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虹野:“写字机器人”需教育界再审视教育惩戒的作用

虹野:“写字机器人”需教育界再审视教育惩戒的作用

文/虹野

按照北京市教委发布的校历,北京市中小学将于2月25日正式开学,有不少学生最近开始“疯补”寒假作业,图书馆、咖啡厅等场所成为了他们的据点。由于寒假作业中的抄写类作业不少,为了及时完成,有学生甚至找来“机器人”代劳。近日有媒体报道,哈尔滨一名初三女生用压岁钱购买了一台写字机器人,帮助抄写寒假作业。(新京报,2月22日)

这里我们不谈论寒假作业的合理性与否,这里只分析学生做出“疯补”作业和购买“写字机器人”抄寒假作业的行为是如何产生的。

毫无疑问,这些临时“补”作业的学生此时的行为绝对不是因为“喜欢”作业而造成的。如若询问学生为何如此“疯狂”补作业,恐怕避免老师惩罚会是非常重要的理由。教育惩戒的效果在教育界一直都存在争论,不少教师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有人认为“惩戒不能代替教育”,也有教师认为“不让打不让骂,怎么管学生?”也有人认为“打骂就是教育,那教育也太简单了”……

这次“疯补”寒假作业和“写字机器人”畅销的现象再次证明了“教育惩戒”无法实现正确的“行为”的产生。斯宾塞在“强化理论”中对“惩罚”的作用做过非常详细的分析,他认为“惩罚”只能抑制某些“不当行为”的发生,却无法减少这些行为的总数。针对学生“不写作业”的现象,惩罚可以抑制“不写作业”的现象,但是这样只能让学生产生“提交作业”的行为来避免“惩罚”。至于作业产生的过程,教师和家长几乎是无法监督,也就是说我们“惩罚”学生“不写作业”的的时候,事实上在学生心目中惩罚的是“不交作业”,所以学生为了避免惩罚会采用抄袭作业、作业本“丢了”、忘记带了、甚至出现发怒自残等极端方式。所以斯宾塞告诫,使用惩罚的时候一定要慎重,因为可能在抑制某种“不良行为”的同时会引发一些无法预料的“风险”。

从“疯补”寒假作业的现象中可以看到,当前教育中的“惩罚”并非像老师认为的“缺失”了,教育惩戒在学校依然广泛存在,惩戒的方式从“讽刺、挖苦”、“羞辱、谩骂”到“变相惩罚”、“体罚”丰富多样,而且从“写字机器人”代写作业来看,教育惩戒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不仅仅没有让学生主动、独立的写作业,而且还让学生产生了说谎、欺骗等更加严重的教育问题。一些学校和老师对于“教育惩戒”效果不是很好的现象往往归因于惩戒力度不够,希望能够把“体罚”合法化。行为主义理论的鼻祖华生对待体罚的态度更是旗帜鲜明,他认为体罚很容易使得学生变成“受虐狂”。

“不让惩戒怎么办?”这可能是很多人的疑虑,这里我们再次强调一下,“惩罚”在教育中并非是完全不需要的,在某些行为需要“及时禁止”的时候,是可以进行“惩罚”的,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惩罚”只能让孩子暂时不能做某件事情,并不能让学生做其他的事情。比如说,家长一味的惩罚粗心过马路的孩子,并不能让孩子学会按照交通规则过马路。这需要家长教导孩子甄别马路信息,选择合适的方式过马路。

同样,教师和家长不管是“奖励”还是“惩罚”都无法让学生“会写作业”,顶多是奖励会促进学生积极的“交作业”,至于作业完成的过程就难说了。如果教师因为作业错误率多而“惩罚”学生,则“参照答案”、“抄袭作业”、“购买代写”等行为就有可能产生。

至于如何教会学生完成“作业”,这牵涉到具体的专业知识、认识理论和认知结构的构建问题,这里就不再赘述。我们只需要知道在教育中,“惩罚”和“奖励”都属于“控制”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手段,算得上是组织教育的初级方法,它们无法促进学习的完成,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惩罚”这种方式在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小的缘故,如果教师遇到教育教学中比较顽劣的学生,需要认真分析孩子的认知结构,教会学生学习方可。

虹野  中华教育改进社理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站着写字能写好吗
教育应该有的二个“度”----温度与尺度
教师不敢惩罚学生?
情化后进生
“戒尺”来了!教育部首次明确教育惩戒权 老师呼吁细则出台 国内要闻 烟台新闻网 胶东在线 国家批准的重点新闻网站
如何把握好赏识教育和惩戒教育的平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