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如何帮助孩子真正的成熟长大

我是罗斌,欢迎来到我的教育专栏。当人的身体和生理机能到了成年阶段时,并非所有人的心理和情感都会随之成熟。罗伯特·布莱在《手足社会》一书中提到,成年人不成熟的现象在我们的社会极其普遍:“人们都懒得长大,就像在一个都是半成年人的池塘里游泳的鱼。

”学龄前综合征对孩子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学龄后,甚至还能在青少年和成年人身上看到。比如很多成年人并不成熟,没有成为完全独立、自我激励的个体,不能处理好个人的情感,也不懂得尊重别人的需求。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主要的,应该就是亲子关系的缺失。因为亲子关系的缺失,孩子在同伴身上花的心思越来越多,孩子气越来越重,也就难以成熟。甚至可以说,在任何情况下,只要是与父母关系疏离的孩子,都是无法变得成熟的。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所以往往会觉得孩子不听话、不服从管教。

01

为人父母,耐心是教养好孩子的第一步。

人越成熟,大脑整合信息的能力也会越强,可以同时处理不同的看法、观念、感受和冲动,并且不会出现思维混乱或者行为迟缓的现象。我把这种能力称为“综合能力”。大脑发展到这种程度时,对人的性格和行为产生的影响力,也是巨大的,人会变得更加文明开化。

而在这个过程中,冲动、以自我为中心等幼稚的特性会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平衡稳定的性格。大脑的这种综合能力,是无法通过教授而获得的,必须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慢慢培养。

父母能看到这一点,教养就会成功一大半。古罗马语中有一个词叫temper,意为大脑混合能力。这个词最开始的含义,是表示制造陶土的材料混合物,现在则表示“控制”或者“调和”

我咨询过一个孩子,我们叫他彼得,他情绪爆发的时候,会忍不住说脏话。虽然他知道自己会因此惹来麻烦,但情绪爆发时的沮丧,阻碍了他思考这样做的后果。彼得也没有协调好自己的各种情感。他都没有“调和”能力,一遇到困难时,他会控制不住自己,表现得非常傲慢无礼和对抗性十足。同样,彼得不想做作业,但他也知道自己必须得做作业。

成年人一般可以在不喜欢的情形下完成不愿做的事,但彼得太不成熟,因此无法在抗拒的状态下坚持做作业,他只能自己愿意的时候才想做作业,然而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彼得一次只能处理一种情感,无法忍受彼此冲突的想法、感受和意图,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就是一个学龄前孩子。

02

成熟:分裂与凝聚的协奏曲

如何才能让年幼的孩子正常成熟起来呢? 成熟首先要从分裂开始。先把所有事物都分离开,直到它们变成各自不同的独立个体,然后,相同的元素会随着发展进展,逐渐凝聚在一起。心理成熟也遵循这样的模式,它包含了各个意识要素的分化——想法、感受、冲动、价值观、喜好、意图和渴望。

这些要素要先进行分化,才能被凝聚或调和。同伴关系也是这个道理:要想让孩子成熟,就要先把孩子和同伴分开,让他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越独立,也就越能和他人愉快相处,而且不会丧失自我。很多父母认识不到孩子和同伴分开的重要性,结果往往在教养过程中让自己陷入迷雾。内心体验分离,就是自我意识形成的开端。

但年龄较小的孩子还不具备这种体验能力。事实上,不是所有感受都能准确表达真实的自我,孩子感知到的一些东西,也许是不受他控制的,他意识到的情感、想法、价值观、承诺,可能和当时的真实感受并不一致。

彼得他不想独立解决问题,不觉得独立有什么好,也不尝试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还缺乏创造性。他过于关注自己和父母的界限,而这并不是真正的个性。他不愿意依靠父母,但这并不是因为他想独立完成自己的一些事情,只不过是想让父母离自己的生活远一点罢了。他选择和父母对着干,是因为同伴导向的干扰,并不是自我的独立需求。

成熟是个自有规律的过程,但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幸运地经历这个过程。成熟就像电脑系统一样,虽然提前安装好了,但是不一定会被激活。除非彼得改掉自己的幼稚行为,否则等待他的,就是成为一个只有学龄前孩子心智的成年人。但是,怎样才能让彼得摆脱幼稚呢?很多和彼得同样情况的孩子,又该怎么开启自己的成熟之旅呢?

03

 人格上要独立,情感上要先依赖

虽然每个孩子都会长大,但成熟却不一定随着年龄增长必然出现。父母应该明白,我们无法教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也无法训练孩子做真正的自己,这些事情都得靠孩子自己。个体的独立,是个属于成熟的任务,并且也只有成熟才能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可以呵护孩子的成熟过程,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为他们扫清障碍,但我们却不能强行让孩子长大,否则就是拔苗助长。

对不成熟的孩子来说,我们可以告诉他们怎样做事,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还可以表达我们对于他们的期望。但真正促使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只有独立。很多父母看不到这一点,所以教养就会成为一件辛苦的事情。

父母想要助力孩子的成熟,关键是要满足他们的依恋需求。要让孩子变得独立,必须先让他们学会依赖;要让孩子有个性,必须先给他们一种归属感和共存感;要让孩子适应离别,必须要先承担起和孩子保持亲密关系的责任。类似的还有,要让孩子学会舍弃,必须更多地满足孩子的亲近需求;孩子想要拥抱,我们就要比他期待的更热情地拥抱。

我们对孩子放手,不是让他们来乞求我们的爱,而是让他们能安心栖息在爱的环境中。我们帮助孩子应对分床睡觉、克服上学分离焦虑,靠的是满足他们亲近父母的需求。因此,成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真正的独立和分离,恰好始于依赖和依恋。

一个人实现独立的过程,要历经整个童年阶段,甚至要延迟到青少年或更晚。满足孩子的依恋后,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孩子从依恋的痴迷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开始独立生活。想要完成这一转变过程,秘诀就是要让孩子不用费心思也能拥有对父母的依恋。家长先要满足孩子的依恋需求,孩子才能有精力发展自己的个性,开始自己的独立意识之旅。孩子才能因此自由、勇敢,得到发展并变得成熟。这是养育过程中父母必须明白的。

父母无条件的爱,是孩子情感健康成长的必要养分。父母的首要任务,是让孩子确信自己是被父母认可并深爱的,内心的欲求始终是被父母看见的,孩子不需要做任何事情或者做出任何改变,就能得到父母的爱与理解。

事实上,孩子也做不了什么事情,因为父母的爱不是可以赢得或者失去的物品。父母必须认识到: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它就在那里,和孩子的表现是“好”还是“坏”无关。孩子可以发脾气、任性、抱怨、不听话或者举止粗鲁,但父母却要让孩子感觉自己是一直被爱着的。

父母必须掌握一种方法,既可以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好的行为,又让孩子依然能感觉到爱,要让孩子敢于在家长面前表现出自己的不安和最讨人厌的性格,同时又不会失去父母无条件的爱。

要实现这个目标,孩子需要先能体会到足够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爱。孩子一旦有了这些方面的满足,他们的大脑就会发出这样的声音:“非常感谢你,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现在我们可以开始执行任务了,可以让主人变成独立的个体了。我不需要一直寻找燃料,因为我知道我的油箱是满的,现在就可以重新上路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了。

04

孩子看不到父母,父母看不到孩子

与父母关系疏离还会以摧毁个性的方式,阻碍孩子的成熟。在解释这一点之前,我们先简单区分一下个性和个人主义。个性是人类的独特性发展到顶峰阶段,成为独立个体后产生的表现。心理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分化,或个性化。成为独立的个体,意味着拥有自己的想法和底线,重视自己的喜好、原则、意愿、观点和目标,也意味着拥有了一个无人能够占据的位置。

个人主义则是把自己的权利排在集体的权利之前。相比起来,个性才是集体的真正根基,只有真正成熟的个体,才能通力合作,尊重和欣赏别人的独特之处。讽刺的是,同伴导向不仅损害个性的发展,还会助长个人主义的气焰。

萌芽阶段的个性,和刚具雏形的独立,都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需要重点保护。萌芽期的心理非常脆弱,但又至关重要,它涉及兴趣、好奇心、独特性、创造力、独创性、新主意、做自己、尝试、探索等多个方面。在成长的过程中,孩子会在这些方面不断地小心试探,就像乌龟从壳里伸出脑袋一样,摸索着前进。

为了个性发展能够勇敢向前,孩子需要把自己完全展现在别人面前,需要面对别人的各种反应。如果对方给出批判、否定等消极反应,正在萌芽的个性就会倍受打击,迅速消失。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只有完全成熟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别人的不认可或不重视,而孩子显然不够成熟。

与父母关系越疏离的孩子,会越讨厌其他孩子的个性。孩子的个性发展不易,不仅因为会在外受到同伴的威胁,还因为在内会受到同伴导向造成的心理损害。个性化是同伴关系的绊脚石,同伴导向的孩子如果想做自己,挖掘自己的喜好,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的判断,做出自己的决定,一定会给同伴关系带来很大的压力,很少有同伴能够承受住这些。

当孩子把维持和同伴的关系看作最重要的事时,个性化就必然成为牺牲品。在不成熟的孩子看来,这种牺牲是再正确不过的事。改变对方的个性,阻止对方表达真实的自我,压制任何反驳的观点或者价值观,这一切在同伴间好像都是很自然的行为。对不成熟的人来说,“友谊”必须永远放在个性之前,于是为了获得同伴对自己的认同,他们情愿压抑自己的个性,尽管这一点跟个性的自然成长规律,是互相违背的。

在这样的环境中,同伴关系成了成熟和个性发展的敌人。身为家长,不能为了让孩子维持和同伴的亲近关系,而牺牲孩子的个性发展,我们有责任和孩子培养健康的亲子关系,以帮助他们成长。我们要给孩子同伴所不能给的:接受、看见、回应孩子的不成熟,让孩子在爱和认同中自由地做自己。只有看见,孩子才能真正变得成熟和独立。这是成年人才能做到的,而且是必须做到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们如何理解中学生的反抗心理
家长怎样调教性格软弱的孩子
如何引导青春期的孩子?
湘霞|杂谈(四四)
低婚育社会更需要:公共的、真实的、“过家家”式的童年成长环境
【成熟的父母,承受得了孩子长大后的“抛弃”;独立的孩子,流着泪也要离开可以依赖的父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