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好局

站在更高起点上开好局


  赵晓雷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而且提出了“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显示出我们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在不断增强。稳增长就是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新的中速增长阶段的平台上,适时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国真正实现经济平衡和增长转型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13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开拓创新,扎实开局,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这为我们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进一步做好明年经济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条件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形势和困难挑战,我们及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态势良好。明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现在,我们站在了更高的起点上——“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同时,“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发生很大变化”,国际经济形势倒逼我们抓住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如果从国内经济成长周期及经济基本面仔细分析,可以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有以下条件: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仍在继续。现在中国GDP比重构成中,第二产业约占47%,第一产业约占10%;劳动力比重构成中第二产业占30%左右,第一产业占40%左右。说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还未完成工业化。目前,中国城镇化率接近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但仍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据测算,城市化水平提高1个百分点,将拉动最终消费增长约1.6个百分点。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顺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协调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挥城镇化综合效应。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差”效应。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东部发达地区达到增速下降的收入窗口时,中、西部地区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这是大国经济的自然现象,也是大国经济保持可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中国广阔的区域经济纵深和差异性发展,为宏观经济运行提供了有利的回旋余地。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制度红利”。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制度也是一种稀缺要素。在其他条件不变前提下,提高制度变量的供给弹性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资源禀赋条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情况下,将计划经济改革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取得了极大的经济进步和社会福利。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不仅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而且提出了“要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显示出我们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正在不断增强。
  深化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我们既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又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职能转变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为是指政府要承担属于自己的责任,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研究表明,政府公共服务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率将提高0.2个百分点;有所不为是指,政府要减少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特别是放松管制、打破垄断、减少审批,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
  
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
  结合十八大报告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径。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实施“稳增长”的宏观政策,防止经济大幅下滑。在现在增长模式下,中国企业具有典型的“速度效益型”特征,经济运行的效益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速度与规模。在经营方式和盈利模式未能根本转变之前,一旦短期内增速明显回落,企业效益也会相应下滑,并将波及财政收入和金融资产质量,从而引发系统性财政、金融风险。长期以来,政府、企业、市场和社会适应或习惯于高速增长的宏观环境,短期内经济增速若是较快下滑,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可能演变为趋势性、全局性问题。因此,需要确立稳增长、稳效益、防风险的宏观调控基本思路,以实现增长阶段的平稳转换。
  稳增长,主要通过财政、货币政策的预调、微调,稳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有效防范、化解各种风险。值得注意的是,经济增速的适度回落,既是经济增长阶段转换的必然结果,也为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创造了良好宏观环境,稳增长是要把经济增速稳定在新的中速增长阶段的平台上,适时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中国真正实现经济平衡和增长转型。
  ——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改善需求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我们现在都知道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但创新不会凭空产生,而要有需求的牵引。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的战略基点是需求,只有需求和市场才是创新的最大诱因和激励。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是一种商业精神——创造需求、开发市场、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创新是要有激励的,这种激励就是创新的收益要向创新者集中。创新的激励是一种机制,是与相应的经济制度、企业制度、法律制度相联系的。如果没有完善的市场经济制度和法治,就不会有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活动。所以,创新驱动必须要与需求相联系,必须要有一系列制度条件的支持。
  ——提高国民收入中的劳动份额(工资)的比重,使实际工资水平接近劳动生产率水平,以促进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较大幅度上升。这也是居民消费/GDP比率上升、扩大内需、使经济增长从投资驱动转型为消费驱动的有效机制。在经济政策上,要降低对劳动和用工的课税,增加对资本利得的征税,保障劳动者工资合理增长,促进中等收入群体发展壮大,实质性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深化金融制度改革,使资本成本接近资本回报率,让资本这一稀缺要素“贵”起来,驱使企业靠提高资本利用效率来提高资本回报率,提高全社会的投资效率。中国的金融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健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国际研究表明,随着土地、劳动力、资源、环境各种要素成本的上升,中国作为世界加工厂的竞争力趋于下降。我们应该顺势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增强企业整体素质,向国际分工产业链中上端升级,稳定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
  (作者为上海财经大学财经研究所所长、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虚拟经济繁荣的起点:告别土地财政,用虚拟经济再造实体经济。
国研中心官员:“三期叠加”才是“新常态”
县域经济发展思路
坚持按科学发展观解决“三农”问题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三个含义
【历史】抓分的关键——必修2中的易错易混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