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井沟苹果
    自小在栖霞山村长大,人们都知道栖霞这个地方长苹果,可在自己的记忆中,苹果自有一番滋味萦绕在心头。
  小时候,村里只有一小片果林。老秋时节,父亲仅买一筐“国光”苹果。苹果藏在只有母亲知道的地方,数着日子拿给我们姐弟解馋。每次得到苹果,我会将果肉消灭得干干净净,再将果核放进嘴里,嚼没了滋味,才恋恋不舍送出口去。甜津津、酸丝丝似琼浆甘霖的汁液,像久旱的田野洒下几滴露珠,吃过却没吃够苹果的心,如生了许多蹦蹦跳跳的小馋虫,无可奈何且无法排遣。
  物质和精神一样贫乏的岁月,露天电影会使男女老少兴奋不已。勤俭节约的母亲,为了不让我们眼馋别人嗑瓜子,常揣上一个苹果,电影放映时,一分为二给我们姐弟。母亲“英明”之举让我吃着苹果看电影,感觉如同过年吃糖,又美又甜。
  揽苹果(即到林子找遗留的苹果)让我至今难忘,当村喇叭广播放山,天即使刮着北风,下着小雪,我们也会拎着篓子上山。走进果园如出笼的小鸟四散分开,每棵树绕上一周,仔细看上面的枝杈,认真掀翻重叠堆积的枯叶。偶尔摘到树上遗漏的苹果如获至宝,无法按捺的狂喜会无所顾忌地狂叫。整片果林让我们这群孩子翻个底朝天,才会互相喊着名字走到一起,每个人脸冻得比苹果还红,篓子里的苹果却让幼小的心灵忘了寒冷。
  虽说春种一粒子,秋收万颗粮,还能填饱肚子,可鱼、肉都是稀罕之物,一年难见几次。全国奔小康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年少的我听村里人解释“小康水平”就是每天吃一个苹果。我对每天吃一个苹果求之若渴,但想想家境和村里唯一的果林,觉得所谓“小康水平”就是“胡思乱想”罢了!
  “捉襟见肘”的苦日子,让人们开始尝试各种让生活好一点的办法。村支书号召栽“富士”苹果时,想过好日子和“二大爷滚坡,你滚我也滚”的人家都栽上了苹果苗,可大都没把苹果当盘菜,诚然也当不了菜。没人料到苹果会让“山穷水尽”成为“柳暗花明”又一“春”。又大又红的苹果,仿佛神话中的“金果”,十几元钱一斤,成了乡亲们的摇钱树。
  人们将所有热情投入到了果苗里,施肥、浇水、锄草,辛勤换来了丰收,苹果让家乡脱去旧衣换上新装,红了胶东屋脊的土地。家乡陆续引进“嘎拉”、“莎莎”等品种不同的苹果,口味各异让我懂得什么是“近水楼台先得月”。
  我们村的“井沟”苹果,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势和土壤,口感极佳。这座山竟因苹果有了一段佳话:那是村里人,将“井沟”山上的苹果拉去北京,送人品尝时实实在在地说:“俺这是井沟苹果,可好吃了。”第二年秋,北京果商到栖霞找井沟村苹果,遍尝栖霞费尽周折,才知不是村名而是山名。当吃到井沟苹果后,果商开心地说:“这真是井沟苹果,可好吃了。”从此这成了村里人的笑谈,逗乐吃苹果时会说:“俺这是井沟苹果,可好吃了。”
  从书籍中知道苹果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叫“聪明果”。因为其含有丰富的糖类、有机酸、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所以被科学家称为“全方位的健康水果”。
  中国“苹果节”诞生后,栖霞被评为“全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从烟台堆积如山的苹果中得此殊荣,足见家乡苹果非同一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游野果林(写实春游)
刘东方家乡回望系列之:求雨
苏格拉底关于人生的教诲
烟台还有多少泉水、响叮咚?
老家的古井
张耀胜丨难忘家乡饮水情(散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