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叔本华肯定没想到,原来孤独也可以庸俗

作者丨梁虚宴
来源丨虚无盛宴
在《旧约》曾经写道:“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人间、水、光、昼夜以及人世间的万物。上帝每当创造了之后都会说‘很好’。可是,当上帝创造了亚当之后,他第一次认为这并非是完美的作品。因为他觉得亚当不应该是孤独的一个人,于是就有了夏娃的诞生。”

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也强调了:“被孤立的人,是无法从政治的联盟中分享获益,这样的人已不再是城邦中的一部分,因而与野兽或神无差异。”

古希腊诗人提奥克里图斯也认为“人类是彼此需要的,就像大自然中的绝大多数物种一样是群居动物。”

然而,现在的各种调查数据显示,独居已经成为了大多数90后甚至95后的最新生存模式,甚至已经养成了新的生存技能。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租房、一个人旅行、一个人搬家、一个人看电视,在众多的选择中,年轻人选择一个人去完成。
今日一起来聊聊独居孤独
 
独居的表层意义
电影《小鬼当家》剧GIF

在越来越强调个人空间(与个人主义)的时代,也有更多的人开始对独居产生向往,并将之付诸行动。独居似乎意味着脱离父母的掌控,能自己布置一方天地,能无拘无束地生活。但这些都只是独居的一面。
其中,许多人把装修布置视为重中之重。消费主义的阴霾同样笼罩在每一方狭小的天地。在独居的最开始,我也参考了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风格,购置了许多心仪的物品,在心中反复地构想着应该如何装点。所幸我的装饰过程和独居之旅几乎是同步开始,生活的琐碎很快给我当头一棒。因此,许多尚未使用的物品便被我丢到一角。
 
破坏墙面的墙纸、甲醛味浓的油漆、容易积聚尘埃的装饰布、假花摆设、网格照片墙······待我再回看网上那些装修指南,竟发现每家每户基本上千篇一律,让人顿失兴趣。
 
生活的本质是一点一点的细节的堆叠,而居住者的任务就是把这些点连成线。所以,一切的前提都以完善生活本身的流畅性为原则。而随后,随着生活的脚步而沉淀出来的东西,才能称之为风格你的生活就应该是你的样子,而不是网上照片的样子。这就是为什么当夸张的宫廷欧式建筑风格放到中国的楼盘里,会因为过分隆重而显得滑稽。

独居的内在意义
和大学宿舍或合租不同,人只要与他人(非亲密关系)共处一室,就难免处于被凝视的状态之中,会在潜意识里保持一种警惕感,在不知不觉中注意自己和留意他人的言行。这或许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宿舍中容易产生矛盾。因为几个背景完全不同的人,被迫生活在同一狭窄的空间中,私人领域随时可能被无端侵占,难免让人心生不快。除非人人知情识趣,懂得相互尊重,否则共同生活只会带来无尽烦恼,只需要看看网上那些铺天盖地的抱怨便知。
 
而独居则没有了这一层外界的凝视,只剩下自己对自己的观照。“观照”本是佛家用语,在此我只取其最简单直接的意思,就是对自身的观察独居的时候,人会从凝视中解脱出来,完全地处于个人的空间中。而时间总归是需要被填满的,思维之轮也不会因为身心的放松而停止转动。所以,它从观察身边复杂多变的事物,回归到了个体生活及其自我本身。
这样的观照发生在独居的每时每刻。那些原本习以为常的事物会在你独居的时候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生命中外在的一切如何打理好每个角落,如何清洁好每一只碗,如何把让人手忙脚乱的琐碎功夫融进习以为常的生活日常,都需要个体亲自去实践。
电影《日日是好日》剧照
在树木希林奶奶人生最后的一部作品《日日是好日》中,茶道老师武田对她的学生们说过一句话:“你们不要用大脑去思考,而是要靠手指去记忆。”这样的话好像和我们平时常听到的“多思考”大相庭径,但其实这正是茶道的核心。先形而后心,先模仿其形式,继而感受其精神。如果你没有亲身去经历,即便我用口头或文字向你传达我的想法,也终究是徒劳而已。
至于内心的层面,则发生在工作和家务之外的空余时间。以怎样的方式度过这些时间,塑造了你另外一半的人生,也塑造你的自我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新时代下的孤独

独居难免会感到孤独。
叔本华的一句“要么庸俗,要么孤独”在网络上流传甚广,但是若用来自我标榜,未免太过傻气。毕竟叔本华的孤独,绝非大多数人能体会到的。在他的眼中,人类那无尽的欲望总是带来痛苦。而要摆脱这一困境,唯有两种办法:进行艺术活动和彻底禁欲。但是艺术的救赎只是暂时的,只有彻底地断绝欲望,才能达到物我两忘的超然宁静之地。
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
显然,叔本华的极致境界并不能很好地应用到现代生活中。

但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孤独已经生出了新的含义。
在网络时代生活,孤独成为了人们的常态。在地铁上,配合着不断滑动的手指,看着屏幕嘿嘿地傻笑;下班回家,直播综艺下饭,也变成了许多人的日常;平日无事,刷着微博朋友圈,在无用信息的海洋里冲浪。你能说这样不孤独吗?
这些行为,本质上是向外寻求的,是用不加思考的消遣来填充生活的无聊。这种形态的孤独,恐怕是生活在19世纪的叔本华难以料想的吧。
与此相对,另一种孤独是向内寻求的。它是一种远离流行观念、无意义的集体行动,关注时代与自身的关系,是理性思考下的智性生活的产物。
在群体中,我们会本能地与他人比较。但这样的对照往往是单维度和表面的,比如相貌、财富等等最直接的外在因素,容易把人带进一个死胡同,也容易让我们变得焦虑。过于关注个人与他者的关系,会导致人无法学会如何与自己沟通、学会与自己相处。
而人只有在日复一日的与自我的磨合中,才能构建出一套属于自己的价值观,摸索出“我”与世界有着怎样的联系,以怎样的关系存在着。
但是,享受这种孤独的人也并不意味着完全地独来独往。相反,这些人往往有着有着固定的、能相互信任、相互提供帮助的伙伴或圈子。他们在各自成长的同时,还能够相互促进,激发出对方的新想法,也能共同抵御外界的浅薄与腐朽。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堡垒。
今日话题:
你能否忍受独居?
你觉得自己是否孤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年人的生活,离不开这14个真相
哲学是什么?这篇文章能让你爱上哲学
本期:《叔本华》 一个人,要么孤独,要么庸俗。
叔本华经典语录10句 悲观主义者的致郁口诀
评叔本华的《论孤独》
我们所有的不幸,都是因为不能忍受孤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