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木匠两师傅(5080记者编辑茶座)

在上海奉贤真静木研社有两位赫赫有名的木匠师傅。

年长的那位叫顾德才,是首届“上海工匠”、上海“五一”劳动奖获得者、奉贤区道德模范;他从事木匠行业四十多年,对传统木作技艺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多次与艺术家和文物专家配合,制作作品和开展修复工作。

稍微年轻一些的那位叫彭俊发,是传统木作(榫卯)技艺传承人,制作的明式家具多次在拍卖会上拍卖,被海内外收藏家收藏。

 

我们去的那天,这两位木匠师傅正在打磨一套按照客户要求定制的铁梨木仿明式古董橱。古董橱高约2米,宽约1,2米,全部采用手工制作,通过榫卯连接装配,这在上海一般家具店是罕见的。

当代家具制造行业一般都采用新式榫眼加胶水固定,传统榫卯家具常被视为畏途。出于对传统家具的深厚情感和数十年来对细木作积累下的功力,顾德先和彭俊发一直致力于挑战这一古典家具生产上的极难点。

工作室里,顾德先向笔者展示了手中还正在打造的物件,那是一块经典明式南官帽椅的椅背,弧度优雅。不要小看这一副椅背,在步骤上,椅背背板工序需6道、上面的搭脑再加8道,才能成形。

每个工艺制作的细节,他们都要在脑海里演绎好几遍才会下手,在开料之前,就已经把用料和结构方式在心里过了一遍,图纸都“画”在脑海中。用料是否卡得精准,同样体现着一名好木匠的功夫。

顾德才说,“做手艺的,就是要沉得下心去研究”。也因为这份对木作的虔诚,他们俩赢得了成功、尊严和在同行业中的声誉。

他们俩制作的传统明清家具在上海古典家具艺术博览会、上海展览中心、得丘美术馆、M50艺术园区等大量专业场所展示,且被业内人士及专家津津乐道。

如今,顾德先和彭俊发依旧保持着每天出工10小时的习惯。取料、平整、画线……做一把椅子10天,而精细雕花的屏风则要2个月。除锯料外,基本靠手工完成。顾德先说,“木匠这个工种很可能是没有明天的,但中华文化的精髓明式家具有。至于一生做好一件事的工匠精神,更该久久远远地传下去。”

                      

中国家具工艺发展到明代开始形成独特格式,因而被后人称为“明式家具”。明式家具是中国传统木作中的经典,形质简洁、线条流畅,装饰精微、雕饰精美,全部采用榫卯结构,不用一钉一铆,却能流传百年,蕴含着古人的智慧与巧思,散发着传统文化的神韵。而到了清代晚期,因制作工艺复杂,明式家具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负责人寿丹凤说,“明式家具”非常简约,而简约的家具是最难做的,因为它代表了一种极致。

“当今的现代人只能在历史建筑中看到这种特殊的制造结构,却不知数百年前的中国人,家家户户都有这样一把木凳、一张八仙桌”,顾德先说。

为了复原、传承、重制明式家具,顾德先和彭俊才访遍了上海所有的展览馆、博物馆和收藏馆,仔细研究明代家具的做工。他们俩发现,制作明清家具的关键技艺在于掌握榫卯结构的尺寸,但这一技艺已经失传多年。

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其特点是在物件上不使用一钉一胶,严丝合缝地利用卯榫加固物件。这样做的好处是,不但看上去严谨稳固,而且还有奇妙的装饰作用。

面对难题,他们俩的做法就是不断尝试。顾德才说:“一毫米一毫米地往前推,终有一天会找到那个最佳的榫卯点。”正是凭借这种对技术精益求精的毅力,让他们俩在小木作领域里有了关键性的突破。

随着一把古朴而圆润的红木椅诞生,他们俩打开了木作领域的新大门。他们俩不仅掌握了古代特殊榫卯结构及竹制穿销结构,还先后积累了插肩榫、盖帽榫等三十余种传统手工榫卯结构的核心技术,并通过传统手工制作技艺与现代结构力学的精妙结合,让明式家具可“活”百年。他们俩也成上海传统手工木作手艺绝活先行者。

顾德才拿起桌上的鲁班锁说,制作榫卯结构非常考验经验及技术,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

本着对传统木工工艺的极度爱好,他们俩凭借长年工艺积淀和不断追求,制作出一大批一流水准的明式经典家具,作品被上海展览中心、震旦博物馆等收藏和展示,为业内人士所称道。

               

掐指算来,他们俩已经和木头打了整整40多年的交道,最擅长的就是榫卯工艺。

对于木作,顾德先从小便是没来由的喜欢,“一摸到这些木头,心里就高兴。” 16岁那年,顾德先拜了家乡江苏省泰兴市前林村的老木匠周盆儿为师。

其时,木匠不光是一门工种,更是代代传承的手艺。一个头磕在地上,师傅就得把浑身本事传给徒儿,而徒弟则要吃住在师傅家,为师傅效力三年。

木匠活分等级,刨花、开料、平整、打眼儿,这些是基本功,练上三五个月,便能出徒。难的在于做到“心中有木”,即徒手在木料上刻画出图纸上的结构,这需要丰富的制作经验,更考验木匠对于作品的整体构思和细部规划。

“10个学徒,三年后自立门户时,有7个仍靠基本功吃饭,只能给师傅打下手。仅3个能成事儿,有独立接活的本事”,顾德先道出了学徒之不易。幸运的是,顾德先心细手熟,成了那3个人中之一。

旧时的木匠学徒表面上看是学手艺,其实是学做人,学待人接物的本事。打个比方,若是接了给人盖房的活儿,上主梁要择“月圆”、“涨潮”时,取合家团圆,钱财如潮水般涌来之意。又如给顾客做婚床,木匠完工时需高喊“左是金右是银,中间还有聚宝盆,聚宝盆里插金花,你是整个庄子里第一家”,时刻揣摩主家的心意,尊重顾客的规则和习俗。

顾德先不仅手艺出众,人也伶俐。学徒第一年,师傅便甘愿为他作保,独立外出做活儿。三年后出师,顾德先就能自己带徒弟了,不少徒弟年纪比他还要大一些。

严格意义上说,木作有大小之分。大木作指建造房屋梁架,小木作则范围较广,一把木椅,一架胡床,甚至一双木筷。

到上世纪末,顾德先已把家乡人的活计做遍了。“乡亲家里的房子、家具,绝大多数都是我打的”,好木匠的名声甚至传到了周边的十里八村。

1995年,顾德先从家乡江苏省泰兴市横垛乡来到上海,进入奉贤一家家具公司后,他认为上海可以开拓眼界、增长见闻,有助于他潜心钻研小木作,特别是古典明式家具制作和雕花手艺,并最终制作出造型唯美的古典明式家具。

彭俊发学木匠手艺,比顾德才晚一年。17岁那年,彭俊才拜江苏泰州地区名木匠周宏根为师学手艺,三年学成出师后,又先后在上海、北京、南京、天津等地从事木匠行业,与各地木作名师交流切磋技艺。2015年加入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团队。

彭俊发木工技艺高超,手工制作的明式家具在形制与气韵上都达到明代家具审美要求,其作品被海内外收藏家和艺术机构收藏。

2020年,彭俊发手工制作明式书房家具壹套被美国波士顿学院收藏,上海联合拍卖秋季拍卖会上拍彭师傅制作的铁力木翘头案,彭俊发作品“榫卯结构.梨”被评为2020“心意奉贤”文化创意设计大赛三等奖,彭师傅的明式书房家具作品参加2020年“长三角文博会”。

彭俊发先后参与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三项知识产权专利研发,同时被上海交通大学古建筑遗产保护系、上海视觉学院文物保护与修复学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人文学院、上海商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上海城建学院等高等院校聘为授课老师,为大学生传授传统木工手艺和修复技术。

                         四

上海真静传统木作博物馆是展示、研究中国传统木作工艺和中国木作工具的专题博物馆,被评为奉贤区“非遗传承组织”和“文化名人工作室”。

笔者去参访的那一天,恰巧碰到顾德先和彭俊才在为前来参观的学生讲解榫卯悠久的历史,只见他们一一详尽介绍了榫卯制作的工具和用榫卯制作的桌椅玩具,亲自示范了刨子和墨斗的用法,还让学生们尝试拼装用榫卯制成的小苹果和其他的一些小物件,整个活动让学生们大饱眼福,收获满满。

“不仅让学生们了解了匠人工艺,还体会了匠人精神。”组织活动的老师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在孩子们心中埋下一颗热爱传统工艺的种子,让传统文化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做木匠,工资不高,又累,沉不下心、不真正热爱是做不好的。”顾德先说,市场对传统工匠关注度一直不高,“叫好不叫座”是常态。他说,只要年轻人愿意参与,我就愿意无偿教学。他想在自己工作的地方建立一个实践点。

 令他们俩感到欣慰的是,这门技艺后续有人。最近,上海真静木研社来了一位愿意学艺的年青人,他们俩如获至宝,商定由彭俊才担任这位学徒的指导老师,并签订了学徒培训协议书。他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年青人来学习掌握这项古老的技艺,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是他们俩的共同心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百工·渐渐消失的手工艺 | 春节特辑1
80后木匠马明文 三年整理出了108种榫卯传统技艺
“老木匠”13年用心打造生活小件
15岁学艺当木匠 48岁依旧坚持传统手艺
不用一根铁钉!67岁老木匠做出艺术品家具
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真正的匠人精神!(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