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宏观历史视野中的楚汉相争

项羽

刘邦

刘邦晚期汉帝国的地图(地图一)

汉武帝后期汉帝国的地图(地图二)

西楚霸王灵祠

楚汉逐鹿中原

亡秦必楚

两千多年前的楚汉相争,至今仍是中国历史中永不褪色的话题之一,有人物,有冲突,有戏剧性转折,最适合做茶余饭后的谈资。电影《王的盛宴》,导演强作历史解人,声称项羽具有民主思想,颇受网友嘲讽。声未绝耳,长达八十集的电视连续剧《楚汉传奇》又开始热播,依然毁誉如潮。

说项羽很民主,当然荒谬,但大家的讨论倒使我想起另一个问题。记得中学历史课上,老师讲到楚汉相争时,总要提这样一个问题:项羽为什么会失败?刘邦的成功说明了什么?一般老师给出的标准答案都是这样:秦朝的统治虽然残暴,但统一中国、施行郡县制,具有进步意义;项羽代表陈旧的贵族势力,在推翻秦朝统治后,恢复诸侯割据局面,开了历史的倒车,所以必然失败;而刘邦代表着先进的封建地主阶级,他的胜利说明了先进势力总是能战胜落后势力,推动历史进步……考试的时候,必须把这些话都写上,否则扣分。

不知道现在的中学老师还是不是这样讲。项羽真的是因为阶级立场落后于刘邦才失败的吗?早在上世纪80年代,著名历史学家田余庆先生就发表过一篇题为《说“张楚”》的论文(初刊于《历史研究》1989年第2期,后收入氏著《秦汉魏晋史探微》),这篇论文已经摧毁了项羽落后说的基础,但学术成果要和中学教育衔接,看来是一件很难的事,至少到90年代后期或21世纪初,用项羽落后来解释楚汉相争的结局,仍然在中学课堂上盛行。

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楚汉相争?这话得从秦末形势说起。谈到秦朝灭亡,人们不会遗忘陈胜吴广起义。但陈吴起义仅持续了六个月,此后数年,涌现出了齐王儋,赵王歇,魏王咎,韩王成等人,或自立,或被拥立,成为反抗秦朝统治的领袖。这些人有一个共同特征,即都是秦统一之前,关东六国的旧贵族势力。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楚怀王熊心,被拥立之后,迅速成为各方灭秦势力的盟主和精神领袖。实际主导灭秦战争的项梁、项羽叔侄,其家族又世为楚将。从这一形势来看,引领灭秦潮流的似乎是楚人,这场战争是楚国贵族联合其余关东各国旧势力发动的反秦战争。

盟主为什么是楚王?主将为什么是楚将?对于这个问题,田余庆先生在《说“张楚”》一文中有非常精辟的剖析,我在这里贩卖些田先生的旧说。《史记·项羽本纪》记载了一则盛行于战国晚期的预言:“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国哪怕只剩最后三户人家,也要亡秦复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预言出现?司马迁假范增之口,提供了一个解释:“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这里的楚怀王指的是与秦昭王同时的熊槐。秦人失信,诓骗熊槐入秦,并将之幽禁。数年后,熊槐在秦国郁愤而卒。楚怀王的经历备受楚人同情,同时也加深了楚人对秦国的仇恨。当秦人把楚怀王的遗体送回楚国时,“楚人皆怜之,如悲亲戚”。到秦朝末年项梁起事,立熊槐之孙熊心为王,同样称为“楚怀王”,就是为了激活楚人的这段记忆和仇恨。

楚国是秦国的劲敌。观察战国晚期局势,秦灭六国的战争,以与楚国的战争持续最久,也最为激烈。当时还是秦王的赢政就灭楚问题咨询宿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兵力不足以攻楚。赢政未能采纳王翦的建议,而是轻信了许诺以二十万兵力灭楚的少壮派将领李信。结果李信被楚人打得大败。赢政不得不补足六十万兵力,重新起用王翦。除了秦楚战争之外,在战国后期连横合纵的“国际”关系格局中,楚国也一直是关东六国合纵攻秦的纵长,也就是盟主。

在战国晚期秦国与关东六国的对抗关系中,楚是关东六国的盟主。秦朝短暂统一之后,战争再度风起云涌,六国旧贵族纷纷裂地为王,以小怀王熊心为盟主,以项氏叔侄为主将,事实上是迅速恢复了秦统一之前,六国以楚人为盟主合纵攻秦的格局。也就是说,秦始皇去世之后的战争,是战国晚期七雄战争格局的反复与延续。如果把秦汉历史看作一个整体,秦末战争像是穿插在两个统一王朝之间的小插曲。换种眼光,如果把战国晚期的争霸战争与秦末战争看作一个整体,那么秦朝的统一才是插曲。只是今天的人们熟睹于大一统王朝史观念,不太习惯用后一种思维考虑问题。

在秦末战争中,各国旧贵族以楚国为盟主的最初目的,是要恢复到秦统一前的状态,而不是要楚国代替秦国统一。灭秦的任务最终在项羽的主导下完成,项羽废郡县而行分封,使旧贵、功臣裂地而王,自己不称帝而称霸王,其实是顺势而为,将各方灭秦势力的诉求兑换成现实,并非一意孤行地开历史倒车。当然,说项羽代表旧贵族利益,倒也是事实。问题是,这是不是就成为项羽败给刘邦的原因呢?

刘项同归

刘邦出身卑微,不能和项羽比,身边聚集的人物也多为屠狗皂隶之辈。故赵翼《廿二史札记》总结汉初政治,有“汉初布衣卿相之局”一则。从出身论的角度将项羽、刘邦判入不同的阶级阵营,没什么大问题。但这就能引申出,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对决是两个阶级的pK吗?一个时代的最大局限来自于技术和观念,当历史积累与人类整体智慧尚不足以突破这些局限时,任何英雄人物只能在时代框架下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与之相比,阶级论是软弱的,因为这种局限可以被个人能力突破。刘邦和项羽两大阵营之间,相互叛亡的事例很多,刘邦身边的张良也是贵族出身。说项羽代表旧生产力关系的没落贵族,因此必然让位于代表新生产力关系的封建地主阶级,只是看到项羽输给刘邦这一结果后,用来解释这个结果的后见之明。仔细对比这两个人,我们会发现,刘邦并不见得比项羽更先进。

项羽在自称西楚霸王的同时,分封了包括刘邦在内的十八家诸侯。我们可以把这十八家诸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举旗反秦的六国旧贵,如赵歇、韩成、魏豹、田市等;第二类是出身卑微,却在反秦战争中立下大功的义军领袖,如刘邦、黥布等;第三类是秦朝降将,有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随后刘邦消灭项羽,自为汉帝,同样分封了七家异姓诸侯王(不计后来代替臧荼的卢绾)。分析刘封七家诸侯的成分,大家会发现,除了少去秦朝降将之外,与项封十八家并无本质区别,依然由六国旧贵与新军功阶层组成。七家中,韩信与彭越是在灭项过程中晋身的军功新贵,其余五家都是原先由项羽分封、在楚汉相争过程中因站队问题而被保留下来的诸侯,除黥布外,另四家又都是六国旧贵。

看看刘邦晚期汉帝国的地图(地图一),如图一所示,白色部分为中央政府直接控制的郡县,阴影部分是掌握在诸侯王手里的封国。这张图有两个特点:其一,封国总体面积大于中央直辖的郡县;其二,东西界限分明,郡县集中在西部,东部地区几乎都在诸侯王手里。试想,如果我们把这张地图改编成战国晚期秦与东方六国的对抗图,白色区域的核心地盘不正是当年秦国所处的位置吗?阴影部分,不正相当于当年的关东六国吗?除了具体疆界有所改动外,东西对抗格局不是如出一辙吗?

刘邦花了很多精力,一一解决异姓诸侯王。尤其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在吕雉的帮助下,连续铲除了彭越、黥布、韩信三大功臣诸侯王。但之后呢?刘邦不得不在他的同姓中寻找合适人选,封他们为王,填补异姓诸侯留下的空缺。比如,由于黥布、韩信等人的殄灭,东南地区出现权力空白,刘邦并不是在这块土地上推行郡县制管理,而是分封侄子刘濞为吴王,接收该区域。也就是说,刘邦在有生之年同样推行分封制。他消灭异姓王,分封同姓王,是为政治安全而作的博弈,并不是有意识地逐步摆脱分封,更没有认识到郡县制是“先进”生产力关系的代表。这样看来,刘邦的行驶方向在本质上与项羽一致。如果说项羽实施分封是开了历史的倒车,那么刘邦也是在开倒车,凭什么说项羽的历史立场比刘邦落后呢?这个不等式看起来不成立,那么在这一前提假设下推理出来的刘项成败原因,自然也就不能成立。

太史公说,从秦末到汉初,“五年之间,号令三嬗”,指的是陈胜成立“张楚”政权,之后项羽灭秦,自称“西楚霸王”,最终刘邦灭项,建立汉朝。而田余庆先生说“三嬗皆楚”,这三次政权更替打的都是楚国旗号。刘邦不仅是楚人,他的势力也是从楚怀王旗下分出。鲁迅作《中国小说史略》,专有一章论“汉宫之楚声”。抛开个人出身不论,从历史大势着眼,不仅项羽的成败处于秦与六国势力反复争夺的潮流中,刘邦的功业也由这股潮流造就,因此他们都不得不顺应这股潮流。那么我们如何用历史眼光来定位这段纷争呢?

关于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郡县制统一全国,我们应该认识到两个问题。首先,虽然在战国时期列强内部已经有郡县存在,但郡县制作为一种基本行政制度在全国推广,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仍然是一桩新鲜事物。社会基础与人的观念转化需要漫长的过程。新的制度是否能被全社会接受,关键并不在于这种制度是否“先进”,关键在于人们是否就这项制度达成了共识。有共识,才有可能共同接受。秦始皇去世后,六国势力重新抬头,在激烈反秦的同时谋划复国,说明秦始皇推行的这套新制度并没有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是项羽、刘邦不得不相继采取分封策略的观念前提。

郡县制与分封制的角力过程中,还应考虑当时的技术条件,这和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密切相关。汉朝建立后,为什么郡县集中在西部?这片地区以长安为核心,是中央政府在管理上力所能及的地方。为什么不尽早在东部地区推行郡县制?因为如果由长安直接对这些地方发号施令,在交通、通讯、财政支付等各个方面,都有技术难度。从刘邦的让步,我们可以反过来思考秦朝为什么失败?秦虽然在军事上统一了全国,但要真正管理这么大一片地区,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技术条件所能支持的能力范围。人总是很难突破历史给定的条件。

秦皇汉武

谈到中国古代帝王,人们总是以“秦皇汉武”并称,即秦始皇与汉武帝,很少有将秦始皇与汉高祖刘邦相提并论的。刘邦虽然是一代开国雄主,但论历史功绩,秦始皇和汉武帝才是一对。为什么?因为秦始皇开创的政治制度,即以皇帝为元首、以郡县制为基础,建构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政治蓝图,最终是由汉武帝完成并定型的。此后,这一基本制度在中国绵延了两千多年,其间有小的结构调整,没有大的框架变动。我们看看汉武帝后期汉帝国的地图(地图二)。图二是公元前108年,也就是汉武帝在位的第三十四年,郡县与封国的对比图,白色部分为郡县,阴影部分代表封国。与图一相比,中央政府的控制力不可同日而语,诸侯国彻底失去了与中央政府抗衡的可能。至此,我们方能说郡县制已经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汉武帝当然不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汉朝建立后,封国与中央政府之间有长期的拉锯战。至汉景帝时爆发“七国之乱”,可以说是中央和诸侯的大决战,结果中央政府胜出,此后诸侯势力逐步遭到削弱。汉武帝即位后取缔了不少封国,同时颁行推恩令,将各诸侯国化整为零,才使得中央势力逐步渗透到地方,郡县管理模式得以步步为营。从中我们看到,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角力,是一个反复、漫长的过程。

着眼于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的创设与确立,秦始皇和汉武帝之间的这段历史,可以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我们姑且可以称之为郡县制的“创业史”。秦始皇去世后,郡县制遭遇暂时挫折。项羽和刘邦,都是分封制反扑过程中翻出的浪花。楚汉虽然形同水火,一直相争到其中一方消失,但他们并不代表不同的历史方向。他们的成败,更不能以先进或落后来解释。历史的演进被复杂的合力推动着,它最终在汉武帝时期走出分封时代,是缘于政治观念的逐步更新,以及统治技术的改进,并不是简单地由英雄人物操纵、引领。

我们只能说,时间总是让历史停留在它该停留的位置上;也是时间,让历史到达了它该到达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丁毅华:秦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2014-08-08
从秦始皇到汉武帝,经过几十年的反复较量,郡县制最终战胜分封制
刘邦和项羽都分封诸侯,是在开历史倒车?
历史上最危险的饭局:一场千年的误会
陈苏镇谈秦汉帝国与大一统的命运
秦汉史丨西楚霸王推翻秦朝后,为什么不使用皇帝尊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