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小粽子故事多
张 生
粽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的记载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里说:“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这个葼字看起来很古怪,《说文解字·冬部》里对它也有解释:“葼,敛足也。”意思是指鸟飞时收敛脚爪。当然,葼还有另外两重意思,一是指小树枝,一是指古书上的一种草。这样一拆解,糉的意思就很明确了,它是米做的,而且是用草或枝条状的东西捆扎起来。糉写起来太麻烦,古人也讲效率,把它简化为粽。
粽子还有个古名叫角黍,出自晋代周处的《风土记》。古人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这种包粽子的方法我们今天还能看到。黍也叫稷、糜子,北方俗谓黄米。我们看电视剧,剧里皇帝、大臣动辄说江山社稷,稷就指的是黍。关于粽子的起源,人们都以为源自南方,或纪念屈原,或纪念伍子胥。但角黍这个名字暴露了粽子可能不单是源自南方,而是南北共有的一种饮食习俗。
作为端午节的吉祥物,粽子在中国古典文化里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在众多吟咏端午的诗词里,粽子常被诗人提及,大致唐人称粽,宋人称角黍。像唐玄宗诗曰“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元稹则说“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陆游也讲“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宋词里提角黍的很多,像扬无咎的“角黍包金,草蒲泛玉,风物依然荆楚”,黄裳的“角黍包金,香蒲切玉,是处玳筵罗列”,陈义的“包中香数分边角,彩丝剪就绒索”,刘克庄的“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万俟咏的“香芦结黍趁天中”。
古典小说里的粽子又如何呢?《警世通言》里两次说到粽子。《陈可常端阳仙化》里宋高宗母舅吴七郡王端午去灵隐寺粽子斋僧,令两个和尚做粽子诗,发现陈可常(即陈义)诗才敏捷,小说里陈可常不单写粽子诗,还写了首粽子词,与粽子结缘深厚。《况太守断死孩儿》里支助请得贵吃酒,下酒菜就是粽子,可见宋元之际民间端午吃粽已十分普遍。
《水浒》第13回梁中书与蔡夫人一起家宴过端午节,有词云“角黍堆银,美女高擎青玉案”,看来富贵之家对粽子也是很钟爱。
《西游记》里粽子成了“出口创汇产品”。第69回朱紫国国王被妖精所吓,把粽子“凝滞在内”,又思念被妖精掠走的王后,落下病根。多亏行者医术高超,将糯米饭块排出,才救了国王一命。
《红楼梦》31回黛玉调侃宝玉、袭人和晴雯道:“大节下怎么好好的哭起来?难道是为争粽子吃争恼了不成?”一句话逗乐了宝玉和袭人,化解了怡红院危机,粽子功不可没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粽子·饮食/风俗辞典|风俗,民俗,辞典
清·徐扬《端阳故事图册》
把我们在一起的时光,再单独过一次
粽子丨仲夏思楚,角黍切玉
【简庐】古时候的粽子
端午的习俗都在这幅画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