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常熟蕈油面
常熟蕈油面

    风味食谱

    王鸣江

    被朋友的电话铃声吵醒已是早上七点多。从“出哉大东门”的古里小镇,驱车穿越整座城市,再过兴福,半个小时后我坐在三峰山民家高大的板栗树的浓荫下了。三峰位于虞山北麓,合乌目峰、龙母峰、中峰而得名,山上有三峰清凉寺,与兴福寺南北相望。寺下是民居群落,间植银杏、板栗、桂树等,亦不乏参天之古木。山民多以经营茶肆为业,兼卖酒食。我们喝茶的地方就是这样一处所在。

    空腹喝茶难免伤胃,便叫上一碗蕈油面。稍候片刻,说话间面已端将上来。汤面上荡着点点金黄的素油,碧绿的葱段飘浮其间,灰褐的蕈肉和洁白的面条形成视觉的对比。嘬一口汤,撩一筷面,那都是无上的生活享受。吃完面,以清茶荡口,看看青黛的山脊上飘渺的烟岚,闻闻葳蕤的草木带来的清新气息,想想这山居的生活真是羡煞人也。

    常熟的蕈油面之所以名声在外,皆赖于蕈。蕈,乃菌类,常熟方言读“陈(音)”。虞山上马尾松分布极广。马尾松于本乡饮食一道有大贡献,以松针、松枝熏制鸡、鸭、鱼,有松脂清香,风味别具;在春秋两季,阴郁潮润天气里松林中出蕈,称“松树蕈”。此蕈常生于松树根部附近,且多有丛生,谓“蕈窠”。山人觅蕈则谓之“捉”,觅得一处往往获利不小,遂以松针、枯草掩之,谨记周遭地形,秘而不宣,以俟明年再出。除松树蕈外,虞山还出大鸡脯蕈、小鸡脯蕈、鸡脚蕈、木犀花蕈、胭脂蕈、青头蕈等;尤以大鸡脯蕈为贵,品质与松树蕈不相上下。

    然则,可惜的是本邑虞山已难觅蕈的踪迹,偶有之,亦是山民得近水楼台之便,轻易不肯售卖,宁愿自家独享;或者高价卖于餐馆。如今市面上所卖,及面肆中所供松树蕈,多数产自安徽各地山区,但也要卖到每市斤五六十元。虞山太小了,名头又太响。山上的蕈像参禅修炼的和尚,需要一个清静的道场。游人嘈杂的脚步带来山外的喧嚣,破坏山林的灵气。这样的环境,连和尚也入不了定,教蕈如何静静地抽出菌丝,撑开伞盖?

    蕈乃孢子植物,生于无形,确乎是天地之灵气所结,当为蔬中神品,焉有不美之理?因为这种不可多得的原料,山里人家即使用极简便的烹饪方法也能做出一碗美味的蕈汤。新鲜的蕈撕成块,铺于汤碗中,注一瓢山泉,撒一撮盐,倾一勺酱油,上灶台一炖,这一碗素汤可馋煞餐松啖柏的仙人。蕈采得多,一晌头吃不完,做“蕈油”,可久存;就像苏州人用蟹黄蟹膏做“凸黄油”。蕈泡于淡盐水中,掐去根部泥须,大者手撕成片,取筷数双顺时针搅之,则蕈中泥沙、草屑尽出。稍作沉淀,捞出过水。蕈如海绵,需控干水分。锅中置菜油,油旺时入香料炝锅。端锅离灶口,去料渣,下蕈块,以油之余温煸之。复上灶,加酱油、糖、盐,熬透即成“蕈油”。

    蕈油乃一碗面的灵魂所系,蕈肉滑嫩,不柴不木,油汁鲜美,带着山林的气息。以此为浇头的面不啻是尤物,怎不教人惦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碗蕈油面,开启常熟人的一天
常熟土特产
一吃难忘的常熟蕈油面
常熟蕈油面(全文)
这碗面,何以成为红遍江南的“素面之王”
春茶配“素中之王”蕈油面,常熟赏花快乐似神仙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