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卷里的“工人故事”
userphoto

2023.11.28 上海

关注

                       一

20231117日,天气晴好,阳光流畅。74岁的“工人小说家”管新生和妻子走进坐落在杨浦区228街坊的1号楼、8号楼里的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重温昔日在工人新村生活的记忆。

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是一个集历史陈列、文化传承、精神教育、数字交互及全景沉浸式互动体验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馆,承载着特定时空的集体记忆。而在管新生看来,它以点带面铺陈起上海工人新村集体记忆图景,也凝结了不止一代上海产业工人的乡愁。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诞生工人新村的城市,“两万户”工人住宅是1952年在苏联城市规划专家指导下,由我国建筑师设计施工的。它采用中国传统砖木结构材料建造,参考了联排集体宿舍的风格,水、电、煤俱全,每5户合用厨房和厕所,配套道路、下水道、学校、商店和绿化。

让管新生驻足的,是一扇互动景窗。画面上,板车载着一家人和寥寥家具,穿过石库门弄堂,走向工人新村。这是1954年管新生5岁时跟随父母从大自鸣钟迁往控江新村的情景,被他记录在长篇纪实小说《工人新村——上海的另一种叙事记忆》里。

与新中国同龄的他,在工人新村长大,19岁进厂当工人,对这个群体格外熟悉。他与女儿管燕草合著的另一部小说《工人》(再版时更名为《百年海上》),以小见大,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工人生活画卷,陈列在互动景窗里。

在管新生记忆里,1954年的一个秋天,在毛麻厂当工人的父亲带领着全家从常德路大自鸣钟附近的石库门弄堂房子英华里搬往了杨浦区的控江新村。

那年头,能住进工人新村,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彼时,有不少劳模戴着大红花敲锣打鼓光荣地住进工人新村。控江新村的工人新村不是那种居家在二楼、灶间卫生间在楼下的两层楼“两万户”,而是二楼三楼均铺有木质地板,有着尖尖屋顶的三层楼工房,每一楼面四户人家,走廊里两个卫生间、一个浴室供公用,还有一个大灶间,灶间外面还有一个七八平米含一大水斗的公共阳台。在上世纪50年代,这可是足够让普通人羡慕的。

历史上的工人,更早前没有文化。解放以后,政府给工人建造工人新村的同时,充分注意到了工人中的“文盲”现状,于是很前瞻地考虑到了工人下一代的读书问题,考量的结果便是,最后全部选址在大学附近——曹杨新村毗邻大夏大学(今华师大);控江新村长白新村鞍山新村等均围绕在复旦大学、同济大学、财经大学、外国语大学、机械学院、水产学院等的四周。

管新生曾直言,我们这些工人子弟,就是这样幸运地走进了读书的课堂。后来,我们自己也成了工人队伍中的一员。

                                         

管新生是中国作协会员、杨浦区作协副主席、《杨树浦文艺》的常务副主编,长期居住在杨浦。

1968年,管新生被分配进上海铝材厂。刚进厂时,管新生分配在二车间作压延工,半年后,又被调到熔铸车间炉子间,从此“成了炉前被烤焦的一个音符”,天天面对的是奔腾的炉火、狂吼的鼓风机、发辣的空气,夏天时炉子间气温高达73℃,他每天穿着一身绽满了白晶晶霜花的工作衣。沸腾的工厂生活使他骨子里蛰伏着的文学细胞逐渐苏醒,在工余他拿起笔开始创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管新生写了一篇反映班组劳动竞赛的小说《竞赛》刊登在《解放日报》副刊。这篇1500字的处女作,使他和文学就此结缘。

1978年,管新生在《上海文艺》(《上海文学》的前身)发表了一首诗,同年又在《西湖》杂志刊出了短篇小说。不过真正使他进入创作年代的还要到6年后。1984年,管新生写了中篇小说《生活的长河》寄给山东《柳泉》文学杂志,很快得以发表。同年在上海市振兴中华读书活动中获得中华全国总工会的“自学成材奖”。由此,他被调到教育科当老师,成为一名为工友恶补初高中文凭的教师,后来又调到厂工会宣教科,从此有机会熟悉厂里各个部门的工人,可以说,这段工厂生活,为管新生后来创作长篇小说《工人》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管新生不但写小说,他还写电视剧。1985年,他编剧的4集电视剧《龟蛇盗》由上海电视台拍摄播出,收视率竟然高达38.8%

1988年,管新生加入了上海作家协会。当时,《青年报》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出公函想把他调过去,局领导指示:“管新生绝对不允许调出去,他是我们轻工业局的骄傲”。管新生住房离单位路途遥远,局领导说,我们上海轻工业局就出了管新生这么一个作家,他的住房问题一定要解决。但是单位无法解决,只能由管新生自己想办法调房子,厂里最后补了几千块钱的差价。

1991年,管新生开始创作长篇小说,厂长、党委书记、工会主席都是文学爱好者,不仅批准了上海作协给他的创作假,而且支付“离岗”工资。

1997年秋季,管新生被上海市总工会命名为“上海工人小说家”,跻身十大工人艺术家的行列。彼时,西藏中路上的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楼梯的走道上,摆放着管新生被放得很大的黑白照片,照片上的管新生一脸沉思。

2000年,管新生第一部工人题材长篇小说《兄弟时代》出版,这是他工厂情结第一次释放,该小说荣获华东地区优秀文艺图书一等奖,接着,他又发表出版了中长篇小说《厂长轶事》《海派汉子》《硬汉之吻》《演艺圈女孩》《无法回头》《梅兰达之吻》《楚河汉界》《一九七六的荒诞之作》等。

在女儿燕草眼里,爸爸实在是个毫无生活情趣的人。他不会打麻将,有时出去参加笔会,大家打麻将,三缺一,拉他一起打,他说我不会。

在庆祝电视剧《龟蛇盗》拍摄成功的派对上,女演员请他跳舞。他红着脸说,我不会。女演员说:“我来教你!”他说:“我不想学。”弄得人家很尴尬。他偶尔也会带着太太女儿出去看场电影喝喝咖啡,更多的则是躲在家里看书,写作,听音乐。

                     三

如今已经是国家一级编剧、上海淮剧团副团长的管燕草回忆道,深夜从梦中醒来,惺忪的睡眼里总看到父亲伏案写作的身影。平时,父亲也没时间陪她玩,但父亲书房里有许多书,燕草就自己爬到书架上找书看。她从幼儿园开始跟着父亲背唐诗、宋词,听父亲讲故事,识字,在父亲指导下看古今中外世界名著。管新生对女儿说,书里面的故事都是编出来的,让她学着自己编讲故事。

初二那年暑假,上海《青年报》登出“华东六省一市作文比赛”征稿启事,命题为《用我们的眼睛看》,看改革开放的成果。管燕草决定参赛,她用第一人称写了篇《心灵的眼睛》,以独特的视角、精妙的构思和出其不意的结尾得到了评委们一致好评,摘下了一等奖的桂冠。从此,《青年报》不断向燕草约稿,管燕草的作品频频见报。

百花文艺出版社的一位刚从大学毕业的编辑喜欢管燕草洋溢着青春气息的文字,她电话燕草说:“你能不能写一篇3万字日记体的有关高中学生生活的小说?我们想把你的小说和张海迪的日记体小说合在一起出一本书。” 管燕草当然愿意。她开始写了,没想到一写就写了17万字,题目定为《一个高三女生的日记》。一个月后,管燕草收到了编辑部的信,信中说:“我们决定为你的这部小说单独出一本书,由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那是2000年,不满20岁的管燕草出版了她的长篇处女作《一个高三女生的日记》。这本小说反映了她所处年代的校园生活,一时洛阳纸贵,出版后一共印了7版,发行量高达十数万册。

接着,百花文艺出版社又向管燕草约稿,于是,又有了《上网去,下载一个情人》这本书。自此,燕草在全国各地出版社接连出版了《38℃情感的滋味是什么》《我被帅哥撞了一下腰》《浪漫像仔裤一样飘扬》《偷窥男女的双重自白》等13部青春飞扬时尚感十足的长篇小说,引起了广泛关注。2003年,管燕草成为当时上海最年轻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进淮剧团以来,管燕草创作并上演的舞台剧有《大洪流》《孔乙己》《婚姻开笑差》《忠烈门》《撼动生命》《心的守望》《火焰山之故地重游》等10余部剧作,多部作品荣获国家和省部级奖项。

                       四

管燕草是70年代后期出生的,她没有工厂生活的积累。她之前创作的13本长篇小说大多是白领小说,青春文学。作为一个成熟的作家,她想开拓自己的题材。于是,父女俩一拍即合:用文学形式为上海工人写史立传。

作为第一代产业工人的诞生地,上海近百年来的历史正是工业现代化和产业工人崛起壮大的历史。他俩从2000年开始题材酝酿,到2012年成稿,经历了漫长的12个春秋。

父女俩分头采访了上海近一百年大工业发展历史的见证人,其中包括民国时期洋商在沪办厂、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抗战时期、解放前夕及中共上海地下党斗争史,以及解放后、文革中、改革开放各时期的亲历者等;他们还收集、复印、扫描了有关的历史资料、照片、档案、史料等。他们的书架上增添了许许多多和上海产业工人有关的书籍。光这些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就花了整整9年时间。

管新生清楚地记得,《工人》正式动笔是在2009315日,一个春寒料峭的日子。接下来便是漫长的连续四个春夏秋冬,其间的辛苦劳累磨合除了父女俩,作为幕后英雄的妻子马培芳心知肚明,这个善良聪慧的上海女性始终默默地毫无怨言地为父女俩的写作保驾护航,让他们吃好喝好生活好是她的责任,有时还得为父女俩创作中面红耳赤的争执做调解。可以想象要是没有她,父女俩就没有那么好的创作环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工人》应该是管新生一家人合作的产物。

2012年春末夏初,《工人》完稿,全部书稿100万字,从1921年写到2021年,书中武家几代人跌宕起伏的工人生涯,跃然纸上。个人、家族命运的背后,是上海百年近现代化的风云激荡,是上海工人运动的潮起潮涌,是上海产业转型的痛与重生。展现了上海工人阶级萌芽、崛起、壮大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之后,父女俩又历经6年修改,最终将书定名为《百年海上》。

“缺失工人命运的海派文化是不完整的。”从《工人》到《百年海上》,父女俩想用这部作品,为自己的这句话作注。

                      五

管新生是一个懂得感恩之人,在他声名鹊起的当下,依然没有忘记上世纪70年代初签发他处女作小说的《解放日报》编辑谢泉铭老师。管新生直言,曾扶持了很多大作家小作家,并且一直被文人们尊称为“老谢”的谢泉铭老师,是他文学创作路上的领路人。

他说,尽管许多年以后的我,已经发表出版了近700万字的中长篇小说,但是永远忘不了那年谢泉铭老师陪他去报社食堂吃晚饭时,嘱咐他要多读一些文艺理论方面书籍的情景,内心深处一直铭记谢泉铭老师所说的:千万不要因为你的小说见报了,就以为自己的文章写得很不错。其实一篇文章的发表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

管新生曾在工厂工作40余年,他动情地说,我有工人情结。这情结已经浓得化不开。工人生活、车间生活打动我、感动我。我一走进工人中间,就有种说不出来的亲切,就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工人、班组、工厂、机器……这些是融在我血液里的人生印记。工厂的每一次律动都紧紧牵动着他的心跳呼吸。

1971年在《解放日报》副刊发表处女作小说,迄今已50年,管新生始终在用手中的笔做着同一件事情:孜孜不倦地描绘着这个城市的变迁,不依不饶地展现着这个城市的前世今生,不离不弃地抒发着这个城市的情怀温度,无怨无悔地丈量着生活在这个城市里每一个人的精神天地。

作为在工人新村生活了40年的“见证者”,管新生以共和国同龄人视角作切入点,以编年史方式为经线、以心理历程为纬线,真实细腻描述了上海工人新村中工人子弟的成长过程。他表示,希望用文字这种永恒的形式,讲述工人子弟的成长故事,留存属于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在一次《百年海上》新书分享活动现场,不少上了年纪的读者对管新生在书中描绘的场面,很有共鸣,在分享会结束之后,拿着新书、排队等待管新生签名。

一位读者说,自己以前也住在控江新村,管新生书中描绘的场面,很真实、很细腻,一下子把自己拉到了那个年代,“前面随手翻阅图书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当年我读书、工作的场景,虽然不像现在的生活丰富,但很幸福、很充实。”

“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管新生很重情义,昔日的文学兄弟俞果、单苏、陆其国、徐华泉等,依然是他一直念兹在兹的好兄弟,俞果创建的“果学研究中心”所举办的活动,他是有请必到,文友有新书出版了,他总是乐颠颠地前去道贺,从不摆名人的架子。他的谦恭和真诚的待友之道,连善于开玩笑“冬天塞冰棍,夏天递火把轮胎”的苏苏,也由衷敬佩赞道:管新生是模子。

在与文友交谈时,管新生不时感慨,工人群体的出现、壮大、变化,是上海作为中国近代化缩影所不能回避的。随着社会发展和工业结构的调整、居住条件的不断优化,工人新村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它仍是上海生活史的一部分,在记忆的发酵逐渐中,彰显着其“城市切面”的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照片:1972年的上海工人新村
老照片:外国摄影师镜头下1979年的上海
消失中的工人新村:风花雪月之外的另外三分之二上海
为即将“绝版”的历史留下一份个人记录
老上海苏州河北是"浜北" 浜北人的"爱与愁"
散文 | 傅星:新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