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在董家渡路上
userphoto

2023.10.04 上海

关注

                        一

中秋节的中午,女儿在董家渡路上的一家酒店设宴,请我们小酌。在我的潜意识里,董家渡路上似乎没有上档次的酒店。

记得有年春节期间,老同事来我家做客,我请他在董家渡路上的“一家春”酒楼(后改名德兴馆)小聚。这是一家老字号的本帮菜馆,菜肴点心均很有特色,价格也很亲民。但是,比起沪上近年来崛起的酒店业新贵,相形见绌。宴罢,我一迭声地对同事说,抱歉,抱歉,怠慢了。董家渡路附近实在找不出更高大上的酒店。

昔日“一家春”酒楼,曾是我的御用早餐食堂。彼时,我在中山南路上班,清晨从家里出来穿过光启南路沿着黄家路过中华路,就是“一家春”酒楼。在那里,我总会点上一客辣酱面,填饱空空如许的胃纳。

这家店的辣酱浇头采用上海传统做法。先把炒锅烧热,油八成热时,放葱末、辣椒面,炸出香味, 再放入猪肉丁煸炒片刻,加黄酱、黄酒煸炒,炒至猪肉熟,待肉与酱分离时,加白糖、清汤少许,再续炒片刻, 加味精,淋上麻油,这种浇头微辣有点甜,是我的最爱。

彼时,终日顾客盈门的“一家春”酒楼,不知成全了多少对有情人。弄堂里的小六子和后厢房的阿菊谈恋爱,他们沿着黄家路一路朝东数电线杆子到董家渡路江边。再折返回来,在“一家春”点上一客小馄饨,或者生煎包子配鸡鸭血汤,给此次甜蜜之旅画上句号。昔时,夜晚的董家渡路江边乌漆墨黑没有什么好欣赏的。江风拂面,掺杂着一股浓重的鱼腥味。他们之所以选择那里,是出于无奈,逼仄的家里没有可供卿卿我我的私密场所。

多年以后,小六子的女儿长大了,要谈对象了。阿菊开玩笑似的对女儿说,你找对象眼睛要看看清爽,不要像我当初被你父亲一碗馄饨就骗了过来。小六子听了,不悦了,愠容道,当初条件就是这样……

是日中午,我沿着辟通的青龙桥街朝着董家渡路走去。印象中往日的青龙桥街狭窄脏乱不堪,成片的危棚简屋,低矮、逼仄,10多个平方米挤着一家几口人,是司空见怪的现象。没有卫生间、厨房,每天要拎马桶,做饭时就在门旁的简易灶台上,想搭建个像样的厨房都没地方。

此地居民对居住环境有个形象的说法,叫“一线天”,意思是说房屋与房屋紧挨在一起,中间就一个窄窄的过道,有些地方需侧过身才能通过,头顶上只留出天空的一线光亮。

昔日,我有位同事居住在这条街上,她的陋室临街朝西,那是一个面积为15平米的小屋,同事将这15平米用一块布帘分隔为二,前面是她和老公的婚房,后面是公公的卧室。一家三口二代人居住在这小小的空间里,该有多别扭和难堪。晚上和老公亲热时,也不敢有丝毫动静。夏天洗澡,公公和老公好解决,赤膊穿着短裤在门口水龙头下,凉水冲一下,了事。她可不行,必须动员公公到外面去溜达一圈,然后关紧房门,在大脚盆里三下五除二快速洗刷一番。

青龙桥街的变化是颠覆性的。走在路上,脚下是笔直的通衢大道,路两旁是高耸入云的商务楼和居民楼。高楼下是绿草萋萋,花团锦簇,赏心悦目,原先的旧貌荡然无存。

路东,在葳蕤的绿植中,有一座名为抱朴的口袋公园,信步走进去,青墙黛瓦、亭台水榭、蜿蜒小径,中式传统园林与四周现代化大楼交相辉映,仿佛古今相连。因其原汁原味的中式花园韵味、世外桃源般的庭院乐趣,成为周边居民、商务楼宇白领休息放松的“打卡地”。

站在青龙桥街南望,昔日的董家渡路第二小学旧址已被高楼大厦所替代。

这所小学前身为“仿德第一小学”,是一所教会学校。创办于1851年,迄今已有172年的历史,1953年改为现名。这条路上曾有一所农民工子弟小学,是专为在董家渡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开设的,学校的老师和学生是清一色的新上海人。尽管校舍简陋,但教学质量一点不差。据说,有不少农民工子弟从这里毕业后回家乡参加中考,其中,不少人还考上了重点中学。

走在青龙桥街,很难想象这里曾是老上海遗留的最后弹街路之一。由卵石、块石铺筑的弹街路,在沪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上世纪50年代达到鼎盛期。彼时,全市约有400条,总长达800公里。弹街路渗水好,又接地气,坏了修理也十分方便。不足的是硌脚,且容易松动,一到雨天路面就坑坑洼洼、泥泞不平,稍不慎还溅上一身脏水。

上海近20多年的发展是惊人的,有多少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有多少条道路换了新装(水泥或沥青)。不要说海外归来的老上海迷了路,连我这位土生土长的老城厢人、也找不回记忆中的董家渡路。  

                                二

走在董家渡路上,一切都是那么陌生。天生港路对面是花衣街,这条街靠近董家渡路处有一家烟杂店,我曾是这里的常客。

那时,我每次去居住在万裕街的孙兄处,总要在这里买上一包红双喜牌香烟,然后沿着花衣街走到万裕街。

孙兄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文系,在浙江的一家文学杂志社当编辑,客居杭州。那时我迷恋上写小说,常投稿于孙兄供职的杂志,他是我的责任编辑。

每逢孙兄休假回上海,我总要去拜访他,向他求教写作技巧。坐在他家门口前的小竹凳上,我俩喝茶吸烟可以聊上一下午。

孙兄不是董家渡路的原住民。万裕街的住房,是他太太工作单位分配的婚房。房间不大,11平方米的三楼亭子间,房间内摆放着一张双人床,床旁边拉了一个布帘子,里面就是“马桶间”,一家人吃喝拉撒睡都在这个小房间内。

儿子长大后,夫妻俩睡在床上,儿子睡在半空的吊铺,家里局促的连个转身的地方也没有。有客人来,就在门口摆上几只凳子和一只小台子作为客厅。

孙兄知识渊博。他说,董家渡的得名,重点在“渡”字上,它指的是曾经黄浦江边的第16号码头,即“董家渡码头”。据嘉庆《上海县志》记载,这里初为北仓渡,后因浦东有一户董姓人家,用能坐二十多人的双桨大船在此来回摆渡,遂有了董家渡的名称。直到1918年前后,渡口的设施被改建为码头。

作为文学杂志编辑和作家,孙兄最大的烦恼是,在上海家里无法创作。他说,他想创作一部300多年前施琅攻澎湖,拿下澎湖后台湾不战而降“和平解放”的京剧。已经酝酿构思了好多年,剧本框架情节已成熟。然而,休假回上海依然只能继续构思酝酿,因为家里连张书桌也放不下。

和居住在董家渡路的居民一样,孙兄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改善居住条件,最好还能有间可以放得下书桌的书房。

我安慰着孙兄,这一日快了,快了。

有好多年与孙兄断了联系。如今,孙兄的住房已被拔地而起的高楼取代,孙兄家也不知动拆迁到何处。想来,此刻他应该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内,埋头疾书他的《施琅》剧本。

在昔日董家渡路上的环卫所门口,我仿佛看到了福根兄驾驶的卡车轮子痕迹。

福根是位于董家渡路靠近小南门的一家企业的驾驶员。有一年,他驾驶着大卡车在经过环卫所时,由于路面狭窄,人群拥挤,一不留神,车轮压倒沿街居民摆放的一长溜马桶,顿时整条街上粪水横流,臭气冲天。愤怒的居民将福根连同车子团团围住。

好在,福根厂长得知后,立马组织人员冲洗路面,外加赔上不少的笑脸和道歉,这才给福根解了围。

福根居住在董家渡路一间不足10平米的老房子里,逼仄空间里的窗户,早已没有了隔热保暖的功效,但却是全家人透气,眺望远方的通道。

福根最大的心愿是城市改造,自己能住上新房。

10多年前,董家渡地区就进入动迁倒计时。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福根因病去世,动拆迁还是停留在念想之中。

在老房子动拆迁的那天,他老婆和儿子将福根的遗像摆放在家门口,点上三支清香,洒下他生前最爱喝的石库门黄酒,双手合手,哭泣着告慰福根:你的愿望实现了,我们要搬到新房去居住了。

董家渡路上曾经有家小饭店,那是在一家里弄生产组基础上改建的。

饭店老板是我的哥们,他是这家生产组的组头。产业结构调整,员工下岗回家,厂房另有用处。在他的力争下,上级领导同意将厂房改建成由他负责的饭店。他说,开饭店是为了让下岗的员工有一个重新就业的机会。

不知为何,饭菜质量不错,价格也不贵,但食客寥寥无几,难以为继。哥们说,造成这个原因的症结是,这里的居民节俭惯了,舍不得花冤枉钱上馆子吃家常菜。饭店关门,哥们一身豪气无所宣泄。

哥们当年也是一位文青,曾经有好多次离开生产组的机会,但他没有走。他说,上任时信誓旦旦要与员工们同进共退,他要信守诺言。如果自己一走了之,对不起员工,更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在他的努力下,员工们最终都有了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

                              三

一个多世纪以前,“董家渡”这三个字是上海城市繁华的代名词,这里是原汁原味、地地道道非常接地气的市井弄堂生活。那时在这地块上,码头林立,商业繁荣,五方杂处,乡音杂陈,是上海城市的发祥地。

曾经,沿街小店和路边摊鳞次栉比,人声嘈杂,灯影晃动,人间烟火,唯此为甚。豫码头街、公义码头街、王家码头路,见证了上海在开埠后快速取代广州,跃升为中国外贸中心的历史。

南浦大桥落成之后,董家渡的码头作用逐渐被淡化,但最后还是凭借它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务工农民、商贩们的居住地,以及各类生活用品的运输集散地。

其中,董家渡布料市场在当时轰动中外,吸引着不同层次的人前往淘货,甚至成为老外来上海旅游必去的地方,一些小有名气的时装设计师也会在这里淘布料,不少店铺老板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文。

如今,董家渡路的变化称得上巨大二字。从西朝东,在小南门到南昌街路段,路两旁只有一两间铺面仍在顽强的开门营业。晓贤生煎、鸳鸯馄饨、南门餐厅、光明便利、亚洲皮鞋厂专卖店、三枪门市部……都闭门闭户静静等待脱胎换骨,“一家春”酒楼转身为动拆迁指挥部。

走过南昌街,沿路都是正在建设中的高楼大厦。原来的上无十七厂成了工地,外面围墙上赫然写着:“魔都潮方 城市天际线”几个大字醒目,这里将要成为南外滩金融中心的一部分。曾经的志强职业学校连同周围的建筑一起,嬗变成了绿地·外滩潮方。

这是一个总建筑面积约3.6万平方米,与外滩岸线仅“一路之隔”的海派文化中心,及外滩高端生活方式和夜生活聚集地。绿地·外滩潮方由全球知名建筑设计公司合作,美国KPF建筑事务所负责整体规划设计、Aedas凯达环球进行商业建筑设计。

走在绿地·外滩潮方贯穿全楼层的开放式阶梯,一股科技感极强的技术气息扑面而来,呈现出梦幻般的漫步体验。这种多广场、多景观融合在一起的场景,给人一种有别于盒子建筑的多场景灵动感,在钢筋丛林之间蕴含着社交温度。

外滩潮方集结了一众首店及特色业态,引进了国际高端品牌、设计师集合店、网红咖啡、高端餐饮、精致生活配套等外滩首店或旗舰店。

女儿预定的酒店就坐落在外滩潮方的一幢建筑里。这是一家高端酒店,菜肴精致程度超越了我的想象。当然,价格也与之相区配。

坐在酒店临窗位置,望着窗外隐约可见的商船会馆一景,欣赏中西方的建筑之美,探寻董家渡的商业文明,回忆老城厢的有趣故事,见证上海开埠的历史印记,幸福感爆棚。

绿地·外滩潮方内的“南忘之最”老城厢历史回顾展,以图文的形式详细记录了董家渡的前世今生:弄堂里一砖一瓦的建筑模样、历史最悠久的十六铺客运站、远近闻名的董家渡轻纺面料、熟悉有趣的老路名……展现了城市化进程的上海,为城市发展史册留下不可或缺的一页。

在潮方各个休息区的座椅上,都附上了一块精致的历史路名铭牌,充溢着情感和留恋。豆市街、花衣街、篾竹街、外咸瓜街、猪作弄……这些路名大多记载着昔日此处的繁华市井生活,曾经在这里集中的大大小小码头、会馆、寺庙、作坊、店铺等都是其名字的来源,人们可以从它们的得名找到董家渡地区的历史标志,读到有趣的历史故事。

一条千米长的绿色空中连廊,将各个楼栋串联在一起,构建出一步一景的行人漫步空间。连廊面江的出口,设计为一座极具艺术感的巨型花桥平台,跨过中山南路,直抵外滩滨江岸线。

饭后,漫步在巨型花桥平台上,清风徐来,天高云淡。望着在阳光下泛着金色的浦江水,思绪也随之流淌。

南外滩的名字,最初我是从同事嘴里得知的。他居住在董家渡路的一间破旧老房子里。有人问他家住哪里,要面子的他总是言不由衷地说,居住在南外滩。彼时,只有北外滩和外滩,南外滩还在云里飘。多年后此地成为名副其实的南外滩。同事颇有感慨地说,董家渡路曾是上海著名的“下只角”,说居住在那里会被人轻视,于是杜撰了南外滩一词。想不到,如今成为事实。

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时代,走到哪儿都是钢筋水泥的森林,走到哪儿感觉都差不多,唯有董家渡路是不一样的。它有着这座城市无法复制的灵魂,是上海的灵魂所在。

陆铭在《城市向心力》一书中写道:“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人心往之,城必兴焉。”

一座城市的更新发展,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需要一座怎样的城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答案,但其中的要素却是共同的,那就是:让我们的城市更有品质、更有归属感,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更有幸福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海散步(组图)五十三
老上海的痕迹(八十三,我对新南外滩滨水区域规划的设想)(新编)
你知道的与你所不知道的外滩〖原创〗(之六)——南外滩
国庆好去处 | 换个角度看黄浦
董家渡的记忆
忆上海/外仓桥“布料一条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