巨大的咆哮,震耳欲聋。让人想起了“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的诗句,难怪人叫这里为“小壶口”了。

        摄制组的同志扛着摄像机,下到了坝下一片石头滩上,开机拍摄,只见瀑布撞击腾起的雨雾直溅镜头,恰好同行的王老师带着伞,派上了用场,使得拍摄得以顺利进行。

       拍完龙首坝,他们又拍了高大的闸房及其设施,还有一旁的国民党主席林森提题词的“龙首坝亭”,拍摄工作一直延续到天黑。

两天来,摄制组的同志7点30分就出发,晚上回到宾馆已经是10点多,一天里从不休息,除了吃饭,连续战斗,他们昂扬的斗志,可佩的敬业精神,令同行的同志感动不已。

       正是:

条条地名记历史,帧帧镜头镌人文。

挖掘弘扬黄河魂,留得精诚启后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龙首渠
【大荔文学·游记·黄远青】探访温汤宝塔
探秘龙首渠引洛古灌区
陕西这个县入选国家试点名单 将会有大发展!
不仅延安,渭北高原也有个“小壶口”
郝亚妮作品:渭南澄城有个龙首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