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向天地自然学习,用辩证思维处事

《道德经》五千字八十一章,看似碎片化的内容背后实际上是在向人们揭示着一种实相。它在告诉人们,我们的祖先对于人生运作的轨迹,社会运作的轨迹,大自然运作的轨迹的认识。

正如马未都所说:老子站在宇宙空间的某一点上,观察事物,思考规律。这就是老子的千古名篇《道德经》之所以高出常人的奥妙之处。

1.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

水是天下最柔弱之物,但水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代替它。而且,水能渗入任何存在,任何地方只要有生命,就必然有水。所以,水的特性跟道非常相似。

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确实,在大自然中,柔软的物体都是有生命力的,树木、动物都是如此,而僵硬意味着死亡。人体也是如此,俗话说筋长一寸,寿长十年。筋长,意味着柔韧性好。

2.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道德经》第十五章

这两句话一静一动,出现了两个徐,徐就是慢。这包含了老子慢的智慧。动之徐生,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法则。

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慢地来。态度从容,怡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徐生”是针对一般人而言,尤其这个时代,更为需要。

3. 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宏观是万物共同具备的内涵,老子称之为“一”;如不能从纷杂的万事万物中把握宏观,则是“多”,就会惑然不知所归而患无穷。

老子说:“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自古以来,有道的人——圣人,必是“抱一为天下式”,确然而不可拔,固守原则以自处。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当我们把那些相对来说不重要的东西舍弃掉,当我们逐渐摒弃了外界的“观念病毒”,“真相”就会浮出水面。

4.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道德经》第四十六章

奢欲贪得促使人背离天道,没有满足,恣意妄为,人生灾祸大多由此而起。正是过多的欲望破坏了平和舒泰的生活,给人带来不幸。

从表象上看,人是为了幸福才追求欲望,然而天道运行与事物表象正好相反,人纵容了欲望,却从根本上失去了幸福。

其实,剔除了奢欲,生活中知足知止,那幸福和快乐就在眼前。老子认为,真正的幸福潜藏在平常自然的心里,快乐存在于对简单生活的满足里。

5.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道德经》第七章

天地之所以能亘古而存,是因为其演化万物,以万物为生机,而非是为了一己之生。所谓“人道”,不过是“天道”之用。因此,道法取之自然,用于人生,这是老子告诉我们的哲理。

人与人之间若想长久,就要向天地学习,先利人,后利己。生活中的很多事例告诉我们,带着私利的心,越是想去得到,就越是得不到。当你真正看开了,能以更高一层的角度忘私地去处理事情时,反而不知不觉就达到了最初的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的哲学观点
【《道德经》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清静寡欲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老子的这句话到底该怎么理解
老子《道德经》的几个主要观点
老子道德経河上公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