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钢”的街
“钢”的街
郭红解
  郭红解

  五一节我又来到浦东昌里路。上世纪80年代,单位分给我一室半的婚房就在这条路上。因为邻近原来的上钢三厂,社区许多名称都带“钢”。路有上钢路,新村叫上钢新村,百货商店叫三钢商店,菜场叫三钢菜场,街道、幼儿园、小学、邮局、医院、储蓄所等名称前都冠有“上钢新村”,真可谓“以钢兴市”。

  上世纪50年代后,上海兴建了许多工人新村,大都是以路名命名,比如曹杨新村、控江新村,或以所在的镇名命名,比如彭浦新村、桃浦新村。由企业建造的职工新村,则冠有企业的名称,比如天原新村、电机新村。上钢新村因上钢三厂所建得名,1958到1961年建一、二村,1978年后建三至十村,分布在昌里路、历城路、长清路等一带。

  那时的观念是“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因为一江之隔,浦东的交通、生活设施大都比较落后。而昌里路出行还算方便,过江除了轮渡外,打浦路越江隧道就在附近,隧道一线、二线可穿越到浦西。1956年就开始运行的82路公交车,与黄浦江平行通达陆家嘴,是浦东最经典的公交线路之一。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家门口就能搞定。那时,昌里路在我们眼里是浦东的“南京路”,三钢商店就是浦东的“中百一店”。 从棉布、服装、副食品、搪铝制品到手表、自行车、缝纫机、照相机、洗衣机、电冰箱,应有尽有,当年浦东首家“黄金屋”也在此落户。商店对面还有食品、家具玻璃、电讯修理、土产日用杂货4个门市部。每逢休息日,昌里路沿街摆满各色日用小商品的地摊,熙来攘往有如赶集。虽说有碍市容,但却方便不少。当时上钢三厂的一些设施也向社会开放,我在钢厂的礼堂看过电影,在钢厂的医院看过病,医院的规模比街道医院大,如今已成为龙华医院浦东分院。

  当然,当年一江之隔带来的困境也是感同身受。最纠结的是车子堵在隧道里动弹不得。1971年通车的打浦路隧道原本是平战结合,那时还有解放军战士在狭窄的巡逻道上巡逻。隧道内双向两车道,只要有车抛锚就“梗阻”,遇有急事跳脚也没用。最紧张的是妻进入临产期的日子。那时生育医院是划区定点的,上钢新村一带当时处于南市区浦东地区,定点医院是南市区浦西的第九人民医院。妻去九院检查要乘车到周家渡,再乘轮渡到对岸江边码头。但孩子出生时间无法选择,万一半夜呢?通宵车和轮渡的间隔时间又长,只有叫救护车了。而当时家里都没电话,夜间又没传呼电话可打,于是我事先“踩点”,发现三钢商店邻近的大道旅社夜晚有人值班,还有电话。那天深夜,妻叫肚子疼快生了,我赶紧敲开旅社大门,打120呼来了救护车。到医院检查后却还没到分娩时刻。当时产科床位特别紧张,只得天亮再乘轮渡回家。儿子在母胎中已来回坐了好多回轮渡。还好儿子帮忙,第二天下午就出生了。

  如今到昌里路十分便捷,隧道有了复线,好几条地铁线路途经这里,小街特有的市井风情引来四方来客。三钢商店早已扩建成浦东商场,三钢菜场改建为超市和风味小吃店,人行道上一个个彩棚井然有序林立着,各色服装和小商品琳琅满目,摊前人头攒动。街上名店驻扎,美食集聚,年轻人淘潮流小铺,在路边吃烧烤,年长的在小店买衣试镜,进德兴馆吃汤包,各年龄段的来客都能找到逛街的乐趣。这里许多小商品是大商厦里难以淘到的,有家童鞋铺摆放着从几个月婴孩到十几岁少男少女的各色鞋子。炸酱热干面铺前排着长长的队,据说小铺两次进入上海星尚频道人气美食镜头。昌里路上南路口的“三钢里”是世博会举办之际建造的,融汇着建筑、艺术、休闲、饮食、购物等多种功能,取名“三钢里”,在时尚的元素中铸入了历史的印记。

  从昌里路折入绿树掩映下的历城路,原本喧闹的农贸市场变得清幽恬静,上钢图书馆坐落于此。新村和原上钢三厂技校的围墙上装饰着一幅幅展现钢厂火热场景的浮雕,让人想起钢花四溅的流金岁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昌里路·20年老牌夜市 | 我家楼下的美食街⑤
从新村小店走向综合性社区百货连锁!60岁的浦东商场里是否也曾有你的回忆?
丰槿吟| 浦东南路浪漫起来了(09.7.20)
1980~1990年代 · 浦东 · 老照片 · 一
【上海故事】83路公共汽车和她的伙伴们
【车影行踪】四十三年的两岸穿越:公交隧道一线简史(附:786路、781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