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梁惠王眼着的利与身后的名

战国是一个大争的时代,梁惠王的魏国又处于四战之地,即使其不想打仗,也会被四面的强敌所扰,经过文、武两侯的建设,魏国本来的实力在那个时候已然是第一阵线,特别是吴起在魏的时候,向东向西都打得齐秦两国认输投降,曾有5万魏武卒大败秦惠公50万秦兵的惊人记录,诸侯无不震惧。

在冷兵器时代,一旦军队失败,可能就失国亡史:

比如亚述军队被消灭,亚述帝国就灰飞烟灭,从此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同样,罗马军团被消灭后,罗马帝国就不存在了。

波斯军队被亚历山大消灭后,波斯帝国也就不存在了。

梁惠王接手国家之后,威振天下的魏武卒败得差不多了,国内徒留一付空壳。

孟子来子。

孟子在那个时候名声是非常响亮的,相当于清华大学的校长。孟子去魏国,梁惠王还是很高兴地接待他,并且急迫地问孟子,如何治国?

今天的中国各地政客也比较喜欢接待各种教授,就是梁惠王的传统。

孟子是子思的徒孙,而吴起的老师曾申是子思的同学。

子思就是写中庸的那位,子思是继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吴起是实践了孔子的思想,吴起帮助鲁国打了胜仗,但鲁国的砖家却对于胜仗很担忧,对鲁公说,鲁是小国,如今打了胜仗会让诸侯认为鲁有野心,所以必须把吴起给处理了。

吴起也觉得在鲁国没有用武之地,吴起赴魏,并在魏国明确提出如何建设魏国的大战略,魏国给吴起实践理想的舞台,吴起的战略在魏国成效是显著的。正是吴起的实践给了魏国有识之士研究的榜样,才有后来商鞅这样的大才出现。

梁惠王很希望孟子给他分析一下,魏国今后的发展道路。所以问得非常直接。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老先生,你这么远来,我太荣幸了,孔子说了吗,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快点告诉我将怎么给我们国家带来好处?

梁惠王的治国能力有没有?当然还是有的,其一生也南征北战,在位时间也很长,见识是很广的。但魏国在那些年发挥的作用,联齐弱赵,联秦弱楚都是成功的。但最终没有给魏国带来利益,给齐秦带去了极大战略实惠。就好像当年的德国,为了统一欧洲发动二战,打了半天,结果让美国和前苏联赚大发了,自己最后什么都没有。

二战后德国军队被消灭,德国没有被消灭,而且还是在美国在其国土驻军的情况下实现了再次强大,并且德国准备再度统一欧洲。

德国的统一欧洲战略有个必然的步骤,必须一步步消耗掉俄罗斯,就像当年的秦国想统一六国,必须要消耗掉楚国,一步一步吃这个国家,直到其全部衰败,不能让其有恢复的可能和机会,德国联合的是北约,这就是拉上美国和其他国家一同来参与其大战略。整个欧洲的统一,最大的障碍一战前是英国,一战后就是俄罗斯。德国是接受儒家思想最早的欧洲国家。

伟大政治家的必须具有一种天赋。不管来自外界的误导有多大,压力有多大,条件有多么不成熟,都能准确地判断出自身拥有的条件到底是什么?天底下能被所用的条件是什么?而且还必须定下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却相对常人来说又极高的目标,即使所有的对手都觉得这个目标荒诞无稽,遥不可及。优秀的政治家却能将这个目标当成国家目标一代代传承下来,我们有时候把这个称为大国战略,唯此才能充分调动全国人及后代的积极性,在有限条件下发挥全国的力量到极致,去动员举国精英前赴后继完成这个目标。

孟子见梁惠王时,梁惠王处于大战失败之后国内外都危机重重的状态,类如二战战败后的德国一样,其需要重新定位自己的国家战略。

梁惠王其实还想知道孟子是如何评价周边这些国家的战略是如何的?孟子对当时各个国家的战略有没有一些知道呢?当然是知道的,但问题在于,孟子认为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能为了解决问题而思考对策,更应该着眼于长远思考生死存亡。

楚国、秦国和齐国的战略对于魏国非常重要,而楚国将会在这之后如何处理其战略也对梁惠王很有意义。那个时候韩国是魏国的跟班,一直把魏国当大哥的,赵国呢,经过几次大战,也处于弱势。

孟子在骨子里不太喜欢吴起,当时吴起来魏的时候,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因为吴起因为不孝被曾申逐出师门的,所以孟子就不愿提吴起,当然也不愿如吴起那样帮梁惠王分析四面之敌如何应对。

但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吴起当年是怎么分析魏国形势的,以便于帮助大家了解,为何孟子这样的圣人却没有被当时列国所重用?

武侯谓吴起曰:“今秦胁吾西,楚带吾南,赵冲吾北,齐临吾东,燕绝吾后,韩居吾前,六国兵四守,势甚不便,忧此奈何?”

武侯问吴起,说自己现在四战之地,怎么办?

起对曰:“夫安国家之道,先戒为宝。今君已戒,祸其远矣。臣请论六国之俗:夫齐陈重而不坚,秦陈散而自斗,楚陈整而不久,燕陈守而不走,三晋陈治而不用。”

吴起直接分析了魏周围的这些国家,基本情况,分析完了,吴起还讲了如何应对的策略。并且后来也用事实,实践自己的判断,这就有点像王阳明,能精确分析所有的形势,并作出正确的应对策略。

“夫齐性刚,其国富,君臣骄奢而简于细民,其政宽而禄不均,一陈两心,前重后轻,故重而不坚。击此之道,必三分之,猎其左右,胁而从之,其陈可坏。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击此之道,必先示之以利而引去之,士贪于得而离其将,乘乖猎散,设伏投机,其将可取。楚性弱,其地广,其政骚,其民疲,故整而不久。击此之道,袭乱其屯,先夺其气,轻进速退,弊而劳之,勿与战争,其军可败。燕性悫,其民慎,好勇义,寡诈谋,故守而不走。击此之道,触而迫之,陵而远之,驰而后之,则上疑而下惧,谨我车骑必避之路,其将可虏。三晋者,中国也,其性和,其政平,其民疲于战,习于兵,轻其将,薄其禄,士无死志,故治而不用。击此之道,阻陈而压之,众来则拒之,去则追之,以倦其师。此其势也。”

吴起对于每一个国家如何打,国内如何治理,怎么改革,兵员从哪里来,怎么训练都有一套清晰的思路和战略。

子夏在魏国传了很多儒家弟子,之后吴起改革,魏国无论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上升很厉害。

吴起死后,魏的周边形势已发生极深刻的变化:先是吴起入楚三年,改革了楚国的政治结构,提升了楚国的战略视野:楚国的大策略是扶弱灭强,谁强打谁?

然后是孙斌入齐,帮助齐国培养了一批具有战略能力的田氏公室子弟。齐国的大战略是什么呢?以图燕始,弱楚灭晋。

最厉害的是商鞅入秦,变法实行新兵役制,针对秦兵好私斗散而自战的特点,制定了一套严格的法律,到了秦惠王时代,秦国战略已非常清晰:联齐弱楚,先图三晋再平天下。

孟子如何回答的呢?

孟子给了一段话:「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孟子继续说: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孟子在骂人:你看起来很厉害,其实一事无成。

今天我们生活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你上初中时的同桌,他总是每晚复习到深夜,但期末考却只比你高几十分。

有时候,无知的你甚至会得意洋洋的向周围人炫耀,要是我和他一样努力,早就清华北大了吧!

其实很多这样的人,常会说这样的话。

这份炫耀有意义吗?最终上清华的是那个一直比你努力很多倍却只多了几十分的人,那个事业有成的人一直比你努力很多倍却工资只比你高一点点的人,在努力这件事上,成果大于一切。

85分的人是永远没有考90分的人厉害的,无关背后付出多少努力。

付出30%努力做到50%的人只能收获内心虚幻的成就感,那些付出了200%只收获了80%的人却能得到这个世界的奖励。

孟子没有和梁惠王讲战略,也没有讲战术,孟子讲了一个道德体系,而这个道德体系,是周朝用300年实践得出的是可行的,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史,很多族群曾经在地球上辉煌一时,但最后都烟消云散,唯有中华文明一直如明灯一样光耀世界。

孟子在几千年前就表达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只有发展高级道德系统才会真正具有足够的凝聚力。所谓高级道德系统,其实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伦理道德。

当今的整个世界上的强国,无不是有一套宗教下的道德体系,而那些没有道德,或者没有建立道德标准的地区都是极度落后的,儒家对于这一点是继承和发扬了,即使在春秋战国那个大争时代,这些先圣冒着被人嘲笑,被人不齿,也坚持不懈地发展和维持其深厚的生存哲学,一直能保持着大一统的治理。

汉武帝独尊儒术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其作为最高国家统治者,在其高位所以看得更深入更系统。

围绕华夏的很多民族,即使军事方面可以强盛一时,都不能长久,比如西域有很多的古国,今天都没有痕迹,巴蜀以及更远的民族,因为没有建立道德体系而没有能够开化,今天一些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民智都极其落后,其差距正在于社会关系和伦理标准。国家在做老少边穷扶贫工作时,很多在经济上做文章,而其实这些穷区真正缺少的是先进文化。

匈奴强大过,最后完全消失。突厥留存至今的几个部族都接受了回教。蒙古族若不是接受了佛教,今天的几百万蒙古人肯定不复存在。

孟子这一段讲的是纵向的社会关系,这是在教育梁惠王,你上下关系的体系如何建立。

儒家的人际关系有两套一套就这样的纵向的,还有一套是横向的,就是你面对家庭关系如何处理,面对家族关系如何处理。天下达道者五,所以行者三就是说横向的关系。

诸侯国与国的关系是横向的关系,国内上下级关系是纵向关系。这是一套极具生命力的关系,最重要的就是仁义与利益。

所有的企业文化说到底是一大道德体系下的利益分配关系,华为这样的企业为什么会如此强大?大家都说是企业文化,其实就是华为道德系统非常先进。

华为很注重横向的关系,有的企业只注重纵向的关系。

1、秦国的实际形势分析:

自秦献公是从魏国回去,学习魏国的吴起很多的改革,在其夺得政权后,就开始慢慢在改革,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为商鞅变革做了铺垫。

梁惠王时期的秦国,战略上采取的是联齐灭晋,为何必须要拉上齐国?

一来齐国很强,属于当时的一霸。

二来齐与秦之间隔着几个国家,秦即使要打齐国也很难。而和齐国一道分掉其他国家是可以实现的,就有点类似二战前,德国想要统一欧洲,先要和前苏联订个秘密协定,一起瓜分波兰,分治欧洲等等。

马陵一战之后,齐国国力大增,特别是孙斌给齐国战略上打开的新格局被齐威王全盘继承下,齐国对自己如何经营大战略也有了完整的谋划。围魏救赵和马陵一战,灭掉当时强魏的最核心的部队,打得魏国几乎没有还手之力。齐国接下来,第二步的战略是攻燕,为了攻燕,齐国必须弱赵。怎么弱赵,齐国实施的方法是联合被自己打怕的魏国一起去实施弱赵攻燕的第二步战略。齐国的战略对秦国来说是明的,而秦的战略当时最不为天下人所知。

秦国对于强齐是有心理准备的,所以向齐国派出了大量的间谍人员,齐国的战略也能大概分析得出一二,特别齐魏相王这么明显的大事,秦国分析出齐国要攻打燕赵,所以也在积极准备配合齐国弱赵,以帮助齐国创造攻燕的条件。

秦惠王上台很幸运地找到了当时的战略大家张仪。张仪认为,列国没有把秦国放在眼里,这是一件好事,但秦国若想有所作为,最好的方向就是蚕食楚国的地盘,山东其他国家,比如韩魏,若是先打下来,那就必然会面对楚齐赵等其他国家拼死围攻。秦国最好的选择就是联合魏韩,先把楚国打残,再攻赵国。为此,秦惠王不惜送自己的女儿去燕国做太子妃,这就是为攻赵做准备的。

很多人在分析,秦明明知道齐要攻燕,秦惠王甚至把自己的女儿送到燕国去做童养媳,不是为保燕国吗?大国战略,在很多时候就是这样的没有人情味,秦在称霸六国,最大的对手就是齐国,齐国一旦实现攻燕成功,必然会实力大增,为什么秦国的国策反而是支持齐国攻燕?

秦国动用自己的国家力量帮助齐国一起消耗赵国,让齐国放心攻燕,就是走的一步非常厉害的棋,这步棋叫“弃子”。

2、楚国的实际形势

前334年,齐国和魏国在徐州相王,互相承认对方的王位。徐州相王意味着马陵之战中的两个对手齐国和魏国化敌为友,结成了盟国。那么谁将成为这个联盟的敌人呢?齐国和魏国都把矛头指向的赵国,赵国没有来得及做反应,楚国却来了。

楚国人认为,这次相王之后国际形势对楚国极其不利,楚国借口对徐州相王表示高度不满,由楚王亲自出马,倾楚国之兵对齐国发起猛烈进攻,并在徐州击败了齐军。这场战役让魏国也很是害怕,魏国单独的实力既不是楚国的对手,也不是齐国的对手,现在联楚,齐攻,联齐楚攻的局面就摆在眼前。

但楚国的进攻对象不是魏国,而是齐国,史书上记载相王是由魏国发起的,惠施也就是庄子的一个同学提议搞成的。

楚国大概只是直观的判断,不管是谁先提出徐州相王的主意,不管外交的具体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两个国家中齐国强大的多,在联盟中它肯定处于主导者的地位。要想破解联盟,直接把强的一方给打倒了,那么弱的一方也不敢怎么样?

楚国也没有把秦国考虑进他的战略里,这是当时楚国最至命的国家战略,一个国家对于身边最危险的对手,没有任何应对的策略,一旦发生战争,就是二战中一边倒苏德分波兰,或者德军攻法那样。

3、齐国的实际形势

站在齐国的角度,为什么要联魏呢?灭魏得罪的国家太多了且不说魏本身就很难灭,很有可能齐国陷进一个非常麻烦的四面是敌的境地,魏弱,够了,齐国的战略是从北往南,一步步吃,先吃燕,再灭赵,最后灭魏。

楚国是个大国,怎么对付楚国,这是齐国也必须要慎重的问题,所以,一下子灭了魏国,那样齐国就和楚国全面对抗,很可能会面临北方燕赵两国的攻击。

齐国的实力放在那里,齐国在制定大战略的时候,忽略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秦国,为什么最终会是秦国而不是齐国统一了六国,从齐威王起,齐国就没有能在战略上有全面的认知。那时候的秦国实现商鞅变法很多年,国力大争却因为在西边边境,并不为太多人所知,而且秦国施行的不让民众外出巡游的治国方针,对于当时秦国闭关锁国一心谋发展这件事,外部消息极少。一直认为秦国是一个边境弱国。齐国当然也不太把秦国放在心上,即使魏国在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认为秦国很厉害,大国都认为秦国没有开化。

这种心态类似于今天美国人看身边的墨西哥,或者中国人看南边的印度,中国网友现在称印度叫阿三。(其实印度现在类似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时代,莫迪上台后,大力发展工业,全面整顿国家综合实力。)秦国派人去联齐,齐国也是爱理不理,齐国当时的重点是南联楚,西联魏,北攻燕赵,顺序是先燕后赵。

齐国是用灭亡和瓜分赵国后获得的利益作为诱饵,成功地说服魏国和它一起去进行扩张。齐国的实力在孟子见梁惠王期间表面已经是最强大的了,即使最后它只瓜分到一半的赵国,实力也会增长到一个危险的程度。赵国被打垮,而齐国过度强大,北方的势力平衡将因此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楚国不能容忍的。

4、赵国的战略形势

整个战国期间,赵国其实是最没有想法的一个国家,但是齐国要发展把他列为优先打的对象,秦国同样也把他列为优先要攻击的对象,而魏国也一样要攻击赵国。赵国胡服骑射是硬生生的给逼出来的。在这之前,秦齐心照不宣,从两边不停攻击赵国长达近20年,因为有魏国攻赵差点破国的前车之鉴,所以齐秦两国针对赵国的攻击是以消灭有生力量为主,不占地,不夺城,只消灭赵军军力为主。

到燕王哙传位子之,这么大动静,赵国都没有发一声,可以看出赵国这些年,被齐秦两国消耗得非常厉害。

赵国在那个时候最好盟友是楚国,楚国在那个时候军事实力是非常强大的,而且,整个楚国的大战略是什么?有点类似三国里的吴国,蜀强联魏,魏强联蜀,楚国就采取的这种策略,魏强打魏,齐强攻齐,因为秦一直在边区,国小,吴起在魏时,打得秦国节节败退,楚国一直没有把秦国放到最重要的要打败的国家中,但楚国和秦国有几百的联姻的关系,所以秦国对于楚国的国策是很清楚的,秦国想称霸,那么必然会和楚国利益相碰。

当时的齐国也要消耗楚国,但在灭燕这件大事,齐国的想法联楚,正是因为联楚,齐国担心灭燕的时楚国乘其攻燕时背后一枪。

齐国考虑到,其灭燕最大的障碍其实是赵国,因为齐国联楚,而楚国和赵国关系不错,所以齐国不能大张旗鼓地攻赵,只能采取不断吃掉赵国有生力量的方法弱赵。

5、魏国的优势与劣势

魏处于齐秦楚赵等强国之间,除了韩国暂时跟班,其他国家都可能与之为敌,在这个地方当王,必须是正心诚意一心图强,稍一松懈就会一败涂地,魏国到也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优势。

对于秦国大战略是要联齐,但齐的战略是联楚,秦要想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最优选择只能是先联魏制齐,事实上张仪也是这样做的。

战略对于一个组织来说是有着十分强大的目标性的,有些时候要想打败对手,先要联合对手,秦想攻魏却最优选择是联魏,攻楚。就像今天的商业,中国要时间,需要发展,那么欧洲也好,美国也好,都不能一家独大,一家独大,中国发展机会就变小,即使特朗普对另再差,中国还是要联合美国图发展。

齐国联楚攻燕的战略让秦国感到很是麻烦,因为齐国实力很强,齐楚联盟,就是当时最强的联盟。

战国时代,各个国家都有机会,又都没有机会,孟子所说的看似不着边际,实际却是最大的真理。魏惠王想做什么?有所作为,但又不愿去花200%的努力,只想拿50分的用功却想成为清华大学的考生。

秦惠王的想法是,支持齐国弱赵攻燕,乘其攻燕时秦国南出攻楚。秦国甚至要帮助齐国攻燕,齐国再强,在攻燕时都会被燕国所拖累。

让秦国没有估计到的是燕王哙,这个二逼,可能是学习墨家,学坏了大脑,整个国家的政治转向,最后竟搞了禅让,太子平与子之的内乱,给了齐国有可乘之机,齐国只花了50天就拿下了燕国,秦国打算弱楚的攻势还没有展开,燕国就结束了,齐国的实力放在那里,楚国也没有因为齐国攻燕而攻齐,这个时候要想攻楚,就必须攻齐。那对于魏国来说更是极大的战略机遇期,秦国必须联魏攻齐,否则秦国都到不了齐国边境。

再来看魏与齐的关系,齐要攻燕赵,第一个想到的是联魏,所以才有魏齐相王,后来为什么变成联楚呢?这就是魏国在每一个时间点上没有抓住机会的原因,就像一个差生,平时不努力,到了清华来特招,给你两个重考的机会,还是考不上。

齐国在制定大战略的时候,把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唯一没有考虑秦国,马陵之战,魏国已被打趴,但魏国河西之军应对秦国,30年没有败绩,所以齐国认为秦国暂时对于齐国灭燕赵是没有什么太大关系的。这也给了魏国极大的机会。

赵国当时的情况是非常险恶的,被魏国打得国力大衰,而其国中还有一个齐国的附庸中山国,把赵国几乎隔成两半,齐国想的是灭燕后,只待局势稳定,回手就可以把赵国给灭了,赵国有点像今天的伊朗,被美国三面包围,边上还有一个巴基斯坦也是听美国人的,所以美国人计划要拿下伊拉克之后,就拿下伊朗。

楚国呢?

当时楚国最富裕的南阳盆地就靠着魏韩,魏国强大对于楚国非常不利,但秦国强大对于楚国也是极其不利的。假如联秦弱楚,这样的策略是魏国最能得到实惠的。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朱子注:此章言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循天理,则不求利而自无不利;殉人欲,则求利未得而害已随之。所谓毫厘之差,千里之缪。此孟子之书所以造端托始之深意,学者所宜精察而明辨也。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程子曰「君子未尝不欲利,但专以利为心则有害。惟仁义则不求利而未尝不利也。当是之时,天下之人惟利是求,而不复知有仁义。故孟子言仁义而不言利,所以拔本塞源而救其弊,此圣贤之心也。」

企业家与商人的最大的区别在于,企业家心里有战略,而商人眼里有利,一个在心,一个在眼,这毫厘之差也将误之千里。

普通人与有成就的之差,一个在眼前之利,一个在心中之实。所以孟子对于中庸的“诚”有着极深理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战国初期的魏国到底有多牛?
《大秦帝国之崛起》背后真正的大秦帝国三
这182年,出的人才太多太多~~~
吴起的大事件
[图文]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位名臣
战国七雄当中,每个国家的第一名将,分别是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