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钱穆:孔子的学问是“心学”,孝是一种心境
□赵立军
有人说过这样的话,中国20世纪的史学大家,100年后人们记住的是章太炎、胡适和顾颉刚,200年后人们记住的是王国维和陈寅恪,300年后人们记住的就只有一个钱穆了。近一段时间读的书告诉我,钱穆当得起这样的评价。
钱穆的学者三境界说乃警策之言
钱穆先生学识渊博,著作等身,以读史、治史闻名,其治学范围广及文史哲各个学科,在人文科学领域属于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所以有人称他为“最后一位国学大师”。他对儒学情有独钟,对孔子礼敬有加,被称为当代儒宗。
但是钱穆的尊孔,不是封建社会里的顶礼膜拜,而是一种深入其髓、研究透了的发自内心的尊重。比如,他认为要研究孔子,《左传》比《论语》重要。因为前者为孔子自作,而后者却是孔子的学生们对孔子言行的记录或回忆。钱穆先生这样认为,并不是说他轻视《论语》,相反,他对《论语》的研究与了解是近现代所有国学大师中最为深刻和独到的。
钱穆先生治学,绝不是就一人一事下功夫,而是围绕着那个时代,在整体学术上做文章。比如,他将孔子的学问称作“心学”,因为孔子讲“仁”,讲“孝”。钱先生认为,孝是一种心境,是既规矩又舒服的,应有温柔的性格,同时也要有清楚的头脑。因此孝也便是仁、智、礼、乐合起来的一种心境,孝也就是人心“仁”的另一面。孔子的所有思想,侧重的是人如何对付自己的内心,讲究的是仁智兼尽。因此钱穆认为,孔子的学问只能称之为“心学”或“仁道”。而这“心学”或“仁道”只是本于人心之经验,即人对自己内心历程的总结。
《论语》开篇第一章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钱穆先生认为,孔子这三句话,包含着一个学者一生的三种内心之经验,是对三个时期的内心总结。“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是一个学者青年时期的经验:立志求学,将时间与经历用在学习与研究上,内心世界是高兴而充实的;至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则须其人已学业有成,名声初显,乃有嘤鸣之求,于是有志同道合之朋,声气相投之乐。钱穆先生认为,这是学者中年时期所达到的境界;等到了“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则是学术造诣日深,外面所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却全不在意,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知我者其天乎?”这已到了学者晚年的最高境界。非到此阶段的人,不能了解此段话的意味深长。所以,这三句话,概括了学者一生三个阶段的内心感受与所达到的境界。钱穆先生写这段话时,他已经是功成名就的、著作等身的大学者,他一生中的重要作品大部分已完成。他对孔子这三句话的感悟,既是对孔子一生总结而来,也由自身的经验而来。
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钱穆,字宾四,1895年,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叫七房桥的小乡村。从1912年起,先后执教于小学、中学及师范学校,开始了早期的教学、研究、著述生涯。是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中徜徉的快感与太湖边的闲云野鸥、风帆浪涛,给“学而时习之”的钱穆先生,带来了“不亦悦乎”的愉悦。钱穆的《国学概论》、《墨子》、《王守仁》、《论语要略》、《孟子要略》等都完成于这一时期。而其一生中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的《先秦诸子系年》就写作于这一时期。
在时任燕京大学历史系教授顾颉刚的大力推荐下,1930年9月,钱穆前往北京,任教燕京大学、北京大学,兼教清华大学。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北京依然是中国的学术中心,这里名流荟萃,人文发达。在未名湖畔,钱穆犹如龙入沧海,鹤翔蓝天,进入学术研究高产期。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严重:军阀连年混战,日寇亡我之心昭然若揭。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使钱穆那一代知识分子以强烈的忧患意识,纷纷用学术的力量给民族的灵魂以洗礼,用思想为利剑投枪,为治世救国寻求良药。他的传世名作《国史大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下开始了写作。而这时的钱穆先生已经声名远播,产生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感受。从1949年去香港,到1990年去世,可看作是钱穆先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时期。这时的钱穆,早已是誉满天下的大学者,长期讲学和问学于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一流学府,在西方的最高学府里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为中西文化交流担当了卓越使者,同时为培养了一大批国学通才。这时的钱穆,将研究对象锁定了朱熹。他潜心朱子的研究,先后完成了《宋明理学概述》、《朱熹学述》、《朱子泛论心地功夫》、《朱子的史学》等著作。而他穷三年心血完成的逾百万言的《朱子新学案》,是他一生中最长的单部著作,堪称那一时代学者的巅峰之作。他的学术内容是传统的,但他的视野却是开阔的,他总是将东西方文化与思维进行对比性研究。他对人类历史有着深刻的了解,他总是站得比别人高,看得比别人清,想得比别人深,望得比别人远。所以,他对传统文化充满了敬意与自豪。与先于他或与他同时代的人,他从不全盘否定儒家文化与传统礼教。他始终认为,世界的未来在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在于天人合一思想的普世化。他一生以阐释和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毕生的学问宗旨和人生的终极关怀就是中国文化的传承。1990年端午节前夕,钱穆口述完成了他一生中最后一篇文章《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他说:“此下世界文化又以何所归往?这是今天我们人类最值得重视的现实问题。以过去世界文化之兴衰大略言之,西方文化一衰则不易再兴,而中国文化则屡仆屡起,故能绵延数千年不断,这可说,因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自古以来既能注意到不违背天,不违背自然,且又能与天命自然融合一体。我以为此下世界文化之归趋,恐必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宗主。”
读钱穆的著作,体味他的学术历程,你会感悟到一位学贯古今、眼界超然的学者那高贵如金的思想,细腻如木的学术,纯净如水的风格,炽热如火的情怀,朴素如土的文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念 · 钱穆丨最后一位国学大师
近代的一些史学家哪几个可以称为大家?
浅论中国传统学问即是人学
时胜勋 || 中国人文学的十方天地
签名钤印丨到底什么是国学
中国学术史的特点、心性之学与治平之学、评论历史人物、历史误解---读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5)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