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他誊写着心中已在的一部书

他誊写着心中已在的一部书(附照片)


  □王继军
  2008年,李辉先生推荐黄永玉先生的《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给李小林老师,说黄先生有意续写这部作品,但希望有个杂志能够使老先生边写边发,以激起他的写作兴致。然后,从2009年开始,《收获》就开始连载这部作品。2009年连载的是他已经写就而且发表过的部分,不同的是黄先生为连载亲自画了插图。这个风格一直保持到现在,连载持续了四年,2013年已经是第五个年头,还是“未完待续”。这在当下的纯文学“史”上真是一个奇迹了。其他不说,就个人创作来说也够奇,《收获》虽然是双月刊,但是两个月就要交二到四万字的纯创作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坚持一年,即使写查资料的专栏,很多作者都会逃掉的,何况坚持三年四年呢?更何况作者是个“高龄老头”呢?
  更令人佩服的是老先生从来没有拖过稿。我们曾经考虑过他年迈事多,试着从他写就的作品里预留一部分以备不时之需,但是黄先生不管你上一篇留不留,他总是按着写一期发一期的节奏写,分自己的段落。有时候听说他在凤凰,有时候听说他在意大利,但是不管他在哪里,到发稿的时候了,总能从李辉先生那里收到新写就的篇章。通过电子邮件寄来的是电子文本,通过邮政快递寄来的是手写稿的复印件。
  这当中,我们还要把每期的大样寄回去,老先生还要校对一遍自己的作品。
  每个写作者都了解其中的辛苦,这几乎是不能完成的一个工作——所以,只能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不是“写”出来的,是从作者的心底自然流淌出来的。就好像打字员誊写作家的手稿一样,作者也是在誊写他心中已在的一部书。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从主人公序子出生写起,写到去年结束序子离开家乡朱雀时他才刚念完六年级,整部作品到现在为止是从童年视角展开的。
  波德莱尔说,天才的一个标志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回到童年状态。且不论黄先生是不是天才,但是他确实具有这种“随心所欲回到童年状态”的能力。明代哲学家李贽提出“童心说”的文学观念,认为“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黄先生保持了这种童心,保持在真的状态中,所以,我觉得正是这种能力使他的写作变得“容易”,就像“誊写”一样。
  从文学欣赏的角度讲,《无愁河的浪荡汉子》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真切,有时候真到不可思议的地步。小说一开篇就写两岁的序子跟太婆的一段对话,太婆的眼睛不好。
  太婆说:“狗狗!狗狗你在吗?”
  “在。”
  “在,为哪样不答应我?”
  “我怕跌,我下不来。”
  “下不来,也好答应我。”
  “喔!”
  “那你在做哪样?”
  “我没做哪样,我坐着。”
  像这样的细节,书里俯拾皆是。记得荣格读了《尤利西斯》中莫莉的独白后说:我想只有魔鬼的奶奶才会把一个女人的心理捉摸得那么透。不知道黄永玉先生是什么的爷爷,竟然把儿童极其微妙的状态都捕捉到了。所以同事王彪说,作者写儿童的情态,儿童文学家都没法比。在《收获》新浪微博上有一个网友留言说,她总是读完《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再给儿子读,儿子有时候读得在床上乐不可支地蹬脚。我想肯定是作品里面的很多细节写到孩子的心里去了。
  另外一个奇的地方是,《收获》历时这么长时间、用那么多篇幅连载一个算不上流行而且看上去有些难以归类的作品。从连载开始,就非议不断,有的读者甚至宣布《收获》一天不停止连载就一天不订杂志,好像《收获》做了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情似的。且不说这里面有客观原因存在,单就这部作品的质量来讲,冒这个“不韪”也是值得的。这是一部个人真实的回忆录,但是为了更方便地把毕生的感悟融到作品里,又采用了虚构的方式。我们都知道朱雀就是凤凰,序子就是黄永玉,但是不写凤凰写朱雀,不写黄永玉写序子,确实使作者的笔触在回忆和反思,在古和今、中与外的世界里出入更加自由。《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是一种非常中国化的写作,它唯一称得上线索的东西就是时间,其他的都是“散乱”的了。它因为没有情节,看上去不适合连载,但是也正是因为没有情节,使它连载成为可能。知道前面的内容更容易领会后面的内容,但是,即使不知道前面的内容,单篇来读,先生在每一期里都会有让你眼亮的东西。打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无愁河的浪荡孩子》有点像儿童版边城的《世说新语》,每一期里,要么会写到一个生动的人物,要么讲述一件奇妙的事情,要么呈现一个千年难解的蹊跷状态,总会让你有会心的地方。
  不过,如果能通读全篇,确实是更能领略作品丰富的韵味。吃是老先生喜欢的一个主题,写吃也是一绝。不管是写野外的“打波斯”(野餐),还是文人雅聚时的小露身手,还是正规大师傅将军上阵般的厨房献艺,甚至是街边的烧烤烹炸,都写得活色生香,比舌尖上的中国更诱惑人。其次,写小学的各位先生,也是作品持续不断的主题,除了实验小学的左唯一先生给他留下深刻的心灵创伤外(这虽然也是作品里写得最精彩的一个人物),其他的老师都是让人感到亲敬有加,让人有重新回到小学课堂的冲动。
  而作者用情最深的是写他的家人,这也是中国人最擅长也最能写出好东西的地方,黄先生也不例外,小说里最特立独行的人物是序子的保姆王伯——也可算家人了。字里行间,可以看出这是作者从骨头里深爱的人物,我感觉作者什么时候回忆起这个人,什么时候就会瞬间回到童年状态,哪怕是七老八十了也无妨碍,而且像作者所说:一个人能回到那里就可以休养生息一下,重新面对生活。
  我觉得作品中最亮的一句话(没有之一)也是作者描绘亲人的关系,出现在2011年第二期上。序子家里的屋烧了,重新造好以后,一直在外做事养家的爷爷回家小住。爷爷属于那种极威严的家长,序子的父亲及叔叔们在他面前都噤若寒蝉,即使孙子辈也是敬而远之。这样的家长虽然威风,却要付出孤独的代价。但是,爷爷在序子这里出现了隔代亲的现象,而且不仅仅是隔代亲的那种亲,两个人似乎到达了一种相谈甚欢的境界,聊到动情处,序子说:“爷爷,我喜欢和你讲话,我不怕你。”他贴着爷爷。而爷爷轻轻拍着序子肩膀,说:“我呀!也没想到会遇到你啊!崽崽!”平常的一句话陡然就有了穿越时空的味道,道尽人间况味。
  不过作品中最让我念念不忘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序子和他的父亲之间的关系……具体不举例了,大家自己去读吧。每当作者写到这个张幼麟的时候,总是款款深情,脉脉流动,看上去是从儿子的角度写父亲,仔细回味又仿佛是一个古稀老人回头观看一个年轻父亲,流露出无尽怜爱。如果说保姆王伯随时能让一个老人找到童年的感觉,而父亲则让序子在童年时就培养出了成年情怀。对于序子来说这是人生的两份厚礼。作者将这两份厚礼融入到作品的字里行间,使作品在呈现世间千奇百怪的世相时先打上了一层厚重的底色。
  我只是纯粹地编辑黄先生的文字,不了解文字后面的逸闻趣事,只记得李小林老师提过一次,在写到序子的几位表兄接连横死的时候,老先生把自己写哭了,这也是2011年的事。
  作为《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每次连载的第一个读者,我其实蛮紧张的,在电子文本和手稿之间,在层出不穷的人物之间要小心翼翼地尽量找出可能有的纰漏,理顺他们的关系,希望给后面校对的同事少留一些错误,虽然或多不尽如人意。而那些美好的感觉往往是在紧张之后慢慢渗透出来,充盈心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黄永玉先生的一些非忧郁碎屑 | 周立民
92岁黄永玉,把悲伤当成诗
郭进拴|我读黄永玉【之四十】
怎样度过一个有趣的人生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永不枯竭的故乡思维
黄永玉:你想我嘛,你看看天看看云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