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认识经脉之二:经脉脏腑相合原理
文章导读  

经脉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外在的经脉与人体内的脏腑之间,存在相对特异性的关联,而脏腑很重要。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关联呢?果然像大家所熟知的,一条经脉配合一个脏腑吗?且看经脉与脏腑相合的原理。


三阴三阳的概念,主要是对体表部位进行的划分。而人体结构中,中医更加强调的,是脏腑。那么对于中医的五脏六腑,与三阴三阳之间,是否也存在着一些特定的关联呢?

首先看五脏与六腑。五脏又称五神脏,是藏精之所,神常居之。前面讲过,神最喜清净,最怕烦扰。所以五脏宜静不宜动。静则神安,动则神乱,其性属阴。六腑是转输运化水谷的场所。人体要得充养,离不开每天从外界摄取新鲜的营养物质,同时需要把代谢后的废物及时排出体外。这样看来,六腑最需要的是动,是通畅,所谓“六腑以通为用”。所以六腑宜动不宜静。动则水谷得消,机体得养;静则水谷停滞,百病丛生,其性属阳。脏腑的阴阳属性明确了,与体表阴阳之间也就形成了相互对应的关系:五脏与四肢内侧的“阴”部相应,六腑与四肢前、外、后侧等“阳”部相对应

再将五脏细化来看下。肺心在胸腔,在膈上,与手相近;肝脾肾在腹腔,在膈以下,与足相近。肺心相比,肺在上,在外;心在下,在内。肺心之间,有一个囊状组织,以保护心脏,称为心包。如此从上到下,三脏依次排列为:肺,心包,心。如果将这三脏的解剖位置对应到上肢内侧,就形成了这样的对应关系:肺-手太阴;心包-手厥阴;心-手少阴

肝脾肾三脏相比,(中医之脾,主要对应解剖学之脾脏和胰脏,前文已述)与肝基本位于同一水平层面;肾在下。同样将此解剖位置,与足三阴经相互对应,可以得出如下关系:脾-足太阴;肝-足厥阴;肾-足少阴。这里有一点需要提示:肝脏与脾脏的解剖位置上下难分,在相应的足厥阴与足太阴两条经脉的循行上,也出现了一处交叉(发生在内踝上八寸处)。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人为划定,还是自然使然?不得而知。

最后看六腑。六腑(三焦除外)的解剖位置都在腹腔,在膈以下。对比五脏与手足经脉的关系,可知六腑都应与足阳经相应。再从其具体位置而言,胃在上,胆在中,膀胱在下;大小肠与胃同属谷道,本来一家。所以,六腑与足三阳经相配的关系如下:胃-足阳明;胆-足少阳;膀胱-足太阳。大小肠在实体结构上与胃同属一家,在经脉上也共同归于足阳明经;临床诊治大小肠的问题,主要也是从此经着手进行。至于三焦,针灸学上对三焦病变,设了一个专门的腧穴委阳,就在足太阳膀胱经上,委中穴旁边,说明古人更多是把三焦病当作水液代谢病来看待的。

这里的大、小肠与三焦,就出了问题,无经可配。足三阳经与胃、胆、膀胱三腑相配,已经饱和;而上面的手三阳经空置,没有相应的腑与之相合。古人于是提出了一个不得已的配伍方案:将手阳明经与大肠相配,手少阳经与三焦相配,手太阳经与小肠相配。于是形成了今天我们见到的,经典的十二经配十二脏腑的经络理论体系。但毕竟是勉强所为,临床诊治大小肠疾病、三焦疾病,仍需要到足阳明经与足太阳经上去寻求解答。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手阳明经与大肠的结合,与其他两个“经-腑”结合相比,具有更强的临床指导价值。原因是,手阳明与足阳明同属阳明,可理解为同处一条经线上。故手阳明经对胃肠疾患也可起到一定的诊治作用。而手少阳经与三焦,手太阳经与小肠,类似的特点就不明显了。手少阳经的主治,反而与足少阳胆经相近;手太阳经的主治,反而与足太阳经相近。关于这一点,在《零起点学针灸》中有更详细的解释,可以参考。

古人通过经络,把体表四肢,与五脏六腑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现代医学难以认知的经络体系,从而使古人眼中的人体,与现代人眼中的人体有了质的差别。这一切,原因何在,意义何在,今天的价值又何在呢?且待下文详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帝内经》:我国现存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
下合穴的迷思
手太阴肺经
脏腑、腧穴及经络学说概要
觉悟一言 | 人体的三焦究竟在哪里?
《黄帝内经·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下)》学习笔记七十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