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法源寺的夏天

入住酒店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导航搜索“附近”,这差不多已经成为我出差在外的一种惯例。

当“法源寺”这个名字在一大堆景区和美食推荐里乍地跳出来的时候,我不由地怦然心动。好几年前就读过台湾作家李敖的《北京法源寺》。这部书稿就是以法源寺为背景,描写了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年间,一批仁人志士为变法维新而展开活动的故事,据说曾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小说将历史烟云与这座北京城内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糅合在一起,读来令人不忍释卷,因此至今记忆深刻。

更令人惊喜的是,法源寺距离我所居住的酒店只有三公里之遥,完全在我日常步行的能力范围之内,于是当即决意前往。

顶着午后毒辣的阳光,我向法源寺走去,心中一片清凉。

法源寺,寂静无声,湮没在皇城根下的楼群之中。然而,在它宽阔精致的院落和红得深沉的寺壁之间,一俯一仰、一呼一吸,都是历史。

故事要上溯到公元645年的春天,正是鸟语花香的季节。因为高丽阻隔新罗向唐王朝的进贡通道,唐太宗李世民不顾群臣的极力劝阻,御驾亲征,拉开了征伐高丽的帷幕。

战争远没有李世民想象中牛刀割鸡那么简单。往日攻无不克的大唐部队居然遭遇劲敌溃不成军,纷纷长眠在辽东的白山黑水间。

看着满地的尸横遍野,李世民伤心不已,他颁下诏令,停止这场战争,并在半年前誓师出征的地方修建一座寺庙,以“深悯忠义之士殁于戎事”,取名“悯忠寺”。

悯忠寺的建设道路是漫长的。当年李世民许下的宏愿在他的手里并没能实现,他的儿子李治也没有实现,直到武则天登基称帝后才姗姗落成。这已是公元696年了,距李世民发出诏令,已隔了51年。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为牺牲的将士们建设的纪念园,用现在的说法,就是烈士陵园。

“朕……悔也,痛也!”隔着千年的遥远时空,我似乎还能听到当年李世民悲悯的忏悔和绝望的呼号。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十五年,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安史之乱爆发了。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起兵15万,以“清君侧”之名扯起了反叛的旗帜,旌徽南指,势如破竹。

踌躇满志的安禄山在悯忠寺的东南隅建造了一座木塔,以期震慑寺院的阴气,早日实现自己称帝的野心。两年之后,尚在遥望帝位的安禄山被儿子安庆绪所杀。不久,安庆绪又被史思明杀掉了。得势后的史思明在悯忠寺的西南角也建造了一座塔,不久之后却死在了自己的儿子史朝义手里。

从此以后,没有再听说谁还敢在悯忠寺里建塔。

也许是“悯忠”这两个字取得格外阴郁,此后在寺院里发生的故事,多多少少都带有一些悲壮的色彩。

“靖康之耻”后,北方的霸主已经由辽国变成了金国,风雅的宋徽宗赵佶在颠沛流离中死在了北方的苦寒之地,剩下宋钦宗赵桓被金海陵王完颜亮押回了北京,囚禁在悯忠寺中。与之同来的,还有辽国的天祚帝耶律延禧。

赵桓没有一天不梦想着回到大宋。他或许可以忍受这干硬而贫寒的山水,可以忍受每日重复的生活,可以习惯眼前一成不变的景象,却无法忍受如影随形的寂寞,还有不知何时“眼一闭就再也没有一睁”的恐惧。这种由心而生的寒意总是乘虚而入,比刀子还要锋利,深深地刺入他的骨髓。

只有梦里的家、国,带着巢穴般的温暖,给他以生存下去的希望。

然而,这个梦在1156年的悯忠寺戛然而止。六月的一天,完颜亮突发雅兴,要和部将比赛马球,也命令两个废帝参加。这是宋、辽、金三国皇帝为数不多的“高峰会晤”,只不过他们此时的身份非常微妙,其中两个皇帝是另一个皇帝的囚犯,他们早已失去了与金国皇帝平起平坐的机会,而必须通过惨烈的角斗来博得主子一乐。

辽国是马背上的政权,耶律延禧自然比赵桓更精于马术。但81岁高龄的耶律延禧根本无心恋战,他意识到,这是上天留给自己唯一的逃跑机会,必须把握,于是冷不防地纵马冲出赛场夺路而逃。在一片惊呼声中,金兵万箭齐发,利箭夹带着风声追赶着他,划过无数道优美的弧线,准确地落在他的背上,转眼之间把他扎成了一个血刺猬。赵桓吓得脸色大变,慌乱之中从马上跌落下来,被奔驰而过的马群践踏成一堆不规则的肉饼。就这样,两位曾经骄奢的帝王在悯忠寺结束了他们的一生。

时间依然无情地流淌着,很快来到了南宋王朝行将朽木的时候。一位抗元人士出现在了悯忠寺,他就是南宋名人谢枋得。谢枋得被元军捕获后关押在悯忠寺,绝食四天,走完了64年的忠义人生路。

明朝末年的一个子夜时分,一位黑衣人趁着夜黑,将一只装有一颗头颅和散碎人骨的麻袋,偷偷地扛进了悯忠寺的山门。麻袋里装的就是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的抗清名将袁崇焕。袁崇焕的一位部下深感将军的情义,也相信他是被冤枉的,便冒险将他的头颅秘送至悯忠寺保存。僧人们也感念袁崇焕的忠烈,在寺院内为他悄悄地举行了超度法会。

和历史上大多数寺庙一样,悯忠寺在此后的漫长岁月里,也经历了多次废弃和修缮。公元1735年,深识佛理的雍正皇帝下诏重修寺庙,赐名“法源寺”,定为律宗寺庙。从此,在京城众多的寺院中,法源寺成为少有的专司传戒授法的皇家古刹。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皇帝任上对法源寺进行了再次重修,他不仅命人选料精刻了一尊白玉钵盂,钵身海涛翻腾鱼龙出没,煞是生动,更是钦赐匾额“法海真源”,至今仍悬挂在大雄宝殿之上。

历史就是在这样的跌宕起伏中变幻着,那些悲壮的人物犹如历史大树上一片闪光的叶子,在特定的枝杈上绽放出他们应有的光辉。

“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等六人被清政府捕捉,押往菜市口斩首。刀光闪处,六颗人头落地,他们的尸体被抬到不远的法源寺里,由和尚们进行超度。

清代的法源寺以花木见胜,誉满京都。寺内的前庭后院都种植了丁香,芬芳浓郁,号称“香雪海”,极负盛名。每年春季花开,寺僧必备素斋,邀集文人名士赏花。因此,踏青时节,在法源寺内赏花吟诗唱和,在老北京可谓家喻户晓。清代大儒纪晓岚、龚自珍、林则徐以及名噪一时的宣南诗社等,都在法源寺留下过诗句,使古寺日渐孕育了一种翰墨儒雅的气质。

1914年,这里举办了著名的“百人丁香诗会”。可是此后这样的传统诗会却没能持续下去,直到2002年才重新拉开序幕,一年一度的丁香诗会目前已经成为北京市民踏青赏花、开展诗歌吟诵活动的一个文化品牌。

1917年,齐白石北漂北平,夜里借住法源寺僧舍,白天则去琉璃厂南纸铺卖画卖印。遗憾的是,当时的齐白石无人赏识,备受冷落。

名家陈师曾偶然见到齐白石的印章和画作,十分喜欢,在得知他住在法源寺后,当即前往古刹寻访。一见之下,两人惺惺相惜,陈师曾力主齐白石“自出新意,变通画法”,齐白石接受劝告,在法源寺里“两耳不闻窗外事”,开启了衰年变法之路,自此一改旧貌,自创红花墨叶画风,开一代新派。齐白石后来写诗一首,记述他的法源寺生活,诗名就叫《法源寺桃花》:“破笠青衫老逸民,法源寺里旧逡巡。重来幸有桃花在,认得衰翁是故人。”

行走在林间曲径,听潮音起落,感天地纯然,有意无意之间,不知道哪段风景又会与生命相关。

1924年春天,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在林徽因和徐志摩的陪同下,欣然到法源寺欣赏丁香,史称岁寒三友。

据说当天丁香怒放,细看花小如丁,坐卧树下又觉繁花如盖,清香弥漫。泰戈尔流连忘返,不愿离去,执拗地说:“我很少有这么高的兴致,我要在这儿坐到深夜,好好领略丁香花香和夜色,求求你们,别夺走我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徐志摩便陪他留下,以领略夜幕下的法源寺、丁香花。

1956年9月28日,千年古刹法源寺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使命——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这是中国佛教界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目前唯一一所开展大学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级佛教学历教育的佛教院校。佛学院的成立,揭开了中国佛教教育乃至中国佛教史上崭新的篇章。

一座法源寺,半部中国史。

丁香花并不是稀罕之物,然而在法源寺品读丁香,应该会别有一番意韵。我来已晚,时值盛夏,没有赶上丁香花开的妩媚。古刹内聒噪的蝉声是一种挥别,也是一种召唤。

那就等一个人间最美四月天吧!

再来的时候,无论是匆忙而来,还是散淡而来,这儿的风都会为你洗彻尘埃。遥听梵呗声声,近观佛影禅林,即使只是短暂的瞬间,也足以将昨天的怅惘流淌为今日的通透,过往的迷醉洗涤成此刻的清醒。

这就是佛国,就是禅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刹法源寺,留影紫丁香----北京
法源寺,赴一场你的丁香花事
丁香花开法源寺 2016年第十五届法源寺丁香诗会
北京法源寺丁香花
法源寺丁香花盛放(二)
法源寺的丁香花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