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做“编剧”

我做“编剧”


  □苏秀
  我这一生都在跟剧本打交道。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我们上译厂老厂长陈叙一就意识到译制导演应该是一个剧组的核心,要对整个影片的质量负责。所以在我厂不缺导演的情况下,就开始培养我们几个年轻的演员做导演了。我猜想他可能认为对我们这几个学生辈的导演,更便于提出他的要求吧。他要求导演要对剧本负责,不能借口不懂外文就推卸责任。他说:“你不懂外文,可以请教翻译,越是不懂的地方,越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而且,他还会当众考你。越是人多的场合,他越会出难题:“请导演讲讲,这场戏是什么意思?”或“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什么?”如果你不认真钻研剧本,就要当众出丑了。
  除了做译制导演之外,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做过多年口型员,这时就可学习别的导演怎么改本子,特别是老厂长怎么做本子。经过多年的工作熏陶,根据口型,把一句话加长或缩短,已经不算难题了。例如,日文的“お休み”,正好可以译成“晚安”。但是他如果说的是敬语“お休みなさい”,既可译成“祝你晚安”,也可译成“做个好梦”。像《华丽家族》中,我配的相子,是个野心家,她冒充皇族,把晚安说成“お休みなさいませ”,我们就说成“那就请您休息吧”。但是,日本观众一听就知道她在说皇族用语,而她又不是皇族,显然是在装腔作势。中国观众却无法从台词上了解这一点。所以我只好在配音时的语气上,带一点装腔作势来加以弥补了。
  陈叙一厂长在我厂建厂三十周年的纪念会上说:“剧本翻译要有味儿,演员配音要有神。”这也是我们上译人毕生的追求。
  但是,既要传达台词的意境,又受到口型限制。有些台词,哪怕挖空心思,也找不到最恰当的表达方法。以致我到今天仍然无法释怀。
  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为上海电视台译制一部电视连续剧《格洛丽亚》。这是根据真人真事拍摄的。范德比尔家是美国豪门望族。范德比尔太太是一家之主(由美国三十年代红极一时的老演员蓓蒂·戴维斯扮演)。她的独子雷奇是个只会花钱、不会做事的公子哥儿。他看中了外交官的女儿格洛丽亚。外交官已死,没有留下任何遗产,可以说格洛丽亚是穷人家的姑娘。当母亲知道雷奇的女友姓洛克菲勒时,奚落他道:“她不是那个洛克菲勒家的吧?”她指的是美国大财团洛克菲勒家。儿子不满母亲对自己婚姻的挑剔,反唇相讥:“为了你,她要是就好了。”母亲回敬道:“你也该为自己想想。”暗指他的钱老不够花,更需要有钱的妻子带一份丰厚的嫁妆来。雷奇说:“妙词儿”。这句话的原文,是一句射箭的术语“正中靶心”。我问翻译为什么不直接用原文,或者用“一语中的”。他说:“口型说得下,你用好了。”雷奇的口型是中景,完全可以早点开口,偷两个口型。可是,后面还有一场戏。母亲说:“婚姻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能闭着眼睛瞎撞。”雷奇说:“我不知道,有哪桩婚姻不是闭着眼睛瞎撞的。”母亲也说了句“妙词儿”。但是,母亲是一个特写,明显只有两个口型,说不下四个字。这么多年来,我一直认为“妙词儿”无法传达“正中靶心”所包含的信息。第一,射箭是西方贵族的运动,用这句术语,不经意中也介绍了他们的生活方式。第二,按原文的意思,他们不会直说“你厉害,我服了”,而是用那种非常绅士的语气,说那些互相挖苦的话。而“妙词儿”似乎没有原文表达得那么含蓄而恰当。可我也想不出更准确的译法了。这大概就是老厂长说的“剧本翻译要有味儿”的“味儿”吧。
  还有一种,原文使用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如《金环蚀》中,议员神谷在议会上慷慨激昂、唾沫星四溅地演讲,一个记者问另一个记者“这是个什么人?”另一个回答:“火柴、水龙头”,幸亏翻译朱实从小就在日本学校读书,是个日本通,懂得它的含义“是个兴风作浪的人”。像这类语言,如果你不懂,靠查字典是无法查到的。就像上海人管说话东扯西拉的叫“开无轨电车”,字典上也是查不到的。
  熟练的翻译多半会根据外文的节奏掌握中文字数的长短,也懂得要按剧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和彼此的关系,选择恰当的译文。但是有的外请的翻译,对这些便一窍不通了。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我导过一部古巴影片《十八号封地》,影片说的是西班牙语。那时懂西班牙语的人还不是很多。找到了一个从小生活在南美的老华侨,西语是他的母语,但他完全不会用中文表达。他翻译的剧本让人根本无法看懂。只好让他用生硬的中文,一句句地解释给我听。有时,他说的中文,我还是听不懂,只好由我来猜,是不是这个意思?是不是那个意思?就这样像蚂蚁啃骨头一样,把这个剧本一句句地啃了下来。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编剧”。虽然那位老先生的中文佶屈聱牙,我到底还是弄懂了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因此,编的台词还算有根据。
  还有一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译制印度片《奴里》。这个剧本是英文的,这种情况倒也比较常见,那时东欧一些国家——捷克、波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国的剧本,往往都是俄文的,我们倒也习惯了。可《奴里》的英文剧本里,居然缺了一场戏,一时又找不到懂印度语言的翻译。我真是被逼上梁山了。只能根据前后的故事,去猜这场戏主要内容应该是什么。前一场,是巴希尔老爷说:一定要让尤索夫跟奴里结不成婚。后一场是尤索夫跟奴里说,他要进城去两天,替老爷办事。那么,缺的这一场戏,就应该是巴希尔老爷找借口派尤索夫进城的内容了吧。而且从后面尤索夫的一句台词里,我们也知道,老爷派他进城,是去要账的。这样,我们“编剧的”这场戏,也就八九不离十了吧。
  我第三次当“编剧”,也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厂为一部天山厂的影片做后期配音。演员全是维族,说的是维吾尔语。他们没带维族翻译,来的导演、制片也都不懂维语。拍戏的时候,把汉语的意思告诉演员,演员都是即兴发挥的。所以汉语剧本跟银幕上演员的口型,可以说“浑身不搭界”。我问导演怎么办,他说“你编哪”。他们不熟悉怎么做口型本,编起来可能还是不合用。好像真的也只能我编了。这部影片的困难,在于汉语只有一两句话,维族演员却一说一大串。也不能一句话反复说,让观众感到台词重复、啰嗦。只能根据原片演员的神态、动作,以及画面上提供的其它信息,编出一些话来。而且还要通盘考虑人物之间的言来语去,不能光顾一个人的,编的台词太离谱,绕不回来了。后来我跟我们厂的副厂长开玩笑说,除了配音的加工费,还应该跟他们要一笔“编剧费”。
  到了2004年,我们为中央台译制《基因之战》,我就已经是个有经验的“编剧”了。《基因之战》是一部中美合拍的电视剧,中国演员说中文,美国演员说英文,也没有英文剧本。外国演员的台词,也是根据中文意思即兴发挥的。譬如,莱恩医生领他的中国同事到他的家里来,解释他的家为什么装修得那么考究,原来的中文台词,只有“你们中国人只知道工作,而我们既要工作,也要享受生活”,而英文台词却有六、七句之多。他们正好站在一扇落地窗之前,我就加了“一天工作之后,我就常坐在这里,看着窗外的树叶飘落,夕阳西下,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大意)。后来,他们的制片,看见我做的口型本上改得密密麻麻的台词,说道:“我从没看到哪个导演这样做本子的。这个剧本能送给我吗?”其实,不光是我,和我一起做《基因之战》的配音导演音像资料馆的李丹青,还有我们厂的译制导演曹雷,也都有这个本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那些永不消逝的声音
金星又开撕!到底谁是翻脸小腊肉,数字小姐,谁空运矿泉水洗脸
上译厂的经典译制片,是如何诞生的?
2014安徽高考满分作文:剧本修改不妨有话好好说
中国有著名编剧吗?
一部译制片是如何诞生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