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系认知论的优点

关系认知论的优点:关系认知论更接近实况和便于实际应用,并且把事物的关系变化也考虑进了认知,从而避免了教条、模糊、过于抽象概念化的、脱离实况的认知习惯。关系认知论把自身性格特质的实况和自身和对象关系的实况、甚至对象(如果是人)性格特质实况都考虑进去。这样比通俗的认知论更明确,说到“认知”二字通常概念是很广泛和模糊的,关系认知论则给出了明确认知的定义,是认知事物对自身的关系、利害,并且给出更具象的方法“认知四句教”,于把抽象的概念变成了很简单明确的认知操作了。同时,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认为“要用实际效果来评价每个信念的真伪”,关系认知论就是通过这种实况检验方法来判断每个认知内容的实际价值,而不是教条的说一句“火不能碰”来定义“火”,而是要在“自己”和“火”的“具体关系”中找到认知结论,比如5岁的确“不能碰火”,但是长到18岁了这句话就没意义,因为“关系”是在变化的,所以“在变化中认知”、“考虑变化的认知”才是更有价值的。




认知的探究:关系认知论

 

从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到康德的“心外有物”,本质论走不通,那么到底要认知什么?

“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500年前王阳明这一句了不得的话意在告诉我们:和我心无关的一切都没意义,当然这里所谓的“一切”还是指人类所能感知或理解到的万事万物万理,“物”还在那里,只是没找到和我的关系、于是和我无关,所谓“心外无物”。

到了200年后的康德这里更了不得了——“心外有物”:人类只可能认识“现象界”,却永远不可能认识“本体界”,这里的“物”是指“物自体”,也就是宇宙真实的本体,而人类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只能看到“物自体”呈现出的“现象”,这就好比吃着面包的城里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麦子。

这下真的开始颠覆人类“三观”中的“世界观”了,而西方哲学也就此从“本体论”走向“认识论”:因为我们不可能理解宇宙本体,于是我们更需要反过来在观察外物之前先了解一下自身的“认知能力的极限”。康德把《纯粹理性批判》自比思想界的“哥白尼式革命”:地球不再是宇宙的中心,认知对象的本体宇宙万物也不再是思想认知的中心,人自己的认知能力才是人类思想的中心,一切对象只是围绕着我们的认知能力在运转。

康德这一伟大思想在打开西方近代哲学大门的同时,顺便也为东方的“心学”打下了一根坚实的理论木桩。东西哲学脉络层面虽都不同,然朱熹更像“本体论”研究者,“格物致知”认识世界的时候却忽视了结合自身。而王阳明更像“认识论”研究者,同样“格物致知”却要“格”出“心中的物”、将其有效实践,因为心外之物“格”了也没用。而康德更是看到人类“格物”能力的限制,“格”不了万物本质——本体界的物自体,只能去“格”一下“能格的物”——现象界,“格”之前更重要的是还要先“格”一下自己的“心”——了解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

“人类认知能力”的“先天时空眼镜”到《性格君》的“先天性格眼镜”,主体认知者的性格对认知的影响巨大

关于“人类认知世界的途径”目前基本是科学当道,因为科学效率最高,不像哲学家个人说各人的、各派说各派的,科学共同体是一套全世界通用的高效“交流语言”。但是在300年前科学尚未发育之时,西方哲学界却是有两大流派的,一派是英国的经验主义,师承亚里士多德的归纳法,崇尚一切从人类经验来,看到两个人都两条腿、可以推测人类都两条腿,另一派是欧陆的理性主义,师承柏拉图的演绎法:大前提、小前提、结论,人都有两条腿、你是人、你也有两条腿,只是这派预设了一些非“经验”的“先验大前提”,“先验”就是人与生俱来、无需体验的规则。这两派各自发展、互相Diss、最终都走偏进入死胡同了,经验主义走向了“怀疑论”、理性主义走向了“独断论”,此时急需找到人类认知的真相和出路。于是乎康德,这位与古希腊三圣齐名的伟大哲学家调和了这两派,发现了“人类认知能力”的“秘密”。

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认为,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同时使用到了“先验”和“经验”。人类“先验”说法中最有趣而重要的一个是“先天时空眼镜”,假设一个人生下来就带着一副永远拿不下来的红色的眼镜,那么他一定认为全宇宙都是红色。现在问题来了,假设我们与生俱来感知到的时间和空间也是一副有色眼镜,那么我们如何认识到宇宙本质的“物自体”呢?答案自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也证明了时空本不是固定的,空间会随着引力而扭曲、时间会随着速度而减慢,这都取决于相对视角,爱因斯坦和我们其实还是在以人类视角感受地球周边所谓的四维时空,也许宇宙是11维的或者根本不是用维度来描述的、时间也可能是倒流的、时空也可能会被黑洞压缩成我们以为的一个点,只是那里我们都去不了、感知不到、也生存不了,都是人类认知能力极限之上的部分,我们只能永远带着“先天时空眼镜”去理解世界、度过一生。

终于可以从康德伟大而难懂的“认知论”简述、切入本书更感兴趣的“性格认知论”了,简单的说性格也可以看成一副“先天性格眼镜”,只是层级达不到人类认知极限的“时空眼镜”,而是如同盲人带着“先天全黑眼镜”那样,在个体层级上缺失了一部分认知世界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前文“认知误区”中说,同样接触火,小孩子型性格君看到的是“飞蛾扑火”的感觉,机器人型性格君看到的是“火不能碰”的概念,盲人型性格君感兴趣的是“火有什么用”的实用,外星人型性格君感兴趣的是“观察火”的本质。每种性格的人在认知过程中都加上了自身“先天性格眼镜”对外物的着色,性格就是通过这种方法影响了每个人的认知结果。就此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又发展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研究方向——“性格认知论”,研究个体认知能力的差异和弥补这种认知差异,这在本书和《性格君》中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也提供了很多突破“先天性格眼镜”的方法。

性格认知论认为,每个人的认知极限天生就注定了。不要哭,不要笑,要理解!

从用康德“四层结构”、朱熹的“理学”、王阳明的“四句教”来“格竹子”,到本书的“认知四句教”和“关系认知论”

康德进一步又提出了人类“先天综合判断”的四层认知结构:感性直观、想象、知性、狭义理性。比如看到一根竹子,康德认为在你看到这个对象质料时,先会运用包括“时空眼镜”、甚至是“性格眼镜”这些“感性直观”给这个外来的质料加上主观形式,形状大小颜色,然后通过想象力去对照经验进行分类,可能是某种植物、棍棒,然后再运用“知性”进行细化判断是几个东西等等,在“知性”层面要完成包括量、质、关系、状态4方面12范畴归类,事实上这些也是“人类的先天眼镜”,最后让狭义理性做出一个判断,这是一根竹子。

康德的四层认知结构研究的是认知本质、而不是应用层面的认知方法,而王阳明当初偏要按照和这种认知论相似的朱熹理学格物致知方法去“格”竹子,自然在格了77夜后头昏脑胀什么都没格出来。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无论是以康德认知论作为基础、还是用之后胡塞尔发展出的现象学方法、或是按照朱熹的理学去格物致知,最终对于普通老百姓需要的是在生活中能直接用的认知应用法,于是王阳明转向程颢、陆九渊,从关心对象本体转向关心找到自己的心和对象的关系,试图“格”出心中的物,只是从历史唯物主义我们知道王阳明的“心”必然是当时封建儒家的“标准心”,于是才会有王阳明“四句教”中附加于认知关系之上的彼时儒家善恶伦理观: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心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现在是时候剥离儒家伦理观、还原出更本质而实用的认知方法了。既然康德认知论和心学格物致知的本质都是研究心和外物的关系,那么本书就要把“认知对象”变成直接“认知关系”,从而避免如“概念、价值观、伦理观、脱离背景环境的断章取义”等各种认知误区,而在各种复杂关系中也只抓最重要而直接的“利弊关系”,因为“只有小孩子才说对错,大人只看利弊”。于是本书提炼出了“认知四句教”:

无利无害心与物

有利有害是角度

知利知害是认知

趋利避害是成熟

“关系认知论”认为,生活中认知的重点是“关系”,认知关系要认知三样东西:自己(心)、对象(万物)、作用(利害),从而提炼出“认知四句教”。我们在认知火的时候除了需要明确自己是不是盲人、是什么性格、需要什么东西,也要明确火的基本属性、使用方法和危险性,然而最重要的是要明白火对自己的作用关系,也就是“打人只看利弊”。比如晚上可以用来照明,饿了可以烧饭,天冷可以用来取暖,也就是孟子和孙子兵法所谓的“天地、人和的时机把握”,道家所谓的“为和无为的时机把握”。本质上关系就是“事”,取暖、烧饭、照明是自己的需要做的事,爱情、婚姻、同事、朋友这些事是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家庭、工作、社会生活的诸多事情则是自己和其他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认知、做事最重要的就是把我关系,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加詹姆斯认为“关系也是可以被经验的”,“认知四句教”就是“关系认知论”提炼出的关系认知方法。

认知的方法:认知4句教

 

王阳明的四句教:伦理学难题和改写四句教

王阳明的四句教:王阳明后期对心学总结的四句教,简单讲就是心的本质没善恶,需求欲望产生了善恶,分清善恶就是良知,去做好的事情就是格物致知。

无善无恶心之体

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

为善去恶是格物

伦理学难题:儒家的人性善恶观到底是什么?善恶本是一个复杂的话题,摩尔认为不能给善下定义,如同“黄”是一个单纯、无法分析的概念。西方伦理学有三派,效益论通过行为结果评判善恶、义务论通过行为动机评判善恶、德行论认为善是一种修养过程。

儒家的善恶观存在着很多变化和不明确的地方。孔子孟子推崇“性善”的德行论善恶观,之后荀子提出“性恶论”,到了朱熹的《四书集注》被解释成“人之初,性本善”,这种将人的自然性和善连在一起的做法就产生了摩尔所谓的自然主义的谬误,摩尔认为自然界的客体“人”和单纯的思想对象“善”是无法建立确定关系的。到了王阳明则将朱熹“存天理,去人欲”的“向外求”方法变成“向内求”,四句教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为善去恶是格物,为善去恶是格物”,否定了朱熹“人性本善”的观点,提出了“本性无善恶论”。

此外,儒家的善恶观有很多误读和争论的地方。比如孟子的“四端说”总是被今天的人解读为“人性本善”的“性善论”,其实孟子是为孔子“仁义礼”补充论据,认为人有向善的潜力,有达到“仁义礼智”德行的四种萌芽,比如“则隐之心,仁之端也”是说,因为你有恻隐之心,这是你可以修炼成为仁爱之人的萌芽,同理“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是如此。而崇尚“性恶论”的荀子就直接把孟子当“性善论”批判。而朱熹更是把孟子的四端改写解释为“恻隐,善恶,辞让,是非,情也。仁,义,礼,智,性也”,德行到德性的一个字变化,把修炼方向说成了先天的人性。事实上孔孟所谓的“性善”,到底是说“人性本善”,还是“人性向善”,还是“人性有善”的因子,今天在学术界还有争论。

最后,儒家的善恶观在运用时会产生很多自我矛盾和难以运用的地方。比如,佛洛依德认为文明压抑了人性,要求降低文明压力,而儒家文明要人修身做圣人,结果压抑了人的本性,让很多人变得非常痛苦、压抑、逆反和极端,身体也坏了,请问这是善还是恶?继续分析下去,假如这个人生病非常痛苦想去安乐死,你用义务论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来要求自己去救他,请问这到底是帮他还是害他,到底是善还是恶,善和恶到底是从你义务论角度还是对方效益论角度来看。

改写四句教:在今天伦理观更为复杂的时代,对王阳明四句教“善恶”二字的把握和运用难度更大了。所以本书“心性学”改写的“认知四句教”希望减少“善恶”这些中介概念和价值观描述,让内心去感受对象。用“利害”两个字替换“善恶”,因为“利害”是简单直观实用的意识感受,而儒家的“善恶”表述则是复杂且难以把握的伦理学概念。

无利无害心与物

有利有害是角度

知利知害是认知

趋利避害是成熟

认知四句教:简单说就是心和万物混沌一体无所谓好坏利弊,心和对象在某种情况下产生了需求关系才有了利弊判断,认知就是看清每个事物对自己的更多利弊关系,趋利避害则是行为达成需求的成熟方法。

无利无害心与物: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无利无害心与物:基于混沌宇宙和作为其中一部分的人类的客观存在,万物只是在那里按照宇宙规则发展着、本无好坏对错是非利弊之分,这是我们认知自身和万物的一个基点。直到有了我们人类出现、有了每颗心的主观视角、有了不同时机、需求和角度的时候,万物才产生了相对的利弊。

如何理解心和万物:从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在人类没有出现前物质世界就存在,但是没有人能感知到它的存在,直到智慧人类出现后,才出现了我们理解的宇宙万物的概念。从认知论的角度看,我们每个人的心意识到的世界都是每个人自己角度的宇宙,我们只能看到万物和我们的关系、并且永远不可能真正了解宇宙的所有本质,但这依旧无法改变我们每个人都是认知评价自己心中那个全部宇宙的唯一上帝,即便面对外在的规则、权威和别人的理论也需要通过你内心去决定认同还是不认同、接受还是否定,你才是万物的尺度。

有利有害是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高低远近各不同。

有利有害是角度:利弊是心和物的互动。心与万物本无对错是非好坏,但在相互作用下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满足心的效果称之为利、反之称之为害。比如,你觉得火可以照明,盲人觉得没用;你认为下雨天不好,但是卖伞的人认为下雨天很好。由于不同心角度的不同、对同一个事物可以产生了相反的利弊判断。

心与物的角度产生了利害关系,其实是价值主观论和价值客观论的结合。价值主观论认为,一样东西因为人对它有需求才有价值,所以价值都是由个体来确定的。价值客观论认为,一样东西本身就应该有价值,所以我们才会需要它。事实上两者都有道理,主客体在某个情景下的关系才是形成价值认知的本质。

角度和时机是利弊产生的前提,万物在不同情况下会产生不同效果。比如,大冬天晚上的野外、燃起篝火取暖、照明、驱除野兽,此时的火对你就很有利。然而,夏天白天家里、点一个蜡烛,此时的火不仅对盲人没用、对你也是没用的。所以,即便是同一个人的心、面对同一个事物,时机、需求和角度变化的时候,也会产生不同的、甚至相反的效果。

心的需求是利弊的起点。每个事物都如同水晶体有多样的特性、功能,在不同角度下会折射出不同色彩。心则如同会向不同方向发射光束的光源,在不同时候呈现出不同的需求。心和物的相遇即是在物质宇宙中、同时也是在心宇宙中,此时就如同一束光正巧照在某个水晶体的某一面上,若此次照射产生了绚丽色彩就是产生了此角度下的有利效果,相反若光线被吞噬了就是没有效果、或产生了负面效果,这就是“有利有害是角度”的意思了。

知利知害是认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知利知害是认知:认知就是找到外物和心的更多关系。你的心对一个事物在各种时机角度下,会有更多对应的利弊感受,这就是认知;比如原始人不懂火的原理,但会利用山火烧东西吃、照明,就是认知;体验到火的5个优点、5个缺点,就是认知;搞清楚火的前因后果逻辑原理只能算掌握知识,能加以运用才是认知。当然,对一般人而言体验认知比系统认知更容易,实用性也更高。

通俗的讲,认知就是:体验到火对你的5个优点、5个缺点。给出这个简单具象的表述、目的是希望让心学对“认知”的界定更清晰易懂。比如,朱熹说的认知“格物致知”,不是王阳明说的“格物致知”。再比如,马云说:学校学的是知识,不是智慧。王阳明、马云的意思和这里2.0的“认知”意思差不多,但“格物致知”一词太高级不易懂易歧义、“智慧”一词则太广义、需要悟。所以给出这个相对具象说法:找到每个事物对自己的5个优点、5个缺点,就是认知。

找到每个事物对自己的5个优点、5个缺点的方法:具体认知的流程方法是,首先一定是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而不是依据表象感觉或先验论概念输入;其次需要针对每个事物、经历不同时机角度的“多次体验”;最后需要在体验后、分析整理巩固出对自己的“多个利弊”。这种认知方法不仅适用于如“火”、“天气”这样的物,也包含一切广义的人事物,比如“人”、“同事”、“朋友”、“男女朋友”、“爱情”、“婚姻”、“工作”。当然对于这些复杂概念,首先需要放下他们教条的定义才可能开始自然的体验过程,这才是心学的认知。

趋利避害是成熟:天时、地利、人和。

趋利避害是成熟:成熟就是将认知变为行动的能力。《中庸》说“叩其两端而竭焉”,知道其两端而用其中,“中”就是善、恰当,“中庸”就是用中,就是成熟。简单的说成熟就是“趋利避害”的能力,当然这首先是基于“知利知害”的认知前提下的,但并不是光体验看清了火对自己的5个优点和5个缺点就能称为成熟了,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行动掌握对火的运用和控制能力,才叫成熟。

成熟包含:

*实用、有效:饿了烧饭、暗了开灯、冷了取暖、不教条、不空想、不出大问题、做该做的。

*包容、接受缺陷:花谢花开、生老病死,理解一切好选择皆是50分的、而不是100分的。

*抓大放小、关注权重、看主要方面:不要平均主义看问题、不要过于敏感放大次要因素。

*50分的度、分寸拿捏:过犹不及、物极必反,自然会有节制的发挥事物优点、敬畏弊端。

*不绝对、不极端:100的完美主义、理想主义、彻底认同、投入,以及0分的彻底否定、奔溃、憎恨、极端对立、冲突,都是对于人生和世界的体验不够充分、不理解50分的大道。

*人际的成熟、对好人好:“上兵伐谋、最次攻城”,双赢最好,得了便宜卖乖不搞僵是高明的,若预见问题或无法互利就保持距离,有伤害就远离、斩仓,最傻的是恶化到鱼死网破。

*明白有优点就有缺点:任何一个优点一定也带着缺点,比如火可以取暖就势必要用掉氧气。

成熟的意义:

*有效性、实用性:针对自身实用需求的“知行合一”行为过程,更务实于产生实际效果。

*可持续性、积累性、闭环:调用所有认知进行辩证分析运用、更关注全局的长久有效平衡。

*长久收益最大、痛苦最小:秉持趋利避害原则、更全面负责解决一切问题的智慧选择过程。

*知行合一:幼稚还是成熟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无非成熟能更好的达成更多的自身预期。

基于对性格大数据的研究发现,性格差异对一个人的成熟度是有明显影响的。比如研究发现“孩子型”性格的成熟度最低、“盲人型”性格的成熟度最高。前者更重感觉、导致认知也倾向表象感觉、缺乏认知的积累性、可持续性、闭环,处事看问题都比较孩子气。而后者的安全感来自于实际保障,更关注自身实际直觉体验,认知的积累性、可持续性、闭环性、以及实用性都非常强,最著名的企业家中70%是这类性格。由此,不用一味的要求每个人都一样成熟,因为成熟度也受到不同性格的限制,同时不同性格君的需求点和成熟意愿也不同。

人没有义务必须成熟,只是不成熟很难达成自身更多、更高的诉求。

认知四句教之后:解决知行合一的难题

“知行合一”的难题: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提法和存在主义克尔凯郭尔认为“真理是指主体性的真理,是可以为之生、为之死的真理”非常像。然而问题来了,烟民都知道“抽烟对身体不好”,但很多人还是做不到戒烟,相反却还在“为烟生、为烟死”,很少有人能真正做到康德《实践理性批判》中“理性为自身立法”的自律意志。事实上并不是说一句“知行合一”就能做到“知行合一”的,因为“知行合一”本也只是某个意识层面上的“知”,要落实到“行”也还存在“知行合一”的问题。

“认知四句教”须进一步解决知行合一:认知四句教的第三句“知利知害是认知”是说“知”,第四句“趋利避害是成熟”是说行。也就是说只有在“体验认知”的基础上“实践”才能变得“成熟”。问题是,很多人很可能体验后在意识上做到了第三句“知利知害”,却在行为实践上依旧做不到第四句“趋利避害”。

三个帮助实现“知行合一”的具体方法:

引入由“知”到“行”的连续性步骤:看清、接受、运用。“看清”不仅指“知利知害是认知”,还指看清自己是否能做到此认知。“接受”就是立即接受看清的一切,不浪费任何时间在其他幻想、努力修正和自我责备上。“运用”包括了“趋利避害是成熟”,同时强调认知的目的是为了运用。看清、接受、运用被称为三步顿悟法,从而更紧密的连接了“知”和“行”。

“行”提出两个“知”的门槛:不知不行,知行行知。一方面,不知道就不做,所谓无为。另一方面,知道的才做,按知道的方法做,也就是为而不争,实践后再巩迭代成运用认知。最终100个念头中在“知”的层面就自己否定掉绝大多数不可行的想法,最后只专注于1个成熟的想法,把它做成。

通过“知”对性格的监控,降低意识中的不可控变化因素,提高“行”的可预判性。性格心、认知心、思想心三方面决定了一个人的意识,然后交给人的身体去执行。认知心和思想心都是“知”的范畴,性格心虽不是由“知”能控制的、但是性格心的运作逻辑也是可以由性格大数据的“知”所掌握和预判的。通过对自己和别人性格的看清、接受和运用,“知”就能将性格、欲望、激情、情感都纳入其中监控、处理和化解范围,“知”的疆域和掌控范畴的扩大,使“知和行”之间由性格造成的鸿沟就几乎没有了,这就好比掌握监测天气规律的方法后天气便能预报了。这套基于大数据的性格监测系统减少了意识层面不可控的部分,并能对不可控的性格因素做出预警响应,同时整体提升了意识系统的效率和能力,使“知行合一”变得更容易了。

认知的问题:火的误区

 

4种性格君的认知方法和问题

四种性格君认知方法受到性格先天影响,小孩子型性格喜欢用表象感觉判断,机器人型性格君喜欢用概念价值观判断,盲人型性格君喜欢用通过体验对自己的用处判断,外星人型性格君喜欢通过观察聚合判断。举一个四种性格君认知火的例子来说明四种性格君认知方法的特点和问题。

小孩子型:飞蛾扑火

小孩子型性格君认知火的方法:飞蛾扑火。看到火漂亮的1个利处,就100分的投入,结果被烧伤,但没有巩固火会烧到人的1个害处,下次还是被那1个利处吸引投入。小孩子型性格君容易被表象感觉主导理想化的全部投入,结果自然很容易出错,然后怪客观于是没有积累新的认知,下次又好了伤疤忘了痛再次飞蛾扑火全部投入,理智认知能力和成熟度最低,呈现出强烈的动物性冲动。

苏格拉底提出“知德合一”,认为认知和德行的修养可以统一起来,类似知行合一的说法。柏拉图则认为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部分组成、并在争夺支配权,柏拉图期望人能够由理性去驾驭激情和欲望这两匹野马而做到知行合一。亚里士多德则认为苏格拉底太理智,知和德之间还存在由情感、欲望影响的意志力强弱,一个人知道勇敢和正义的本质、和能成为勇敢和正义的人,是不同的。

小孩子型性格君认知问题:理智很难战胜情感。小孩子型性格君成熟度低、情绪占比高、欲望强烈、理智度低、意志薄弱、行为冲动、合理性低,就是柏拉图说的那两匹野马,而亚里士多德更是发现这两匹野马很难驯服,由此不认同苏格拉底“知德合一”的理想说法。当然小孩子型性格君除了很难用自己理智控制情感做到“知行合一”之前,在“知”的层面就因为其过于强烈的性格情绪,导致认知积累性和理智度低,长期处于儿童阶段。8岁到18岁碰了10次火依旧停留在火好漂亮的6岁未入学阶段,18岁到28岁谈了10个朋友依旧还是停留在外形感觉、爱不爱的18岁少女初恋阶段,永远在100分和0分的感觉区间快速波动,所以才称为小孩子型性格。

情困此处又别处

爱上一人又一人

心且不死终将死

当时难忘忘今生

小孩子型性格君认知特点:重色,重表象的感觉,见色易忘空。老子的建议是“五色另人目盲、五音另人耳聋、五味另人口爽。。圣人为腹不为目”,不要只是被表象所吸引,而是应该关注实实在在的东西。

机器人型:火不能碰

机器人型性格君认知火的方法:认为火不能碰。还没碰到火就被教育火会烧到人的1个害处,所以不能碰火,结果虽然心里也想去尝试却从来不敢去碰火,自然也无法积累火可以取暖烧饭照明这些作用。机器人性格容易被价值观控制,从而形成先验论的极端判断,并限制了自然体验和认知的积累,最后形成认知失调、逆反心理和极端化倾向,其理性呈现出缺乏实践验证的固化倾向。

《后会无期》有一句电影台词叫“小孩子爱分对错,成年人只看利弊”。“对错”是让自己去适应“火不能碰”的价值观,“利弊”是找到火和自己的关系。从小当我们有认知能力时,就被各种“火不能碰、谈朋友为了结婚、等”价值观洗脑,长大后随着体验的增加才逐渐明白对错都是基于角度的、没有绝对的对错,利弊才是认知的目的和最大的对错、价值观也应该服务于人的需要。

《后会无期》的另一句台词是“听了那么多道理还是没有过好这一生”。小孩子一开始并没有准确把握概念的能力,若过早输入过多的概念和价值观,反而会扼杀了他们自然的、开放的、有创造力的去体验和理解世界与自己关系的能力。最终被价值观牢牢锁住,看不到利弊,丧失了正常的感知能力,扭曲了对世界的理解。

机器人型性格君认知问题:教条执着于对错。机器人型性格君最要面子、在乎别人看法、喜欢迎合、害怕被孤立和被否定,加之父母也很可能是这种性格,喜欢用价值观进行灌输和作为标准。在8岁到18岁本应该体验10次火的阶段因为被强化灌输“火不能碰”的价值观,导致1次火也没碰,最终产生严重的青春期逆反心理,13岁又想碰又不敢碰,18岁可以碰了又不知道怎么去碰、也不知道分寸和用处,依旧停留在8岁小学生价值观认知。最终导致认知失调,性格层面则表现为极端和内化抑郁,要么坚持自认100分的对,要么走向0分的极端反面,所以才称为机器人型性格

诸神胜科学

睡虎惧世艰

放下见心性

人生一念见

机器人型性格君认知特点:重名,重概念和价值观,有名而无实。老子的建议是“名可名,非常名。。常无以观其妙”,概念是需要的,但不能刻意于概念反而被概念限制住背离了真相,不追求概念的时候才能体验到火可以取暖烧饭照明这些功能,这叫为而不争,而机器人型性格君太争了。老子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以至于无为”,做学问要做加法,接近规律要做减法,只有扔掉火不能碰的概念才能真正看到火,不妄为才能接近真相。

盲人型:火有什么用

盲人型性格君认知火的方法:体验火对自己有什么用。更关心火对自己的作用,于是逐渐积累了火可以取暖、烧饭、照明3个利处、也会烧到人、用掉氧气2个害处,最终逐渐积累出了火对自己的5个好处和要规避的5个问题。盲人型性格君由于其感受器相对简单,不容易被杂乱的感觉和价值观因素影响,对自我基本诉求的感知力和对自身的专注度反而更强,同时因为只具备体验式的具象认知能力,不断理智的积累认知,使其反而比同龄人更成熟、务实,实践理性的体验能力更强。

卢梭在《爱弥儿》中认为:小孩要学的不是文字或书本而是事物,就是客观、具体的真实世界。体验式认知才是最重要和最基础的认知方法,就是通过每次直观体验找到自身和外物在各种情况下的关系,并不断增补到原先积累的认知中去,未来在应用时可参照不同情况进行使用,也就是我们常说一个人成熟的分寸和度,其实就是体验式积累认知后的扬长避短应用能力。

盲人型性格君认知问题:只看眼前、短线。由于更重视体验和感受器受限,盲人型性格君不善于收集更多数据进行逻辑思维,他们更关注眼前直接可以获得的利益。所以在和这种性格沟通时候切忌用概念说服他们,比如说“大象有鼻子的”概念,不如直接把一个大象鼻子放到盲人型性格君面前有说服力,因为他们只会被事实说服。这也导致了他们认知迭代速度慢的问题,会产生“盲人摸象”问题,一个盲人摸到大象鼻子说“大象是水管”,一个盲人摸到大象腿说“大象是柱子”,于是各执己见,争论不下,因为这种性格不善于用逻辑、数据、换位和全局思维,认为多动脑子是浪费时间,更喜欢坚持用“主观上帝视角”将“大象”描述为,用“绝对客观主义方法”手前体验到的“水管”,所以才称为盲人型性格

彪悍胜弱小

江海却处低

强人虽自信

天道终不欺

盲人型性格君认知特点:重有,重直观体验的用处,重有但轻无。老子的建议是“有之以为用,无之以为利”,放着咖啡的杯子叫“有”自然很有用,但空杯子也很有用,因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空杯子可以放水、放咖啡、放醋、有更多的可能,这叫“无”也就是科学规律、系统化逻辑。老子说这叫做“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外星人型:观察火

外星人型性格君认知火的方法:观察分析火。性格心一章中说到外星人型性格是小孩子型性格和机器人型性格的混合性格,小孩子型性格君说快去飞蛾扑火、机器人型性格君说火不能碰、外星人型性格君受两种冲突想法影响自然很纠结,到底去不去?好奇心加极度缺乏安全感于是选择观察1000次火,也就是类似大数据研究,最后发现怎么生成火和怎么造火箭的前因后果,在需要时更可推演出火的100个利弊。外星人型性格君由于更敏感纠结缺乏安全感,于是更注重大数据观察分析得出更安全的系统化结论和太追求灵活运用,存粹理性的思辨能力更强。

《未来简史》认为“数据主义将替代人文主义”。数据主义认为宇宙可以看成按某些特定规律运行的巨大数据流,人类就是运用经验数据、科学实验数据获取认知、推动文明发展。大数据时代数据将比你更了解你自己,只要有充分数据就可以如天气预报一样推演未来,数据将比人更权威。外星人型性格君就是天生秉持这种观点和认知方法的,他们极度缺乏安全感,不相信任何感觉、概念,安全感只来自于客观数据,认为数据比经验更全面,也更喜欢用系统化思维方式将各种数据不断抽象建模。若将认知火换成认知树,小孩子型性格君更关注花有多好看,机器人型性格君却在问这是什么树、是不是名树,盲人型性格君则已经在采果子了,而外星人型性格君则在通过数据观察比较研究起树的基因组成了,他们认为去解决1000片叶子每片上的具体蛀虫是低效的,要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外星人型性格君认知问题:忽视自身直觉。外星人型性格君对一切都过于敏感灵活反应快、一直在观察、不断在收集数据、永远在高速运算分析、运用逻辑规律、构建抽象系统、追求高效方法,为了获得更客观的系统化认知结果,把自身主观角度搁置、不断换位别人切换角度、过度追求客观公正、大脑超负荷运行,结果很容易出现神经质、过于取巧、过于冷静甚至冷酷、缺乏人性、对自身诉求直觉差、缺乏正常人状态的情况,当然他们对世俗生活本来就没什么兴趣,觉得无意义、浪费时间、低效和违背规律,所以才称为外星人型性格

莫把任性当人性

不与无情谈有情

须知是非并非是

放下聪明见微明

外星人型性格君认知特点:重天,重聚合的逻辑规律和时机,顺天却逆人。老子的建议是智慧出,有大伪,关注天道规律很好,站在全人类角度思考也很好,但不要过于灵活和依赖智慧来取巧,拙胜巧,要重道轻术,同时也不要忽视自身感受,要将人性和天道调和起来,做到天人合一。只有将体验式认知方法和系统认知方法结合起来就更容易实现天人合一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松涛视听沙龙 │【周末语录体】从“包孕吴越”到建立大格局
知行:火的例子
小悟
知到行而后合一
盲派压箱术之串宫压运绝密
风水学中看向口生克,需理清哪些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