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再生作文的追求和前提
再生作文的追求和前提
2013-01-20 17:13:54
 黄厚江
  
  近日,读了《语文教学通讯》A刊2011年第4期上浙江绍兴市高级中学胡奇良老师的文章《发现问题是再度写作的前提——由黄厚江老师的一堂作文指导课说开去》,于是想就这篇文章谈谈自己关于这节课和关于再生作文的一些想法。
  
  胡老师说:“黄厚江老师的一堂作文指导课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资借鉴的范例。他试图让学生用‘再次写作’的方式对自己或别人的作品进行再度加工,或重新构思,或变换主题,或增删材料,或丰富细节……教师介入学生作文完善过程之中,通过学生自己诵读、学生之间点评和师生共同切磋的方式,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瑕疵、缺点与不足,其核心价值在于突出了学生主体,抓住了作文进阶的关键。”胡老师的肯定或许有一定的溢美和鼓励的成分,但他对再生作文基本追求的理解非常准确:
  
  1.教师介入学生作文完善过程之中;2.突出学生主体;3.抓住作文进阶的关键;4.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范例。
  
  下面对这几点作一点简要说明。
  
  我曾多次指出,语文教学的一个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结论教学”,而作文教学问题尤其严重。在有些教师看来,作文教学就是批改,就是讲评。批改就是打分数,就是写评语;讲评就是优秀习作和问题习作的比较,就是告诉学生优秀作文好在哪里,问题习作有什么问题。我曾经比之为“开表彰大会”和“开批斗大会”。有些教师则致力于写作方法的传授和写作知识的讲解。这些不是没有用,但都没有多大用,更没有根本作用。因为都是结论,都没有作用于写作的过程。作文教学要提高教学的效率或者效果,必须对学生的写作过程发生影响。我们提出的共生写作教学和再生作文就是追求作文教学作用于学生的写作过程。这节课就是试图展现我的这些想法。
  
  学生主体的理念,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怎么体现,是个难题。至少不是说学生动笔写文章就是以学生为主体,也不是学生说的话多就是以学生为主体。大家都知道,写作是学生自己的事。我的理解,写作教学中的学生主体,应该是学生自己去感受写作过程,自己积累写作的经验,自己去感悟写作的规律,自己获得写作的享受。这是谁都无法替代的。某种意义上说,那种应付式的被动式的写作,学生都没有进入主体状态。共生写作教学就是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写作体验的交流和共享,激发学生的写作激情,激活学生的写作欲望和写作思维,使之真正进入写作的主体状态。
  
  什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或者用胡老师的概念,什么是作文进阶的关键?这恐怕很难有一个共识。但我认为,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不是依靠简单化的反复训练。作诗的功夫在诗外,这是谁都懂得的道理。简单化地“多写多练”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没有积累,没有体验,任务式的写作,一周一篇没有用,哪怕一天写一篇也没有用。为了完成作业,限定时间凑出的文章,能有多少是高质量的呢?能对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有多大用处呢?即使现场写出了一些好的文章,也绝不是得益于所谓多练,更不能真正提高写作的能力。
  
  写作能力的提高,也主要不是得益于教师的讲。我一直对语文教师的作文课对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作用不太乐观。美国一位教授组织一班人专门研究写作能力的提高,最后的结论是作文基本是不可教的。清人章学诚也早说过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文章有些是可教的,有些是不可教的。我是很赞成章学诚的观点的。好的教师的作文教学对学生肯定是有帮助的,但绝不能解决主要问题。事实上,大多数教师的作文教学教什么呢?不是所谓方法,就是所谓技巧。方法有用,技巧也有用,但都无大用,都不能起根本的作用。胡老师在文章最后“以叙事记人类散文为例”介绍了通过“自我提问”发现问题的方法。这样的方法毫无疑问肯定有其作用。但也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方法不是万能公式。姑且不说文章体式之丰富,即使写人的记叙文每篇的具体情况也不一样,是否每一次写作后的反思都进行这样一种程序性的操作呢?即使这是一个万能的程序,是否每一次写作后的作文反思都要如此按部就班呢?写作是一种高度个性化、心灵化的活动,方法和公式一类的东西都不能起到根本的作用。
  
  写作的规律告诉我们,写作能力的提高主要依靠写作主体的积累。但很多教师以为,这个积累就是材料的积累、生活的积累、知识的积累。这样的理解不错,但还比较狭隘。我认为,这个积累更重要的是写作经验、写作体验的积累。很多人都认同“作文是改出来的”这一写作理念。这告诉我们,写作是一个不断优化的过程,而写作的过程体验是一个重要的成长方式。多写能够提高写作能力,不是由于写得“多”就有用,而是对写作的过程真的有了丰富的体验,是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经验,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写作享受,理解了写作规律。
  
  毫无疑问,写作能力的提高途径是多样的,也是个性化的,任何单一的途径都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每个人提高写作能力的途径也各有不同。同样,作文教学的方法、作文教学的范式,也是多样化的。我对再生作文作了这样的说明,只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它,决不是以为作文教学“独此一家”。就是我自己,致力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从多方面着手的,听过我的“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和基本策略”讲座、读过我的《语文的原点》的人,想必都知道。
  
  胡老师对我的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也提出了一些不同意见,对胡老师的观点,有些我是同意的,但有些却不敢苟同。他认为我的再生作文“是建立在学生能发现自己写作问题的前提上的”,这个理解基本是准确的。但他又认为这种“策略或者方法其实是一种美丽的幻觉,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则是对再生作文的误解。他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现实是不容乐观的——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很少有再回头去看自己文章的。虽然我们可以要求他们检查自己的文章,但他们往往难以觉察出自己作文的错误与不足,即便找出了其中的错误,也不知怎样修改。而且,很多学生极容易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而这段话中正包含着提倡再生作文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两个现实性前提:
  
  胡老师说:“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很少有再回头去看自己文章的。”我提出再生作文的写作方法和教学方法,也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背景。很多学生文章写完了就成了终极产品,“一写了之”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从教师作文教学的角度看,则往往也是一写了之,一改了之。写了,批改了,评讲了,再布置题目,再写,再改,再评讲。而写作的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一篇文章都不是终究产品;换一个角度说,每一篇好文章都是在写作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升的。再生作文,就是针对“学生在写完作文后,很少有再回头去看自己文章的”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作文再生的规律(我执教公开课,开讲座,也是想引导教师认识并认同这个道理),引导学生写好文章以后还要“再回头去看自己文章”。所以这节课的前几个环节主要是学生习作的交流、写作感受的交流和自我反思。
  
  胡老师还说:“很多学生极容易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却很难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我们认可这基本是事实。但他由此推断说再生作文不具有可行性,我并不认同。学生“极容易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正说明每个学生都具备发现文章中不足和错误的能力,也就说明了再生作文可行的理论前提和实践基础。至于是“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还是“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是习惯问题。有了发现问题的能力,就具备了再生作文的前提;习惯问题,可以慢慢引导。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就会有“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的能力。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如胡老师所说有些学生只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却不能“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那么,在别人习作的基础上也能进行再生作文。其实,学生即使没有发现问题也可以进行再生作文。
  
  胡老师说我这节课是“体现了‘以学定教’的原理,可谓是因材施教,对这样的学生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言外之意是,其他学生则不可以用这样的方法。我想说明的是,如果说我真的做到了“因材施教”,那么这个“材”并非仅仅是授课班级“这样的学生”特殊的材,而是所有学生;也不是“这样的学生就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而是所有的学生都可以用这样的方法。事实上,我在走上讲台上课之前,并不知道这个班级的学生是不是只能“发现别人作文中的错误”而不能“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错误”。学生写作的基础不同,写作的能力有差距,但并不影响再生作文的进行。再生的基础不同,再生的目标就不同,每个人都可以在已有的基础上追求新的成长和提高。(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浅谈作文教学
英语作文评改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管建刚:我是因为不断写作才走向成功的
一篇作文多次修改
特级教师黄厚江谈共生教学:看得见学习成长的课堂
要做就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班级管理心得体会(九年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