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巧遇毛南族的“找保爷”
巧遇毛南族的“找保爷”
储佩成
  储佩成

  最近,贵州作家雷远方给我寄来一本由他主编的书《中国毛南族第一乡——卡蒲》,书中收入了我2008年写的一篇回忆性散文,原名为《与毛南族人的第一次奇遇》,他们易名为《卡蒲奇遇》,让我意外又高兴。

  毛南族是中国人口不足10万人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广西环江、贵州平塘。生活在贵州的毛南族有3万余人,大都居住在平塘县的卡蒲、者密、大塘等乡镇。在卡蒲乡,毛南族人口占98%,素有“中国毛南族第一乡”之称。

  毛南族历史文化悠久,喜聚族而居,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很多人会讲布依语或本地汉语。他们淳朴善良,能歌善舞,有本民族的节日和古朴奇特的风俗习惯。

  上个世纪60年代初,我在贵州独山县中学执教。那年农历五月十五,学校食堂的刘伯——一个脾气随和的四川籍职工,早晨要赶马车去平塘卡蒲公社买木柴给食堂作燃料,从未坐过马车的我征得总务主任同意,被允许随刘伯一道去看看。

  那是一个缺吃少穿的年代,我早晨喝了点稀饭就上路了。一路上翻山越岭随着马车颠簸,未到中午时,早就饥肠辘辘了。幸好马车下了一个大坡,终于见到了一大片鳞次栉比的木屋瓦房。刘伯叫我先下车步行,说路边有山泉,口渴的马需要饮水,他随后就来。

  我一个人走着走着,走到离街口不远处,瞥见浓荫遮天的柏树林下有口清澈水井,井边站着两位年轻漂亮的女子,她们身穿青蓝布古装衣裤,拴着花围腰,头裹黑色的“腰箩帕”,合撑着一把伞。我近看,其中一位大约不到20岁,手挽一只提篮,用花帕半盖着,篮里装满红色的糯饭和黄色的小米饭,还有一只煮熟的鸡和一瓶米酒,并备有碗筷;另一位年纪稍大些,背上背着个正在啼哭的娃娃。她俩见我来到眼前,便迎上来,满脸堆笑地就跟我打招呼,要我坐下来吃她们提篮里的“饷午”(不算正餐的饭)。莫名其妙的我不由大吃一惊,便向后退。孰料,那背娃娃的年轻母亲竟上前一把抓住我的手臂,笑着用恳求的口吻要我无论如何吃她们的“饷午”。又饿又慌的我,一边摇手,一边挣扎想逃。此时,那位年轻的姑娘也上来帮她,边拉我边笑着劝我,要我一定满足她们的要求,我更是惊慌了。几经挣扎,才逃出。这时候,那年轻的母亲竟然放声大哭起来,与娃娃的哭声响成一片……最后,还是刘伯赶来了,跟她俩解释我是“下江人”,不懂得这里的风俗,她们才怏怏不快地离去……

  事后,我才知道毛南族有这么个风俗:第一次当妈妈的女人生下娃娃,如果娃娃日夜啼哭,就认为“命”有问题,得赶紧替他(她)“找保爷”,日后,才会保他们平安长大成人。于是,每当她们决定“找保爷”,就会选择每月初一或十五这两个吉日中的一天,一大早准备好一提篮的“饷午”饭,由娘娘(小姑)陪着来到一个选定的路口等候。谁是她们等来的第一个男性,谁就是孩子的“保爷”。她们就会请你免费大吃一顿,然后只要你给娃娃取个名字就行了。倘若等候来的男性不答应她们的请求,那么她们就会非常失望和伤心地离去,回家后将另行选择下一个月的初一或十五再“找保爷”。在我了解了这一风俗后,心里一直非常痛悔,不该伤了毛南族姑嫂的心愿。

  今年夏天,我应邀回贵州,独山文联主席王万铭先生说毛南族的这个风俗依然未变,想陪我重回卡蒲重温这个奇特的风俗。我说哪有这么巧的事呢?但不管怎么说,那是永远难忘的一次奇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毛南族的生活习俗
贵州斗牛成为一种风俗!
【摄影】老照片中体现了东北 风俗民情
贵州省黔东南州平塘县卡蒲毛南族乡场河村(毛南族)
《小布头奇遇记》:一次负气的出走,开启了一个小布娃娃的探险旅程!
贵州毛南族族源族称及人口分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