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明王朝:如何才能制服无所畏惧的海瑞?办法很简单,就是没人敢

照规矩,各级公堂的公案上都有一个竹筒,筒里照例都装着十根竹签,堂官抽出竹签往大堂上一扔便是要打人。一根竹签打十杖,十根竹签便是一百杖。收到信号的两位千户,立马跑进大堂,准备行刑。

来看海瑞的应对:

“谁敢!按照大明律法,凡是现任官不管犯了再大的事,除非有诏命,上司才能动刑,你们有诏命吗?”

海瑞,之所以能够无往不前、无所畏惧,除了他一心为民、无欲则刚外,对《大明律例》的烂熟于心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大明律例》超越一切权贵,压制一切臣民,人家依法而行,依法而为,你能怎么着?

蒋千户和徐千户被海瑞压制了好些日子,似乎终于找到了报复发泄的机会,蒋千户说道:

“大人,通倭是不赦的罪。他现在私匿倭寇,杀也杀得,动几下刑错不到哪儿去!”

徐千户更是一副无所畏惧的模样:

大人是一省的刑名,签都撒下了,总不成还捡回去!”

蒋千户给出动刑的理由,徐千户给出激将法,这两位千户想要当初就这么聪明,也不至于被海瑞压制得那么可怜!

我们再来看海瑞的回应:

“这里是淳安县大堂,我是现任官。我没叫你们进来,谁叫你们进来的?出去!”

注意,此时的海瑞已经明显落於下风,所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刚直不屈、有理有据也得遇到讲理的人才行,如果这两位千户真要硬来,海瑞口中的《大明律例》也就只能成为杖责的配乐,毫无用处。

海瑞的这句话明显没起到震慑作用,蒋千户再次给出一句威胁:

“大人您老都看见了,这个姓海的何等猖狂!您老要不好发话,到后堂歇着去,我们来收拾他!”

注意,蒋千户的这句话并非简单的泄愤,而是有着另外的目的:

想当初,蒋千户因为没斗过海瑞而被何茂才狠踹了一顿,而且给出了“无用”的评价。现在,当着何茂才的面,海瑞“猖狂”依旧,正好能证明并非蒋千户无能,也非蒋千户不实心任事,而是海瑞确实难缠。

更重要的是,蒋千户一改上次“有担子也是省里担着”的态度,主动要求为上司出气,并明确给出了愿意承担事后罪过的态度。能有如此官场生存的智慧,蒋千户也并非看起来那般只是一介武夫。

蒋千户给出态度了,徐千户自然不能落下,接着说道:

“他私匿倭寇,我们治了他,到朝廷也有说法。”

这句话是在给何茂才增加处置海瑞的底气,但徐千户又怎么会知道,何茂才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被朝廷知道。

有了两位千户的表态,何茂才给出总结性威胁:

“你都听到了!再不交出倭犯,打死你,这个罪我还担得起!”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海瑞彻底落入被动形势,可就在两位千户上前拿人的时候,海瑞召唤来了总督署的官兵。臬司衙门的官兵,遇上胡宗宪手下的正规军,基本等于白扔,海瑞终于稳住了局面,险胜一局。

虽然不愿意这样说,但通过这段剧情我们却能明确得出一个制服“海怼怼”的办法——讲理,人家就是靠嘴皮子吃饭的,不行;讲据,人家本就拥有《大明律例》的最终解释权,不行;所以,就只能简单粗暴,直接武力拿下!

好了,现在就只剩下海瑞和何茂才的一对一了!

何茂才,从中堂下来,坐到了海瑞的对面(手里没兵,按察使也是白扯);语气变缓,态度变软,问到海瑞:

“海瑞,你这样做,到底要干什么?”

对于何茂才这种只知草菅人命、疯狂敛财的贪官墨吏而言,海瑞的表现,他自然无法理解;在何茂才眼里,在嘉靖朝几乎所有官员的眼里,升官和发财永远分不开;甚至,自宋真宗给出“书中只有黄金屋”的劝学说辞后,读书人的至高追求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学而优则仕”,因为当了官就有了“黄金屋”、“颜如玉”、“千钟粟”

既然武力威胁消失了,又重新回到了“讲理”的擂台性质,海瑞便又拥有了主场优势,开始了“海瑞式回击”:

“十天前卑职曾给总督衙门、巡抚衙门和按察使衙门上了呈报,齐大柱他们通倭的事有天大的冤情,请上司衙门共同审案。时至今日上司衙门依然未来审案。现在大人却要把人犯带走,依照《大明律》于审案程序不合。”

“大明律例”、“回话”、“记录在案”是海瑞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其实,这三个词语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因为有《大明律例》支撑,海瑞才会有底气,才会强势要求对方“回话”,才会将对方的回话“记录在案”。

何茂才,虽然主管一省刑名,有权干涉淳安罪案,但前提是必须符合程序;更何况,主管刑名的何茂才更加需要严格遵循办案程序。

我们来看何茂才的回应:

“要审也要到省里去审,总不成把胡部堂郑中丞都叫到你这个小小的县衙来审!”

劝说别人,讲究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句话就是何茂才的“晓之以理”。既然是三个上级衙门共同审案,就该选择一个合适的审案地点,也就是省里的臬司衙门。所以,我来带走倭犯并没有毛病啊!

只是,被海瑞怼过的何茂才似乎忘了,眼前这位爷可是“讲理界”的祖宗。来看海瑞的反击:

“卑职的呈报是上给三级衙门的,那就叫总督衙门和巡抚衙门共同出具公文把人犯带走。”

好了,“晓之以理”没用了,何茂才又开始打起了感情牌,开始“动之以情”:

“你一个举人出身,又四十多岁了,好不容易当了个知县,到官场这样到处结仇,到底图个什么!”

按照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读书人获得“举人”功名便拥有了做官的资格,如果不想继续参加“会试”,就可以入仕为官。只不过,“举人”也只能出任教谕、主簿、县丞等微末官吏,能够直接出任知县的案例很少,能够成功转任知县的案例也不多。再加上海瑞已经步入中年,仕途前景并不乐观,何茂才倒是能抓住读书人的入仕心理,专门向海瑞的弱点上进攻。

海瑞回道:

“大人说我到处结仇,我跟谁有仇了?”

背后是大明储君——裕王,又一直在坚持真理、强调规矩、推崇《大明律例》,何茂才敢承认和这样的海瑞结仇,就是和裕王结仇,就是和真理、规矩、《大明律例》结仇。

何茂才被怼到说不出话来以后,火爆脾气又上来了,只是,此时的何茂才不能再扔签筒了,刚想将手中的扇子扔掉,海瑞立马说道:

“大人想摔东西,那就将我这顶纱帽摔了。”

这一招,侮辱性极强,摔个扇子算什么,有本事把我的乌纱帽摔了!如果不敢,就乖乖地听我说。

然后,海瑞开始了一大段深情陈述,将自己“所图”做出了明白解释。听到海瑞甚至打算“能这样把这颗脑袋留在淳安”,何茂才彻底没话了。

当官,不都是为了多买房子多置地,多娶媳妇多敛财吗?天底下还真有这样一根筋的读书人?无欲,则刚;无畏,则无惧;面对这样的海瑞,别说何茂才没办法,那个已经修炼成仙的皇帝老儿,不也是同样没办法嘛!

彻底征服何茂才以后,海瑞则给出了这样一句话:

“大人,读书做官无非为了两端,一是效忠朝廷,二是为民做主。但凡两端都能兼顾,我海瑞也不是一定要跟上司为难。”

这句话换成白话就是:何大人,你说的事,有商量。

何茂才彻底懵圈了,甚至怀疑这句话是不是从海瑞嘴里说出来的,连忙问道:

“你说什么?”

海瑞继续说道:

“大人管着一省的刑名,出了倭寇,理应交给大人处置。但是淳安现在正值大灾,几十万百姓弄得不好就会激出民变。齐大柱那些百姓在倭寇手里买粮究竟是何缘由,真审起来恐怕谁也说不清楚,捅到朝廷便是通天大案。我想大人也不想把这个案子弄成那样。”

先肯定何茂才拥有的权力,并给予自己认可的态度;再强调这件“通倭”大案的利害程度,让何茂才只能按照自己的计划行事。

现在,我们基本能够确定海瑞的整体思路:先是告诉何茂才,倭寇和通倭人犯,你谁都带不走;等到何茂才彻底失望后,再告诉何茂才可以带走真正的倭寇。

海瑞的目的本就是留下齐大柱,安抚灾民而已;倭寇本就该死,更何况,此时的海瑞还不清楚郑泌昌、何茂才串通倭寇;更重要的是,如果海瑞一直留着倭寇,难免会被人扣上一个偏袒、勾结的罪名。

所以,海瑞才会如此对付何茂才,先让你绝望,再给你希望,让你觉得达到了部分目的已属不易。如此,海瑞的目的才能顺利达成。

被逼无奈,只能在案卷上签字认可的何茂才,临走留给了海瑞一句话:

“海知县,我比你多当了几年官。送你一句话,在官场要和光同尘。”

如果“和光同尘”,海瑞就成不了“海笔架”;如果“随波逐流”,海瑞就留不下千古美名了。郑泌昌、何茂才,乃至严世蕃、鄢懋卿、罗龙文等人都是“和光同尘”之流,甚至主导了这种官场风气,但结果如何呢?

刚直不屈,一身正派,才是海瑞最大的护身符!

(本文仅基于《大明王朝1566》具体演绎情节和人设解析,并不以历史史实为依据,个人观点,欢迎提出批评意见!)

收藏

举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明王朝里真正能把一手烂牌打成王炸的,只有这两人
大明王朝53:海瑞坚守大牢,两个千户要杀人放火,怎么解?
大明王朝:和海瑞谈《大明律》,会有什么结果?吕芳有句话很贴切
大明1566解说文案(14)
大明王朝:海瑞的“记录在案”,究竟有多牛?直接逼疯了杨金水
《大明王朝》中,是什么力量推动齐大柱的身份一再变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