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城市内涝之警示
城市内涝之警示
作者:张峻屹
2012-08-01     天津网-数字报刊

  7月21日,北京市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深圳等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道路被淹,交通几近瘫痪,大批航班延误,居民可依窗“观海”。暴雨灾害,一方面洗礼和彰显了城市精神,锻炼了人们的意志,展示了社会的人文关怀,同时也暴露出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值得警醒和思考。

  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出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等特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查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57个城市的最长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之所以出现上述情况,固然有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异常,强降水等自然灾害呈现频率、强度增多、增强的趋势等方面的原因,也与城市规划建设急功近利,缺乏长远而科学的设计与谋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应管理滞后有直接关系。

  “重面子、轻里子”,“重地上、轻地下”,成为许多城市的通病。一些城市的领导和决策者,为了早出政绩,展示大都市“形象”,一味地求快求大求洋,热衷于盖高楼大厦,建大马路、大广场、大绿地、商务中心和地标性建筑,而对于关乎城市正常运转和安全所系的地下基础设施建设重视不够,致使城市表面光鲜,内里空虚,中看不中用,到关键时候必然出问题。有的缺乏全局思考和长远筹划,常常是一届领导一套规划,有的五年规划三年变,动辄大拆大建,朝令夕改,地下管网“变拉链”、“大开膛”更是司空见惯。其科学性和建筑质量可想而知,大的自然灾害一来就傻眼。

  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城市排水管网排涝能力明显偏低。以北京为例,近10年来,建成区面积增加了近一倍,但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相应跟上。按照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3—5年。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目前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设计暴雨重现率小于1年。

  随着城市的迅速扩展和人工建筑的大量聚集,原有的河流、湿地等泄洪排沥功能受到干扰破坏而大大削弱。有资料显示,全国城市90%的河道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和侵占,80%以上的坑塘洼淀被填埋,变成了高楼大厦和工业开发区。另外,城区的大部分地面被水泥、沥青、地砖等硬铺装覆盖,雨水无法自然湿透。不少城市为了突出自然景观,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地面。有专家称,如果城市绿地都能比地面低20—30厘米,就可吸收200—300毫米的降水。由于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遇到大暴雨城区被淹泡,也就见怪不怪了。

  应对灾害性气候,防治城市内涝,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既是对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排水管网的全面检验,又考验着城市政府的决策、组织能力、应急管理水平以及城市居民的防灾避险意识。为了有效抵御突发性雷暴天气,把灾害降到最低,城市政府必须进一步转变城市建设理念,借鉴巴黎、伦敦、东京等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科学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防洪排涝规划,高标准地建设城市排水系统及配套设施,随时修订和完善防灾预案。鉴于目前城市防涝主体多元的状况,要全市一盘棋,组织部门联动,并严格实行问责制,惩处失职部门和人员。要及时发布灾害性预警信息,普及防灾知识,动员城乡居民有效开展自救互救。通过采取综合性举措,逐步使城市防灾减灾常态化、制度化、社会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内涝”几时休?丨思客问答
科普 | 认识暴雨洪水 科学防灾减灾
让城市如何不再“心绞痛”
规划视角下深圳“9·7”暴雨分析与思考
郑州特大暴雨启示:高密度城市如何应对暴雨洪涝
为什么下雨像打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