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县大城”战略

“小县大城”战略(附照片)


浙江省云和县新式农民小区中,经常开展丰富的社区活动,图为人们在广场上打太极拳。 (均资料照片)
  本报见习记者 赵征南
  建设新型小城镇,是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不仅可以缓解大城市和特大城市的人口和经济压力,还可以为农民就地、就近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一方面,它可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解决农村的空心化和农民的老龄化,增加农民收入,扭转乡村凋敝的趋势;另一方面,还降低了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大中城市带来的风险,缓解了大中城市人口集聚的压力,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日前,本报记者 走进浙江、江苏等地,采访有关小城镇建设的不同模式。在浙江丽水市云和县,当地结合自身山区实际,适时提出了“小县大城”战略,推进“下山转移”,使农民向县城集聚、向市民转化。在江苏江阴新桥镇,农村人口集中在镇区居住,享受同样的公共服务。
  本报记者还关注到,小城镇建设仍不可避免地遇到政策、法规、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掣肘。如何消除这些障碍,将成为今后进一步推进小城镇建设的重点。
  
  37岁的阙明香觉得现在的自己根本不像一个典型的云和农民:住的是三室一厅、107平方米的商品房,冰箱、电视、空调、电脑一应俱全;在玩具厂上班,和在丽水工作的丈夫加起来月收入4000多元,除去生活成本还能结余近1000元;14岁的儿子和城镇户籍的小朋友一样,在县城的云和二中读初一,她希望儿子将来中考能考上县里最好的云和中学。
  “我现在不种田,只想努力工作,让小孩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阙明香是云和县3万多名下山转移农民中的一员,她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下山农民的心声。
  2001年,云和县经过长期思考,放弃了过往“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实施了“小县大城”战略,让山区农民下山转移。如今,全县74%的人口、90%的农业、92%的学生集中在县城,县城面积从3.62平方公里拓展到6.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63%,比2000年高27.8%,甚至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这一发展模式成为“2012中国十大社会管理创新”典型案例,有望在欠发达山区推广。
  
过去,去县城买东西当天回不了家
  端午前夕,一轮强降雨席卷我国中东部地区,要在前些年,阙明香又该接到转移到高地的通知了。丈夫的老家在库北担布坑村,“就是山脚下的一个大坑,一下大雨山涧暴涨,样子很吓人的”。库北离县城非常远,县城人常恐吓孩子:“要是不好好读书,将来就把你送到库北去。”曾经,阙明香去县城买东西要先走一小时山路,等船、坐船过云和湖又要一小时,而后再坐一小时汽车,等到买完东西打算回家时已经没有船了,只能住在亲戚家,第二天再回去。
  2006年,她搬进了普光小区的农民公寓。普光小区是“万名农民下山转移工程”中最大的转移安置点,于2006年建成,可容纳4000余人。当时这里的市场价是3000多元/平方米,而转移农民买房仅需1650元/平方米的成本价。小区在建设时秉承“统一征地、统一审批、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全程公开透明。有没有机会买到房,同样面积买到哪一套……这些都需要经过“摇号”。
  当年“摇号”时坐镇现场的云和县县委副书记王新荣清楚地记得,那天县体育场一下子涌入了9000多人,为了957套住房的购买资格赌赌运气。他当时完全没想到会来这么多人,因为这是第一次商品房转移安置,过去都是农民花钱买下地皮再花钱盖房。可时间久了,地皮逐渐减少,政府开始实施商品房模式。“过去他们要的不是一套,而是‘一直’(当地农民土话,一直等于56平方米),有了地才下山自己建房,这是根深蒂固的农村观念。”故而,当时政策传达时无人问津,王新荣和县委工作人员便挨山挨村地做思想工作。到了后来,农民觉得下山之后生活会更好,主动求购县城商品房。“可能时间长了,农民的观念在向市民转变,不求有‘自己的地’,只求有‘自己的房’。”王新荣说。
  摇不到号的农民也不用担心,在下山转移的要求得到批准后,他们可以购买县郊的房子。云和实行的是分层次梯度式转移,即整村搬迁和零星搬迁。其中,有钱、有能力的往县城转移;一般的往中心镇转移;差一些的可以转移到中心村;无条件的老人、残障人士可以在安置小区内建造的简易房中租住。
  对于阙明香这类来自高远山区、库区、地质灾害点的农民,县政府实行优先转移。在第一轮购房资格“摇号”时,阙明香就不用参加。当时她家里只有5万元积蓄,政府按照每人8000元的标准补助她4万元,再向亲戚朋友借11万,阙明香凑齐了20万元的买房款。
  
建成一条完整的培训网络
  将四瓣扇形的木制零件用麻砂贴拼在一起,变成一个红彤彤的“大苹果”,阙明香完成这一过程仅需12秒。阙明香现在在位于云和老工业区的童趣工艺品有限公司工作,这样的重复劳动她一天要做1500次以上,每天能赚70元左右,“工作量是计件的”。云和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木制玩具厂是其中的主力。这些产业基本分布在县城新、老两个工业园区,吸引了2万多下山转移农民就业。
  对于工作的岗前培训,云和已经建成了一条完整的培训网络。从乡村到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从小区到职业技术学校,这几年每年接受培训的农民工达1万多人。云和县农民培训中心位于普光小区内,曾任云和县农业局党组书记的中心主任毛荣理年逾七旬,他告诉记者:“农民的根本需求就是赚钱,增收的根本方式就是培训。”如今,培训中心办得风风火火,“云和师傅”培训已经成为了一个劳务品牌。2012年,培训获国家“阳光工程”奖励、浙江“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奖励。
  云和非常重视异地开发者的保障。云和共有农民9万多人,其中农村总劳动力为61982人,已经实现下山转移的有39808人,其中1万多人从事异地综合开发工作。在云和政府的文件里,在外的农民工被称为“异地开发人员”,而非外出务工人员。云和在全国有6个异地开发联络处,56个联络站,毛荣理每次培训前都主动把手机号留给农民,有问题可以直接打他手机。他告诉记者一个故事:大湾乡农民张明苍在湖北省谷城县五山镇种植菌菇,曾经遭遇纠纷,当地人让他打电话给妻子要求汇3万元“赔偿金”。联络站获悉之后,大湾乡领导连夜赶赴现场。5天后,毛荣理带着20位时任县领导赴鄂帮张明苍解决纠纷,要回了3万元。“现在,云和人在外地工作都很安心,腰杆子硬。”毛荣理说,农民工问题不能仅仅依靠作为劳务输入地的大城市来解决,劳动力输出地也有义务参与进来,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均等化方面,云和于2004年全面实施 “同城同待遇”政策。规定农民工只要提供进城就业半年以上的工作合同,子女就可安排在县城读小学和初中,取消借读费,在缴费标准、评优、升学等方面与县城学生一视同仁。“乡下学校条件差,下山更是为了孩子。”阙明香自己不识字,要是在农村读书,没人能帮孩子指导功课。现在,她家有了电脑,周末还可以带孩子参加补习班,“孩子的学习并不比县城的孩子差”。
  不过,阙明香们依然是农村户籍,受此影响,部分山上农民如果想自发到城郊购买农村房屋,“两证”(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有土地使用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房屋所有权证》)问题难以解决,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进城。在医疗保险上,农民参加“城乡医保”(即“新农合”),市民参加“城镇医保”。农民每年交130元,报销比例为75%,10万封顶,余下款项进入医疗救助阶段;市民每年交1253元,报销比例在83%-92%之间,28万封顶,余下进入医疗救助。当地一位官员认为,“城乡医保”对农民来说并不吃亏:报销比例稍小,可交的初始费用也少,“有的农民就很欢迎‘城乡医保’”。
  “即使农民可以完全享受跟市民一样的待遇,他们或许也不会选择城镇户口,因为农村户口还有土地。”这位官员说,如何让农民真正转化为市民,并满足大多数人的意愿,云和仍在探索。
  
最难的还是土地流转置换
  2000年,丽水市提出了建设“小康县”的口号。云和县委经过讨论后认为,让80%的村个个“小康”无异于天方夜谭。云和“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多地少,村多人少,交通不便,而县城有28平方公里的盆地,资源相对丰富。
  于是,县委决定实施“小县大城”战略,需以县城为核心,让农民下山,通过规划使人口集聚、资源集聚、产业集聚,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互动。
  王新荣曾任农办主任两年,2010年开始担任分管农业的副县长,是个不折不扣的农业通。他认为,“小县大城”的重点是“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而最难的则是土地流转置换。
  根据“占补平衡”的原则,农民下山征用的耕地必须在县内找到同等规模的宅基地进行复垦。下山政策刚开始推行时,很多下山的农民虽然当初根据《土地管理法》中“一户一宅”的原则签订了拆旧协议,可住进新房后他们不愿拆,有的房子里还住着老人。政府对此很为难,因为不拆就意味着拿不到新的建设指标,无法建造新的下山安置小区。同时,还有个别农民在农村有房子,将安置的房子转卖赚钱,这对那些拆除旧房的农民来说不公平。后来,政府采取了“拆旧后交付钥匙”的方式,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云和县在推进下山转移过程中,早在2001年就对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作了大胆的探索,规定下山转移安置小区的建设用地,可通过下山转移与建设用地所在村双方村委和户主协商,相互置换宅基地、耕地的途径解决。比如,处于海拔700米高山的拓园村就通过以多换少的形式,与山下的贵溪村置换土地,在距县城仅2公里的公路边建起了拓园新村,使全村228人全部实现“下山梦”。这种方式简化了征地、审批、出让等环节,极大地节约了下山成本。
  截至目前,跨村置换还处于试验阶段。王新荣说,《土地管理法》仅仅允许同村调剂,不允许跨村置换,“现在丽水正进行这方面的改革试点工作,预计5年内完成。改革依旧面临法律上的障碍,这种限制理应被放开。”云和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潘孙伟进一步指出:“虽然《土地管理法》没有允许跨村置换,但是也没有禁止,现在浙江、广东很多地区都在进行大胆探索。”
  云和将继续坚持6任县委书记一直推行的“小县大城”战略,进一步消除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制约因素,还要改革土地流转制度、林权制度、整存搬迁等,同时引入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建设。未来,云和还准备向“小县名城”转型提升,积极打造“产业名城、童话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幸福名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云和县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调研报告
驻马店市:加快推进驻马店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调研报告
引导农民就近就地市民化
辜胜阻:新型城镇化需警惕陷入“掠夺式陷阱”
【专家解读】魏后凯:县域经济有四大新增长点|专家解读2022中央一号文件②
光明日报专访|方明:谋划县城高质量发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