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31.9亿!《女心理师》揭开中国最隐秘的12个心理问题与解药?

如果你来不及阅读,

可以先预览本文3分39秒的导览视频哦!


作者:老么

最近一部叫《女心理师》的剧火了!
在抖音上有31.9亿播放!
微博相关话题1.2亿阅读量!
奚梦瑶等人都在微博发文点赞!
为什么这部剧受到这么大的关注?
因为这绝对是一部国内跨时代心理剧!

囊括了产后抑郁、讨好型人格、双向情感障碍、空巢老人、婚前恐惧等12个心理问题。



《女心理师》是国内第一部
以“心理咨询师”职业为主角的影视,
第一次让人了解这个国外已经非常刚需的职业。

但心理问题,其实在我们中国也是很普遍的,有些人甚至“有病”而不自知,所以《女心理师》也是第一次正视中国人的普遍心理问题,可以说这部剧就是一个中国人心理问题的缩写和剪影

剧情里关于家庭、关于自己、关于职场等熟悉的故事和心理话题不断被重现,让很多人看了之后恍然大悟,感叹“这无疑是一个心理启蒙课”。


豆瓣的两个高分评论,一位说:
“我是把《女心理师》当做自救指南和治疗教学来看。”

还有一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表示:
“虽然电视剧需要艺术加工,但至少这部剧的专业性还是有保障的。”

确实,像心理咨询师这样的小众职业还有很多,也有许多影片就一个小众职业做揭露,让观众深入了解,比如国外的《入殓师》、《海上钢琴师》等等都成为了经典。

而国内也有很好的趋势,比如孙俪的《安家》演绎的是房产中介,以及她前阵子热播的《理想之城》演绎的建筑造价师,都是从真正的专业知识入手,而不是无脑剧情,也能让人有所见识和收获。


虽然网上对《女心理师》有不少的争议,
但无可否认,这确实是一部很有意义的治愈剧,
剧中选取的话题直戳痛点,
而不是为了热点而刻意制造对立,
所有的故事是奔着解决问题,
而不是制造焦虑去。
对当下人们的心理和人际交往绝对是有很大的正向价值的。

杨紫在这部剧里扮演了一位女心理师,叫贺顿。
确实很符合大众心目中心理咨询师的形象:
衣服的颜色、咨询室的装饰,
都散发出一种很值得信赖的感觉,
并且她能通过颜色、人物的动作、眼神,就能分析问题。


据说这部剧是杨紫从偶像剧转型轻熟剧的重要一步,她在这部剧里的演技,也受到网友的夸赞,她犀利台词表达、笃定的能看穿人心的眼神,让许多网友直呼:这很福尔摩斯。

当然,这部剧最让人共鸣的还各种心理案例,
都是生活中,任何人都有可能遇到的问题,
比如孩子自杀、讨好型人格、产后抑郁、暴饮暴食、私生饭等12个经典心理问题案例,都值得人深思。
产后抑郁

在目前的故事里,引起女性最大共鸣点的大概就是“产后抑郁”这个故事了。

最近《女心理师》就因为产后抑郁这个话题上了好几次热搜,
每个都是千万以上的阅读量
有产后妈妈感谢《女心理师》为自己发声,
还有上个月刚生完二胎的奚梦瑶也发文说“被这部分的剧情触动了”,呼吁大家多关心妈妈~

         
似乎妈妈们以前的不被理解,被嫌弃矫情,都被《女心理师》里的这位二胎妈妈展现得淋漓尽致,恨不得立马抓老公来看看。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二胎妈妈詹璐,
刚生完二胎不久,时常产生伤害儿子的想法,
也觉得婆婆嫌弃自己,丈夫不重视自己。
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她患上了的产后抑郁。

她推着婴儿车,站在红绿灯前,
似乎下一秒就要把儿子推向车流。


产后在女儿学校门口当众漏尿,
被围观小孩嘲笑尿裤子,
被路人指指点点。

 
喂奶被婆婆带回来的一群人围观,
她感到不受尊重,满脸尴尬。
婆婆着急抢过儿子,
也让她觉得是在嫌弃自己带不好孩子。


返回职场后,受到主编的冷眼,
甚至明里暗里让她辞职回去做全职妈妈,
而写小说是她最大的梦想,现在却遥不可及。
 
        
老公下班回家带孩子只是“逢场作戏”,
作为全职妈妈要打扫家里,做饭,
好像带孩子就是自己一个人的事,简直就是个免费保姆。
 

婆婆用过往的经验带孩子,不科学且不卫生。
她每次反对,家人都觉得她是没事找事,
认为她无端制造家庭矛盾,是个“事儿妈”。
 

儿子出生后,婆婆总是重男轻女,
婆婆让自己把女儿喜欢的绘画班停掉,
女儿和弟弟玩,也被婆婆严厉制止,
而曾经经历过不平等待遇的自己,
只想保护女儿不受到和自己一样的伤害。


这一切的不安、难过、委屈,
造成了她的产后抑郁,
却被别人认为是矫情,是事儿妈!

就是这样一步步让她走向崩溃,
才会想伤害儿子、甚至带着孩子一了百了。
这样的感受,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不过好在,在心理咨询中,
心理师发现,
詹璐还有一束可以解救自己的光,
就是她的女儿。

詹璐的大女儿椰子,是标准的“贴心小棉袄”。
妈妈一个人在产后抑郁的黑暗中挣扎时,
女儿椰子一直都看在眼里,
并且用自己小小的力量,尽可能地关怀着妈妈。

送女儿上学,在学校门口漏尿,被孩子嘲笑。
女儿看到,要跑回妈妈身边,
詹璐怕女儿也跟着丢脸,大喊:“别过来!”
女儿虽然听话,却还是坚定地跑过来抱住妈妈。
用自己小小的身体,守护着妈妈的自尊。
 

看到妈妈泪流满面,女儿担心地问:
“妈妈,你是不是生病了。”

所有人都觉得詹璐是“没事找事”,
只有女儿知道,妈妈可能是生病了。
    

在看到妈妈有一根白头发时,她抱着妈妈说:
“妈妈,我照顾你,你能不能不老呀?”

         
说到这里,她对心理师说:
“我女儿给了我很大的精神力量。”

心理师对她说了这样一句话:

“我改变不了他人,我也改变不了你,

只有你能改变自己。”

因为只有自己愿意改变,才能得到治愈。

而心理师也说:人在抑郁时,容易被痛苦蒙蔽,往往忽略了身边的温暖。


在心理师的引导下,詹璐发现,其实除了女儿,婆婆和老公也有在默默地体谅和帮助自己,只是自己陷入了产后抑郁的漩涡,看不到他们的温暖。


很多人可能觉得,女人生孩子,当妈妈,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本能。但是其实,并不是所有女性,都能很快地适应,自己作为妈妈的角色转变。

这不是矫情,更不是个例,
是很多产后妈妈都会出现的症状,
大概每10个产后妈妈里就会有1个产后抑郁
没有经历过,就永远无法理解,
一个妈妈在产后抑郁时会面临什么样的绝望。
所以如果你也有同样的遭遇,一定要及时自救或寻求帮助。

也希望大家对每位妈妈都多一点关心吧,
别让她们走向产后抑郁的深渊,
更别让家成为妈妈们孤独的战场。
    
       
讨好型人格

在《女心理师》中,还有个令人触动的故事,
是关于“讨好型人格”。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个职场老好人,叫小莫。
他是个典型的讨好型人格的人,
不管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
他很难去拒绝别人的要求。

老好人、好欺负的形象,
也让他在同事中存在感特别低。
聚餐聚会,都不带他,只有要他帮忙才想起他。


比如公司的新人说要晚上请大家吃饭,
也顺带叫了小莫,
这是他第一次受到邀请,他非常开心。
但到了聚餐地点才发现,
聚餐地点改了,却没有人记得告诉他。
但他还没办法生气。
         
第二天早上有人假装抱歉地说起这事,
小莫还特别懂事地撒了个善意的谎言,
说:“抱歉,昨天晚上刚好有点急事没能去聚餐。”

并且他竟然还在上班前还特意去了趟奶茶店,按照同事们不同的口味,给每个人买了一杯奶茶


可惜小莫平时在同事眼里就是个隐形人,
当晚大家又要聚会。
小莫以为这次大家还会叫上他一起参加,
还特意给家里打电话说自己晚上不回家吃饭,
结果还是没有收到大家的邀请。

甚至在下班回去的出租车上,
还接到在聚餐同事的请求,
让小莫帮忙自己做个PPT,
小莫虽然不想做,但还是接受了,
掉头回公司,帮同事做到深夜。
 

加班的时候,在电台听到心理师的电台节目,那期刚好讲的是如何拒绝别人。于是小莫鼓起勇气预约了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前,心理师特意给小莫倒了一杯水,
即便中途心理师为了让他放轻松,
强调那是专门为他倒的水,
其实在暗示他,你值得被爱,
但他一直到咨询结束也没有喝。

心理咨询师分析:
小莫是属于比较严重的“讨好型人格”,
不仅不能拒绝别人,
还总是习惯性把自己的需求隐藏起来,怕麻烦别人。

于是,心理师鼓励小莫想象了一次自己拒绝同事要求帮忙完成工作的场景:小莫在微信里委婉地拒绝了同事,没有回到公司去加班。

但是心理师又教他又补充了一句回复:
“如果你自己在做的时候,遇到不懂的问题可以问我。”

心理师告诉他,退一步的拒绝,这样既委婉地拒绝了同事,没有勉强自己去加班,还能让同事不那么埋怨他,对他的心理压力也会减小。


在之后的一次咨询中,心理师发现,
原来小莫在学生时代经历过校园霸凌。

不仅如此,他还自责自己没能站出来帮助其他被欺负的同学。这让他痛恨自己,认为自己现在遭遇的一切不公平都是活该。

小莫也曾求助爸妈,但爸妈并不重视,只告诉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忍忍吧。”

他在懦弱和罪恶感中长大,长成一个极端的讨好型人格,对同事合理的不合理的要求无法拒绝,怕被排挤。

小莫因此习惯性讨好他人,也不相信父母对他的爱。


虽然过去的事情已经无法改变,
但从现在开始接受自己才是治愈的开始。

心理师告诉他:
“只有当你先喜欢上真实的自己,
别人才有机会喜欢真实的你。”


看这个故事时,好多人发微博说,
感觉像看到了以前或是现在的自己,
并且也愿意从现在开始,努力尝试改变。


讨好型人格的人,多半是曾经在家庭或者集体中,遭受过暴力的拒绝和忽视,从而产生一种“低自尊感”。

要摆脱这样的“低自尊感”
需要一个强大的保护层,
就是:“我足够好”,“我值得被爱”。
能构建这层保护层的,
是曾拥有过,真诚的甚至无条件的爱。
而这样的爱,通常来自于父母。
今天回去,请好好爱你的孩子吧~

孩子自杀

还有一个引发许多人共鸣的故事,
是一位因为父母离婚,想用自杀挽回的女孩。
这个女孩叫尤娜,
梦想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人。
一向乖巧的她却突然做出一系列令人不解的举动:

明明不缺钱,却跑到便利店偷薯片;
自己从舞台上跌落,却诬陷是同学推倒自己;
把同学几千块的西装弄脏,
不仅不承认,还用自杀自证清白;
她故意用刀划伤自己;
泡进冰冷的浴缸让自己感冒;
深夜狂扇自己十几个耳光。


在心理师的开解下,才发现,
原来看似“叛逆”的尤娜,
其实是父母不良亲密关系下的受害者。

心理师给尤娜的父母做咨询,了解到他们在一年前已经离婚了,只是为了不影响尤娜学习,所以一直没有让孩子知道,还继续住在一起。

但尤娜其实早就知道了,她只想用自己的受伤,
留住父亲,守住这个家。

偷薯片,是因为她无意中得知父母离婚时,
为了挽留父亲而去超市偷薯片,
被抓到派出所来换取父亲的关心和不离家。
她知道,只要自己有问题,父亲就会出现,
于是就有了一次又一次的伤害自己的行为。


用刀划伤自己,是因为听到爸妈吵架,
爸爸要搬出去住,所以故意在削水果的时候划伤自己。

她把同学的西装弄脏,却不承认是自己做的,
想用自杀来自证清白,
同时也是为了留住即将去机场的爸爸。

而面对这些,尤娜爸爸的反应却是:
“小朋友们之间吵架,很正常,也别为难另外一个小朋友。”

尤娜妈妈也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当心理师建议她带孩子心理咨询时,她轻描淡写地说
“这个用不着吧,娜娜是我从小一手带大的,你真的让她跳楼,她不敢的。”
       
        
直到妈妈半夜看到尤娜在床上狂扇自己巴掌,
才意识到事情严重性,终于带尤娜进行心理咨询。

心理师在给尤娜一家心理咨询后的结论是:
夫妻矛盾上升到家庭矛盾,
而尤娜的心理问题正是由父母造成的。

尤娜这样的自残方式来挽留父母的爱,
确实是极端,但是也是孩子能拿得出手的唯一办法了。

所以心理师建议,
让尤娜的爸妈也一起做一次心理咨询,
解决了爸妈的问题,
孩子的问题也逐一击破。

孩子有问题不可怕,
可怕的是父母不重视,且不正视自己的问题。
原本可以尽快解决的事愣是给拖成了严重的心理疾病,到时候想要再进行干预可就有点晚了。
希望我们的孩子永远不会让我们用到这些知识。


《女心理师》的几乎每个章节和心理问题,
都有许多观众在各大网站分享自己的经历,
引发了一众共鸣和点赞。

这样一部剧,能让每个人
在当下匆忙的生活和社会中,
开始审视自己、关心他人。
能与自己或与世界和解,获得幸福,
就已经是这部剧存在的意义。

《女心理师》一共有48集,
目前刚播完一半,
已经讲了父母关系、空巢老人、婚前恐惧、产后抑郁等多心理问题,
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啦!
当然,也期待国内能有更多这样有意义的剧,
能真正让大家看到“症状”,发现自己的问题,
又能有“解药”,跟着解决问题。


【爸妈营投票】
爸妈营一亲子教育童书旅行动画 交易担保 放心买
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这些心理问题吗?
Mini Progra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六成中国父母都在催婚,女生该如何自保?
父母对你的控制,可能有你的勾引
我在爸妈眼里是一个无用的孩子
疾病的意义2018年09月25日 星期二B01 心理周刊
这届孩子太难了:必须优秀才能讨好父母
不要让孩子从心理上离我们越来越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