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雕塑头条』中国百年雕塑——赵福谦

《中国百年雕塑》讲述中国雕塑的历史,说长即长,说短即短。长则五千年,短则将近百岁。为什么呢?这取决于“雕塑”二字的定义与概念范围。先说百年史。严格地来说,今天我们使用的“雕塑”一词,或者讲中国人有了“雕塑”之概念,仅始于20世纪之初,即“五四运动”后由早期留学欧、美、日的学者艺术家们带回的,是作为整个西方美学体系之重要组成部分介绍到中国来的。如蔡元培先生在创办教育之始时所说的:“音乐建筑皆足以表现人生观,而表示之最直接者为雕刻。”因此,可以说这个百年历史就是我们雕塑教育发展史。

雕塑家简介

赵福谦                     

1943年10月17日广西生人。

1956-1962年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高中

1962-1967年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1969-1973年 1611部队

1978-2003年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

2003年 退休

中国雕塑学会会员

城市雕塑创作设计资格证书 (第0312号)

 主要雕塑作品 

《炸坦克》(1611部队)

《飞天》(厦门 花岗岩浮雕 23平方米)

《海浪》(不锈钢 高4米)

《南丁格尔纪念像》(北京 铸铜 高2.6米)

《鉴真大师纪念像》(北京 锻铜 高3.7米)

《夕阳飞天》(广电部 锻铜浮雕 12平方米)

《李时珍胸像》(山东 铸铜 高0.8米)

《春天》(河南 大理石 高3米)

《赶集》(浮雕设计稿)

《佤族舞蹈》(浮雕设计稿)

《水边》(河南 大理石 高2.5米)

《天曲》(北京 锻铜 8平方米)

《清晨》(西安某部队 铸铜 高2.5米)

《瑶族新娘》(铸铜 高0.8米)

《小雁》(大理石 高0.8米)

《陶弘景纪念像》(山东 铸铜 高5米)

《解放战争纪念碑》(与孙贤陵合作)(1611部队)

雕刻生活,塑造自我

(节选)

——赵福谦访谈录

问:您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多年,能谈一谈您最深的感受吗?

赵福谦:我感受最深的是,雕塑艺术的兴衰与国家的经济状况紧密相关。五、六十年代参展的作品几乎都是石膏着色,没有经济能力铸铜、打石头。真正打成石头的是很少的国家级别的雕塑,如人民英雄纪念碑、当时的十大建筑雕塑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不锈钢、大理石、花岗岩、铸铜城市雕塑发展很快。

一个专业雕塑家,如果获得某地一项城市雕塑的设计机会,我觉得不宜把过分个性化的理念和思维强加给老百姓,让人看不懂。我指的不是抽象雕塑,许多抽象雕塑是很美的。一个展览几天就结束,有的行为艺术也就半天,但公共环境中的一件硬质雕塑,一经安装上去,就是永久性的。环境雕塑有一种强制观赏的特性,路过那里,不看也得看,所以应考虑大多数人的欣赏习惯。

问:您最欣赏哪一位雕塑家,为什么?

赵福谦:接触雕塑以来,喜欢的雕塑家当然会很多,包括我国当代的许多年轻雕塑家。他们有才华,有成就,思路也开阔。他们的许多作品我都非常喜欢,而且他们的基本功也是非常过硬的。但印象最深的雕塑家,是国外的米开朗基罗,国内的滑田友。

我看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触动最深的,是他的造型技巧。我佩服米开朗基罗对人体美的挖掘深度,和对人体的强大的表达能力。他做《大卫》时才28岁。我有一位生活在国外的同学,去意大利,专程瞻仰了《大卫》原作,回来在电话中十分感慨,说一辈子搞美术,直到站在原作之前,才感受到这巨大石雕的震撼力,直到见了原作,才真正认识了米开朗基罗。

《哀悼基督》也是他的一件杰作。基督的躯体、腿部表现得骨肉明晰,生动、完美。完成这件成熟的作品时,他还不到23岁。真是令人感叹,不可思议。你们对米开朗基罗都比较熟悉,今天我给你们说说滑田友。

 滑田友可谓我国近代雕塑的鼻祖之一,徐悲鸿最先发现了他的雕塑才能,并送他去法国留学。在法国,多年饥寒交迫。但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作品在法国多次获奖。他从我国传统雕塑中汲取许多养分。使他的作品形成极强的个人风格和形式感。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背面中央的“五四运动”就是他的杰作。在构图的安排上好象有某种音乐的旋律感。这就是他的风格。在我国雕塑界,人们把滑田友先生称为人体权威。据我所知,在我国能被称做人体权威的也就他一人。去年,北京雕塑界举办了纪念滑田友的大会,缅怀他的艺术成就。

我感到庆幸的是,我上雕塑系一年级时,正是滑先生教我们头像和人体。每天上午由年轻教员陪着他在教室里看一圈,仔细观看学生的习作,然后指点几句,话不多,先生走后,我们马上记笔记。有时赶上他挽起袖子给学生示范做头像,高班同学也挤进教室,领略大师的风采。

他的人体代表作是在法国做的“沉思”,参考一位十几岁的男孩做的一个人体。我上学时对这件作品的认识很肤浅。时隔40年,最近为给你们上课,我把“沉思”的照片打印了出来,发现了许多过去没有发现的东西,青少年人体的肌肤的特点,充分放松的左腿和左臂,与吃劲的右腿之间感觉上的区别,休闲的左手腕上,全身唯一露出的一点动脉,是由于较长时间下垂出现的,观察表现得如此细腻,真的是有血有肉。从这件作品上,我们欣赏到到发育中青少年的人体美。“沉思”当年在法国得了金奖。

问:您觉得雕塑对影视美术工作者的帮助有哪些?

赵福谦:一个美术院校的学生,或电影学院美术系的学生,学画画,学雕塑,几年下来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觉得不仅仅是学会了画画。做雕塑,最大的收获,就是练就了一双与众不同的、训练有素的眼睛,一双敏锐的画家的眼睛,更重要的是,提高了造型艺术修养。

如果认为在美术系学了绘画和雕塑,就是为了将来在拍片子时,会勾小人就能画分镜头图,会画水粉就能画气氛图,会雕塑就能根据片子的需要做个立体造型?这样理解未免狭隘。经过素描、速写、雕塑、色彩的训练,你的视觉修养就应当比其他人员要高,只要你参加拍片,你的视觉修养必然会影响到片子的视觉效果。附中时我看过一部苏联电影《白痴》,画面色调的运用非常考究,都是精心设计的。印象深刻,回来我画了许多镜头的记忆画。这就是美术起的作用。美术系的同学毕业后参加拍片,有的当了导演。他们在形象设计、化装、服装、道具、环境的处理上,在画面的造型,构图的处理和色调的运用上,必然会体现出他们的优势。如果你们有机会去访问他们,肯定谈得比我更深刻具体。

问:您怎么看当今的行为艺术和装置艺术?

赵福谦:艺术种类五花八门,每人接触的方面都有限,我对行为艺术了解不多。发达国家在科技上有许多东西比我们先进,但艺术上很难说谁先进,许多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令人喜爱。我想每种艺术门类的出现,一开始也许有它的道理。但是否能繁荣起来,也要看国情、社会背景、文化传统和人们的欣赏习惯。

十几年前出现的行为艺术还是把人裹上白布站在雪地里,站在房檐上。展厅里艺术家扮做卖虾的渔民,筐里摆着新鲜的对虾,形成一种行为艺术。听说近来有的搞得太离谱,公安部门都介入了。有的我认为是丑恶,是行为者扭曲心态的宣泄。我的许多同行也这么看。

问:您酷爱雕塑艺术,并且非常喜爱摄影和电脑,您能谈一谈其中的体会吗?

赵福谦:我的确很喜欢摄影和电脑,摄影与业务关系密切。最直接的用处就是搜集形象和创作资料。拍摄自己的作品。我上学的时候有一种风气,提倡画速写,不大提倡摄影。提到摄影,往往是说,绘画不等于照相机。下乡收集资料靠速写,对着老乡用胶泥捏,当年暑假我们去平山农村体验生活,班里只有刘开渠的女儿带了一台“佐尔基”,但那是用来拍生活照和与老乡合影的,谁也没有想到用它拍形象。好像用相机就没本事,就偷懒。现在想来很奇怪,那是一种偏见。当然速写的好处是极多的,现在也应该提倡画速写。但相机又快捷又方便,为什么不用呢?现在情况大不一样了,听说现在美院的学生、教师,外出都是佳能、尼康,长枪短炮的。

我1993年开始用电脑,开始主要处理文字。每件作品的前期工作都有一批文字资料,分类保存。后来开始处理图像,保存照片,并用于雕塑设计。

我觉得用电脑保存照片资料特别好。以前拍的风景在5寸照片上看没什么感觉,照片太小,是凭反射光看到的,屏幕不同,在17寸纯平屏幕上重新看这些风景,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色彩好,有空间感,清晰度足够了。类似看幻灯,但比幻灯稳定,操作简便。各种照片资料,分门别类保存,需要时非常容易提取,再也不翻箱倒柜,找来找去。许多古今中外的艺术家的名作我都扫到了电脑里,包括《清明上河图》,以前从来没有仔细看过,现在在屏幕上可以随意放大局部,可以细细观赏了。

……

问:请您谈谈您是怎么走上雕塑艺术这条道路的?

赵福谦:现在的附中有雕塑课。我上附中的时候,课程有素描、速写、色彩、国画、创作、美术常识,没有雕塑。初中着重基础训练,也有创作。到高中为开阔学生眼界,图书馆让看的画册多了。我印象很深的是,我们终于看到了印象派画册,见到了梵高、莫奈的色彩,同时也接触到许多雕塑画册。那时每个月我都到外文书店去买苏联“艺术家”杂志,里面的雕塑特别多,了解到苏联的穆希娜、马尼泽尔、夏得尔……。我开始对雕塑感兴趣,到美院去也是跑雕塑系。

到了雕塑系教室里,亲眼见到了头像和人体习作的泥塑原型。感到特别新鲜,一圈的雕塑架上,每位同学的习作都那么象模特,都那么一致。原来用胶泥做模特,可以把人的形象表现的那样精致真切,清晰地看到用雕塑刀压上去的小泥点,有的泥点小如绿豆,使我感到每个小泥点压的位置,深度都是非常考究的,虽然是胶泥,但看上去却象活生生的人,质感好极了,骨肉分明、深色的泥塑原作比翻成的白石膏显得丰富多了。

此后我常去雕塑系,去找从附中到雕塑系的高班老同学,看他们的泥塑习作、创作,听他们讲雕塑像文学中的诗歌,三维立体的雕塑的震撼力,听他们讲刘开渠雕塑的挺秀,滑田友对中国古典精华的吸收、王临乙的建筑感、于津元的形式感……。

其实在附中,我对色彩也是有感情的,毕竟画了六年。毕业前,钱绍武到附中讲雕塑,他的演讲极具鼓动性。毕业时,我第一志愿报了雕塑系。到现在我也不清楚,那年美院是怎么招生的,1962年,美院没有向社会招生,各系的老师到附中去看学生挂在墙上的作品,各自挑选自己系的学生。我们被“挑中”的人没有经过入学考试,直接进了美院。

其实,进了雕塑系,并不能说开始了“雕塑生涯”。那时,社会上对雕塑的需求极少。许多雕塑系的学生毕业后都干了别的。有的被分配到新疆去卖电影票,有的被分到福建去采购水泥……。而这两位恰恰是在校时我特别钦佩的业务尖子。那时讲螺丝钉精神,一干就是多少年。

许多年后,国家经济上去了,社会上对雕塑的需求越来越多。许多学过雕塑的同学又重新拿起雕塑刀,我也算是其中之一吧。

……

访谈:谷扬 宋朕 谢晋琦  李菱   撰写:谷扬

主 要 作 品

箭神   

丁绍光 赵国维稿

红瑶新娘

南丁格尔纪念像

夕阳

赶集 

浮雕小稿

佤族舞蹈

浮雕小稿

海浪

炸坦克

陶弘景纪念像

局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象 · 雕塑家 陈健
雕塑家伍明万
【深度解析艺术家】读懂洪涛
雕塑
刀笔生花——诗人雕塑家魏小杰
品读 | 雕塑家王梁益和他的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