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胭脂稻:粒粒贵如金
  广西昭平县瑶族同胞连片种植的千亩水稻,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一幅水彩画。
  上图为柳州市民围绕在直径10米、高3米的“天下第一大碗螺蛳粉”前等待品尝。广西柳州举行“万人同品螺蛳粉”活动,上万名市民和游客同时免费品尝柳州传统美食螺蛳粉。

  新闻回顾

  含有丰富蛋白质、矿物质和多种氨基酸的“胭脂稻”大米,日前在唐山曹妃甸区面市。这一仅有100亩的稀有品种上市价每公斤4000元,远远超过日本“越光”顶级大米。“胭脂稻”因米粒呈胭脂色而得名,曾为清廷“贡米”,因其培育难度大、产量小,几乎近于灭绝。

  稻米,对于以米饭为主食的国人而言,可谓稀松平常,随处可见。

  有一种稻米,它出身显赫,外形奇特,周身粉红,营养丰富,更能“回锅三次而不烂,每次回锅增一分”。想必,就算阅米无数的高人,也不一定知道这一神秘的稻米吧?这种传说中的稻米,便是神秘且神奇的胭脂稻。

  人们对胭脂稻知之甚少,就连它因何命名,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至于它的来历、故事、演变,更是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数百年来,胭脂稻的身世如同神龙般见首不见尾。即便“偶尔露峥嵘”,也留给世人无数想象的空间:它与清朝康熙皇帝有着什么样的渊源?它究竟为何突然消失又传奇般地重生……一桩桩,一件件,扣人心弦。但正因为如此,更激发了人们探明胭脂稻前世今生的强烈好奇心。

  天地精华身出名门

  胭脂稻到底从何而来?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让无数人纠结不已。有一种说法声称,胭脂稻系清朝康熙皇帝亲手培育。这一说法符合民众偏好帝王将相的心理,在民间流传甚广。不少历史人物也曾载入史书。

  如刘廷玑,这位康熙时期中层官员就在《在园杂志》中明确记载:“浙闽总督范公时崇随驾热河,每赐御用食馔,内有朱红色大米饭一坛,传旨云:‘此本无种,其先特产上苑,只一两根苗,穗迥异他禾,及登剖子,粒如朱砂,遂收其种,种于御园。今兹广获其米,一岁两熟,只供御膳’。”

  刘廷玑把胭脂稻“品种发明人”的桂冠果断地戴到康熙皇帝的头上:第一,“此本无种”,以前没有这个品种;第二,康熙皇帝发现了与其他稻子大大不同的“一两根苗”;第三,康熙将仅有的原种人工扩繁,并进行大田栽培,这个过程完全符合现代育种的流程。那么,胭脂稻真的就姓“爱新觉罗”吗?

  这一结论已然被康熙自己的记载所推翻。在康熙私人笔记《几暇格物篇》中,曾言“丰泽园中有水田数区,布玉田谷种……时方六月下旬,谷种方颖,忽见一科,高出众稻之上,实已坚好,因收藏其种,待来年验其成熟之早否。明岁六月时,此种果先熟。”

  由此可见,从玉田谷种变异而来的“一科”,只是胭脂稻的一个品种。康熙的贡献,就在于从玉田胭脂稻种中选育出了一个早熟品。从育种科学的角度上说,这个品种可能出于自然变异,康熙通过人工栽培,使得它早熟的特性得以稳定,但并非是通过杂交之类的手段催化出的新物种。

  不过,康熙皇帝显然沉迷于自己发现的新大陆了。“四十余年来,内膳所进,皆此米(变异品种)也。其米色微红而粒长,气香而味腴。以其生自苑田,故名‘御稻米’。”专供皇帝享用,成就了胭脂稻的尊贵,也埋下了其走小众路线,种植不广,更易绝种的隐患。

  时空在变珍贵永恒

  康熙二十年(1681年),胭脂稻被康熙命名为“御稻米”,此后230年间,始终作为爱新觉罗皇室的“特供大米”,直至清室灭亡。也正是从那时起,无论时空如何变迁,胭脂稻始终因其地位特殊、身世显赫而备受关注。

  如果把康熙皇帝说成是胭脂稻的最忠实粉丝,一点也不为过。因为在胭脂稻正式命名后,康熙皇帝在他余下的四十多年生命历程中,每饭只取胭脂米一种。这种执着,恐怕无人能够超越。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冬,已经垂垂老矣的康熙大发童心,得意洋洋地将胭脂稻拿出来显摆。早就垂涎欲滴的朝廷大员实在憋不住了,异口同声地要求皇帝给大家都分上一点尝一尝,最好是给点种子自个儿回家种。康熙皇帝正在兴头上,分给每个大臣两石(240斤)胭脂稻种子。康雍朝重臣张鹏翮的《张文端公全集》中这样描述:“集畅春苑,谢赐御稻谷种。公同诸大臣具奏恳恩颁给广种,奏旨每人给二石,赴瀛台领讫,具奏谢恩。”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皇室贵胄对胭脂稻的推崇,自然也影响到许多人对它的态度。这就不得不提到《红楼梦》。在这部煌煌巨著中,有三处提到了胭脂稻。第七十五回,书中详细记录荣国府“老祖宗”贾母到宁国府做客,“贾母问有稀饭吃些罢,尤氏早捧过一碗来,说是红稻米粥;贾母接来吃了半碗,便吩咐将这粥送给凤姐儿吃去。”以贾府之富贵,贾母之尊荣,一碗红稻米粥还要分而食之,可见胭脂稻珍罕。

  时光的车轮来到了1954年。这一年,毛泽东同志在查阅古籍时得知河北王兰庄产胭脂稻,便专门给河北省委写信询问此事。信中说,“唐山专区丰南县有一个王兰庄营田,种一种特种水稻,可否由粮食部门收购一部分,以供中央招待国际友人。”于是,丰南县粮食部门便收购了10万斤胭脂米送到北京。以我国物产之丰,毛泽东竟然点名收购胭脂稻,以供招待友人之用,更显其之珍贵。

  据说,日本前首相田中访华时,在贵宾席尝到此米,竟向毛泽东请索此米。有知情者还言之凿凿地说:“此米果然给了日本”。其实,根据官方记载,田中结束访华归国时,中国外交部确曾奉周恩来总理指示,送给他一份中国特产。而这份特产,并非胭脂稻,而是48瓶茅台酒。“日本首相索米”虽不实,胭脂稻身名之盛,则可窥一斑。

  渡尽劫波浴火重生

  福兮祸所伏。炙手可热的胭脂稻,1954年被毛泽东“钦点”收购、1962年又被送到国际万国博览会展出后,竟然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在中国大地上消失了,成规模的种植也不复存在!

  这究竟是为何呢?据专家考证,原因有三。其一,生态环境逐步恶化。其实,到上世纪初,正宗胭脂稻产区仅剩玉田小泉村和丰润王兰庄两处,总面积约900亩。随着当地地下水位下降,河水断流,泉水干涸,过去大批的水田改成旱田,种植条件不复存在。其二,经济效益过于低下。胭脂稻的“娇贵”,表现在产量上,只有普通水稻的四分之一。而且,胭脂稻必须用冷山泉水浇灌。投入与产出严重不成比例,加上当地政府推广高产稻,种植者锐减。其三,政治环境渐趋狂热。上世纪六十年代,王兰庄营田“御碑”列入“四旧”,被红卫兵砸碎。王兰庄营田改种其他作物,胭脂稻迎来了长达10多年的“绝种期”。

  胭脂稻又如何能浴火重生呢?原来,王兰庄李树堂是清朝最后一个为宫廷种植“御田胭脂稻”的庄头,病故于1955年。在临终前,李树堂将胭脂稻种传与其子李洪发,其孙李明。李氏父子为了不让这珍贵非凡的胭脂稻绝种,便在野地里偷偷的撒种,偷偷的收获种子,期待着有一天胭脂稻大放异彩。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1984年,胭脂稻迎来了绝处逢生的时刻。

  如今,胭脂稻在唐山丰南、宁波宁海均有种植,且面积也不断扩大。曾经“庶民不得食”的贡米胭脂稻,出现在了大众的餐桌上。一度神秘、传奇的胭脂稻,也慢慢地卸下了它往日厚厚的面纱。

  追根溯源

  红米饭 中国珍贵的农业遗产

  在江西井冈山,红军战士有歌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饭好香,每顿吃个精打光。”

  一般而言,大米为白色,但亦有淡红色(如胭脂米)、淡绿色(如碧粳米)和紫色(如云南香米)甚至黑色的品种。红米是水稻中的一类特殊生态类型的品种,因米皮呈红色而得名。我国红米品种源远流长,资源丰富,历来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自豪的农业遗产。

  春秋时期红米大量种植

  英国人斯瑞·欧文撰写的《我爱大米》一书中说,稻米的野生草本祖先是从100多万年前的冈瓦纳大陆进化而来的。在东亚、东南亚和西非都有最早的人类种植,目前,水稻的栽培历史可追溯到约公元前12000—16000年前的中国湖南。在1993年,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道县玉蟾岩发现了世界最早的古栽培稻,距今约14000年—18000年。水稻在中国广为栽种后,逐渐向西传播到印度,中世纪引入欧洲南部。

  我国何时出现红米?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国语》中就有这么一段话:“吴王夫差还是黄池,息民不戒,越大夫种乃倡谋日,今吴民既罢而大荒,荐饥市无赤米,而国鹿空虚,其民必移就蒲赢于东海之滨。”这里说的是,公元前490多年的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由于荒淫无度,造成吴国闹饥荒,市面上无“赤米”出售,“赤米”就是红米。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红米已大量种植,并进入了市场。

  唐宋诗词赞叹品牌红米

  1400多年前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中,记载的红米品种有“赤甲稻”。到了唐宋时期,长江流域经济不断上升,作为经济基础的水稻生产发展很快,但这时的农书不多,而且很少提到水稻品种。

  “沃野收红稻”,“秋风几家红稻熟”,在唐宋诗词中,关于红米的描述很多。唐·白居易《小草亭》:“绿酷量酸饮,红稻约升炊。”唐诗《山中里》就描述道:“青泉碧树夏风凉,紫威红粳午翼香。”宋陆游《雨中殆戏作》中说:“粳粒微红愧食珍,蒋芽初白喜尝新。”

  在诗人的笔下,红米与鸡、鱼共食,则别有情趣。宋·王禹优《送李著作诗》:“饭馈海陵红稻软,绘擎淮水白鱼肥。”宋·苏辙《山村》:“旋春红稻始经镰,新煮黄鸡取次甜。”郑板桥《喜雨》:“共说今年秋稼好,碧湖红稻鲤鱼肥。”唐·王建《荆门行》:“看炊红米煮白鱼,夜向鸡鸣店家宿。”宋·苏辙:“饭软莫嫌红米贱,酒香故取泼酷浑。”宋·陆游:“红饭青蔬美莫加,邻翁能共一瓯茶。”

  我国古代有不少著名的红米品种,如金城种、占稻、红香粳、胭脂赤、胭脂稻、血糯等。其中,鸭血糯又称补血糯,古称红莲,是一个变异粕型糯稻品种,为江苏常熟的传统产品,宋朝诗人范大成曾赞叹:“红莲胜雕胡”。由于鸭血糯稀有,既香腆,又有药用价值,所以,在清代列为皇宫内膳“御米”,1962年又被送到国际万国博览会展出。

  红米资源多集中在南方

  我国自古到今,红米品种繁多,有釉型、粳型、糯型,几千年来在一些地区一直历久不衰,深受群众喜爱。

  当今,有关部门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丰富的红米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和分类整理,就各省分布来看,红米品种多集中在云南、广西、湖南、贵州、广东、江西诸省。

  江西奉新县的柳条红,为著名釉型红米地方品种,已有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其米饭微红而柔软,食之香甜,为历代贡米,且耐膺、耐寒,适于山区、冷水田和澎湖田种植。江苏的鸭血糯,米皮呈紫红色,煮饭也成紫红色,含铁量高,可作儿童、老年补血养身的健康营养食品。此外,安徽皖南的小红稻、黎城的本地稻、上海县的杜子釉、浙江的长香稻,都是著名的红米地方品种。

  此外,北方也有红米,有名的包括河北的阜平红线稻、隆县毛葫芦、北京的平谷旱梗子、山西洪洞的洪洞糯米等。

  海外传真

  日本米饭族下降

  众所周知,日本人和中国南方人一样,平时以米饭为主。但这些年来,日本人的人均消耗大米量一直在逐年减少:1962年时为118公斤,然而到了1998年时却仅为65公斤,差不多只有一半了。在这背后,有非常深刻的“米饭族”和“面包族”消长现象。

  日本人均大米消耗量之所以逐年俱减,主要是因为吃面包者越来越多了。日本官方曾以全国各地共4000余人为对象,就“早餐常吃什么”为题作了调查。结果证实,一日三餐都吃米饭的占了59%,虽说仍占了多数,却比10年前下降了18个百分点。从总体上来说,大米作为日本人主食的“地位”似乎仍不可动摇。在回答“晚餐常吃米饭还是面包”这一问题时,90%的回答是“常吃米饭”。尤其是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一日三餐都吃米饭者占了压倒多数。在回答“您对大米的看法”时,35岁以上者中,认为“大米对人体健康不可缺少”的占88%,认为“大米称得上是一种有利于保持营养平衡的主食”的占79%,认为“多吃米饭有助于美容”的占67%。正因为大米在很多日本人的“饮食观念”中仍占有“崇高”地位,故在全家团聚又耗时较长的晚餐上,仍然比面包更受青睐。

  健康在线

  糙米饭预防糖尿病

  美国科学家在研究中发现,糙米在煮饭前用温水浸泡,可以促进其“芽化”,刺激大米中多种酶的产生,这些活性物质对人体健康和营养的吸收非常有益。研究表明,多吃芽化糙米饭,可提高认知能力,对糖尿病有预防作用。

  专家认为,经过浸泡,可以让米粒充分吸收水分。这样蒸出来米饭会粒粒饱满,吃起来也更加蓬松、香甜,有助于消化;其次,大米中含有一种叫植酸的物质,会影响身体中蛋白质和矿物质,尤其是钙、镁等重要元素的吸收。大米中虽然含植酸多,但同时也含有一种可以分解植酸的植酸酶。用温水浸泡大米,可以促进植酸酶的产生,能将米中的大部分植酸分解,就不会过多地影响身体中蛋白质和钙、镁等矿物质的吸收了。不过,浸泡时间要掌握好,太长或太短都不好。一般最好用30至60摄氏度的温水,浸泡时间在半小时以内。

  多姿多彩

  十大米饭料理

  米粉、河粉、米线、锅巴、米饼、米肠等,都是风靡大江南北的米制品和小吃。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米饭料理。

  烩饭:米饭煮好以后,淋上以太白粉勾芡的酱汁。如牛肉烩饭、猪肉烩饭或鸡肉烩饭、虾仁烩饭、鱿鱼烩饭,淋上咖喱酱汁的就叫做咖喱烩饭。手抓饭:中亚和阿拉伯地区常用胡萝卜、葱头和羊肉加米和水一起焖饭,熟后淋上羊油翻炒食用,就叫做手抓饭。炒饭:把煮好的饭和蛋、蔬菜、猪肉、海鲜等食物一块翻炒,可说是国际化的米料理,几乎世界各地的华人餐馆都有卖炒饭,在中国最著名的有扬州炒饭。盖浇饭:中国南方常在米饭上浇上菜和菜汁一起食用,香辣肉丝盖浇饭。寿司:是日本家常食物,源自中国的饭团,其特色是一口一个。用醋调味的饭、海苔将生鱼片或清淡的食材卷起后,切块或是放上手指长度的饭团上,由于日本是岛国,亦多以生鱼片为配搭。亦有手卷的作法。饭团:在日本、台湾等地区普遍的方便食品,以饭包裹食材成团状,馅料亦千变万化。由于便于制作,亦流行作便当。粢饭团:中国江南地区早餐食品,亦流行于香港,由饭团演变而成,以糯米为主,亦有掺其他小米之类。通常会夹上油条、肉松和榨菜丝或片,亦有以酱瓜或砂糖等作馅料,一般食用时还配上豆浆一杯。其他包括:紫菜包饭、 煲仔饭、石锅拌饭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世界上“最贵”的大米,售价高达4000元一斤,曾经只作为皇家贡品
康熙胭脂米您知道嘛?
人生不过一碗好饭
煮米饭时,再多加这“3样”,营养全面,味道更香,吃了更扛饿
让人踏实的稻米
提高自身免疫力的腊味红米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