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面对古典音乐传统?

如何面对古典音乐传统?

——评CCTV“光荣绽放”系列演出


  ■嘉言
  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民族都会诞生出不同的艺术形式,之后就会形成一种传统。传统的河流流经我们的时候,我们则必须表明姿态——如何面对传统?
  最近,CCTV音乐频道推出了“光荣绽放”系列演出,并在其官网上不断进行推介、宣传,新浪微博上也不断进行转载,的确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形成了一定的收视热点。甚至有朋友让笔者帮忙投票为了能够挤入“十大”之列,颇有些“我要上春晚”的意思。看完了其中几场之后,其演出方式和艺术品位引发了笔者对于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下统称为“古典音乐”)如何在当下生存和发展的些许反思。
  诚然,CCTV音乐频道的“光荣绽放”系列旨在传播古典音乐、向大众介绍近十年来我国涌现出的青年演奏家,其用意不可谓不善;而要做到善始善终则要求主办方能够尊重并遵循不同艺术形式的不同规律,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传统。
  西方古典音乐自19世纪之后逐渐走上了商业化的道路,但其自身形成并保留了一套约定俗成的传统,如演员身着黑色礼服、不佩戴任何能够吸引观众注意力的饰品、不用主持人播报曲目等,这些做法都是为了让观众能够专注于音乐家演奏/演唱的声音,而非其他。尽管在西方音乐的发展过程中,也有很多传统被人为放弃,如交响乐队中不用女性演奏者等,但是上述传统延续至今。当一位演员身着时尚的服饰并装扮以时尚的造型演出不到十分钟的时间,其间有不甚相干的串场嘉宾,还有娱乐节目风格的主持人,如此的演出不会有人将其与古典音乐联系起来,但这却是“光荣绽放”系列演出的实况。
  “光荣绽放”系列演出无疑是在用流行化的模式来重塑古典音乐及其演奏者甚至演奏曲目。这些演出中,演员的形象都经过了一番精心的设计,甚至对“十大女高音”演出的报道中出现了“将流行音乐殿堂化,让古典音乐散发出时尚的气息”这样的词句——流行音乐的“包装”甚至“销售”模式套用于古典音乐究竟是否妥当?采用在小提琴上演奏《江南style》的方式来取悦观众又是否可取呢?
  按照人类学的观点,西方古典音乐在我国属于“亚文化”,我国的传统音乐在社会文化生活中亦非主流;但谁都不会否认其性质的高雅。古典音乐本身就是受众面相对较小的艺术形式,在西方国家也非大众的文化消费领域。如果要对公众进行古典音乐的宣讲,那最好的方式无疑就是以其最纯正的方式来展现。一位这次也参加了“光荣绽放”系列演出的音乐家曾在几年前就和笔者说过,观众的审美是需要演奏家来引导的,普通观众的审美趣味是要由演奏家来培养的——如果连演奏家都甘愿对流行艺术“以身相许”,那观众又怎么会欣赏到纯粹的古典音乐呢?的确,面对商业演出的巨大压力,很多演奏家都不得不放弃原本对于古典音乐的美好的追求,为了票房当然也是为了生存而(带有些无奈的)自觉走上了贴近流行音乐的道路。
  诺曼·莱布雷希特在《谁杀了古典音乐》一书中的中心论调就是“经纪人的缺德、唱片业的唯利是图、音乐家名利熏心,联手把古典音乐搞成金钱游戏”;或许,我们现在也可以在这里审视一下大众媒体是否也起了某种坏作用?面对具有精英文化意义的古典音乐,主流媒体应该如何去引导大众对古典音乐的接受?就在这商业演出不可避免的时代,如何去告诉观众什么是有价值的音乐?
  西方古典音乐、中国传统音乐、戏曲曲艺、流行音乐、爵士乐……如此众多的音乐形式足可以让大众根据其喜好而选择,能否欣赏古典音乐亦非是一个人文化层次、艺术修养的标尺,哪怕你根本不喜欢音乐。古典音乐原本辉煌,在其繁荣了三百年并受到了流行音乐的巨大冲击之后也绝不会消亡。既然如此,又何必要拉着弘扬古典音乐的大旗做破坏古典音乐的事情呢?在当下以及未来,我们要做的不是革新,而是对传统的悉心呵护。以流行化的方式来取悦那些并非对古典音乐有兴趣的观众完全无效,而此举还不可避免地“伤害”了那些更愿意听到纯正的古典音乐的观众。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媒体,CCTV音乐频道对于西方古典音乐的“再诠释”就像是一个阿拉伯人把中国的京剧与肚皮舞嫁接在一起一样荒唐。波兰女音乐美学家卓菲娅·丽莎的论断在此显得特别有价值:“表演者必须要对他所表演的特殊体裁有明确的认识,以便使自己的表演方式与之相适应”——原本属于古典音乐的范畴,又何必要借助流行的手段来表达呢?
  我们真的应该认真考虑如何面对传统了,应该认真考虑如何去面对并尊重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规律,也应该认真考虑一下用更广范围内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设”文化。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就像是请CCTV音乐频道在播放交响曲时去掉在乐章之间插播的广告一样简单——更直白的说法就是以传统的方式去唱歌、演奏,还传统以传统。古典音乐是阳春白雪就让它是阳春白雪,丧失了阳春白雪性质的古典音乐与让流行音乐走“古典化”的“高端”路线一样愚蠢,因为这只会有损于原有的艺术品质。正如莱辛在《拉奥孔》中所言:“我认为一门艺术的使命只能是对这门艺术是特别适宜而且唯一适宜的东西,而不是其它艺术也能做得一样好的东西。我发现普鲁塔克有一个比喻很好地说明了这个道理。他说:‘谁若使用一把钥匙去劈柴而用斧头去开门,他就不但把这两种工具都弄坏,而且自己也失去了这两种工具的用处’。”
  数场名为“光荣绽放”的演出已经举办,冠以“十大”的艺术家也越来越多。但有多少人记住了其中的青年演奏家?又有多少人因此而开始热爱上古典音乐?琵琶、古筝、竹笛、男高音、女高音、小提琴、钢琴……一场又一场的绽放,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一场接一场的被人遗忘。这些经过“建设”的演出起于善的始,是否结于善的终?文学艺术需要弘扬,需要建设,只是为了这绽放之后的忘却,也让我们思考一下该如何进行真正的文化建设吧!
  (作者为上海音乐学院副教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这现场太燃了!库伦奇斯与音乐永恒“神演”国家大剧院!
让孩子快乐学音乐才是正道
里查德·克莱德曼和朗朗李云迪,谁的水平更高?为什么?
张昊辰如何对待音乐?
西方音乐史(1)——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
QQ浏览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