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地衣
 
黄骏骑

  地衣,古时一说为“地毯”。白居易的诗句“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中的“地衣”,就是这个意思。而这里所说的地衣,是一种乡间食物,湿漉漉的,常年生长在山脚、路边的地皮上,含着大地的气息,颜色、形状极似单片黑木耳,但它的营养价值却是黑木耳的十几倍。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它是一种藻和菌在固体表面的共生体,有近两万种,五百多属。

  关于地衣,向来颇有风雅的说法。地衣的学名叫“石滑塌”,《本草纲目》中称地衣为“地踏菜”。因为贴地而生,乡下人便形象地称之为地衣。还因为春雷过后,地衣沐雨而发, 它没有根,什么也没有,只贴在地上,看着它腻腻湿湿软软的样子,家乡老人们就说这是打雷时雷公擤的鼻涕,干脆叫它“鼻涕菇”。名字不中听,容易让人产生不好的联想,但打雷与它的出现确有关系,应该是一种巧合,也许一刹那雷电真的在天地间促成了这种菌类的诞生。

  地衣,是大地在春天到来的时候送给我们的礼物。春风轻拂,山地一天天滋润、暖和起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惊蛰前后,隆隆雷声带来了绵绵细雨。听着春的召唤,黄黄的山坡上星星点点地镶嵌着一朵朵美丽的“花”——地衣。雨后的阳光照在上面,宛如一幅疏淡的水墨画。

  明代王磐编撰的《野菜谱》中,为人们描绘了拾地衣的情景:“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庄前阿婆呼阿翁,相携儿女去匆匆。须臾采得青满笼,还家饱食忘岁凶。东家懒妇睡正浓。”真的是这样,雨停了,天晴了,一大早,母亲总让我带着弟妹到离家不远的山坡去拾地衣。山坡上,随处可见孩童的身影,看来他们比我起得还要早。我们手挽小腰箩,蹲在地上搜寻,简直就是一种有趣味的游戏。在有流水经过的砂子岗、石头坡上,拨开枯草,伸进指头,小心翼翼地撮出好几片地衣。有干牛粪的地方,地衣更多,常常是蓬蓬松松一大块,可能是这里滋润它们的营养丰富吧。

  地衣周身粘着沙砾和枯草,还很容易碎,洗起来可不是一件省心事,气要静,心要细,手要轻。稍不留神,许许多多的皱褶里就夹有细沙,炒起来在锅里沙沙作响,一般要洗三四遍。地衣洗干净后,蓬蓬软软,油黑发亮。

  食用地衣,既可凉拌、炒食,又可做羹;口感有木耳之味,却比木耳更嫩,有粉皮之软,却比粉皮更脆。这种润而不滞、滑而不腻的爽适感,赢得了人们的赞誉。黄庭坚的《绿菜赞》将它和紫菜并列,山珍海味,各逞所长。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称赞地衣“俨如青螺状,翠碧可爱,味极甘鲜,滑脆适口,入蔬为宜。”

  地衣炒韭菜,地衣炖豆腐,都是家常菜。炒时,先把锅烧红,倒上菜油煮沸,然后放进地衣,撒上葱花、碎辣椒、蒜籽,加上少许猪油,无需加水,过一下火就可食用。吃起来比黑木耳嫩滑,柔筋筋,鲜中透着一丝甜味,想在嗓子眼里多留一会儿都难。

  凉拌地衣,也是一道不可多得的佳肴。洗净地衣,入沸水中略焯,沥干后拌入适量的精盐、味精、葱花、麻油,脆生生的,还能下酒解荤。

  对我们来说,更多时候,地衣是用来怀旧的。眼下的城里人,原本多为农家子弟,对地衣并不陌生,而许多成功人士,当年也一定没少吃过地衣。如今,个个吃腻了大鱼大肉,吃多了生猛海鲜,脑满肠肥之际,想念过去的食物,自然是情理之中的事,也暗合了饮食潮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乡味|地衣
​童年里的地皮菜【尤艳芳】
种田的人:顽强的地衣(散文)
农村马路边常见的“脏”野菜,是无数人记忆中的美味
这是农村最常见的野菜,具有抗癌功效,农村人却嫌它脏不愿吃!
地衣炒咸菜可口又营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